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表皮论文-王永旭

苹果表皮论文-王永旭

导读:本文包含了苹果表皮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苹果,生长发育时期,表皮蜡质,蜡质晶体

苹果表皮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旭[1](2019)在《苹果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表皮蜡质成分与晶体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陆生植物与空气相接触的器官表面大都覆盖着一层不溶于水但易溶于有机溶剂的蜡质层,它们位于植物器官角质层之外。蜡质层的主要成分是VLCFA脂肪族化合物和叁萜类化合物,形成蜡质晶体的是VLCFA脂肪族化合物。蜡质层对植物的主要作用是保持器官体内的水分,防止蒸发。此外,还有保护植物免受紫外线辐射,抵抗病虫害以及病原菌侵扰的特点。植物蜡质的形成受某些与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调控,同时外界环境的变化也会影响植物蜡质。苹果果实表皮同样也覆盖着一层蜡质层,因品种不同,蜡质晶体的形态结构和组成成分也有所不同。苹果果实表皮层的蜡质结构对于果实采后贮藏以及保鲜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对苹果生长发育时期蜡质生物合成的情况却知之甚少。本文从苹果发育时期蜡质晶体的形态结构、蜡质的主要成分在发育时期的变化、不同发育时期与蜡质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对‘红星’和‘金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苹果表皮蜡质单位面积含量的积累与果实的膨大和成熟是同步进行的。伴随着果实个体的生长,两种苹果表皮蜡质单位面积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并且两种苹果表皮蜡质合成代谢的关键时期在90DAF(DAF,Day after flower,花后天数)阶段左右,这个时期的苹果表皮总蜡质含量显着性升高,表现为内层蜡质叁萜类化合物开始大量合成并且其含量达到最高。(2)苹果果实表皮蜡质中含有VLCFA脂肪族化合物和叁萜类化合物等物质,利用GC-MS技术对提取的蜡质进行检测分析,结论如下:VLCFA脂肪族化合物包括长链烷烃,脂肪醇,脂肪醛以及游离脂肪酸四种成分。VLCFA中的长链烷烃类物质在两个品种中含量都非常高,主要成分是正二十九烷。十-二十九烷醇是‘红星’表皮蜡质中含量最高的脂肪醇类组分,与‘红星’相比‘金冠’中十-二十九烷醇含量非常低。叁萜类化合物主要以叁萜酸为主,熊果酸含量最高,其次是羽扇豆醇。(3)两种苹果的表皮蜡质晶体在90DAF时可用SEM低倍镜(X150)明显观察到。在高倍镜(X2500)下也可观察到蜡质的排列形态,而在此时主要形成蜡质晶体的VLCFA脂肪族化合物含量有所下降。在随后的发育过程中,蜡质晶体的生长越来越致密,相应的组分含量也逐渐上升。参照每个发育时期的扫描电镜图像绘制3D模型示意图。(4)利用qRT-PCR检测10个与苹果表皮蜡质合成与转运相关的基因。结果显示,所有与蜡质合成及转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在苹果90DAF阶段时发生显着的变化,并且果皮组织表达特异性远高于果肉组织。(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陶炼,杨文渊,谢红江,李艳峰,刘霞[2](2017)在《川西高原不同生态区‘金冠’苹果果实表皮结构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国具有代表性的4个川西高原苹果生态区(干暖河谷区茂县、干旱河谷区小金县、冷凉高原区盐源县和青藏高原区西藏林芝县)的苹果取样,进行果实表皮结构的观察,研究不同生态区‘金冠’苹果表皮结构的的差异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期为高原苹果果实生理生态功能的研究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实现高原苹果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014—2016年对4个不同苹果产区进行取样,供试品种为20年生‘金冠’(栽植密度4 m×5m,砧木为八棱海棠),每个生态区选择树形、树势相似、胸径较为一致的5株进行挂牌标记,盛花后145 d,在每株树冠外围随机取10个果实。切取0.5 cm~2大小阳面果皮,2.5%戊二醛固定液(0.1mol·L~(-1)磷酸缓冲液配制)于4℃冰箱固定48 h或更久,乙醇系列脱水,二氧化碳临界干燥。离子溅射仪真空喷金膜(200~300 A)后,置于JSM-5900LV型扫描电镜下观察苹果果皮亚显微形态。观测统计表皮细胞断裂数、果点大小、密度等参数,重复3次,同时,对表皮结构特征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及回归分析。‘金冠’果实表面被覆角质层及蜡质果粉,蜡质覆盖在最表层,角质膜与表皮细胞相互嵌合,交错不规则排列,短片多而呈堆积状,果点大而明显,果点中央有一较大的由多层木栓细胞组成区域,呈开放性,表明‘金冠’苹果容易失水、皱皮,不耐贮藏。盐源‘金冠’果点大,为530.33μm×379.10μm,密度高,为6.24个·cm~(-2),角质膜薄,仅为9.14μm,小金‘金冠’果点小,为440.33μm×324.33μm,密度低,为2.73个·cm~(-1),角质膜厚,达20.56μm。以200倍电镜视野下表皮细胞的断口数来表示表皮细胞断裂数,衡量果实表面质地均匀度,其中盐源‘金冠’表皮细胞断口数最大,每视野18.10个,其次为茂县(15.64个),林芝(11.20个)和小金(11.03个)最小。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川藏高原不同生境果实果点密度、果点大小及果面断裂数与6—8月降雨量及年均降雨量呈显着正相关,降雨量是影响川藏高原果面断裂数及果点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果实发育期进行套袋避雨可以显着减小果点大小、密度及果面断裂数,提高果实表面光洁度。本研究表明,小金‘金冠’果面光洁度最好;果点大小、密度和表皮断裂数是衡量果面光洁度的重要特征;降雨量是影响川藏高原苹果果面光洁度的主要气象因子。(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期刊2017-10-19)

肖龙,丛佩华,张彩霞,宗泽冉,田义[3](2016)在《苹果果实表皮总蛋白提取及双向电泳方法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苹果果实表皮为试材,采用3种方法提取果实表皮总蛋白,并对双向电泳(2-DE)操作体系进行优化。结果表明:改良酚提法适于苹果果实表皮总蛋白的提取,优化后的2-DE分离体系为预制IPG胶条18cm pH 4~7,上样量600μg,改进后的等电聚焦程序,浓度16%的分离胶,适于苹果果实表皮总蛋白的2-DE分离。(本文来源于《北方园艺》期刊2016年15期)

黄兆良,朱启兵[4](2016)在《基于RGB颜色模型的红富士苹果表皮红色区域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水果的颜色是水果分级的重要依据,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研究了一种基于RGB颜色模型的红富士苹果表皮红色区域检测算法。通过苹果RGB图像的光照补偿,降低光照变化和不均匀性带来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计算各像素R、G、B分量的G/B和R/G比值,通过训练获得其分割阈值,实现苹果图像和背景的准确分割。最后用超红-超绿阈值分割法检测分割后的苹果图像的红色区域并计算其面积。实验结果表明:基于RGB颜色空间的红富士苹果表皮红色区域检测算法能够准确地检测出果皮表面的红色区域,满足红富士苹果颜色等级检测的需要。(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16年04期)

李雪,金静,李保华,王彩霞,董向丽[5](2016)在《套袋与未套袋苹果果实表皮及心部真菌种群结构与变化动态》一文中研究指出2011年在山东海阳,2013年在蓬莱和栖霞选取当地常规管理的苹果园,采用传统组织分离法对套袋苹果、未套袋苹果的果实表皮及心部组织进行真菌分离并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不同时期采集的套袋及未套袋果实表皮与心部的真菌种类、菌落数量、组织分离率、多样性、相似性系数、相对分离频率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年度内从果实表皮共分离获得真菌43属,从心部获得真菌31属,相对分离频率较高的真菌包括:链格孢Alternaria spp.、枝状枝孢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镰孢菌Fusarium spp.、青霉菌Penicillium spp.等。研究结果表明:果实套袋后,在果实表皮定殖真菌的种类减少,多样性降低,而数量增加,组织带菌率升高;随果实生长,套袋果实表皮上的真菌种类与未套袋果实表皮真菌种类的相似度逐渐降低;7、8月份,套袋果实表皮上真菌种类明显减少,至8月底,套袋果实表面只有链格孢等少数几种优势真菌定殖。果实套袋后,定殖于果实心部的真菌种类和数量有所波动,套袋果和未套袋果上所分离真菌的相似度有所降低;5月底自果实心部分离真菌的种类和数量与9月底所分离真菌的种类和数量差异不大。(本文来源于《菌物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张彩霞,田义,张利义,肖龙,康国栋[6](2015)在《苹果枝条表皮应答轮纹病菌侵染的蛋白质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蛋白质提取方法是双向电泳分析的关键。本研究中,我们通过优化提取条件,建立了适于苹果枝条表皮总蛋白提取的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苹果枝条表皮应答轮纹病菌侵染的蛋白质组学研究,以期明确轮纹病菌胁迫下苹果枝条表皮细胞参与抗病反应的关键蛋白。具体方法是以未接菌及接菌后的苹果枝条表皮为材料,分别提取总蛋白,利用双向凝胶电泳技术结合质谱(MALDI-TOF-TOF/MS)检测分析差异表达蛋白。经质谱检测及数据库检索,共有22个蛋白点得到成功鉴定,按照功能划分为光合作用相关、糖类及能量代谢相关、防御反应相关、蛋白质合成相关及未知功能蛋白等5类。其中参与防御反应的病程相关蛋白(APX、β-1,3-葡聚糖酶、Mal d1、PR-1)可能是苹果枝条表皮细胞应答轮纹病菌胁迫过程中参与抗病反应的关键蛋白。(本文来源于《植物病理学报》期刊2015年03期)

魏晓晖,衣淑娟,秦雯[7](2015)在《基于拉曼光谱的苹果表皮残留敌百虫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拉曼光谱检测方法相对传统检测方法的样品处理复杂、检测耗时、破坏样品,具有样品无需处理、快速、无损的特点。应用拉曼光谱检测技术以苹果果皮为载体,敌百虫农药为研究对象,敌百虫在水果果皮的农药残留检测结果显示,敌百虫农药拉曼位移较为丰富,可以选279、296、444、623、789 cm-1来识果皮表面残留的敌百虫农药,可以检测到苹果果皮农药残留敌百虫浓度4.8 g·kg-1。(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刘静[8](2014)在《黑龙江苹果亚科植物叶表皮形态解剖结构特征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黑龙江苹果亚科(Maloideae)植物及其在蔷薇科中相邻亚科(绣线菊亚科Spiraeoieae、樱亚科Prunoideae、蔷薇亚科Rosoideae)代表植物的叶表皮形态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苹果亚科植物叶上表皮细胞形状呈多边形或无规则形,垂周壁平直或弓形、浅波纹、深波纹;下表皮细胞形状呈无规则形,垂周壁浅波纹或深波纹;表皮毛类型为不分支单细胞非腺毛,其中无毛花楸(Sorbus.pohuashanensis var.amurensisY.L.Chou et Tung)不具表皮毛;叶表皮蜡质纹饰分布呈两种类型:仅气孔周围分布,表皮均匀分布;气孔器均分布在下表皮,且气孔器类型呈无规则型、轮列型和不典型辐射型,气孔外拱盖呈单层或双层,外拱盖内缘呈不规则波状或近平滑,黑果栒子(Cotoneaster. melanocarpus Lodd.)、全缘栒子(Cotoneaster. integerrimusMed.)的气孔保卫细胞两极出现了T型加厚结构,毛山楂(Crataegus. maximowicziiSchneid.)、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 K.Koch)部分气孔也出现了T型加厚现象。研究表明,苹果亚科下属内种间在气孔器、表皮毛以及表皮纹饰特征上存在一致性,属间在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异,可为属间的系统演化和分类上提供形态结构的依据。在对苹果亚科相邻的绣线菊亚科、樱亚科、蔷薇亚科19种代表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观察时,发现苹果亚科植物与其它亚科植物在叶表皮微形态特征上存在差异,体现在邻亚科植物叶表皮细胞出现卵圆形、表皮附属物中出现星状毛和腺点、表皮纹饰出现颗粒且无条纹状结构、气孔保卫细胞两极出现T型加厚增多。支持将苹果亚科作为一个独立的分类群。蔷薇亚科植物垂周壁出现浅波纹、气孔外拱盖多为双层、两极出现T型加厚结构,体现蔷薇亚科具演化水平较高的特征;樱亚科植物气孔出现了不典型辐射型、保卫细胞两极出现了T型加厚结构、表皮纹饰均有条纹出现,体现樱亚科具演化水平较高的特征;绣线菊亚科除3种植物气孔保卫细胞两极出现T型加厚为较进化特征外,在表皮细胞垂周壁式样、气孔类型、气孔外拱盖、表皮纹饰特征上均体现为演化水平较低。从气孔类型、保卫细胞两极T型加厚、表皮毛以及表皮纹饰等微形态结构特征,支持苹果亚科在蔷薇科中为较原始类群。对分别采自同一时期野外环境与城市内环境的山荆子(Malus.baccata Borkh.)、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毛山楂(Crataegus. maximowiczii)、水榆花楸(Sorbus. alnifolia)、花楸(Sorbus. pohuashanensis Hedl.)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发现分布在野外环境与城市内环境的同种植物叶表皮在气孔形态、表皮纹饰以及栅栏组织的特征上存有差异。说明植物叶的微形态特征是受环境影响而改变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4-05-01)

王晓飞[9](2014)在《‘粉红女士’苹果果实表皮油腻化现象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苹果果实表皮有一层蜡质,果实采收后蜡质会发生表皮油腻化现象,严重降低其经济价值。本研究以‘粉红女士’苹果为试材,用1-甲基环丙烯(1-MCP)进行处理,在常温贮藏过程中,研究果实表皮油腻化变化特性;以及对油腻化过程中果实表皮的蜡质含量及结构进行分析;同时探讨油腻化过程中果实表皮蜡质的成分变化,以期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苹果果实表皮油腻化现象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对照果实表皮油腻化现象在贮藏14d时发生,随贮藏期延长油腻化程度不断加深。果实表皮油腻化的发生规律为:最先发生在柄部,后扩大至赤道部位,最后发生在萼部。2.果实表皮油腻化现象是果实成熟衰老的结果。1-MCP处理较好地改善果实的贮藏品质,延缓果实在贮藏过程中的成熟衰老进程,是延缓苹果果实表皮油腻化的有效手段。3.果实表皮蜡质含量和蜡质超微形态的变化导致表皮油腻化现象。果实表皮蜡质含量与表皮油腻化程度呈正相关,达到极显着水平;表皮蜡质超微形态处于动态变化过程,蜡质颗粒不断进行融合。4.果实表皮蜡质中含有烃类、脂肪酸、酯类等物质,其中烃类物质可能防止果实非气孔性失水。10-二十九烷醇是表皮蜡质中含量最高的醇类组分,它的变化可能引起果实表皮油腻化现象。(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5-01)

任配培[10](2014)在《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苹果表皮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检测与成熟度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采收成熟度对果实贮藏品质有重要影响,因此,对果实成熟度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为寻求一种针对果实成熟度的快速无损检测技术,本文以嘎啦(Malus domesticaBorkh cv. Gala)和红星(Malus domestica Borkh cv. Red starking)两个苹果品种为实验材料,探讨了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技术检测苹果表皮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的可行性,同时,测定了不同成熟度苹果表皮叶绿素含量、类胡萝卜素含量、呼吸速率、乙烯释放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硬度、淀粉指数、种子颜色、花青素、类黄酮、总酚含量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建立了回归方程,实现了利用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评价果实成熟度的目标。实验还通过分析不同采收期嘎啦、红星苹果在贮藏过程中品质的变化及病害发生情况,为实现利用光谱技术评价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利用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评价果实成熟度→不同成熟度果实贮藏性能,从而实现在果实采摘时即可利用光谱技术初步评估其贮藏性能这一目标做了初步工作。实验结果表明:1、嘎啦苹果表皮叶绿素和红星苹果表皮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可见/近红外预测模型的相关系数达到0.8316和0.8357,因此,利用可见/近红外光谱模型预测嘎啦叶绿素及红星类胡萝卜素是可行的。2、嘎啦的叶绿素含量与呼吸速率高度相关,R=0.977,红星的类胡萝卜素与可溶性固形物、色度a和b高度相关,R分别为0.997、-0.999、-1.000,可见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与成熟度密切相关,可用于评价果实成熟度。3、通过对不同采收成熟度的嘎啦、红星苹果在贮藏期间生理变化及病害情况的分析,实现了在果实采摘时即可初步评价其耐贮性的目标:(1)贮藏30d的嘎啦苹果,9-01采收的苹果品质较好(亮度L值仍为66,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2.2%)。贮藏90d的嘎啦苹果,8-26采收的果实贮藏品质较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0.6%,花青素含量为0.31mg/g),7d货架期后,仍以8-26采收的果实最好,且无病害发生。(2)贮藏30d及其7d货架期的红星苹果,均以9-24采收果实品质保持的较好,但7d货架期后其苦痘病指数和果心褐变指数最高,分别为23.3%和10.7%。贮藏90d的红星苹果,以9-24采收的果实品质保持较好,7d货架期后,9-24采收的果实品质仍然最好,但略有下降(苦痘病指数为5.0%,腐烂指数为5.0%,果心褐变指数为7.5%,果肉褐变指数为1.7%)。贮藏130d的红星苹果,9-08采收的硬度保持的较好,为8.2Kg/cm2,但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较低,为11.5%,9-24采收的则相反;7d货架期后病害均特别严重,9-08采收的果实虎皮病指数最高,为78.6%,9-24采收的苦痘病指数和果肉褐变指数最高,分别为19.6%和13.7%,9-15采收的腐烂指数和果心褐变指数均最高,分别为15.6%和9.4%。(3)通过对红星苹果各采收期贮藏130d及其7d货架期后苦痘病、虎皮病、腐烂的对比分析可知:9-08采收的果实没有苦痘病发生,7d货架期后苦痘病指数迅速上升为14.3%,但仍较其他采收期的低;9-24采收的果实贮藏130d和经7d货架期虎皮病指数均是最低,均为2.0%;9-08采收的果实贮藏130d没有发生腐烂,7d货架期后腐烂指数最低,为10.7%。(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期刊2014-04-18)

苹果表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中国具有代表性的4个川西高原苹果生态区(干暖河谷区茂县、干旱河谷区小金县、冷凉高原区盐源县和青藏高原区西藏林芝县)的苹果取样,进行果实表皮结构的观察,研究不同生态区‘金冠’苹果表皮结构的的差异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以期为高原苹果果实生理生态功能的研究及合理利用气象资源,实现高原苹果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2014—2016年对4个不同苹果产区进行取样,供试品种为20年生‘金冠’(栽植密度4 m×5m,砧木为八棱海棠),每个生态区选择树形、树势相似、胸径较为一致的5株进行挂牌标记,盛花后145 d,在每株树冠外围随机取10个果实。切取0.5 cm~2大小阳面果皮,2.5%戊二醛固定液(0.1mol·L~(-1)磷酸缓冲液配制)于4℃冰箱固定48 h或更久,乙醇系列脱水,二氧化碳临界干燥。离子溅射仪真空喷金膜(200~300 A)后,置于JSM-5900LV型扫描电镜下观察苹果果皮亚显微形态。观测统计表皮细胞断裂数、果点大小、密度等参数,重复3次,同时,对表皮结构特征与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及回归分析。‘金冠’果实表面被覆角质层及蜡质果粉,蜡质覆盖在最表层,角质膜与表皮细胞相互嵌合,交错不规则排列,短片多而呈堆积状,果点大而明显,果点中央有一较大的由多层木栓细胞组成区域,呈开放性,表明‘金冠’苹果容易失水、皱皮,不耐贮藏。盐源‘金冠’果点大,为530.33μm×379.10μm,密度高,为6.24个·cm~(-2),角质膜薄,仅为9.14μm,小金‘金冠’果点小,为440.33μm×324.33μm,密度低,为2.73个·cm~(-1),角质膜厚,达20.56μm。以200倍电镜视野下表皮细胞的断口数来表示表皮细胞断裂数,衡量果实表面质地均匀度,其中盐源‘金冠’表皮细胞断口数最大,每视野18.10个,其次为茂县(15.64个),林芝(11.20个)和小金(11.03个)最小。相关性及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川藏高原不同生境果实果点密度、果点大小及果面断裂数与6—8月降雨量及年均降雨量呈显着正相关,降雨量是影响川藏高原果面断裂数及果点形成的主要气象因子,果实发育期进行套袋避雨可以显着减小果点大小、密度及果面断裂数,提高果实表面光洁度。本研究表明,小金‘金冠’果面光洁度最好;果点大小、密度和表皮断裂数是衡量果面光洁度的重要特征;降雨量是影响川藏高原苹果果面光洁度的主要气象因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苹果表皮论文参考文献

[1].王永旭.苹果不同生长发育时期表皮蜡质成分与晶体结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9

[2].陶炼,杨文渊,谢红江,李艳峰,刘霞.川西高原不同生态区‘金冠’苹果果实表皮结构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C].中国园艺学会2017年论文摘要集.2017

[3].肖龙,丛佩华,张彩霞,宗泽冉,田义.苹果果实表皮总蛋白提取及双向电泳方法的优化[J].北方园艺.2016

[4].黄兆良,朱启兵.基于RGB颜色模型的红富士苹果表皮红色区域检测[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16

[5].李雪,金静,李保华,王彩霞,董向丽.套袋与未套袋苹果果实表皮及心部真菌种群结构与变化动态[J].菌物学报.2016

[6].张彩霞,田义,张利义,肖龙,康国栋.苹果枝条表皮应答轮纹病菌侵染的蛋白质组学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5

[7].魏晓晖,衣淑娟,秦雯.基于拉曼光谱的苹果表皮残留敌百虫的检测[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

[8].刘静.黑龙江苹果亚科植物叶表皮形态解剖结构特征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9].王晓飞.‘粉红女士’苹果果实表皮油腻化现象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10].任配培.基于可见/近红外光谱的苹果表皮叶绿素及类胡萝卜素检测与成熟度评价[D].山东理工大学.2014

标签:;  ;  ;  ;  

苹果表皮论文-王永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