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醒龙的创作论文-李遇春

刘醒龙的创作论文-李遇春

导读:本文包含了刘醒龙的创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刘醒龙《蟠虺》《黄冈秘卷》,文化人格,文学文体

刘醒龙的创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遇春[1](2019)在《重塑传统与刘醒龙长篇小说创作新趋向——从《蟠虺》到《黄冈秘卷》》一文中研究指出刘醒龙在近年来相继推出了长篇小说力作《蟠虺》和《黄冈秘卷》,其中透露出作家试图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人格和古代文学文体的艺术新趋向。在重塑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过程中,无论是《蟠虺》中的"青铜"人格还是《黄冈秘卷》中的"组织"人格,作家都将笔触对准它们各自的现代人格重塑过程中所遭遇到的文化心理冲突乃至人格结构失衡,甚至是生理不适与调适。而在重塑中国古代文学文体的过程中,这两部长篇小说都在吸纳西方现代小说技法的同时格外注重转化中国古典小说的野史杂传传统,坚持以史传体为宗,并佐以博物和搜神两大叙事功能强化其杂史或野史特色。此外还通过文体互渗途径,将传统的诗古文辞纳入当代小说文体,继续沿着"大(杂)文学"或"大(杂)文体"传统的回归方向迈进。(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9年08期)

易弋雯[2](2019)在《刘醒龙散文创作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刘醒龙以小说创作闻名,但他于散文领域也多有游走。刘醒龙投入散文创作的时间与小说相比稍有滞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先后发表的散文约170余篇。刘醒龙散文体式庞大,内涵丰富,涉及亲情、故土、游历、历史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他对家庭日常生活的眷恋感悟、对山河自然的亲密依恋、对历史真相的解密探寻和对城市乡土对峙的批判。本文试图对刘醒龙散文的艺术风格与精神内涵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以期展现出作为小说家的刘醒龙更为丰富和立体的艺术世界。本文由叁个章节组成,分别从创作观念与创作类型、精神家园的寻找与构筑、西方文学思潮与传统文化取向叁个方面来阐释刘醒龙的散文特色。第一章聚焦于刘醒龙的散文观念与艺术类型。本章首先从刘醒龙对文学创作的一贯姿态——“血肉与灵魂”书写为线索,对“血肉”和“灵魂”的内涵做出界定,并论述刘醒龙于“血肉”中追寻的朴素哲学,即作家要用最简单的语句,承载最深重的感情。其次,把握刘醒龙散文中四个经常出现的母题“亲情”、“乡土”、“历史”、“游记”,在它们交织、融合的情境下,对其散文类型进行划分。第二章探讨刘醒龙散文中精神家园的寻找和构筑。从探寻作家的精神世界入手,分叁个角度把握作品中的精神内蕴。其一,对刘醒龙飘泊的人生经历进行解读,探寻他孤独意识的来源及构成。其二,根据其散文中独特的江河书写,探讨其复杂矛盾的生态意识和文化含蕴。其叁,探寻其散文风物民俗书写中的“寻根”意识。第叁章则集中讨论刘醒龙散文中西方文化的介入与中国传统的新变。本章首先从“人文精神大讨论”出发,探讨刘醒龙面对人文精神失落时的姿态。其次,通过分析刘醒龙散文中对城市现代化的矛盾态度,呈现出其现代性反思与文化抵抗的思想内涵。最后,从游记传统、史传传统和抒情传统叁个方面,探寻刘醒龙对古代散文传统的接续与转化。(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周新民[3](2017)在《论刘醒龙的小说创作道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刘醒龙小说创作道路大概可以划分为叁个历史阶段。"大别山之谜"系列是第一个阶段,刘醒龙以表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价值和意义为旨归。在以《村支书》《凤凰琴》等为代表作的第二个历史阶段,刘醒龙的小说注重发掘现实社会生活中所蕴含的传统伦理道德。以《圣天门口》《蟠虺》为代表作的第叁个阶段,刘醒龙找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密码"仁""慈""爱"以及"君子"之风。刘醒龙自觉地以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创作旨归,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7年01期)

杨晓帆[4](2017)在《走出“大别山之谜”的叁重奏——论刘醒龙早期小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刘醒龙早期小说为研究对象,论述其文学观与创作实践的起源性问题,并尝试从刘醒龙与80年代文学主潮的关联与背离中,攫取他可为90年代以来文学争鸣提供的启示。从"大别山之谜"系列到1994年第一部长篇小说《威风凛凛》出版,刘醒龙的早期创作完成了叁次突破:同样关照改革时代的现代化焦虑,以对"自然之根"的敬畏突破1980年代寻根思潮的文化乡愁;延续新时期人道主义思潮对"人"的反思,以人性恶为原点展开对历史与现实的认识与批判;最后,面对八九十年代转折的文学危机,又以对内在超越的坚持,完成了对现实主义文学伦理诉求的自觉。(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期刊2017年01期)

高文越[5](2016)在《从《挑担茶叶上北京》看刘醒龙中篇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刘醒龙的小说创作生涯中,有着众多优秀的中篇小说作品,《挑担茶叶上北京》是刘醒龙的中篇小说的代表作品之一,从题材、人物形象到艺术风格等方面,反映出刘醒龙中篇小说很多共通的特点。刘醒龙热衷乡土题材,他的中篇小说多关注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存状态,以一些处于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作为主人公,突破非黑即白的人物形象设定,血肉丰满,充满生活气息,在艺术创作上有着明显的现实主义的风格。(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6年22期)

周新民[6](2016)在《构筑具有中国精神和艺术气质的小说世界——刘醒龙长篇小说创作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自《威风凛凛》伊始,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创作历经20多年,先后出版了《威风凛凛》《弥天》《一棵树的爱情史》《生命是劳动和仁慈》《圣天门口》《天行者》《蟠虺》等多部长篇小说。这些长篇小说曾先后引起过重要反响。刘醒龙长篇小说内容纷呈,艺术多元。我们很难按照常规分类标准来界定刘醒龙长篇小说的流派性特质。但是,刘醒龙的长篇小说并非没有内在的一致性追求。从总体情(本文来源于《当代作家评论》期刊2016年06期)

朱献贞[7](2016)在《在作品中投射出对人的善意——论刘醒龙小说创作中的道德化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刘醒龙是当代文坛上一位很有道德情怀的作家,1990年代以来的其创作带有很明显的道德叙事化倾向。刘醒龙是想借助文学中的善的理想来改造现实中人性之恶,其道德教化的创作意图一目了然。从小说创作整体看来,刘醒龙小说的道德化叙事主要表现在圣化人物形象的建构、善恶对立的二元叙事结构安排和富有道德色彩的叙事意象群的设计等方面。这既使刘醒龙的小说个性鲜明,也带了一些弊端。(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陆琰[8](2015)在《浪漫是希望的一种——论刘醒龙的中短篇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从1984年在《安徽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黑蝴蝶,黑蝴蝶……》以来,刘醒龙叁十多年的创作历程被他自己划分为叁个阶段,"《黑蝴蝶,黑蝴蝶……》、‘大别山之谜’,是尽情挥洒想象力的时期。以《威风凛凛》为代表,直到后来的《大树还小》是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现实的魅力吸引了我。第叁个阶段是从《致雪弗莱》到《圣天门口》"1。自1992年开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全面展开,经济体制的变化直接影响了社会交际,文坛充斥各类描(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5年04期)

张雪原,贺仲明[9](2015)在《此心安处是吾乡——刘醒龙散文创作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刘醒龙是着名的小说家,创作了《凤凰琴》、《圣天门口》、《天行者》等影响深远的作品。在辛勤的小说创作之余,刘醒龙也偶尔进行散文创作。自1997年7月写下《高山仰止》开始,十几年间,他先后出版了散文集《女儿是父亲前世栽下的玫瑰》、《寂寞如重金属》、《人是一种易碎品》,以及长篇散文《一滴水有多深》。虽然刘醒龙不是专门的散文家,但其散文创作颇具高度和特色,更能从一个侧面展示其复杂的精神世界。(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5年03期)

杨国强[10](2015)在《知识分子立场的游离、坚守与重构——略论刘醒龙的小说创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位现实主义作家,刘醒龙在其小说创作中一直都致力于对现实社会的冷峻书写。在此过程中,他对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考察和体味也极具思想和审美价值。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作家人生轨迹的不断变化,这种考察和体味又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从《黑蝴蝶,黑蝴蝶……》到《大别山之谜》系列,刘醒龙的前期创作将观察的中心聚焦于乡土叙事,沉醉于"充满想象和幻想的鄂东乡土世界",呈现出对乡土叙事的迷恋及知识分子立场的选择性游离;从《凤(本文来源于《新文学评论》期刊2015年03期)

刘醒龙的创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刘醒龙以小说创作闻名,但他于散文领域也多有游走。刘醒龙投入散文创作的时间与小说相比稍有滞后,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先后发表的散文约170余篇。刘醒龙散文体式庞大,内涵丰富,涉及亲情、故土、游历、历史等多个维度,展现了他对家庭日常生活的眷恋感悟、对山河自然的亲密依恋、对历史真相的解密探寻和对城市乡土对峙的批判。本文试图对刘醒龙散文的艺术风格与精神内涵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以期展现出作为小说家的刘醒龙更为丰富和立体的艺术世界。本文由叁个章节组成,分别从创作观念与创作类型、精神家园的寻找与构筑、西方文学思潮与传统文化取向叁个方面来阐释刘醒龙的散文特色。第一章聚焦于刘醒龙的散文观念与艺术类型。本章首先从刘醒龙对文学创作的一贯姿态——“血肉与灵魂”书写为线索,对“血肉”和“灵魂”的内涵做出界定,并论述刘醒龙于“血肉”中追寻的朴素哲学,即作家要用最简单的语句,承载最深重的感情。其次,把握刘醒龙散文中四个经常出现的母题“亲情”、“乡土”、“历史”、“游记”,在它们交织、融合的情境下,对其散文类型进行划分。第二章探讨刘醒龙散文中精神家园的寻找和构筑。从探寻作家的精神世界入手,分叁个角度把握作品中的精神内蕴。其一,对刘醒龙飘泊的人生经历进行解读,探寻他孤独意识的来源及构成。其二,根据其散文中独特的江河书写,探讨其复杂矛盾的生态意识和文化含蕴。其叁,探寻其散文风物民俗书写中的“寻根”意识。第叁章则集中讨论刘醒龙散文中西方文化的介入与中国传统的新变。本章首先从“人文精神大讨论”出发,探讨刘醒龙面对人文精神失落时的姿态。其次,通过分析刘醒龙散文中对城市现代化的矛盾态度,呈现出其现代性反思与文化抵抗的思想内涵。最后,从游记传统、史传传统和抒情传统叁个方面,探寻刘醒龙对古代散文传统的接续与转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刘醒龙的创作论文参考文献

[1].李遇春.重塑传统与刘醒龙长篇小说创作新趋向——从《蟠虺》到《黄冈秘卷》[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9

[2].易弋雯.刘醒龙散文创作论[D].华中师范大学.2019

[3].周新民.论刘醒龙的小说创作道路[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

[4].杨晓帆.走出“大别山之谜”的叁重奏——论刘醒龙早期小说创作的文学史意义[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7

[5].高文越.从《挑担茶叶上北京》看刘醒龙中篇小说创作[J].大众文艺.2016

[6].周新民.构筑具有中国精神和艺术气质的小说世界——刘醒龙长篇小说创作论[J].当代作家评论.2016

[7].朱献贞.在作品中投射出对人的善意——论刘醒龙小说创作中的道德化叙事[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8].陆琰.浪漫是希望的一种——论刘醒龙的中短篇小说创作[J].新文学评论.2015

[9].张雪原,贺仲明.此心安处是吾乡——刘醒龙散文创作论[J].新文学评论.2015

[10].杨国强.知识分子立场的游离、坚守与重构——略论刘醒龙的小说创作[J].新文学评论.2015

标签:;  ;  ;  

刘醒龙的创作论文-李遇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