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铝锌系合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镁合金,再结晶,显微组织,织构
铝锌系合金论文文献综述
霍庆欢[1](2013)在《镁铝锌系合金加工新工艺对组织与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镁合金因具有密排六方的晶体结构,在室温下可开动的滑移系少,故室温塑性较差。为提升镁合金的室温力学性能,本课题提出镁合金平模压缩-轧制-退火和波浪模压缩两种新变形方法。本课题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变形及退火过程中镁合金的显微组织演化过程,利用电子背散射衍射技术研究变形过程中镁合金的内部微观织构演化,利用力学性能测试如显微硬度、室温拉伸和胀形性能等检测新变形方法对镁合金显微组织、微观织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针对AZ91等难变形镁合金,提出平模压缩-轧制-退火的新变形方法。通过在723K的高温下,对AZ91镁合金利用上下模均平整的模具进行单向高速压缩,实现对难变形镁合金的大压下量开坯,并不致断裂。在623K下对AZ91镁合金在普通冷辊下轧制,成功引入大量孪晶,为后续的再结晶退火提供驱动能或形核点。平模压缩-轧制变形后的AZ91镁合金在不同温度下退火再结晶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晶粒细化,其中在723K下退火2.5min后的细化效果最明显,平均晶粒尺寸约为8.7gm。在不同温度下退火后,AZ91镁合金的延性和抗拉强度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在673K下退火5min后,力学性能最优,延性为18.2%,强度为314.2MPa。针对热轧态镁合金具有强基面织构、难以进行后续加工的问题,提出波浪模压缩的新变形方法。通过在673K下利用上下模均为波浪状的模具对AZ31镁合金板材进行4道次的反复压缩变形,得以同步提升AZ31镁合金板材的室温拉伸延性和胀形性能。在压缩4道次后,AZ31镁合金的平均晶粒尺寸被显着细化至约8μm。在波浪模压缩变形的前3道次中,动态回复为动态软化中的主要机制;在第4道次中,动态再结晶则成为主要的软化控制机制。通过该变形方法对AZ31镁合金板材中引入的不同方向不同大小的剪切应变和动态软化尤其动态再结晶的发生,镁合金板材内部基面织构的强度得到明显的弱化,织构分布也变得极为随机化。其中,前3道次中织构弱化为主要结果,延性和杯突值提升有限;第4道次中织构分布随机化后,延性和杯突值均得到显着的提高,并且强度与热轧后的AZ31镁合金相近。在压缩4道次后,其室温延性与抗拉强度分别为25.4%和232.2MPa,室温杯突值为2.6。本课题通过对镁合金新变形方法的研究,实现了对镁合金室温力学性能的提升,为难变形镁合金和强基面织构镁合金的工业生产提供了高效实用的途径;同时,本研究也丰富了镁合金塑性变形、再结晶和微观织构等基础研究领域的理论。(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期刊2013-10-01)
万平玉,孙丽娜,刘小光[2](2001)在《用铝锌系合金颜料制备阳极型强屏蔽涂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把铝锌系合金颜料的锌含量提高到 35%~ 40 %、锡含量提高到 0 5%~ 1 0 %时 ,不仅可以充分降低颜料表面电阻 ,提高表面活性 ,使涂层下面的碳钢基体达到完全阴极保护电位 ,而且还可以使涂料的最佳颜料体积分数进一步降低(本文来源于《化工机械》期刊2001年03期)
铝锌系合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实验研究发现 ,把铝锌系合金颜料的锌含量提高到 35%~ 40 %、锡含量提高到 0 5%~ 1 0 %时 ,不仅可以充分降低颜料表面电阻 ,提高表面活性 ,使涂层下面的碳钢基体达到完全阴极保护电位 ,而且还可以使涂料的最佳颜料体积分数进一步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铝锌系合金论文参考文献
[1].霍庆欢.镁铝锌系合金加工新工艺对组织与力学性能影响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3
[2].万平玉,孙丽娜,刘小光.用铝锌系合金颜料制备阳极型强屏蔽涂料的研究[J].化工机械.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