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应用佛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桌面游戏,佛学常识,游戏主题,游戏机制
应用佛学论文文献综述
王龙意[1](2018)在《文化类桌面游戏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桌面游戏的雏形从古埃及时代的塞尼特、战国时代发明的六博棋开始,不断发展。20世纪初期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期间及二战后,都成为了桌面游戏发展的黄金时期。20世纪后半叶,由于受到电子游戏的冲击,桌面游戏进入低迷期。直到21世纪严重依赖电子产品的互联网时代,桌面游戏作为一股“逆潮流”强势回归,成为了许多人新的娱乐和社交方式。在游戏化思维的浪潮下,桌面游戏也不断进化,逐步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其新的社会价值不断被挖掘出来。同时桌面游戏也是一种全新的文化载体和艺术表达方式,因此我结合自己的阅读兴趣,以佛学世界观为主题,设计一部文化类桌面游戏,让玩家在玩的同时还能了解佛学中一些有意思的文化常识。设计过程中,我尝试在佛学理论中寻找游戏化的可能性,同时从游戏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两款相似题材的桌游和一些其他的经典游戏,从中获取灵感。经过对游戏原型的多次测试与修改,确立了最终的游戏规则,并发挥我的专业优势,对游戏进行美术设计,最终以“实体版”与“数字版”两种方式呈现出来。(本文来源于《中央美术学院》期刊2018-03-01)
张华[2](2017)在《佛学的现代转轨——梁启超早期应用佛学思想探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梁启超早期佛学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认为梁启超佛学思想孕育成型于清末维新变法时期,得益于其早年在京沪从事维新变法运动,并与师友同志切磋佛学、西学,相互鼓励激荡,以致在晚清思想界佛学成为"伏流",维新志士学佛形成风气;戊戌变法流产后,志士星散,梁氏则潜心研佛,构造应用佛学救世救心的思想图景,涵盖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其学思贡献表现在他超越了过去从政治层面来发挥佛教的救世精神,而把佛学放在学术思想的历史长河中,极力阐发佛教适合于现代人理性信仰的成分,积极探索改造社会的宗教力量,不期然为实现佛学的现代转换开启航向。(本文来源于《普陀学刊》期刊2017年01期)
周接兵[3](2011)在《救心与救世:章太炎应用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章太炎是我国近代的一位伟大的国学大师,他学贯中西,思想博大精深,在经学、子学,史学、佛学等领域都有着独特的造诣。他对佛学的研究是他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应用佛学体系。章太炎的应用佛学思想建立在其佛学思想特别是法相唯识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之上,是他运用极具批判性的佛学这一思想武器,批判中国现实社会,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理论实践。这一理论实践在社会现实层面上包括无神论和宗教批判,无我论,国民道德观,俱分进化的历史观和人性论,五无世界社会观等,在思想文化层面上包括以佛解老庄,以佛释儒,以佛评判诸子百家,以及由此形成的儒释道叁家融合的思想体系。章太炎的应用佛学是晚清佛学伏流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在批判中传承,在传承中批判,紧紧围绕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挽救民族危亡的时代主题,大声疾呼,救心救世,把应用佛学的经世致用特色发挥到极致。它与同时代其他佛学家的佛学思想不同之处在于:它不仅在理论上建立了以“真如”、“阿赖耶识”为本体以“万法唯识”为核心的圆密的哲学思想体系,实现了形而上的“求是”;而且,以此为基础,展开了对传统文化以及社会现实的理性批判,实现了形而下的“致用”。它的伦理道德倾向和政治批判色彩不仅为当时国家和社会现实的变革和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回应西学的挑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尽管由于时代的局限,他的应用佛学体系没有引起必要的时代回应,但毕竟是一次返本开新的伟大尝试,这个伟大尝试深刻体现了他的理论深度和人格高度,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1-06-01)
何轩[4](2006)在《论梁启超的“应用佛学”与其小说观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梁启超的“应用佛学”思想及其小说观,学界都多有论述,然而却很少有人将二者结合起来,指出其佛学思想与其小说观的关系。细读梁启超两篇小说文论《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与《告小说家,》发现梁启超的小说观与他的“应用佛学”关系紧密。梁启超运用他心目中的佛学宗旨、思维、术语来比附解释他心目中的新小说宗旨、特征、作用。梁启超以佛学论小说来源于传统又超越传统,具有强烈的功用色彩。(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李春远[5](2001)在《略论梁启超的“应用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梁启超的“应用佛学”是近代中国佛学思潮的前身,作为梁启超思想的一个部分, 体现了他本人的思想特色。根据梁启超的思想变化,本文把他的佛学思想分为:启蒙、佛理 与经世思想冲突、以佛学为国教的尝试、作为学术与人生的佛教四个阶段。从佛学与经世、 佛学与政治、佛学与学术、佛学与西学四个方面,分析了“应用佛学”几个基本的向度。最 后把他的“应用佛学”放到中国近代社会思潮中做了进一步的分析,在与其它的佛学思想做 比照之后,肯定了“应用佛学”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价值。(本文来源于《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4期)
王兴国[6](1997)在《谭嗣同与梁启超的应用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佛学”一词,出自梁启超《论怫教与群治之关系》一文。原文是指谭图同善于将怫教的基本学说运用于现实的实际生活,在这方面尤以其名着《仁学》为代表。所以梁启超说:“科阳《仁学》,吾调可名为应用怫学。测阳一生得力在此,吾辈所以崇拜测阳步趋测阳者亦当在此。一事(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1997年01期)
李一寒[7](1993)在《佛教精神之承继与高扬——谭嗣同的“应用佛学”及其价值取向》一文中研究指出晚清中国思想界有一颗慧星,那就是谭嗣同,为使世人知悟中国变革必从流血而成的道理,谭嗣同又是“中国流血第一烈士”。谭嗣同曾好船山之学,喜谈名理。在南京与着名佛教居士杨文会结识后,从其研习佛法,思想学问由此大变。他以佛教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的思想为基础,着成《仁学》一书。其所谓“别开一种冲决网罗之学”,当是谭氏身体力行的“应用佛学”,以至于可把《仁学》当作“佛书”来读。(本文来源于《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3年05期)
应用佛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论述了梁启超早期佛学思想的形成和演变,认为梁启超佛学思想孕育成型于清末维新变法时期,得益于其早年在京沪从事维新变法运动,并与师友同志切磋佛学、西学,相互鼓励激荡,以致在晚清思想界佛学成为"伏流",维新志士学佛形成风气;戊戌变法流产后,志士星散,梁氏则潜心研佛,构造应用佛学救世救心的思想图景,涵盖文化层面和社会层面,其学思贡献表现在他超越了过去从政治层面来发挥佛教的救世精神,而把佛学放在学术思想的历史长河中,极力阐发佛教适合于现代人理性信仰的成分,积极探索改造社会的宗教力量,不期然为实现佛学的现代转换开启航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应用佛学论文参考文献
[1].王龙意.文化类桌面游戏设计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8
[2].张华.佛学的现代转轨——梁启超早期应用佛学思想探寻[J].普陀学刊.2017
[3].周接兵.救心与救世:章太炎应用佛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1
[4].何轩.论梁启超的“应用佛学”与其小说观之关系[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5].李春远.略论梁启超的“应用佛学”[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
[6].王兴国.谭嗣同与梁启超的应用佛学[J].船山学刊.1997
[7].李一寒.佛教精神之承继与高扬——谭嗣同的“应用佛学”及其价值取向[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