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地黄论文-左敏,左静静

野生地黄论文-左敏,左静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野生地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野生地黄,引种栽培,驯化应用

野生地黄论文文献综述

左敏,左静静[1](2019)在《野生地黄的驯化栽培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野生地黄习性的仔细研究,对其外貌形态、生长习性以及各种栽培技术进行了分析,同时对野外栽种的地黄所存在的药用价值进行了相应的分析。(本文来源于《农业与技术》期刊2019年20期)

吴林坤,黄伟民,王娟英,吴红淼,陈军[2](2015)在《不同连作年限野生地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野生地黄为试验材料,设置野生地黄头茬土壤、重茬土壤和原茬土壤处理,未种植任何作物为对照,于块根膨大中期采集土样,通过磷脂脂肪酸法(PLFA)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分析不同连作年限野生地黄的根际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变化。PLF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情况下地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与头茬地黄根际土壤相比,重茬地黄土壤微生物总量显着下降,并且细菌/真菌比例下降。T-RFLP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连作年限地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野生状态地黄土壤和头茬土壤菌群较为相似,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占据优势地位。野生状态地黄和头茬地黄根际富含Bacillus、Pseudomonas等有益生防菌,而重茬地黄根际土壤滋生大量病原菌如Clostridium sp.、Flexibacter polymorphus和Clostridium ghoni,有益菌群和纤维素降解菌群减少,q RT-PCR定量分析也显示,野生状态地黄和头茬地黄土壤中假单胞菌数量都显着高于重茬地黄土壤。总之,野生地黄存在连作障碍问题,导致野生地黄根际有益菌数量减少而病原菌大量滋生,从而降低了野生地黄抵御病害的能力,使重茬野生地黄生长发育差,产量大幅降低。(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王露,刘燕,孙虹,李先恩[3](2013)在《地黄野生种与栽培品种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旨在研究碳水化合物代谢在地黄块根膨大过程中的作用,为地黄增产和提高商品等级提供依据。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采用蒽酮比色法,单糖和低聚糖含量的测定采用HPLC法。单糖测定条件:流动相乙腈-水(85:15),流速1.0 mL/min,柱温40℃;低聚糖测定条件:流动相乙腈-水(70:30),流速0.5 mL/min,柱温25℃;ELSD:增益300,漂移管温度40℃,氮气流速30 psi,喷雾器模式为冷却。(1)叶片中,与野生品种相比,栽培品种叶片中可溶性糖逐渐增加,低聚糖在拉线期、快速增长期逐渐上升,且含量高于野生品种。(2)块根中,二者变化规律大体相似。栽培品种根中果糖、葡萄糖、水苏糖和淀粉含量明显高于野生品种,而野生种块根中蔗糖含量高于栽培品种。地黄栽培品种的叶片具有更高的光合作用合成能力;生长期块根中蔗糖含量的降低可以提高"源-库"间蔗糖浓度的梯度,有利于光合作用同化产物从叶片运输到块根中,促进块根发育,从而提高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3年31期)

李先恩,孙鹏,祁建军,周丽莉,王绍华[4](2013)在《地黄栽培种与野生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块根的发育和形成与植物内源激素密切相关。本研究测定地黄2个栽培种和2个野生种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表明,地黄叶片中IAA、ZR和ABA含量变化均呈单峰曲线,即在拉线期及快速增长期逐渐升高,之后逐渐降低,但各生育期栽培种叶片中IAA、ZR和ABA含量均高于野生种;栽培种与野生种块根中IAA和ZR含量变化规律明显不同,在拉线期与快速增长期,栽培种迅速上升,而后逐渐降低,而在整个生长期野生种变化不明显;整个生育期参试品种叶片中GA含量变化不大,栽培种在快速增长期根中GA、ABA的含量迅速上升,而野生种变化不明显。从上述变化规律来看,地黄块根的形成与发育是多种内源激素协同作用的结果。IAA和ZR是块根起始分化关键激素,决定了块根的形成,GA、ABA在地黄块根的发育与膨大中起了更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野生地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野生地黄为试验材料,设置野生地黄头茬土壤、重茬土壤和原茬土壤处理,未种植任何作物为对照,于块根膨大中期采集土样,通过磷脂脂肪酸法(PLFA)和末端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T-RFLP)技术,分析不同连作年限野生地黄的根际微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变化。PLFA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处理情况下地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差异,与头茬地黄根际土壤相比,重茬地黄土壤微生物总量显着下降,并且细菌/真菌比例下降。T-RFLP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连作年限地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存在一定差异,野生状态地黄土壤和头茬土壤菌群较为相似,变形菌门和厚壁菌门占据优势地位。野生状态地黄和头茬地黄根际富含Bacillus、Pseudomonas等有益生防菌,而重茬地黄根际土壤滋生大量病原菌如Clostridium sp.、Flexibacter polymorphus和Clostridium ghoni,有益菌群和纤维素降解菌群减少,q RT-PCR定量分析也显示,野生状态地黄和头茬地黄土壤中假单胞菌数量都显着高于重茬地黄土壤。总之,野生地黄存在连作障碍问题,导致野生地黄根际有益菌数量减少而病原菌大量滋生,从而降低了野生地黄抵御病害的能力,使重茬野生地黄生长发育差,产量大幅降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野生地黄论文参考文献

[1].左敏,左静静.野生地黄的驯化栽培与应用[J].农业与技术.2019

[2].吴林坤,黄伟民,王娟英,吴红淼,陈军.不同连作年限野生地黄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分析[J].作物学报.2015

[3].王露,刘燕,孙虹,李先恩.地黄野生种与栽培品种碳水化合物含量变化的比较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3

[4].李先恩,孙鹏,祁建军,周丽莉,王绍华.地黄栽培种与野生种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J].作物学报.2013

标签:;  ;  ;  

野生地黄论文-左敏,左静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