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文化偏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科学知识体系,文化偏向,科学文化
文化偏向论文文献综述
蒋谦[1](2017)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文化偏向及其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种主观范畴,科学知识是人类文化(特别是观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源于近代欧洲科学革命,自身带有明显的西方"强势"文化的偏向性和地方性特征。这种性质和特征不仅掩盖了非西方文化(包括科学文化)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也是现代科学技术自身各种负面效应的主要原因所在。因此要摆脱现代科学技术的困境,必须从文化层面上充分认识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内在缺陷,同时更多地恢复或确认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科学文化及其知识体系应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重建科学文化,必须在全球化语境下实现视域的转换与融合,以建构"共享的"科学价值、规范和知识框架。(本文来源于《江汉论坛》期刊2017年12期)
翟志远[2](2014)在《媒介时间的文化偏向与社会反思》一文中研究指出媒介时间是媒介研究中的一个独特景观,早在20世纪初国外学者就有论述,但并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文章从媒介时间与文化和社会的关系入手,着重论述了媒介时间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偏向,并试图归纳媒介时间所构建的新的文化景观,以推进媒介时间在理论层面的纵深研究。(本文来源于《浙江传媒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岳春伶[3](2012)在《设计艺术教育中的“文化偏向”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偏向"作为跨文化传播的结果存在于异文化交流过程的始终,它一方面会激发文化的多样性与创造性,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多元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趋同。笔者立足于设计艺术本体语言的视角,梳理了设计艺术教育从"去中国性"到"再中国性"的发展进程,倡导以"文化相对论"的视角研究设计艺术教学,在强调异文化具有平等性的同时,还应加强民族文化教育。(本文来源于《美术教育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李劲[4](2011)在《当代家庭文化偏向及调控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前中国家庭文化中出现了各种值得注意的偏向性问题。从内、外因两方面进行了深刻剖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调控对策,促进和谐社会建构中的家庭文化健康发展。(本文来源于《学理论》期刊2011年11期)
江娟[5](2010)在《从文化偏向的视角解读《意义的输出》》一文中研究指出《意义的输出:<达拉斯>的跨文化解读》是媒介研究、文化研究与传播研究的经典文本。人们对它的解读各有不同。本文认为,文化的偏向造成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尴尬;对于双刃剑般的文化偏向性,只有同时做好局内人和局外人,才能使视域更加客观、中立,这也是《意义的输出》带给当下传媒的启示。(本文来源于《新闻世界》期刊2010年06期)
林汉霏[6](2010)在《Web2.0的独特性及其文化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伊尼斯、麦克卢汉等学者认为,媒介的发展同文化的变迁关联紧密,一种新媒介意味着一个新文明的诞生。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印刷术的兴起,还是20世纪后期电视等大众传媒的发展,都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变迁。近十几年来,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带来了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其开放性、跨地域性等特征,已经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及社会文化带来了显着的变化。而Web2.0,则是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及潮流;我们如今所认识、所运用的互联网,已经处处渗入Web2.0的元素;今天的互联网,或是由Web2.0而彰显其本有的理念,或是由Web2.0而开拓新的疆界。互联网的Web2.0化,对社会文化必然也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本文从媒介论、文化研究以及未来学的角度,宏观讨论Web2.0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通过对Web2.0的技术特征及发展情况进行的清晰解析和清理,点明Web2.0媒介相比于前互联网媒介以及Web1.0媒介不同的新特征——信息数量的保障、信息资源和平台的自组织优化、以个人为节点的信息海等等,并从中窥见Web2.0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趋势——平面化的社会组织、空间重组、感知过载等等。最后就Web2.0媒介所代表及预示的新文明形态进行试阐述。(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0-04-01)
刘毅,吴宇驹[7](2008)在《临床评估中的文化偏向与行为一致性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和种族因素在临床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建立于对白种人群研究基础上的评估技术在用于非白人患者时可能是不准确的,也可能导致临床工作者缩小或夸大对其他文化群体成员的心理问题。认识到该问题的重要性,临床工作者可以用不同方法去防止评估中文化偏向的消极影响。此外,人类行为在各种情境中是否具有稳定性是一个引起人们激烈争论的问题。传统的人格理论家认为,行为在不同情境中更加具有稳定性;而学习范式理论家认为,行为在各种不同情境中更加具有可变性。(本文来源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蒋廉雄,卢泰宏[8](2007)在《管理公平:转型社会中的文化“偏向效应”及其发生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转型社会中,中国文化如何影响公共管理的公平?我们发展了文化社会学关于文化的多层次意义结构的概念,并建构了"社会集体目标关联"和"个体目标关联"的理论框架,通过历史文献的实证分析,发现转型社会中的中国文化对公共管理公平的影响存在"偏向效应"。与目前认为的文化内部"一致性"的假定相反,我们的研究发现恰是文化的"内部不一致性"成为"偏向效应"发生的机制。最后还讨论了如何规避文化"偏向效应"对实现公共管理公平产生的策略困境问题。(本文来源于《管理世界》期刊2007年04期)
于会歌[9](2006)在《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家文化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家文化偏向进行分析,得出几点结论:传统民居选址、布局的风水模式,反映出一种家之环境文化偏向;传统民居的对称组群封闭式布局,反映出一种家之伦常文化偏向;传统民居材质的“当下存在”和祠堂的“永存不灭”,反映出一种家之“弃祈”文化偏向。(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于会歌[10](2005)在《浅析中国传统民居所反映出的家文化偏向》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我国传统民居所反映出的家文化偏向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并归纳出下面几点结论:传统民居选址、布局的风水模式,反映出了一种家之环境文化偏向;传统民居的对称组群封闭式布局,反映出了一种家之伦常文化偏向;传统民居材质的“当下存在”和祠堂的“永存不灭”,反映出了一种家之“弃祈”文化偏向。(本文来源于《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文化偏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媒介时间是媒介研究中的一个独特景观,早在20世纪初国外学者就有论述,但并没有形成完备的体系。文章从媒介时间与文化和社会的关系入手,着重论述了媒介时间的社会影响和文化偏向,并试图归纳媒介时间所构建的新的文化景观,以推进媒介时间在理论层面的纵深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文化偏向论文参考文献
[1].蒋谦.现代科学知识体系的文化偏向及其重建[J].江汉论坛.2017
[2].翟志远.媒介时间的文化偏向与社会反思[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4
[3].岳春伶.设计艺术教育中的“文化偏向”意识[J].美术教育研究.2012
[4].李劲.当代家庭文化偏向及调控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1
[5].江娟.从文化偏向的视角解读《意义的输出》[J].新闻世界.2010
[6].林汉霏.Web2.0的独特性及其文化偏向[D].华东师范大学.2010
[7].刘毅,吴宇驹.临床评估中的文化偏向与行为一致性问题[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8].蒋廉雄,卢泰宏.管理公平:转型社会中的文化“偏向效应”及其发生机制[J].管理世界.2007
[9].于会歌.中国传统民居中的家文化偏向[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
[10].于会歌.浅析中国传统民居所反映出的家文化偏向[J].辽宁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