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旅游空间理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邮轮旅游,乌托邦,空间生产,矛盾性
旅游空间理论论文文献综述
孙佼佼,谢彦君[1](2019)在《矛盾的乌托邦:邮轮旅游体验的空间生产——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邮轮旅游是现代性背景下消费、体验与移动性的缩影,其独特的空间不仅是邮轮体验发生的载体,也蕴含着该体验的生产机制。文章通过田野调查与网络质性资料收集,采用扎根理论,应用Maxqda 12作为质性分析工具,针对邮轮空间体验生成了矛盾的乌托邦这一概念。邮轮体验的乌托邦空间是一种协助人们逃离日常平庸的空间;一种以超凡体验填充其中,以隔离为特征,以持续的感官刺激为动力,以丰裕和过剩为内容,具有时效的、飞地式的空间构成。研究以空间为线索,分析了邮轮空间的内容及其主要特征,提取出邮轮乌托邦空间的4个下级类属,包括空间氛围(超凡、隔离、享受、反结构)、空间填充(丰盈、密集、重复、多彩)、空间秩序(选择性、规定性、控制性)与空间人际(和谐、归属、排斥、竞争),最终剖析了邮轮体验空间的矛盾性,提出了一个具有环形特征的概念空间。该研究尝试从空间本质来理解邮轮旅游,以期提供一个基于微观分析的理论参照。(本文来源于《旅游学刊》期刊2019年11期)
王震,张建国,庞赞[2](2019)在《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互联网旅游空间布局构建——以浙江德清旅游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德清县旅游资源分布、道路交通体系等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点-轴系统"理论,构建出1个中心、3个增长极、1条发展主轴和4条发展副轴、3个旅游地系统的德清县旅游空间格局,即以德清县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以德桐线-德清大道为旅游发展轴,串联叁大旅游地系统,即东部水乡古镇旅游地系统、城区综合度假旅游地系统、西部山地度假旅游地系统。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进线上线下共同发展,实现县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以提升县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最终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林轶,申灿玉,曾慧珠[3](2019)在《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旅游城镇建设中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大圩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到"美丽乡村"再到"乡村振兴",乡村发展已被放在与城市发展同等地位上,甚至重于城市发展。旅游城镇建设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但是在旅游城镇建设过程中原有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一大难题。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推出的措施是:保持文化空间场所的完整性、激活行为主体保护与传承的能动性、保证文化空间组织管理的规范性、利用文化空间行为叙事的传播性。(本文来源于《经营与管理》期刊2019年08期)
陆林,任以胜,徐雨晨[4](2019)在《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群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群优化城乡空间结构、维持传统人文活动、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维系生态系统健康的战略空间。关注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过程、格局和机制对满足国家战略需求和旅游地理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系统梳理城市群空间、旅游发展影响、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基本属性等研究领域的相关成果,发现已有研究对城市群内部及周边的边缘地带关注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索和诠释新的功能地域空间;对旅游显着影响中国经济社会空间的事实关注不够,有待进一步强化旅游助推中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典型"空间性"研究;对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利用方式关注较少,有待进一步开展城乡空间利用和城乡关系演变研究。研究认为,以旅游作为新的产业路径、新的利用方式科学引导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地,推动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转型升级,发挥旅游在城市群空间结构优化和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是探索国土整治与国土空间优化中国特色道路的重要举措。在构建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叁阶段"理论假说的基础上,指出未来应该重点开展的研究内容:遵循"过程—格局—机制—效应"的研究路线,探讨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实践路径,提出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政策保障体系研究的技术路径,探索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在不同尺度空间上的一般特征和规律。(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苑泓丽[5](2019)在《空间文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城市旅游发展论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空间文化理论是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们基于新马克思主义的城市空间批判思潮产生并发展起来的社会文化科学理论。在当今时代,空间文化理论的内涵也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本文在空间文化理论视域下,对中国城市旅游发展进行系统性研究。空间文化理论认为空间是凝结着建造者意识以及具有某种目的的社会产品,具有物质、精神、社会属性和生产与再生产能力等。这对城市旅游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如城市空间格局,城市文化的现实表达,旅游产品的深入开发,以及解决城市与旅游之间的矛盾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指导意义。城市旅游是以城市为载体、依托城市旅游吸引物及其功能性服务设施开展的旅游活动。在世界旅游业发展正盛、中国旅游市场潜力巨大的当下,城市旅游因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等原因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当前中国城市与旅游发展之间存在的空间挤压、人际关系复杂以及生态破坏等问题亟需解决,城市的土地资源也因即将甚至已经达到“饱和”状态而日益紧张。因此,如何合理利用城市有效的旅游资源,促进城市由“增量扩张”向“存量优化”的转变,是发展城市旅游面临的重要问题。第一章通过梳理西方空间文化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总结空间文化理论的主要内涵,并阐述空间文化理论对研究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价值,为从空间文化理论视角研究城市旅游相关问题提供夯实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从理论应用的背景基础、主要内容以及具体作用方式叁方面阐述空间文化理论的城市旅游应用。为区别于原有的理论内容,将空间文化理论应用于研究城市旅游这一特定领域中的具有的具体理论内容,称为城市旅游的空间文化理论,并将其对城市旅游发展所产生的具体作用方式从指导旅游城市新分类以及提供城市旅游发展新思路两方面进行论述。第叁章以第二章中对旅游城市的分类为基础、以方位和海陆等地理特点为依据,选取了国内四个具有代表性、借鉴性和对比性的案例城市,通过对四个城市的分析和对比中总给出当前中国城市旅游发展中空间文化利用的七个主要特点及发展趋势,并以此为基础总结除当前中国城市旅游发展中的空间文化利用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前文结论的基础上,基于空间文化理论在城市旅游应用中的主要内容及具体阐述,对解决旅游与城市的内在矛盾、促进城市旅游优化发展以及加强学术研究及观念思想转变叁个方面给出城市旅游发展的相关对策及建议,对上第叁章总结的问题给予回应。(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25)
赵纯[6](2019)在《旅游影响下乡村空间治理中的伦理重塑——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在大力提倡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旅游开发常常渗透到地方社会,并成为推动乡村空间演变的重要力量。乡村旅游使其原有的乡村空间根植的环境发生历史性的变化,乡村空间在现代旅游活动形成的"社会事实"中成为一个交织杂糅的问题域。因此,在现阶段如何从经济之外的视角更加理性审视乡村旅游发展,如何从空间治理的伦理视角来规范和引导乡村旅游发展,成为研究需要转向的自觉性理据。基于此,文章尝试将理论与具体研究问题相结合,通过对空间生产理论梳理和旅游乡村空间生产要素的架构,揭示旅游乡村空间生产中各种空间异化,并提出旅游乡村空间生产与治理结构逻辑重建的框架,为今后乡村旅游后续的经验研究提供理论支撑。(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邱盈,刘春霞,李月臣[7](2019)在《基于分形理论的重庆市A级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基于分形理论,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计算了2001、2006、2011、2016四个年份的重庆市A级旅游景区的分形维数.计算表明:重庆市A级旅游景区的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具有演化自组织优化的趋势.再通过计算它们的集聚维数、网格维数、关联维数,分析其空间结构的向心性、均衡性和关联性.结果表明:近些年来,重庆市A级旅游景区发展速度快,潜力大;重庆主城区A级景区集聚性强,分形结构愈趋复杂,空间结构不断优化;景区分布密度从主城中心向四周递减,且递减速度呈降低趋势.目前,重庆市A级旅游景区空间分布较均衡,景区间关联性较好,有利于旅游业发展,不过仍处于多中心发展阶段.鉴于此,研究提出重庆市"一心两轴"形的空间发展结构,以带动其A级旅游景区的共同发展,建设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本文来源于《湖北文理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赵珍琪,包漪娜[8](2019)在《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扬州历史街区旅游商业化与地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街区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关乎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以徐凝门大街、皮市街和广陵路为研究对象,对相关街道铺面进行调查。基于调查结果,根据空间生产理论,从空间实践、空间表征和表征空间叁个维度分析历史街区旅游商业化发展对地方性文化的冲击,历史街区的文化空间表征与现代文化消费的脱节,历史街区旅游商业化的空间实践与空间活动者冲突问题。最后针对历史街区的旅游商业化问题提出可持续发展建议:地方基金反哺文化开发,挖掘本地历史文化资源;扶持当地老字号品牌,增强居民文化自豪感;规划周边文化缓冲区,提高企业入驻门槛;设计公共空间文化符号,营造空间文化氛围等。(本文来源于《扬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赵军勇,王昕,丁梦云,刘红莲,彭锐真[9](2019)在《基于分形理论的旅游吸引物空间特征研究——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旅游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区域旅游一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将各旅游要素紧密联系起来,是区域内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必然手段.旅游吸引物是区域旅游空间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因此对区域旅游空间的研究可以从研究区域旅游吸引物空间分布特征入手.本文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内的旅游吸引物为研究对象,运用了分形理论、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并结合旅游地理学及经济地理学的相关思想,对该区域内旅游吸引物系统的空间分形结构进行了分析.以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皖南旅游吸引物的空间特征,并找到更为合理的发展计划,为合理开发和利用旅游资源,优化区域旅游空间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龚志强,罗卉[10](2019)在《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赣南苏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点—轴"系统理论作为区域发展最佳空间结构模式的研究理论,可以为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提供科学指导。赣南苏区是原中央苏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发展旅游业对促进苏区振兴、帮助老区人民脱贫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赣南苏区旅游资源、交通区位和旅游市场条件的分析,运用区位商法分析测算旅游发展节点,可以确定旅游发展轴线和旅游区,构建"一个核心增长极,两条发展轴,四大功能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实现路径,为促进赣南苏区旅游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科学指导。(本文来源于《苏区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旅游空间理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分析德清县旅游资源分布、道路交通体系等现状的基础上,基于"点-轴系统"理论,构建出1个中心、3个增长极、1条发展主轴和4条发展副轴、3个旅游地系统的德清县旅游空间格局,即以德清县旅游集散中心为核心,以德桐线-德清大道为旅游发展轴,串联叁大旅游地系统,即东部水乡古镇旅游地系统、城区综合度假旅游地系统、西部山地度假旅游地系统。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推进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推进线上线下共同发展,实现县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以提升县域旅游的整体竞争力,最终促进县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旅游空间理论论文参考文献
[1].孙佼佼,谢彦君.矛盾的乌托邦:邮轮旅游体验的空间生产——基于扎根理论的质性分析[J].旅游学刊.2019
[2].王震,张建国,庞赞.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互联网旅游空间布局构建——以浙江德清旅游为例[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林轶,申灿玉,曾慧珠.基于文化空间理论的旅游城镇建设中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大圩镇为例[J].经营与管理.2019
[4].陆林,任以胜,徐雨晨.旅游建构城市群“乡土—生态”空间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展望[J].地理学报.2019
[5].苑泓丽.空间文化理论视域下的中国城市旅游发展论析[D].山东大学.2019
[6].赵纯.旅游影响下乡村空间治理中的伦理重塑——基于空间生产理论视角[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邱盈,刘春霞,李月臣.基于分形理论的重庆市A级旅游景区系统空间结构演化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9
[8].赵珍琪,包漪娜.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扬州历史街区旅游商业化与地方性分析[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
[9].赵军勇,王昕,丁梦云,刘红莲,彭锐真.基于分形理论的旅游吸引物空间特征研究——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10].龚志强,罗卉.基于“点-轴”系统理论的赣南苏区旅游空间结构研究[J].苏区研究.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