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马来酸曲美布汀,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
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论文文献综述
陈慧群,李爱萍,戴林,王永慧[1](2015)在《马来酸曲美布汀对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马来酸曲美布汀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的影响。方法应用食管压力测定及24小时PH值监测,观察健康人及GERD患者TLESR的发生率,比较各组间及GERD患者用药前后TLESR的变化。结果 GERD患者与健康人相比TLESR发生率高(P<0.05),TLESR发生率与伴酸反流率有相关性,治疗后雷贝拉唑+马来酸曲美布汀组与雷贝拉唑组相比,TLESR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结论马来酸曲美布汀可以减少GERD患者TLESR的发生,TLESR发生率与伴酸反流率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5年A4期)
杨静,王驰[2](2011)在《电针猫“足叁里”穴抑制胃扩张所致的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电针"足叁里"穴以及"足叁里"联合"内关"穴对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猫随机分为8组:足叁里组、内关组、足叁里联合内关组(简称联合组)、非经非穴组、单纯胃扩张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L-精氨酸组、他克林组,每组5只。通过逐次向胃内注气的方法建立胃扩张诱发TLESR的动物模型。各治疗组在胃扩张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持续60min。用低顺应性毛细管灌注测压系统记录、分析TLESR频率、共腔发生率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足叁里组、内关组和联合组均可以显着降低TLESR的频率及其合并共腔的比率(P<0.05);与电针前相比,电针"足叁里"穴可以显着增加LESP(P<0.05),其它组与电针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克林可以逆转电针"足叁里"穴对TLESR的抑制,而L-精氨酸则不能逆转。结论:电针"足叁里"能够减少胃扩张引起的TLESR频率的增多和共腔的发生,此作用的发挥可能与胆碱通路有关。(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1年06期)
罗燕军,胡赤军,鲁明[3](2011)在《喘息儿童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和酸反流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喘息儿童酸反流发病机制中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及其与胃食管返流的关系。方法选取有典型喘息症状的儿童74例行24h食管pH监测和食管测压。根据pH<4总时间百分比<4%且Boix-Ochoa计分<11.99的标准,将受试者分为胃食管反流组(pH+组)和非胃食管返流组(pH-组)。结果喘息儿童胃食管反流发生率为66.2%(49/74),pH+组儿童食管pH监测的各项参数均明显高于pH-组儿童。pH+组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明显低于pH-组[(12.1±6.8)Vs(33.5±5.6)mmHg,1mmHg=0.133kPa,P<0.05]。pH+组一过性LES松弛(TLESR)发生频率及TLESR持续时间明显高于pH-组[分别为(5.0±2.2)次/h Vs(2.6±1.3)次/h,(58.1±17.6)s Vs(22.7±15.4)s,均P<0.05]。与吞咽相关的LES松弛后收缩波幅(post-LESRA)在两组间亦存在显着差别[(37.0±18.9)mmHg Vs(71.8±17.2)mmHg,P<0.05]。结论喘息儿童酸反流发生率高,酸反流伴随TLESR发生频率增加,持续时间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前沿》期刊2011年09期)
方燕飞,姒健敏[4](2005)在《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已被证实是胃食管反流发生的最主要机制,这一发现使得人们对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有了新的认识,并为其治疗提供了新思路。此文就其定义、发生机制、影响因素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期刊2005年06期)
孙晓红,柯美云,王智凤,刘晓红[5](2004)在《不同饮食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的影响及胃食管酸反流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饮食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的影响及胃食管酸反流机制。方法8例GERD患者,男3例,女5例;年龄36~59岁,中位年龄43.5岁。所有患者随机交叉接受标准餐和高脂餐。同步记录餐前30min和餐后2h内食管动力和食管pH值的变化。结果餐后1hTLESR频率及时限明显高于餐前及餐后2h(P<0.05)。但标准餐和高脂餐后1hTLESR的频率及时限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标准餐后2hTLESR的频率及时限与餐前比较,差异无显着性(P>0.05);而高脂餐后2hTLESR的频率及时限明显高于餐前和相应时间段的标准餐(P<0.05)。与标准餐比较,高脂餐后LES压力(LESP)明显降低(P<0.05)。两种试餐对与吞咽相关的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后蠕动收缩波幅(Post-LESRA)和食管远端蠕动收缩波幅及有效收缩率无明显影响(P>0.05)。高脂餐后酸反流发生的次数和pH<4的时间明显增加(P<0.05)。标准餐后61.7%的酸反流发生于TLESR,而高脂餐后37.8%酸反流发生于TLESR和50.2%发生于LESP下降。结论标准餐和高脂餐能明显增加GERD患者餐后TLESR发生的频率。高脂餐后酸反流的程度明显重于标准餐后,高脂餐通过增加餐后TLESR发生率和降低餐后LESP双重途径引起胃食管反流,而标准餐后酸反流发生的机制与餐后TLESR频率的增加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期刊2004年06期)
孙晓红,柯美云[6](2001)在《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与胃食管反流》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年来传统的观念认为下食管括约肌 (LES)屏障功能降低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上胃肠压力检测技术的发展 ,在卧位状态下对健康志愿者和胃食管反流病 (GERD)患者进行食管压力和食管 pH同步监测 ,发现胃食管反流并非均发生于LES压力减低(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内科杂志》期刊2001年10期)
舒静,张启宇[7](1999)在《健康青年志愿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了解我国健康青年人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与酸反流的关系及脂肪含量不同的饮食对健康人TLESR和酸反流的影响。方法 采用下食管括约肌(LES)袖套式测压管、单晶锑pH 测定管,同步记录10 名志愿者空腹1 小时及餐后4 小时内的LES压力和食管pH 值。结果 酸反流均发生在LES压力低于2m m Hg 时,其中90.4% 发生在TLESR时。餐后酸反流显着增加( P< 0.01),TLESR及TLESR伴酸反流率也显着增加(P均< 0.01)。低脂餐与高脂餐对酸反流、TLESR及TLESR伴酸反流率的影响差异无显着性意义( P均> 0.05)。结论 TLESR是健康人酸反流发生的主要机制,健康人餐后酸反流增加主要是因为TLESR及TLESR伴酸反流增加。高脂餐并不增加健康人的TLESR及酸反流(本文来源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期刊1999年06期)
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电针"足叁里"穴以及"足叁里"联合"内关"穴对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猫随机分为8组:足叁里组、内关组、足叁里联合内关组(简称联合组)、非经非穴组、单纯胃扩张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L-精氨酸组、他克林组,每组5只。通过逐次向胃内注气的方法建立胃扩张诱发TLESR的动物模型。各治疗组在胃扩张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持续60min。用低顺应性毛细管灌注测压系统记录、分析TLESR频率、共腔发生率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足叁里组、内关组和联合组均可以显着降低TLESR的频率及其合并共腔的比率(P<0.05);与电针前相比,电针"足叁里"穴可以显着增加LESP(P<0.05),其它组与电针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克林可以逆转电针"足叁里"穴对TLESR的抑制,而L-精氨酸则不能逆转。结论:电针"足叁里"能够减少胃扩张引起的TLESR频率的增多和共腔的发生,此作用的发挥可能与胆碱通路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率论文参考文献
[1].陈慧群,李爱萍,戴林,王永慧.马来酸曲美布汀对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
[2].杨静,王驰.电针猫“足叁里”穴抑制胃扩张所致的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J].针刺研究.2011
[3].罗燕军,胡赤军,鲁明.喘息儿童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和酸反流的关系[J].中国医疗前沿.2011
[4].方燕飞,姒健敏.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5
[5].孙晓红,柯美云,王智凤,刘晓红.不同饮食模式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的影响及胃食管酸反流机制[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4
[6].孙晓红,柯美云.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与胃食管反流[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1
[7].舒静,张启宇.健康青年志愿者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1999
标签:胃食管反流病; 马来酸曲美布汀; 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