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还原带论文-杨小康,时志强

氧化还原带论文-杨小康,时志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氧化还原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表生热液,砂岩型铀矿,伊犁盆地,氧化-还原带

氧化还原带论文文献综述

杨小康,时志强[1](2016)在《表生热液铀富集模式:伊犁盆地侏罗系砂岩型铀矿氧化-还原带成因新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伊犁盆地南缘及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侏罗系砂岩铀矿露头剖面与岩心观察,通过采用光学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等多种仪器对采集的岩石样品进行岩石学、矿物学以及地球化学分析。镜质体反射率的测试数据,伊利石结晶度和均一温度的流体包裹体数据表明在氧化带和过渡带的伊犁盆地侏罗系砂岩具有较高的成岩温度。在野外露头普遍存在和在钻井岩心中也能发现的烧变岩,与发生在烧变岩之下铀异常的粘土岩和蚀变煤,表明煤层自燃造成是伊犁盆地相对较高的成岩温度的主要因素。通过大量野外观察、实验分析数据以及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砂岩铀矿中常见的红、褐色"氧化带"砂岩及"褪色带"白色砂岩属于烧变岩,首次提出表生热液的概念,由此将新生代煤层自燃现象与砂岩铀矿的形成联系起来,提出中国北方陆相含煤盆地煤层自燃促进铀的富集成矿的科学设想,提出铀的富集过程即为高温热流体沿着高渗透性砂岩层运移发生冷却期间发生化学反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对活跃的六价U主要赋存于相对温度较高的热液流体,而随着温度的降低使四价U沉淀并富集含矿。认为伊犁盆地煤层可能在新生代干旱气候条件下自燃,在相对湿润气候条件下大气降雨及地表水影响煤的自燃,形成表生热液,携带从自燃煤层及附近高温烧烤岩层中释放的U6+及其它常温条件下不易迁移的金属元素沿渗透性岩层流动,在流动遇阻及温度降低条件下铀等金属元素从(已经降温的)表生热流体中析出,并富集成矿(时志强,2016)。其证据主要体现在:(1)烧变岩与铀矿在空间上的相关性,(2)"氧化-还原带"砂岩微观特征,(3)伊犁盆地煤等有机质成熟度;(4)伊犁盆地方解石胶结物流体包裹体测试数据,(5)伊犁盆地粘土矿物分析测试数据,(6)伊犁盆地元素分析测试数据。该成矿模式是对中国北方伊犁盆地"层间氧化带"、"潜水氧化带"砂岩型铀矿成因新的解释,预示着煤层自燃形成的烧变岩及近地表表生热液疏导体系是陆相含煤盆地表生热液砂岩型铀矿主要的找矿标志,对中国北方砂岩型铀矿勘探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6-09-23)

王逢武,刘玮,万娟娟,杨嘉利,刘雪梅[2](2015)在《周丛生物存在下不同水层氧化还原带的分布及其与微生物的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人工水草、弹性填料等多种载体广泛用于地表水体净化,通过载体表面富集的周丛生物去除污染物达到净化效果.尤其在周丛生物存在情况下,不同水层的氧化还原带分布情况与污染物的去除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研究周丛生物存在下不同水层氧化还原带的分布及其微生物特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模拟的水柱装置中,加入玄武湖采集的富营养化水,再悬挂弹性填料富集周丛生物,待周丛生物生长达到稳定期之后,监测不同水层氧化还原因子及其微生物.结果表明,周丛生物作用下,水柱中不同水层自上而下依次出现5条氧化还原带,周丛生物在每个带所利用的最终电子受体分别为O2、NO-3、Fe3+、CO2和SO2-4,依次称为氧还原带、NO-3还原带、铁还原带、产甲烷带和SO2-4还原带;各带的标志性物质DO、NO-2、Fe2+、HCO-3和硫化物的最高值分别为11.290、4.950、38.326、120.000和12.180 mg·L-1.通过Biolog技术监测微生物特征显示:不同水层对应的周丛生物其组成、代谢活性、碳源利用能力存在显着差异,由此造成了不同水层氧化还原带的分布.不同水层氧化还原带分布及其微生物特征的研究,为揭示周丛生物净化不同深度水体水质提供了科学解释,也为发展高效的基于周丛生物净化水质的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11期)

陈力[3](2011)在《地下水环境氧化还原带强化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验室中,通过人工药物加强的方式制造一系列的氧化还原带,观察各氧化还原带对渗滤液降解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TOC降解率自大到小分别为氧还原带>产甲烷带>硫酸盐还原带>硝酸盐还原带>铁还原带,氨氮降解率基本相同,分别为:15.1%、15.1%、14.2%、15.7%、14.7%。(本文来源于《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期刊2011年18期)

董军,赵勇胜,洪梅,朱治国[4](2009)在《垃圾渗滤液污染含水层不同氧化还原带沉积物的pH缓冲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砂柱模拟实验研究含水层沉积物的pH缓冲能力及其在不同氧化还原带中的变化.结果表明,pH缓冲容量的本底值为324.93.pH-1mmol/kg,其中阳离子交换缓冲容量、碳酸钙缓冲容量、硅酸盐缓冲容量和次级缓冲容量的本底值分别为41.77.pH-1、86.53.pH-1、47.33.pH-1和149.31.pH-1mmol/kg.产甲烷带/硫酸盐还原带(MGZ/SRZ)、铁还原带(IRZ)、硝酸盐还原带(NRZ)和氧还原带(ORZ)中总的pH缓冲容量相对于本底值依次分别增加了12.4%、10.8%、19.8%和11.1%;各氧化还原带沉积物中的交换性阳离子(CEC)和交换性盐基离子(BEC)均小于本底值的11.59.pH-1和8.52.pH-1mmol/kg,各氧化还原带沉积物的盐基饱和度先升高后降低,都高于本底值的63.47%.因此,含水层沉积物有较强的pH缓冲能力.对垃圾渗滤液污染含水层不同氧化还原带沉积物pH缓冲能力的研究可为污染场地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9年09期)

周睿,赵勇胜,朱治国,孙艳,周红玲[5](2008)在《垃圾场污染场地氧化还原带及其功能微生物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室内模拟柱实验发现受渗滤液污染的场地存在着4个顺序氧化还原带,依次为硫酸盐还原带、铁还原带、硝酸盐还原带和氧还原带,范围分别为0~27 cm、27~62 cm、47~74 cm、74~91 cm.各带中生物群落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相应地以硫酸盐还原菌(SRB)、铁还原菌(IRB)和反硝化细菌(NRB)为优势菌群,同时也存在其他作用的细菌.氧化还原带和功能微生物的分布说明各氧化还原带间并不存在严格的界限,有一定的重迭现象.功能优势菌群的变化是氧化还原带更替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8年11期)

董军,赵勇胜,张伟红[6](2008)在《渗滤液污染羽中氧化还原带的动态发展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砂箱模拟实验研究了垃圾渗滤液污染羽中氧化还原带的动态发展和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污染程度的加重,各氧化还原带不断向前推移,产甲烷带/硫酸盐还原带的范围不断扩大,随后出现惰性区.在氧化还原带的整个演化过程中,各带中TOC、硫化物、NH4+-N、HCO3-、CO2和Fe2+等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升高,随离污染源距离的增加而降低;NO3-和DO等物质的浓度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小,随离污染源距离的增加而升高;SO42-的浓度则随时间的推移先减小而后增加,随离污染源距离的增加而降低.而且,随着污染程度的加重,沉积物中Fe3+含量降低,TOC含量升高.在氧还原带、硝酸盐还原带、铁还原带和产甲烷带/硫酸盐还原带沉积物中,Fe3+由占OXC的70.5%分别减小为56.3%、41%、28.3%和15%;TOC由占RDC的98.7%分别升高为102.0%1、07.0%、142.9%和162.1%;Fe2+主要以FeS和FeCO3沉淀形式沉积下来,分别占总Fe2+的80.6%、175.6%、377.7%和555.1%.(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8年07期)

董军,赵勇胜,张伟红,洪梅[7](2007)在《垃圾渗滤液中重金属在不同氧化还原带中的衰减》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垃圾渗滤液中的重金属在地下环境中的衰减效率和机理.结果表明,不同顺序氧化还原带对不同的重金属去除效率不同,硫酸盐还原带的去除效率最高,Cr、Ni、Zn、As、Cd和Pb的去除率分别为93.27%、73.33%、81.52%、76.83%、100%和100%;氧还原带的去除率最低,分别为36.13%、20.45%、7.45%、25.86%、13.04%和37.36%.各顺序氧化还原带沉积物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也不同,产甲烷带、硫酸盐还原带和硝酸盐还原带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强,其中,硫酸盐还原带的富集能力最强,沉积物中Cr、Ni、Zn、As、Cd和Pb的含量分别增长了8.5%、11.3%、19.9%、75.6%、14.8%和14.3%;而铁还原带和氧还原带的富集能力相对较差,氧还原带沉积物中Cr、Ni、Zn、As、Cd和Pb的含量分别降低了1.86%、8.6%、22.1%、26.4%、5.8%和25.6%.因此,垃圾渗滤液地下环境中重金属的衰减受吸附、沉淀和络合等作用的控制.(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07年06期)

董军,赵勇胜,张伟红,赵晓波,刘莹莹[8](2007)在《渗滤液中有机物在不同氧化还原带中的降解机理与效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土柱模拟实验研究了垃圾渗滤液中的有机污染物在地下环境中的降解机理和效率.结果表明,铁还原带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起重要作用,平均降解效率达86.24%,其次是氧还原带、硝酸盐还原带、硫酸盐还原带和产甲烷带,分别平均达到75.93%、79.81%、74.02%和65.09%;厌氧还原环境可能对苯并噻唑、安替吡啉、茚等物质的降解起重要作用;萘、环己酮、部分环烷烃等不易被微生物降解;不同污染物在不同氧化还原带中的最大降解效率也不同,如1,1,1-叁氯乙烷和邻二甲苯在硫酸盐还原带中的降解效率最高,分别为80%和71.43%;叁氯乙烯和MTBE则在硝酸盐还原带中的降解效率最高,分别为81.25%和92.58%;而苯在硫酸盐还原带和铁还原带中均被全部降解.(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07年09期)

王吉良,汪品先[9](1998)在《南海深水底质中氧化还原带的有孔虫壳体沾染》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底质表层沉积物中的有孔虫壳体沾染上锰质微粒是沉积介质化学条件的反映。南海深水底质沉积物的四个沉积带中分别发现不同量有孔虫沾染壳,有孔虫沾染壳的比例在垂向上的分布存在着这样一个规律:最上部的氧化带中较少;其下覆的氧化还原接触带中最多;至氧化还原过渡带和还原带中又变少。这说明有孔虫壳体在埋葬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无沾染白色壳→沾染壳→无沾染白色壳的变化,也反映了表层沉积物孔隙中锰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沉积物中氧化还原接触带厚度的变化,同古生产力等古海洋学因素有关,因此,沉积物中锰质微粒有孔虫沾染壳的分布也可作为古海洋学研究的一个新方法。(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期刊1998年02期)

李普洲[10](1985)在《氧化还原带砂岩铀矿的成矿特征及找矿勘探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表生后生砂岩铀矿的产出特征、形成条件及成因类型,以及其找矿勘探特点。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在一些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本文来源于《铀矿冶》期刊1985年02期)

氧化还原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前人工水草、弹性填料等多种载体广泛用于地表水体净化,通过载体表面富集的周丛生物去除污染物达到净化效果.尤其在周丛生物存在情况下,不同水层的氧化还原带分布情况与污染物的去除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因此,研究周丛生物存在下不同水层氧化还原带的分布及其微生物特征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在模拟的水柱装置中,加入玄武湖采集的富营养化水,再悬挂弹性填料富集周丛生物,待周丛生物生长达到稳定期之后,监测不同水层氧化还原因子及其微生物.结果表明,周丛生物作用下,水柱中不同水层自上而下依次出现5条氧化还原带,周丛生物在每个带所利用的最终电子受体分别为O2、NO-3、Fe3+、CO2和SO2-4,依次称为氧还原带、NO-3还原带、铁还原带、产甲烷带和SO2-4还原带;各带的标志性物质DO、NO-2、Fe2+、HCO-3和硫化物的最高值分别为11.290、4.950、38.326、120.000和12.180 mg·L-1.通过Biolog技术监测微生物特征显示:不同水层对应的周丛生物其组成、代谢活性、碳源利用能力存在显着差异,由此造成了不同水层氧化还原带的分布.不同水层氧化还原带分布及其微生物特征的研究,为揭示周丛生物净化不同深度水体水质提供了科学解释,也为发展高效的基于周丛生物净化水质的技术提供了理论依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氧化还原带论文参考文献

[1].杨小康,时志强.表生热液铀富集模式:伊犁盆地侏罗系砂岩型铀矿氧化-还原带成因新解[C].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6

[2].王逢武,刘玮,万娟娟,杨嘉利,刘雪梅.周丛生物存在下不同水层氧化还原带的分布及其与微生物的关联[J].环境科学.2015

[3].陈力.地下水环境氧化还原带强化实验[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

[4].董军,赵勇胜,洪梅,朱治国.垃圾渗滤液污染含水层不同氧化还原带沉积物的pH缓冲能力[J].环境科学.2009

[5].周睿,赵勇胜,朱治国,孙艳,周红玲.垃圾场污染场地氧化还原带及其功能微生物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8

[6].董军,赵勇胜,张伟红.渗滤液污染羽中氧化还原带的动态发展演化研究[J].环境科学.2008

[7].董军,赵勇胜,张伟红,洪梅.垃圾渗滤液中重金属在不同氧化还原带中的衰减[J].中国环境科学.2007

[8].董军,赵勇胜,张伟红,赵晓波,刘莹莹.渗滤液中有机物在不同氧化还原带中的降解机理与效率研究[J].环境科学.2007

[9].王吉良,汪品先.南海深水底质中氧化还原带的有孔虫壳体沾染[J].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98

[10].李普洲.氧化还原带砂岩铀矿的成矿特征及找矿勘探特点[J].铀矿冶.1985

标签:;  ;  ;  ;  

氧化还原带论文-杨小康,时志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