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共产国际论文-李曙新

青年共产国际论文-李曙新

导读:本文包含了青年共产国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年共产国际,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国与会者,俞秀松

青年共产国际论文文献综述

李曙新[1](2014)在《青年共产国际“二大”的中国与会者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921年7月召开于莫斯科的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中国青年代表第一次出现在世界舞台上。长期以来,学术界对于这次大会中国与会者的记述存在着许多不详失实之处。经考证,参加这次大会的中国青年共有18人,其中俞秀松是有"表决权"的代表,张太雷和陈为人是有"发言权"的代表,瞿秋白是翻译,其他14人是旁听者;俞秀松撰写了提交给大会的报告;中国青年出席这次大会不但激发和坚定了他们的革命热情和志向,而且直接推动了全国性统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建立。(本文来源于《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李曙新[2](2013)在《张太雷何时当选为青年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12月,《张太雷年谱新编》和《张太雷传》同时出版。两书基本囊括了近30年来张太雷研究的相关成果,具有史料翔实、考证严密、内容全面、观点新颖等特点,也反映了张太雷研究的最新动态。①不过,对于张太雷当选为青年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的时间,两书都认为是1921年7月,是在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张太雷年谱新编》的相关表述是:1921年7月23日,"青年共产国际‘二大’闭幕,被选为青年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②。《张太雷传》的相关表述是:"这次大会选举11名(本文来源于《中共党史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闵小益[3](2013)在《共产国际、青年共产国际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共产国际、青年共产国际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指导、帮助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促进了全国各地团组织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张太雷等早期重要领导人的成长及其活动创造了条件,并影响促成了团的一大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的制订。(本文来源于《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张玉菡[4](2012)在《刘仁静成为青年共产国际“叁大”代表的原因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22年12月4日至16日,青年共产国际第叁次代表大会(下文简称"青共叁大")在莫斯科召开,刘仁静作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参加"青共叁大",对刘仁静来说,如同参加中共"一大"一样,可以说是人生中的又一大际遇,成为他在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二大"后出任团中央委员长的肇端。不过令人不解的是,刘仁静于1922年9月之前并未在团中央任过职,他(本文来源于《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期刊2012年00期)

赵莎莎[5](2012)在《苏俄、共产国际与《新青年》关系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新青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着名的杂志,是新文化运动以来,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它首先举起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提倡文学革命,反对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端。五四运动后,《新青年》逐渐转向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开始了早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做出了较大的贡献。苏俄作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寻求社会主义同盟,成立共产国际,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帮助世界各国被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成立自己的组织,建立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组织。《新青年》作为中国进步知识分子的主要旗帜,聚集了众多当时中国国内外十分优秀的知识青年,在各种有利条件之下,《新青年》成为了苏俄、共产国际在中国的主要理论宣传阵地。《新青年》的转变,引发了中国社会青年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型,是继新文化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思想革新。本文以《新青年》的创刊到终刊为时间线索,从苏俄、共产国际和《新青年》杂志两个方面入手,深入分析了双方建立联系之前的背景以及合作的历史可能性;然后分别以苏俄、共产国际的代表维经斯基和马林的来华为界点,从这二人来华后苏俄、共产国际的政策和他们各自的活动方式的不同来分析,深入探讨苏俄、共产国际与《新青年》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以及在这关系发展期间《新青年》的变化;最后,从双方所预期的成果和其他影响这两个方面分析了苏俄、共产国际与《新青年》关系发展所产生的多重影响。《新青年》由宣传“民主”与“科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既有杂志本身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的影响。虽然内因是起关键作用,但我们必须把这种转变放在一个大的国际环境中来考虑,苏俄、共产国际通过《新青年》为首的进步刊物,成功输出十月革命的思想,实现其世界革命的目的,同时,客观上使中国走上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新青年》正好顺应了历史的发展潮流,充当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一座桥梁,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2-04-01)

高永昌[6](2008)在《1927-1937:青年共产国际与中国青年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年共产国际作为国际共产主义青年运动的联合组织,对中国共青团、中国青年运动的产生、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从中国青年团成立到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青年共产国际对中国共青团和中国青年运动都进行了正确的指导。1927年国民大革命失败后,青年共产国际一方面直接指导了中国共青团向群众工作的转变,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另一方面,青年共产国际又同时同步地向中国共青团积极灌输共产国际的“第叁时期”理论,给中国共青团、中国青年运动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在一定程度上又抵消了其促进中国团向群众工作转变产生的积极效应;1933年后,青年共产国际逐渐抛弃了“左”倾思想,和中国共产党共同指导了中国共青团的彻底改造,使中国共青团由一个狭隘的封闭的小团体,变成一个群众性的非党的青年革命团体,为中国青年运动在抗日战争中的迅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27—1937年,青年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青年运动的过程中,受到共产国际的严重影响,忠实执行了共产国际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时,青年共产国际也从世界局势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进行了独创性的工作,在国际范围内首先倡导建立国际无产阶级青年统一战线,促进了中国共青团的彻底改造。青年共产国际对中国青年运动的指导再一次证明,中国革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国革命的胜利归根到底,就在于坚持实事求是这一根本思想路线。(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08-05-01)

方培虎[7](2003)在《大革命时期青年共产国际对中国共青团的指导》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年共产国际同中国共青团的关系非常密切 ,双方为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192 1年到 192 7年在青年共产国际的指导和帮助下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重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由学生性组织转变到共产主义性质的青年群众组织以及党团关系的理顺 ,中国共青团在此期间的巩固、发展与壮大和政治上的日趋成熟同青年共产国际同步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本文来源于《安徽大学学报》期刊2003年01期)

李庆平[8](2002)在《青年共产国际与早期中国青年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一成立就决定加入列宁领导下的国际青年组织———青年共产国际 ,中国早期的青年运动受其政策、策略和目标任务的直接影响 ,它既帮助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迅速成长壮大 ,也给中国青年运动带来指导上的失误。(本文来源于《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02年04期)

马泽生[9](2001)在《论青年共产国际初期关于东方青年运动的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青年共产国际初期 ,在共产国际的领导下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东方青年运动的策略思想 ,不但解决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青年运动的重大理论问题 ,而且在实践中推动了东方各国青年共产主义运动的形成、发展 ,从而使东方各国的共产主义青年组织成为共产国际、各国共产党、青年共产国际领导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重要力量(本文来源于《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5期)

张维克[10](1993)在《试论青年共产国际统一战线策略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肯年共产国际,亦称少共国际或共青国际,是共产国际下属的一个国际组织,也是本世纪20-40年代国际共产主义青年运动的领导中心。它从1921年起就确立了“争取青年群众大多数”的策略,此后又将其发展为“争取青年工人统一战线”和“青年与成年工人统一战线”。(本文来源于《国际共运史研究》期刊1993年02期)

青年共产国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1年12月,《张太雷年谱新编》和《张太雷传》同时出版。两书基本囊括了近30年来张太雷研究的相关成果,具有史料翔实、考证严密、内容全面、观点新颖等特点,也反映了张太雷研究的最新动态。①不过,对于张太雷当选为青年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的时间,两书都认为是1921年7月,是在青年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张太雷年谱新编》的相关表述是:1921年7月23日,"青年共产国际‘二大’闭幕,被选为青年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②。《张太雷传》的相关表述是:"这次大会选举11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青年共产国际论文参考文献

[1].李曙新.青年共产国际“二大”的中国与会者考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2].李曙新.张太雷何时当选为青年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J].中共党史研究.2013

[3].闵小益.共产国际、青年共产国际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建立[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

[4].张玉菡.刘仁静成为青年共产国际“叁大”代表的原因探析[J].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2012

[5].赵莎莎.苏俄、共产国际与《新青年》关系探析[D].西南交通大学.2012

[6].高永昌.1927-1937:青年共产国际与中国青年运动[D].华中师范大学.2008

[7].方培虎.大革命时期青年共产国际对中国共青团的指导[J].安徽大学学报.2003

[8].李庆平.青年共产国际与早期中国青年运动[J].辽宁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02

[9].马泽生.论青年共产国际初期关于东方青年运动的策略[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

[10].张维克.试论青年共产国际统一战线策略的演变[J].国际共运史研究.1993

标签:;  ;  ;  ;  

青年共产国际论文-李曙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