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新撰万叶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新撰万叶集》,和歌,汉诗
新撰万叶集论文文献综述
黄婷婷[1](2017)在《《新撰万叶集》中汉诗的“和魂汉才”——以上秋1至上秋7的和歌和汉诗关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安时代中国的汉诗成为日本上流社会喜爱的文学表达形式。汉诗集《怀风藻》出现后,叁代天皇又先后勅撰了叁册汉诗集。而日本原有的和歌却日渐式微。于893年成书的《新撰万叶集》可以看作是和歌再次复兴的里程碑,书中和歌使用万叶假名创作,并在后面附加一首七言绝句汉诗。本论试图从《新撰万叶集》上秋1至上秋7中的和歌和汉诗的关系出发,探讨在和歌复兴的前夜,汉诗和和歌是如何融合和互相影响的。(本文来源于《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倪晨[2](2014)在《关于中日诗歌中“鹿鸣”一词的研究——以《新撰万叶集》上秋57首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鹿鸣"一词作为抒怀的媒介多出现在诗词歌赋之中,但它在汉诗与和歌中的含义却不尽相同。"鹿鸣"在汉诗中多指君臣和谐的画面以及由其延伸出来的求友(从君求贤士到求友)含义,在和歌中则是雄鹿求偶的表现,后来又逐渐有了悲秋之意。本文便以《新撰万叶集》上秋57首中的"鹿鸣"为引子谈论中日诗歌中"鹿鸣"这一意象的不同含义。(本文来源于《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12-12)
刘绍晨,向阳红[3](2013)在《《新撰万叶集》汉诗对中国闺怨诗的吸收与新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和歌与汉诗之间的联系一直是研究的重点,然而其中的汉诗与中国的汉诗尤其是闺怨诗又有着何种异同,这也是值得我们在汉和比较中关注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本文中,笔者以《新撰万叶集》汉诗的用词、表达的内容和表现手法为着眼点,在明确编撰者的编撰意图的基础上,将其中的汉诗与我国闺怨诗进行比较,考察两者之间的异同之处,把握日本汉诗对中国诗歌的受容与本土化。(本文来源于《时代文学(上半月)》期刊2013年02期)
黄丹蓉[4](2009)在《《新撰万叶集》上卷春之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撰万叶集》成立于宽平五年(893),正好处于日本现存最早和歌集《万叶集》(约8世纪末)和日本敕撰和歌集之首《古今和歌集》(905年)之间,填补了这段和歌史上的空白。该集和歌汉诗共存,更是首创和歌四季分类法,在和歌史上占据着重要的文学地位。于上世纪50年代初,该集即引起学界的关注。由于《新撰万叶集》本身的特点,即上卷每首和歌的左边都配有一首七言绝句,其编撰者(有说为菅远道真。但是该说仍存在着众多疑点。)的编撰意图及和歌与汉诗的对应关系至今为止仍是研究者们首先关注的重点问题。笔者则将目光转向其首创四季分类法上,考察其上卷四季歌中春歌及其附有的汉诗中所体现的当时日本人的自然关照,希望能以此探索《新撰万叶集》上卷中所体现的春之世界。《新撰万叶集》上卷的春歌中多次吟咏"花"和"莺",其搭配出现已成固定模式,可说是上卷春歌的重要特点之一。本论通过考察"花"的所指大部分为梅花和樱花、莺惜花、莺惜春等,探索出《新撰万叶集》上卷春歌中所展现的是一副樱梅争艳、莺花相映成趣、惜花、惜春及没有闺怨的春之世界。(本文来源于《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12-11)
张文[5](2009)在《试论和歌的翻译与再创作——以《新撰万叶集》上冬17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翻译是一门再创作的艺术,诗歌翻译也是基于一种再创作的理念而进行的文化艺术解读活动。本文以《新撰万叶集》上冬17的和歌与汉诗为例,通过确认和歌与汉诗之间的翻译关系,站在形式、内容、意境叁个方面来加以细致探讨,并由此而推导出"翻译的再创作性"这一主题。就此而言,拙文认为:实现诗歌翻译再创作性的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在于:翻译者的主体性、对象内容的选择取舍之意识、意境再现的目标追求。(本文来源于《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9-12-11)
张文[6](2009)在《试论和歌的翻译与再创作——以《新撰万叶集》上冬17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新撰万叶集》上冬17的和歌与汉诗为例,通过确认和歌与汉诗之间的翻译关系,站在形式、内容、意境叁个方面来加以细致探讨,并由此探导"翻译的再创作性"这一主题。(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09年15期)
梁丹[7](2009)在《《新撰万叶集》上卷“恋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通过考察《新撰万叶集》上卷“恋部”的和歌与汉诗及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指出此集上卷“恋部”的特点并弄清其编辑意图为目的。《万叶集》所收的作品中恋歌最多。但是没有设立“恋部”,而是把恋歌大都收录在“相闻部”。但是到了《古今和歌集》,设立了“恋部”,共五卷,占总卷的四分之一,所收的恋歌在数量上与四季歌抗衡。这一结构,成为之后编撰勅撰和歌集的基本结构。但是,在和歌集中第一次出现“恋部”的歌集是《新撰万叶集》。《新撰万叶集》的成立时间比《古今和歌集》早十二年,是一部重要的和歌集。在《新撰万叶集》第一次设立“恋部”,因此可知在选歌和排列上费了不少功夫。本论文着重考察《新撰万叶集》上卷“恋部”中所收的和歌与其后所附汉诗的特点,以此考察“恋部”的编辑意图。《新撰万叶集》的最大特点是每首和歌后面都附了一首七言绝句的汉诗。因为是和汉共存的歌集,因此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成了研究的焦点。有关两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叁种学说,一是由川口久雄,山岸德平提倡的“翻译学说”,二是由小岛宪之,泉纪子提倡的“解释学说”,叁是由吴卫峰提倡的“对照性关系学说”。本文着眼与构成和歌和汉诗的差异,就《新撰万叶集》上卷所收的恋歌和所附的汉诗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比较分析。并指出此集“恋部”中所收的闺怨诗以描绘场景为主,而恋歌注重描绘意象风景的差异。最后,根据以上的考察,指出《新撰万叶集》上卷“恋部”的特点,并探讨其编辑意图。(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9-04-01)
梁青[8](2008)在《《新撰万叶集》中和歌与汉诗的对应——以主题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撰万叶集》是成立于宽平五年的和歌集。该集上卷序言中写道:"当今宽平圣主万机之余暇举宫而方有事合歌。后进之词人。近习之才子。各献四时之歌。初成九重之宴。又有余兴同加恋思之二咏。(中略)仍左右上下两轴。总叁百有首。号曰新撰万叶集。先生非啻赏佳丽兼亦缀一绝之诗插数首之左。"即该集分成上下两卷,上卷为五个部立:春夏秋冬恋,收录的和歌大部分来源于宽平御时后宫歌合与是贞亲王家歌合,且每首和歌都对应一首七言绝句的汉诗。(本文来源于《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12-01)
黄丹蓉[9](2008)在《浅谈中日古典文学诗歌中“蝉”的意象——从《新撰万叶集》上卷入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古代开始,同本的文学就受到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汉诗更是给日本古典文学注入了新的元素。这在《新撰万叶集》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新撰万叶集》成立于893年,其时正好处于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759年以前)成立和日本最早的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905年)成立之间。它的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里面的每一首和歌后面都附有一首七言绝句汉诗。关于这些汉诗,至今为止的研究中有叁种说法,分别是翻译说,解释说和传统说,尚未得到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小岛宪之等的研究已经阐明了这些汉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受到《文选》、《艺文类聚》等六朝文学和以《白氏文集》为首的唐诗等的影响,为中日古典文学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材料。本文从《新撰万叶集》上卷中出现"蝉"的和歌和汉诗入手,结合中国古典文学诗歌等进行研究。主要从"蝉鸣"、"蝉羽"和"蝉饮露"等方面来考察中国古典文学诗歌对《新撰万叶集》的和歌和汉诗中的"蝉"的意象的影响,进而阐明中国古典文学诗歌中"蝉"的意象和《新撰万叶集》其时日本和歌和汉诗中的"蝉"的意象。(本文来源于《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期刊2008-12-01)
阙春梅[10](2008)在《诗歌交流过程中的和汉互译尝试》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撰万叶集》(以下简称为“本集”)是一本编撰于日本平安时代的和汉诗歌集。该书采用在每首和歌之后附加一首汉诗与之对照的独特形式,可谓是中日和汉文学交流史上最有价值的例证之一。自古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本集”的汉诗乃是对和歌的一种汉译,但后来又屡屡有人认为该汉译手法相当拙劣,甚至质疑说是否可以称之为“翻译”。然而,我们在探讨“本集”中和歌与汉诗的对应关系时,只要看“本集”编撰所处时代的特殊性以及翻译的特点、尤其是诗歌翻译的特性,我们就不得不认同“本集”中的和歌与汉诗明显是属于翻译行为范畴的。本篇论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序论,讲述笔者研究“本集”和歌与汉诗对应关系的原因和目的。第二部分论述对“本集”中和歌与汉诗的对应关系的研究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方法。现阶段存在“翻译论”、“解释论”、“对照论”叁种观点,后两者尤其具有说服力。然而,如果我们把“解释论”视为诗歌翻译的方法之一,把“对照论”视作与诗歌翻译的形式应用密切相关时,那么这两者均属于广义上的“翻译”范畴,其“翻译”的印迹始终难以磨灭。第叁部分详细探讨“本集”和歌与汉诗的对应关系,由叁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介绍了“本集”的编撰背景也即日本平安时代和汉文学的各自发展、交融的情况。第二章一面探讨了“本集”和歌与汉诗的各种对应情形,一面论述了各种对应中蕴含的翻译要素。本文在着名诗歌翻译家许渊冲主张的“叁化论”(即等化、浅化、深化)的理论基础上加以发挥,提出一个新的“叁化论”,即“等化”、“深化”与“异化”。该部分细分为叁节。第一节论述“等化”式对应及其具体体现。“等化”式对应近似于西方翻译理论中的“等值”翻译,通常表现为译文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基本完整地再现了原文。笔者通过列举“本集”中的实例,分析了“等化”在“本集”中分别体现为:①形式与内容大致全面对应方式、②形式大半对应且内容完全对应方式、③形式与内容部分对应方式。第二节论述“深化”式对应及其具体体现。“深化”式对应意指将原文所含语言、文化的信息借助译文明示的方法,在“本集”中具体表现为语言使用上的“深化”表达、不同文学意象的“深化”表达、文化信息的“深化”表达等叁个方面。第叁节论述“异化”式的对应及其具体体现。所谓的“异化”式对应是指在翻译时保持译语自身特色并发挥其优势,从而再创作出富有新意的译文。在“本集”中,主要从素材相通的“异化”表达、基本构思一致的“异化”表达以及置于汉诗世界之扩展主题的“异化”表达这叁方面体现了“异化”式对应。第叁章从翻译的瓶颈及其本质角度进行探讨。虽然“翻译”过程中困难不乏少见,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可译的翻译困境将得以改善,事实上这种可能性处处存在。换言之,翻译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历史性等五大本质。第四部分是文章的总结和今后的研究课题。《新撰万叶集》采取和歌与汉诗对照编排的特殊编撰方式,是特殊时代的特别产物。对于“本集”的和歌与汉诗,其诗歌翻译是否可行的问题以及作品自身存在的诸多矛盾等问题,至今一直争论不休。本文从“解释论”、“对照论”均属于“翻译”范畴这一论点考虑,认为“本集”的和歌与汉诗的关系可以最终归结到“翻译论”。我们不得不承认对“本集”中的和歌与汉诗的对应方式还有许多认识不足的地方,还有和汉文学表达方式的不同在“本集”中是如何得以处理的,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又该如何认识其处理方式等等,这些都应当作为今后的研究课题继续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08-05-01)
新撰万叶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鹿鸣"一词作为抒怀的媒介多出现在诗词歌赋之中,但它在汉诗与和歌中的含义却不尽相同。"鹿鸣"在汉诗中多指君臣和谐的画面以及由其延伸出来的求友(从君求贤士到求友)含义,在和歌中则是雄鹿求偶的表现,后来又逐渐有了悲秋之意。本文便以《新撰万叶集》上秋57首中的"鹿鸣"为引子谈论中日诗歌中"鹿鸣"这一意象的不同含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新撰万叶集论文参考文献
[1].黄婷婷.《新撰万叶集》中汉诗的“和魂汉才”——以上秋1至上秋7的和歌和汉诗关系为例[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
[2].倪晨.关于中日诗歌中“鹿鸣”一词的研究——以《新撰万叶集》上秋57首为例[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4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
[3].刘绍晨,向阳红.《新撰万叶集》汉诗对中国闺怨诗的吸收与新变[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3
[4].黄丹蓉.《新撰万叶集》上卷春之世界[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5].张文.试论和歌的翻译与再创作——以《新撰万叶集》上冬17为例[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
[6].张文.试论和歌的翻译与再创作——以《新撰万叶集》上冬17为例[J].青年文学家.2009
[7].梁丹.《新撰万叶集》上卷“恋部”研究[D].厦门大学.2009
[8].梁青.《新撰万叶集》中和歌与汉诗的对应——以主题为中心[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2008
[9].黄丹蓉.浅谈中日古典文学诗歌中“蝉”的意象——从《新撰万叶集》上卷入手[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2008
[10].阙春梅.诗歌交流过程中的和汉互译尝试[D].厦门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