非正式制度供给论文-张振洋

非正式制度供给论文-张振洋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正式制度供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精英自主性,非正式制度,农村公共产品供给,“香烟钱”

非正式制度供给论文文献综述

张振洋[1](2019)在《精英自主性、非正式制度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于“香烟钱”制度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何在同一村民小组内部,非正式制度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助于促进公共产品供给而在另外的时间段则不然?现有文献中的"经济决定论"、"民主促进论"和"非正式制度改善论"均无法有效回答。本文在长期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以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行动者分析框架为理论工具,对"香烟钱"制度进行个案研究。研究发现,村民小组组长竞选是制度变迁的关键节点,精英自主性因这一职位面临的约束条件和激励条件的改变而增强。具有强大自主性的村民组长出于个人和公共利益考虑,采用多种治理机制和策略推动"香烟钱"在公共产品供给中发挥作用。本文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公共产品研究的结构论视角,揭示了制度变迁的个体动力,勾勒了精英行动与公共资金用途改变的中介机制——制度变迁。从政策启示上看,政府需保护和发挥非正式制度的积极作用。当然,非正式制度能否在除道路以外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中发挥作用仍需进一步探讨。(本文来源于《公共管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龙长海[2](2019)在《信任困局的破解路径: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非正式制度供给与软法合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中俄之间的"政热经冷"问题,还是中蒙合作过程中存在的蒙古国"民族主义"问题,其症结恰恰在于中俄、中蒙合作过程中的信任不足上。信任是人际交往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要素。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必须考虑制度层面的对接,必须通过制度构建,促进中蒙俄叁国人民的民心相通,建立起民间的互信。通过增强非正式制度供给,能够加强中蒙俄叁国民众的互信。强化中蒙俄叁国的软法合作,是增进中蒙俄叁国民众相互了解、促进制度对接、助力经济走廊建设的有效路径。(本文来源于《求是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周申倡,戴玉琴[3](2019)在《论新时代深化村民自治的“双向制度”供给——基于村民自治制度与乡村非正式制度融合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村民自治制度实施30多年来,尽管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出现了"无动力的自治""无能力的自治"与"无根的自治"等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摆在了与完善健全村民自治制度基本齐平的位置上,旨在解决村民自治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并通过村规民约与村民自治制度合力的形式,深化村民自治。从制度的属性上看,村民自治制度是正式制度,村规民约则是非正式制度。因此,中央做出的策略布局实际上就是要在村民自治实践中形成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共生的"双向制度"供给系统。当然,基层农村的非正式制度不仅只有村规民约,还有其他一些形式的具体内容。准确地把握"双向制度"供给的精确意涵,需要我们回到形成这一系统的必要性、条件这两个问题中去,并结合当下我国乡村实际,做出可能的建构策略规划。(本文来源于《学海》期刊2019年03期)

王芳[4](2018)在《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公共品供给——来自地级市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1993—2015年中国地级市数据,实证检验非正式制度对官员行为的约束及激励作用。本文发现,与外地官员相比,那些在籍贯地任职的官员有更大动力为辖区提供公共服务。同时,公共支出份额的增加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比重的减少。这些作用在省级层面上依然存在。本文的发现凸显出我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呈现的丰富制度动态:即使在一个正式制度主导的环境中,非正式制度依然发挥着显着的补充作用。(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文汇》期刊2018年04期)

费钧[5](2017)在《经济基础、民主促进、非正式制度——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叁个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综述了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的叁个分析视角:经济基础论认为公共物品的供给取决于村庄经济发展状况;民主促进论认为村民自治制度的完善提升了公共物品供给的绩效;而以宗族网络、文化惯例和社会资本等为载体的非制度因素也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产生影响。上述叁个视角代表了学界对中国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研究的主要思考进路,不过它们各自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来源于《教学与研究》期刊2017年06期)

温莹莹[6](2013)在《非正式制度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T村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不论是公共物品供给制度还是外在的民主制度,国内外研究者始终关注的是正式制度对公共物品供给的效用及其影响,很少有学者意识到在社会环境中自发生长的非正式制度对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也可能产生有效影响。本项研究结合定性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T村的公共物品供给问题进行个案研究。研究发现,由于历史和宗族因素而在T村形成的非正式制度,即"头家轮流制"和特有的习俗惯例,促进了村民在村庄宗族性活动和村庄修建水泥村道中的捐资行为,最终对T村公共物品的自我供给起到了积极有效的影响作用。(本文来源于《社会学研究》期刊2013年01期)

杨仕兵[7](2010)在《论公共物品非正式制度供给的法律规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次一、公共物品非正式制度供给的概念界定二、公共物品非正式制度供给的成因分析叁、公共物品非正式制度供给的利弊分析四、公共物品非正式制度供给的法律规制制度在一个社会中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市场化改革,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供给公共物品的制度层面存在大量的非正式制度。然而,非正式制度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非正式制度能(本文来源于《经济法论坛》期刊2010年00期)

非正式制度供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过程中,无论是中俄之间的"政热经冷"问题,还是中蒙合作过程中存在的蒙古国"民族主义"问题,其症结恰恰在于中俄、中蒙合作过程中的信任不足上。信任是人际交往得以顺利开展的关键要素。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必须考虑制度层面的对接,必须通过制度构建,促进中蒙俄叁国人民的民心相通,建立起民间的互信。通过增强非正式制度供给,能够加强中蒙俄叁国民众的互信。强化中蒙俄叁国的软法合作,是增进中蒙俄叁国民众相互了解、促进制度对接、助力经济走廊建设的有效路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正式制度供给论文参考文献

[1].张振洋.精英自主性、非正式制度与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基于“香烟钱”制度的个案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19

[2].龙长海.信任困局的破解路径: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非正式制度供给与软法合作[J].求是学刊.2019

[3].周申倡,戴玉琴.论新时代深化村民自治的“双向制度”供给——基于村民自治制度与乡村非正式制度融合的视角[J].学海.2019

[4].王芳.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与公共品供给——来自地级市的证据[J].世界经济文汇.2018

[5].费钧.经济基础、民主促进、非正式制度——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叁个分析视角[J].教学与研究.2017

[6].温莹莹.非正式制度与村庄公共物品供给——T村个案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3

[7].杨仕兵.论公共物品非正式制度供给的法律规制[J].经济法论坛.2010

标签:;  ;  ;  ;  

非正式制度供给论文-张振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