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多层面的白居易音乐美学观及其变化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维[1](2021)在《唐代乐论研究述评》文中指出唐代音乐作为唐代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一直以来受到古今中外学者的普遍关注,唐代音乐研究的重心多集中于音乐历史、音乐形态、音乐考古等方面,研究成果不计其数。但是有关唐代乐论的研究却较少有人涉猎,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唐代乐论多深藏于各类正史、政书、文集等文献当中,筛选提炼的工作繁琐,同时还要将这些乐论思想与唐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思想进行比较与印证,因此研究难度极高。鉴于此,本文将对近年来的唐代乐论研究进行学术史梳理及研究动态的归纳,以期为后来学者做好有关唐代乐论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梁思思[2](2020)在《韩休墓乐舞壁画及其审美样式考辨》文中研究说明盛唐乐舞艺术的繁荣发展形成了盛唐时期特有的审美样式。唐代墓葬乐舞壁画作为一种审美样式,不仅是墓主人生前身份地位的象征,还是对唐代音乐文化生活、美学思想等内容的表述。2014年,在西安市长安区韩休及其夫人柳氏的合葬墓被发掘。据考古发现韩休墓乐舞壁画相对完整、壁画所绘乐器种类丰富,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本文基于对韩休墓乐舞壁画中的乐器、乐舞编制的审美样式的考辨,并尝试从符号学的视阈分析韩休墓乐舞编制的象征意义,以此反映出盛唐士人阶层的音乐生活、审美特征及思想内容。文章总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选题缘由及意义;选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本文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韩休及其墓葬壁画概况。其中第一节韩休其人其着,第二节韩休墓葬基本概况(说明韩休墓出土、发掘及搬迁工作情况并阐述韩休墓壁画基本概况)。第三部分,韩休墓及同时期相关乐舞壁画。第一节包括乐舞壁画中乐舞伎及其使用的乐器两个方面,主要考究乐舞种类、乐器形制与个别有争议的乐舞伎形象。第二节从韩休墓乐舞壁画的乐舞编制及乐队排列进行探讨,再对比同时期相关乐舞壁画的乐舞编制等内容,表现出初唐至盛唐时期乐舞壁画中乐舞编制、乐队排列的特征,以此考辨韩休墓乐舞编制作为审美样式在当时的流行情况。第四部分,韩休墓乐舞壁画的审美样式考辨。第一节以乐舞壁画作为审美样式考究其中透射出的盛唐士人阶层的音乐审美观与音乐生活,第二节胡汉交融下的韩休墓乐舞编制及其审美观,探究在胡汉交融的时代风潮下韩休墓乐舞编制及其盛唐士人阶层音乐审美观之间的关系。第三节乐舞编制的象征意义。本文是以韩休墓乐舞壁画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同时期相关乐舞壁画,通过以乐舞壁画中乐器形制、乐队编制、乐舞表演形态等方面作为当时的审美样式,以此考究盛唐士人阶层的音乐审美观与音乐生活,分析乐舞编制与士人阶层审美观之间的关系,并尝试从符号学的角度去分析乐舞编制蕴含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总结韩休墓乐舞编制作为审美样式其背后所反映的盛唐时期士人阶层的音乐生活、审美特征及思想内容。
钱从群[3](2018)在《唐代音乐教育相关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唐代音乐教育相关问题研究”为题,对唐代音乐教育、人才培养进行研究。一、官府音乐机构中的教育。唐代太乐署、鼓吹署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机构,教习的内容为雅乐、燕乐。雅乐教育主要在太乐署中进行,《七德舞》、《九功舞》、《上元舞》是雅乐教育的重要内容。燕乐教育主要以十部乐为例,通过对十部乐表演情况的考察,反映出了唐代十部乐教育由盛转衰的特点。二、宫廷音乐机构中的教育。教坊由内教坊、外教坊、宜春院组成,各个部分都存在音乐教习行为。梨园也是培养乐人的教育机构,在教育内容上与教坊有混淆之处,通过对梨园与教坊关系的分析、乐人技艺的考证,表明两者在教育内容上是相互区别的。三、音乐人才的培养。唐玄宗、白居易、郭师是不同阶层的音乐人才,通过个案考察着重分析不同阶层音乐人才的培养过程及呈现出的唐代音乐文化。
梁静梅[4](2018)在《白居易的音乐思想》文中研究说明作为着名的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很多诗词作品至今都是耳熟能详的。然而,白居易还是一位基础的音乐家,他的音乐思想独树一帜。在他的多数诗中都蕴含着他的音乐思想。越靠近白居易的音乐思想就越会发现,矛盾性是白居易音乐观的主要特点,他的音乐思想是自相矛盾的,也是与时代相矛盾的。正是由于这一矛盾性,成就了一位与众不同的白居易。
李秋[5](2016)在《《通典·乐典》“排胡”音乐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杜佑《通典·乐典》“排胡”(即排斥胡乐)音乐思想为中心议题,采用多学科融会贯通的研究方法,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示唐“安史之乱”后特定历史条件下杜佑“排胡”音乐思想,并对其产生原因及矛盾进行分析。希冀借此使读者进一步认识中外音乐交流对中国音乐发展的积极作用,并且认识到华夏民族音乐本质上是多民族音乐的融合,由此启发人们对音乐史和音乐史学关系等问题的思考。全文共六个部分,分别是绪论、结语和四个章节。第一部分绪论,就《乐典》“排胡”思想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综述。第二部分杜佑《通典》及《通典·乐典》,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杜佑其人、《通典》及《通典·乐典》的编纂和价值,使读者了解影响杜佑音乐思想生成的诸多因素。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本论文的重点部分。第三部分《乐典》中的“排胡”思想,从《乐典》体例、《乐典·序》以及《乐典》正文史料三个方面对《乐典》“排胡”音乐思想的体现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乐典》“排胡”思想原因分析,从历史原因、社会原因、杜佑个人音乐史学观三个方面分析《乐典》“排胡”思想产生原因,以期为接下来的矛盾分析做铺垫。第五部分是在三、四部分的基础上,对《乐典》“排胡”思想引发的几对矛盾进行分析,由“排胡”思想与杜佑相对开放的民族观的矛盾分析,到“排胡”思想与胡汉交融音乐史实的矛盾,进而引申到音乐史和音乐史学矛盾分析,借此使读者进一步认识中外音乐交流对中国音乐发展产生的积极作用。第六部分是本文的结语,指出《乐典》“排胡”思想对后来音乐史书编纂的影响,并对全文做了概况性的总结。
周晓梅[6](2016)在《中国雅乐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素有礼乐之邦之美称,而礼乐则以雅乐为重。雅乐,是以诗、乐、舞一体化为其音乐形式;以祭祀活动为主要内容;为儒家所倡,使君子知位序而和天人、正人心而遵天道、知善恶而彰美德、沿礼乐以共创生;雅乐之美学思想,以儒学为基础,以适行社会发展为本、以修君子身心为行、以规众庶之法为的,绵延千年,变化相成。故本文以思想观之,挖掘中华礼乐文明形成之根源及其发展,创建雅乐分期、综述历代雅乐之思想基础;总结提炼雅乐之人文精神、美学范畴,并将雅乐之独特审美特性予以论述,呈示现存雅乐谱例,为礼乐复兴提供理论基础。
葛蓁蓁[7](2014)在《白居易音乐思想中的三重身份交织特征探析》文中研究表明白居易音乐思想中同时体现官员、市民和文人三种身份特征。作为官员,他自觉"崇雅贬俗"以突出官方立场;作为市民,他极力享受"俗乐"带来的娱乐享受;作为文人,他努力调和雅俗,使之既有理性正统的一面,又有对民间俗文化的兴趣。这三种身份特征彼此交织融合,随现实环境的不断变化而此消彼长,使白氏的音乐思想表现出在绝对服从王权与追求个人价值之间寻求平衡、在儒道佛三教思想之间寻求平衡两大特征。
杨婷婷[8](2014)在《论文化性格对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和中晚唐其他文人一样,儒、道、佛三教对白居易文化性格的形成均有影响。他在晚年自撰《醉吟先生墓志铭·序》总结一生,就称:"前后历官二十任,食禄四十年。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释道治其心,旁以山水、风月、歌诗琴酒乐其志。"[1]说明了其一生所吸纳的儒、道、佛文化具有内外之别,对立分存的性格特点,儒家质实与道家空灵的文化性格直接影响了白居易的音乐美学思想。
叶芸嘉[9](2014)在《白居易琴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琴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与我国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它不仅仅是一件单纯的乐器,其意义也不仅仅是娱宾遣兴,它是统治阶级修身养性来达到“天地之和”精神境界的重要载体,是古代文人阶层身份的标榜,更是心怀高远理想和拥有高洁品质文人的情感寄托。而白居易是爱琴懂琴之人,笔者根据《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为底本检得白居易的琴诗共122首,是唐代创作琴诗最多的诗人。日常生活中他以琴自娱,失意时以琴作为抚慰,他还十分注重社会大众对琴乐审美的变化,他对琴音的效果以及古琴为何衰微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本文即以白居易琴诗为考察对象,在分析作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白居易琴诗的审美情趣、音乐理论、琴诗思想并结合其生平总结其心路历程,从而为全面研究白居易提供借鉴。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部分简要概述白居易琴诗的创作情况和白居易与琴的亲密关系,以及白居易琴诗的研究现状,并对白居易琴诗范围做出界定。第一章白居易的琴诗,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是以《白居易集笺校》为底本对白居易琴诗的创作数量进行列表考察;第二节笔者以白居易琴诗为基础,将其划分为咏琴、咏琴曲以及“琴”意象三部分内容,并作以阐述。第二章白居易的琴趣,分为两节。第一节具体谈论白居易所追寻的“清高孤淡”的琴乐氛围。第二节白主要论述了白居易琴诗中所显露出的闲逸旷达的情趣,主要分为闲适欣然之气与旷达乐观之性。第三章白居易的琴学,分为三节。第一节从《废琴》一诗入手探讨白居易琴诗中所反映出的琴乐衰落的状况及其“恶俗倡雅”的琴乐审美观。第二节为白居易琴诗思想的流变,白居易因为其坎坷的政治生涯导致他琴诗思想由最初“抱琴入世”的兼济思想转变成为了“抱琴归隐”的中隐思想。结语部分总结全文:白居易琴诗不但反映出了其自身的琴乐审美和乐趣,他的琴诗思想以及琴诗中音乐理论也为中唐音乐发展提供了借鉴。
杨名[10](2014)在《唐代舞蹈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唐代舞蹈诗指唐代诗歌中对舞蹈、舞人、舞境作相关描写的诗歌以及流行于唐代并以诗歌形式被保存下来的舞曲歌辞,因此可以将其分为咏舞诗、舞曲歌辞、咏舞姬诗及涉及舞蹈情境的诗歌四类。在对唐代舞蹈诗的研究中,整体创作特征的分析、诗歌的分类研究以及诗歌作者的研究都是必要的。本论文即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在归纳评论、批判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深入、系统的研究。本文对唐代舞蹈诗的整体研究包括历史渊源、创作背景、创作概况、文化内涵及艺术成就五个方面。第一章追溯了唐代舞蹈文化及舞蹈诗的历史渊源,分析了各个历史阶段的舞蹈及舞蹈诗创作对唐代的影响。先秦礼乐文化是唐代礼乐制度的来源,《诗经》、“楚辞”中描写舞蹈、舞人的诗歌,为唐代舞蹈诗的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汉代确立的以楚舞为范式的中国传统舞蹈审美标准直接影响到唐代的舞蹈审美,汉魏乐府及雅舞歌辞、杂舞曲辞是唐代舞曲歌辞的创作典范。魏晋风流是唐代舞蹈精神气质的来源,而南朝宫体诗中的咏舞、咏妓诗直接促使了唐代咏舞诗、咏舞姬诗的兴盛。隋代雅乐的制定使得唐代能完全继承已有的雅乐系统,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俗乐舞的发展上,隋代舞蹈诗是唐代舞蹈诗的先声。第二章系统分析了唐代各时期统治者的乐舞观,并阐述了其对唐代舞蹈诗创作的影响。本文认为朝廷对雅乐的重视奠定了乐舞的重要社会地位,而对宫廷燕乐、民间俗乐的鼓励与支持使整个社会具有浓重的艺术氛围,这种社会环境极有利于舞蹈诗的创作与繁荣。第三章研究了唐代舞蹈诗的创作概况及繁荣原因。有唐一代,舞蹈诗创作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艺术技巧也逐渐成熟:初唐时期舞蹈诗多是对宴饮中舞蹈场面的偶一涉及;盛唐时期舞蹈诗描写的内容逐渐丰富;中唐是舞蹈诗创作的黄金时期,出现了大量名篇;晚唐舞蹈诗创作技巧更为成熟,内蕴更为深厚。在对唐代舞蹈诗创作繁荣原因的分析上,本文认为发达的舞蹈艺术、宴游活动的盛行以及士人与妓女的亲密关系皆促进了舞蹈诗的创作与流传,宠大的诗歌创作群体更为舞蹈诗的大量出现提供了可能。第四章研究了唐代舞蹈诗的文化内涵。本文着重分析了舞蹈诗中体现出的唐代乐舞与诗、酒的紧密联系,并详细归纳了诗歌中的各类女性形象。第五章研究了唐代舞蹈诗的艺术成就。以诗之体式描写舞之律动,这是唐代舞蹈诗最大的艺术成就。舞蹈诗善于抓住最富于特征性的动作来描述舞蹈,表现出舞蹈带给人的审美感受。融贯其中的浪漫气质是唐代舞蹈诗的又一艺术特征。浓重的抒情意味使诗歌蕴有深刻的内涵。诗中高超的写人艺术更是塑造了一群栩栩如生的舞者形象。本文对唐代舞蹈诗研究还包括对具体舞蹈及相关诗歌的研究,对着名舞曲歌辞的研究以及对重要舞蹈诗作者的研究。第六章是对唐代两支着名舞蹈及其相关诗歌的研究。本文首次对霓裳羽衣舞诗、柘枝舞诗的主题内容、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认为霓裳羽衣舞诗中多寄托着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昔日繁华的留恋,流露出浓郁的兴亡之叹,而柘枝舞诗则主要描写舞妓的容色,几乎没有寄托,诗中具有明显的崇尚声色倾向,是中晚唐社会注重享乐、追求艳情的表现。第七章是对几种并非以舞曲命名的“类舞”及其诗歌的研究。这些舞蹈是某一类舞的统称,其名称来源于舞蹈的动作特征或表演形式,研究者们对它们有较多的关注,但对其相关诗歌的研究却十分缺乏。本文分析了这些舞蹈诗,认为胡旋舞诗、胡腾舞诗包含着大量与舞蹈相关的信息,多以讽喻为主旨,流露出诗人对世事的关注;踏歌诗描写的内容由舞妓容色逐渐转向诗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在晚唐至宋代,诗中的情感色彩更浓,踏歌也由舞蹈实景转化为虚构的意象,成为文人情感的载体;剑舞诗中亦有对剑舞舞容的描写,但更注重对唐人豪情的艺术表达;与舞马相关的诗歌虽然不多,但其中对唐代舞马的舞容描写十分细致。第八章研究了唐代的三种重要舞曲歌辞及以《铜雀台》为代表的咏舞姬诗。唐代《白纻词》的发展具有一定特殊性,由于其舞蹈逐渐消亡,最终成为清唱的歌词,因此也具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杨柳枝》是唐代的流行舞曲,诗中多怀古之思、兴亡之感,也有部分描写艳情的内容。《竹枝词》多咏风土人情,包含了丰厚的民俗文化,舞容简单,多为踏歌之类。本文在对唐代咏舞姬诗的研究上,选取创作数量最多的《铜雀台》系列诗歌作为代表,概括出《铜雀台》的几类主题,并分析了其主要的艺术成就。第九章、第十章是对唐代重要舞蹈诗作者的研究。本文首次对白居易在不同时期创作的舞蹈诗进行了整理,认为其创作在其不同的人生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白居易乐舞美学观与传统的儒学思想大体是一致的,但他更注重舞蹈的怡情作用和娱乐性,其乐舞美学观中对乐舞政治功用的强调仅体现在早期的“新乐府”创作上,在其大多数舞蹈诗中,诗人更强调舞蹈所带来的身心愉悦。元稹的舞蹈诗创作基本与白居易同步,但也有自身的创作特点,其中描写、叙述较多,善用比兴,篇末则以议论点睛,部分诗作有“轻艳”的特点。张祜舞蹈诗对唐代着名乐舞皆有涉及,其中记载了不少大型乐舞活动及趣事,对舞蹈动作、服饰及舞蹈家的名字多有记载,是研究唐代舞蹈的重要资料。王建舞蹈诗皆以宫中生活为背景,表达了对宫人命运的关注,蕴含着对世事变迁的感叹,体现出浓郁的人文情怀。诗中多用“赋”的手法,对宫廷生活有较详实的记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二、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多层面的白居易音乐美学观及其变化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多层面的白居易音乐美学观及其变化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唐代乐论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唐代乐论的史料文献梳理 |
(一)记录唐代音乐历史与典章制度的文献有: |
(二)有关唐代音乐文学思想的文献有: |
(三)记录唐代古琴音乐思想的文献有: |
(四)记录唐代民间音乐思想的文献有: |
(五)涉及唐代宗教音乐思想的文献有: |
二、20世纪以来的唐代乐论思想研究 |
(一)唐代乐论思想的整体特点研究。 |
(二)唐代乐论思想的个案研究。 |
(三)唐代古琴乐论思想研究。 |
(四)唐代俗乐审美思想研究。 |
(五)唐代佛道乐论思想研究。 |
(2)韩休墓乐舞壁画及其审美样式考辨(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二、选题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三、本文拟解决的问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二)选题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韩休及其墓葬壁画概况 |
第一节 韩休其人其着 |
第二节 韩休墓葬壁画基本概况 |
一、韩休墓出土、发掘及搬迁 |
二、韩休墓壁画基本概况 |
小结 |
第二章 韩休墓及同时期相关乐舞壁画 |
第一节 韩休墓乐舞壁画的内容 |
一、乐舞壁画的乐器 |
二、乐舞伎 |
第二节 韩休墓及相关乐舞壁画的乐舞编制与乐队排列 |
一、韩休墓乐舞壁画的乐舞编制及乐队排列 |
二、唐朝相关乐舞壁画的内容 |
小结 |
第三章 韩休墓乐舞壁画审美样式考辨 |
第一节 盛唐士人阶层的音乐生活与音乐审美观 |
一、盛唐士人阶层的音乐生活 |
二、盛唐士人阶层的音乐审美观 |
第二节 胡汉交融下的韩休墓乐舞编制及其审美观 |
第三节 韩休墓乐舞编制的象征意义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唐代音乐教育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研究思路、方法 |
第一章 唐代官府音乐机构中的教育 |
第一节 唐代雅乐教育 |
第二节 唐代燕乐教育—以九、十部乐为例 |
第二章 唐代宫廷音乐机构中的教育 |
第一节 唐代教坊中的教育 |
第二节 唐代梨园中的教育 |
第三章 唐代音乐人才的个案研究 |
第一节 论唐玄宗与音乐 |
第二节 论白居易与音乐 |
第三节 由《筝郭师墓志》所见唐代的家庭乐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白居易的音乐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白居易的政治音乐观具有矛盾统一性 |
二、白居易的民间音乐观具有“口是心非”的特点 |
三、白居易的民族音乐观与潮流不符 |
四、结束语 |
(5)《通典·乐典》“排胡”音乐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研究现状和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2 杜佑《通典》及《通典·乐典》 |
2.1 杜佑其人 |
2.2 《通典》的编纂和价值 |
2.3 《乐典》的编纂和价值 |
3 《乐典》中的“排胡”音乐思想 |
3.1 《乐典》体例中的“清夷分立” |
3.2 《乐典·序》中的“乐有先兆” |
3.3 《乐典》正文中的“尊华贬夷” |
4 《乐典》“排胡”思想原因分析 |
4.1 历史原因——儒家“乐与政通”思想传统 |
4.2 社会原因——“安史之乱”后文人“贵华贱夷”观念 |
4.3 个人原因——杜佑“经邦致用”音乐史学观 |
5 《乐典》“排胡”思想矛盾分析 |
5.1 “排胡”思想与杜佑民族观念的矛盾 |
5.2 “排胡”思想与音乐史实的矛盾 |
5.3 音乐史和音乐史学的矛盾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6)中国雅乐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雅乐会要 |
一、雅俗综述 |
(一) 言“雅” |
(二) 言“俗” |
二、历代雅乐 |
(一) 典范期 |
(二) 重建期 |
(三) 融合期 |
(四) 沿革期 |
第二章 雅乐之人文精神 |
一、适心 |
(一) 适心之理 |
(二) 适心之欲 |
二、合德 |
(一) 《诗经》之德 |
(二) 《乐记》之德 |
三、大美 |
(一) 大美之思想意蕴 |
(二) 大美之《中和韶乐》 |
四、共生 |
(一) 八音乐雅 |
(二) 文武者雅 |
第三章 雅乐之美学范畴 |
一、齐正 |
(一) 舞佾 |
(二) 歌辞 |
二、庄静 |
(一) 《楚辞》之《九歌》 |
(二) 祭神乐 |
三、凝和 |
(一) 凝和与中庸 |
(二) 凝和之曲 |
第四章 雅乐之审美特性 |
一、雅乐之伦理性 |
(一) 礼起 |
(二) 乐起 |
(三) 伦理性 |
二、雅乐之道德性 |
(一) 天命之性与天之命性 |
(二) 天元与天人 |
(三) 道以生德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雅乐谱例 |
一、《礼仪经传通解》 |
二、《越九歌》 |
三、《韶舞九成乐补》 |
四、《苑洛志乐》 |
五、《瑟谱》 |
六、《律吕正义后编》 |
(7)白居易音乐思想中的三重身份交织特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官员身份 |
(一) 前期 |
(二) 后期 |
二、市民身份 |
(一) 前期 |
(二) 后期 |
三、文人身份 |
(一) 前期 |
(二) 后期 |
四、三重身份交织下的白氏音乐思想 |
(一) 在绝对服从王权与追求个人价值之间寻求平衡 |
(二) 在儒道佛三教思想之间寻求平衡 |
结语 |
(8)论文化性格对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一、“外以儒行修其身”———崇雅贬俗 |
1. 乐伎之贵贱———《立部伎》 |
2. 乐器之古今———《五弦弹》 |
3. 乐舞之正邪———《胡旋女》 |
二、“中以释教治其心”———爱俗 |
三、结语 |
(9)白居易琴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白居易琴诗研究现状考察 |
(一) 研究成果与存在问题 |
(二) 选题及研究意义 |
二、 研究对象界定 |
第一章 白居易的琴诗 |
第一节 白居易琴诗创作 |
第二节 白居易琴诗内容分类 |
一、 咏琴 |
二、 咏琴曲 |
三、 “琴”意象 |
第二章 白居易的琴趣 |
第一节 清冷孤高 |
第二节 闲适旷达 |
一、 闲适欣然之趣 |
二、 旷达乐观之性 |
第三章 白居易琴学 |
第一节 白居易琴诗中的音乐理论 |
一、 从《废琴》谈起 |
二、 白居易琴乐审美观——“恶俗倡雅” |
第二节 白居易琴诗思想 |
一、 “抱琴入世”的兼济思想 |
二、 “抱琴归隐”的中隐思想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10)唐代舞蹈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上编 |
第一章 唐代舞蹈诗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先秦乐舞及舞蹈诗 |
第二节 汉代乐舞及舞蹈诗 |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乐舞及舞蹈诗 |
第四节 隋代乐舞及舞蹈诗 |
小结 |
第二章 唐代统治者的乐舞观及其对舞蹈诗创作的影响 |
第一节 初唐帝王的乐舞观 |
第二节 唐玄宗的乐舞观 |
第三节 中晚唐帝王的乐舞观及相关措施 |
第四节 统治者乐舞观对舞蹈诗创作的影响 |
小结 |
第三章 唐代舞蹈诗创作概况及其繁荣原因 |
第一节 唐代舞蹈诗的分期 |
第二节 唐代舞蹈诗的分类 |
第三节 唐代舞蹈诗的繁荣原因 |
小结 |
第四章 唐代舞蹈诗的文化内涵 |
第一节 乐舞、诗、酒与士子风流 |
第二节 唐代舞蹈诗中的女性形象 |
第三节 唐代舞蹈诗中的社会万象 |
第四节 唐代舞蹈诗中的士人审美趣味 |
小结 |
第五章 唐代舞蹈诗的艺术成就 |
第一节 生动精妙的描写手法 |
第二节 飘渺迷离的浪漫气质 |
第三节 深厚隽永的抒情意味 |
第四节 意态毕现的写人艺术 |
小结 |
下编 |
第六章 唐代舞蹈诗分类研究(上) |
第一节 《霓裳羽衣舞》诗——盛世情结与仙境向往 |
第二节 专注于舞妓容色品评的《柘枝舞》诗 |
小结 |
第七章 唐代舞蹈诗分类研究(中) |
第—节 胡旋舞诗、胡腾舞诗——世事的感叹与讽谏 |
第二节 剑舞诗——唐人侠情的艺术展现 |
第三节 踏歌诗——从野人的游戏到文人的寄托 |
第四节 舞马诗——垂拱天子的升平颂歌 |
小结 |
第八章 唐代舞蹈诗分类研究(下) |
第一节 《白纻词》——舞者之美的颂歌 |
第二节 《杨柳枝》与杨柳枝舞 |
第三节 《竹枝词》中的旖旎风情 |
第四节 《铜雀台》——古老的怨旷之音 |
小结 |
第九章 白居易及其舞蹈诗 |
第一节 白居易的舞蹈诗创作 |
第二节 白居易舞蹈诗中的美学观 |
第三节 白居易舞蹈诗的价值及意义 |
小结 |
第十章 唐代其他重要舞蹈诗作者及其创作 |
第一节 元稹舞蹈诗——白居易舞蹈诗的姊妹篇 |
第二节 张祜诗歌的舞蹈史价值 |
第三节 王建舞蹈诗的特色与价值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主要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 |
四、崇雅与爱俗的矛盾组合──多层面的白居易音乐美学观及其变化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唐代乐论研究述评[J]. 王维. 理论观察, 2021(01)
- [2]韩休墓乐舞壁画及其审美样式考辨[D]. 梁思思.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3]唐代音乐教育相关问题研究[D]. 钱从群. 西北大学, 2018(02)
- [4]白居易的音乐思想[J]. 梁静梅. 北方音乐, 2018(02)
- [5]《通典·乐典》“排胡”音乐思想研究[D]. 李秋. 杭州师范大学, 2016(08)
- [6]中国雅乐美学思想研究[D]. 周晓梅. 西北民族大学, 2016(03)
- [7]白居易音乐思想中的三重身份交织特征探析[J]. 葛蓁蓁.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4(04)
- [8]论文化性格对白居易音乐美学思想的影响[J]. 杨婷婷. 音乐时空, 2014(10)
- [9]白居易琴诗研究[D]. 叶芸嘉. 西北师范大学, 2014(06)
- [10]唐代舞蹈诗研究[D]. 杨名.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