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沟流域论文-王雅婷

王东沟流域论文-王雅婷

导读:本文包含了王东沟流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质评价,趋势分析,模糊评价,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

王东沟流域论文文献综述

王雅婷[1](2019)在《陕西长武王东沟流域水质状况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水资源缺乏和水体污染造成的水危机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水质评价工作尤为重要。王东沟流域位于陕西省长武县,同时是长武生态试验站所在地,生态试验站为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改善生态环境提供科学支撑,因此了解流域的水环境状况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流域地下水位、降水量、雨水水质和流域地下水、过境黑河水水质分析,采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流域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采用模糊评价法对流域地下水水质进行评价,采用季节性肯达尔检验对流域地下水、过境黑河水水质进行时空变化评价。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雨水的pH整体有下降的趋势,而SO_4~(2-)离子、矿化度、TSS(悬浮物)和电导率年际差异较小,年内变化显着。流域内地下水整体维持在81-87m之间,年内月变化明显。2、过境黑河水中K~+、Na~+、Mg~(2+)、Cl~-、SO_4~(2-)、矿化度的含量远远高于流域地下水含量。流域内地下水pH值、Ca~(2+)、CO_3~(2-)和重碳酸根离子、总氮和过境黑河水含量基本一致且变化趋势一致。3、过境黑河水水质状况良好,维持在II~III类水之间;地下水水质均较好,大部分维持在III类水质,流域内水质呈现转好趋势。流域地下水的四组泉水水质较为稳定,叁组泉水和井水水质变化较大。4、通过季节性肯达尔检验,王东沟流域内地下水水质中钙离子、钾离子、总磷、矿化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总磷的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碳酸根离子呈现上升趋势。其他指标变化不大,没有明显的升降趋势。整体来看,王东沟流域内地下水水质呈现转好趋势;过境水的黑河水质10年水质变化较小,较为稳定。矿化度、硫酸根和总磷有显着的下降。其他检测指标无明显升降变化。(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成琦[2](2019)在《陕西长武王东沟流域农地土壤剖面矿质氮分布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流域为研究区域,选择不同树龄和土地类型的苹果园,以及不同地貌类型的农田,分析了硝态氮、铵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不同树龄果园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为科学施肥、减少硝态氮的淋溶与累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王东沟流域土壤剖面矿质氮分布有着较大的变异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剖面矿质氮累积与分布特征均有明显的差别。调查区域0-300cm土层土壤剖面矿质氮含量范围0.7-587mg/kg,平均值107mg/kg。标准差为141,变异系数为1.31。其中果园0-300cm土层土体矿质氮含量范围0.7-587mg/kg,平均值153mg/kg,标准差为150.3,变异系数为0.98。而农田0-300cm土层土体矿质氮含量范围为0.94-67mg/kg,平均值9.75mg/kg,标准差为12,变异系数为1.23。从苹果园矿质氮含量和累积量上来看,都要比农田矿质氮累积严重的多,而且苹果园硝态氮累积深度深与农田。果园施肥水平高,经常采用灌溉和深施肥料,导致其各土层硝态氮含量与累积量远远高于农田,并且累积深度更深。(2)不同地形的农田矿质氮含量与累积量有明显差异,铵态氮含量较为稳定,差异不明显,玉米塬地60-300cm平均硝态氮含量为17.3mg/kg,比玉米坡地60-300cm平均硝态氮含量(10.7mg/kg)高出6.6mg/kg。且60-300cm范围的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540kg/hm~2(塬地)和335kg/hm~2(坡地),塬地累积量是坡地的1.61倍。对于相同树龄不同地形果园土壤铵态氮累积量分别为坡地(23龄果园199.1kg/hm~2)>梁地(23龄果园189.9kg/hm~2)>塬地(23龄果园57kg/hm~2)。但由于铵态氮含量较低,因而对土壤剖面矿质氮的分布与累积影响较小。塬地与梁地土壤硝态氮含量没有显着差异,但均高于坡地果园。0-4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5875kg/hm~2(坡地)、13738kg/hm~2(梁地)、14705kg/hm~2(塬地),其大小趋势塬地>梁地>坡地。(3)王东沟流域果园0-600cm土层土壤剖面矿质氮含量变幅大,且不同树龄之间矿质氮含量有很大差异,普遍出现深层土壤矿质氮累积现象。在不同树龄果园土壤剖面内,各土层之间的铵态氮含量少且稳定,对土壤矿质氮分布影响较低。坡地果园中,不同树龄果园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在0-200cm、200-400cm处分布有明显差异,18龄果园0-2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和200-400cm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相似,而23、32龄果园0-2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占0-400cm总累积量的比例为41%和38%,表现出果园随着树龄的增长土壤硝态氮逐渐深层累积的特征。硝态氮累积量随着果园树龄的升高而增长,在坡地果园中32年树龄硝态氮累积量>23龄>18龄;梁地果园中28龄果园>23龄果园;塬地果园中23龄>18龄>14龄。(4)随着果园种植年限的增加,0-300cm土层贮水量没有显着差异,可能是因为降水补给到该土层的原因,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在300-600cm的土层处,14、23、32龄果园贮水量均差异显着(p<0.05),300-600cm土层处贮水量大小分别为14龄果园>23龄果园>32龄果园。(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文军,郝明德,牛育华[3](2016)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黄土高塬沟壑区王东沟流域1986—2013年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分析不同演变阶段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间的耦合态势,为该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黄土高塬沟壑区王东沟流域长期监测数据和农户调查资料,建立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耦合度模型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中的耦合态势进行了分析。[结果](1)黄土高塬沟壑区王东沟流域1986—2013年间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指数呈上升波动趋势。(2)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中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耦合态势经历了恢复发展阶段、协调发展阶段、恢复发展阶段,目前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结论]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中,通过农业资源合理调配,促使农业经济获得新的增长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能够高效稳定发展。(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通报》期刊2016年01期)

张义,谢永生,郝明德[4](2011)在《黄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苹果品质限制性生态因子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找出限制苹果品质进一步提高的生态因子,以最大化地实现系统内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方法】以黄土沟壑区的典型代表王东沟流域为研究区,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对该流域苹果生长的生态适宜度进行综合量化评价。【结果】王东沟流域苹果生态适宜度综合效益指数达到0.74,属于中上等水平,从理论上量化了黄土沟壑区为中国优质苹果的适生区;并指出影响该流域苹果品质的生态因子中,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的隶属度值最低,分别为0.34和0.35,其次是年降水量,其隶属度值也仅为0.62,而年均温、≥10℃年积温、1月中旬均温、夏季(6—9月)温度日较差、土壤有效磷、有效钾等生态因子的隶属度值均较高,条件较优。【结论】黄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苹果品质的限制性生态因子为土壤全氮和有机质含量及年降水量,从调控该流域苹果园的肥、水资源入手,将有助于促进黄土沟壑区苹果品质的稳步提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6期)

夏自兰,王继军[5](2010)在《基于土地生态位模型的王东沟流域农用地变化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宽度)及其扩充压缩度模型不仅能很好地测度土地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变化态势、方向和速度,而且能清晰地反映系统整体的演替与发展规律。运用此模型,分析了王东沟流域1986~2007年农用地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农地利用类型之间生态位态势差减少,农地系统多样性增加,农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2)农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与园地之间以及林地与牧草地之间生态位的竞争,其中耕地向园地的持续流转是农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方面。(3)农地生态系统经过20年的动态演变,目前处于稳定阶段,但耕地与园地的矛盾使系统潜伏着危机。最后,结合这些变化,提出了今后流域土地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建议。(本文来源于《生态经济(学术版)》期刊2010年02期)

张嘉宁[6](2009)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功能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是一个国家或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为了保障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外对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全球、国家等大尺度范围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力模型研究方面,针对小尺度的,融合了驱动力研究、系统功能研究和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综合性研究相对不足。本文在对国内外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展分析的基础上,以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其20多年来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生态经济系统变化的调查和监测资料,运用多学科交叉的集成分析方法,划分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阶段,进而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阶段的系统功能,得出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力和驱动力模型,以及流域20多年来的土地利用效益变化过程,最后提出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系统功能的良性互动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王东沟流域1986-2007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划分为叁个阶段(Ⅰ:土地利用结构调整阶段,Ⅱ:土地利用结构与经济系统优化耦合阶段,Ⅲ:土地利用系统功能增强阶段),结合流域不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阶段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证实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相吻合,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推动流域生态系统功能向更好的方向发展。(2)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出了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驱动因素和驱动力,建立了驱动力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影响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的核心因子是农业人口数、粮食单产、工副业纯收入和果业纯收入。其中:影响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工副业纯收入和种植业纯收入;影响园地变化的主要社会驱动因子是人均纯收入和果业纯收入。(3)运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了王东沟流域1986-2007年土地利用效益变化值,分析了该流域20多年来土地利用效益的变化。结果显示: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效益在这20余年中呈增长态势。1994年到达第一个峰值点,当地果业的发展是这一时期土地利用效益的主导因素。之后流域土地利用效益值继续增长到1999年达到第二个峰值点,在这期间流域果树产业依旧是这一时期土地利用效益的主导因素。随后由于市场波动导致果业产业收益下滑,导致了流域土地利用效益值增长的停滞。2004年伴随果树产业的复苏和流域第叁产业的兴起,流域土地利用效益值达到了新的峰值点。王东沟流域作为典型的以果业为主导产业的区域,从1986年至2003年当地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流域土地利用的效益,从2004年开始,第叁产业的兴起逐步开始显露出其在流域土地利用效益提高中的促进和主导作用。王东沟流域的土地利用效益在向更好的方向发展。维持稳定这种发展状态是确保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和动力。(4)提出了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与系统功能良性互动策略:稳定当前的土地利用结构模式;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发挥区域主导产业优势;发展商品型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强农村教育,对输出劳动力进行培训;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体系。(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09-05-01)

张嘉宁,王继军[7](2009)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1986-2007年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调查、监测资料和研究成果,建立了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1986-2007年的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土地利用效益在这20余年中呈增长态势,分别于1991年、1998年、2003年达到峰值点。影响区域土地利用效益值的主要因素为区域的果业和第叁产业。(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09年02期)

张嘉宁,王继军[8](2009)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从1986年至2006年的土地利用/覆被发生了较大变化,土地利用动态指数分别为:耕地3.21%,园地-36.11%,林地-4.05%,牧草地4.24%,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0.62%,交通运输用地-12.27%,未利用地1.85%;变化趋势是:耕地逐年向园地流转,园地变化烈度较大,其他各类用地变化不太显着。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社会、经济、技术以及政策因素。结合这一变化,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的实际情况,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土地利用经营与管理方面,应重视土地产出效益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在保障区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实现效益最大化。(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09年06期)

李文军[9](2008)在《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主要针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严重失调的问题,选择典型代表区——陕西省长武县王东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农业生态经济系统20余年的演变过程,探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演变阶段、特征及其驱动因素,分析不同阶段农户经济变化情况,提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良性互动策略。为完善黄土高原沟壑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研究体系提供参考,为黄土高原沟壑区其它相类似地区农业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方案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选择人口、耕地、林地、人工草地、果园面积、单产、种植业纯收入、果业纯收入、工副业纯收入、畜牧业纯收入、人均纯收入11个可控变量,使用SPSS软件进行系统聚类分析,把王东沟流域20余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划分为叁个阶段:第Ⅰ阶段(1986年-1993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调控阶段;第Ⅱ阶段(1994年-2003年)农业商品经济建设阶段;第Ⅲ阶段(2004年-2006年)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初级阶段。(2)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调控阶段,粮食单产提高,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其中种植业纯收入、工副业纯收入和果园面积的增加促进了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良性化;在农业商品经济建设阶段,进一步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同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逐渐形成果业主导产业,该阶段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是果业纯收入、工副业纯收入,耕地面积大小是主要限制因素;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初级阶段,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趋于稳定,果业纯收入是该阶段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3)在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由第一向第二、第叁阶段转变过程中,农户通过增加物质投入、实施集约化生产,经济收入不断提高,生活状况得到改善,他们的经营意识逐渐由非理性转向理性。在农户经济发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果-农”型、“果、农-畜”型、“果、农-副”型为主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类型。(4)分析了王东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的战略定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和战略模式。(5)国家各项惠农政策、西部大开发战略、地方政府政策等为王东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同时它的发展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因此,其今后的发展中需注意:因地制宜,发展集约化农业生产,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农民文化素质培养,引导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发展商品型生态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健全、完善农村服务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对农民工就业实行岗前培训,加强劳务输出管理,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期刊2008-04-01)

刘贤赵,谭春英,宋孝玉,张晓萍[10](2005)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的影响——以陕西省长武王东沟流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武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的研究结果表明,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主要特点是农田、草地面积所占比重减少,而林果面积迅速增加。同样降雨类型1996年和2010年流域下垫面的产水量分别比1986年少产水5747m3及5914m3。产水量的减少使该流域汇入河流的水量减少,土壤蓄水量增加,有利于流域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05年04期)

王东沟流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论文以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流域为研究区域,选择不同树龄和土地类型的苹果园,以及不同地貌类型的农田,分析了硝态氮、铵态氮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和不同树龄果园土壤水分变化规律,为科学施肥、减少硝态氮的淋溶与累积、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王东沟流域土壤剖面矿质氮分布有着较大的变异性。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剖面矿质氮累积与分布特征均有明显的差别。调查区域0-300cm土层土壤剖面矿质氮含量范围0.7-587mg/kg,平均值107mg/kg。标准差为141,变异系数为1.31。其中果园0-300cm土层土体矿质氮含量范围0.7-587mg/kg,平均值153mg/kg,标准差为150.3,变异系数为0.98。而农田0-300cm土层土体矿质氮含量范围为0.94-67mg/kg,平均值9.75mg/kg,标准差为12,变异系数为1.23。从苹果园矿质氮含量和累积量上来看,都要比农田矿质氮累积严重的多,而且苹果园硝态氮累积深度深与农田。果园施肥水平高,经常采用灌溉和深施肥料,导致其各土层硝态氮含量与累积量远远高于农田,并且累积深度更深。(2)不同地形的农田矿质氮含量与累积量有明显差异,铵态氮含量较为稳定,差异不明显,玉米塬地60-300cm平均硝态氮含量为17.3mg/kg,比玉米坡地60-300cm平均硝态氮含量(10.7mg/kg)高出6.6mg/kg。且60-300cm范围的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540kg/hm~2(塬地)和335kg/hm~2(坡地),塬地累积量是坡地的1.61倍。对于相同树龄不同地形果园土壤铵态氮累积量分别为坡地(23龄果园199.1kg/hm~2)>梁地(23龄果园189.9kg/hm~2)>塬地(23龄果园57kg/hm~2)。但由于铵态氮含量较低,因而对土壤剖面矿质氮的分布与累积影响较小。塬地与梁地土壤硝态氮含量没有显着差异,但均高于坡地果园。0-4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分别为5875kg/hm~2(坡地)、13738kg/hm~2(梁地)、14705kg/hm~2(塬地),其大小趋势塬地>梁地>坡地。(3)王东沟流域果园0-600cm土层土壤剖面矿质氮含量变幅大,且不同树龄之间矿质氮含量有很大差异,普遍出现深层土壤矿质氮累积现象。在不同树龄果园土壤剖面内,各土层之间的铵态氮含量少且稳定,对土壤矿质氮分布影响较低。坡地果园中,不同树龄果园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在0-200cm、200-400cm处分布有明显差异,18龄果园0-2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和200-400cm处土壤硝态氮累积量相似,而23、32龄果园0-20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占0-400cm总累积量的比例为41%和38%,表现出果园随着树龄的增长土壤硝态氮逐渐深层累积的特征。硝态氮累积量随着果园树龄的升高而增长,在坡地果园中32年树龄硝态氮累积量>23龄>18龄;梁地果园中28龄果园>23龄果园;塬地果园中23龄>18龄>14龄。(4)随着果园种植年限的增加,0-300cm土层贮水量没有显着差异,可能是因为降水补给到该土层的原因,随着土壤深度的加深,在300-600cm的土层处,14、23、32龄果园贮水量均差异显着(p<0.05),300-600cm土层处贮水量大小分别为14龄果园>23龄果园>32龄果园。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王东沟流域论文参考文献

[1].王雅婷.陕西长武王东沟流域水质状况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2].成琦.陕西长武王东沟流域农地土壤剖面矿质氮分布特征分析[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李文军,郝明德,牛育华.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J].水土保持通报.2016

[4].张义,谢永生,郝明德.黄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苹果品质限制性生态因子探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1

[5].夏自兰,王继军.基于土地生态位模型的王东沟流域农用地变化过程分析[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

[6].张嘉宁.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及其功能评价[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9

[7].张嘉宁,王继军.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效益评价[J].水土保持研究.2009

[8].张嘉宁,王继军.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初探[J].中国农学通报.2009

[9].李文军.黄土高原沟壑区王东沟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2008

[10].刘贤赵,谭春英,宋孝玉,张晓萍.黄土高原沟壑区典型小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对产水量的影响——以陕西省长武王东沟流域为例[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

标签:;  ;  ;  ;  

王东沟流域论文-王雅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