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酶类论文-韦慧君

血清酶类论文-韦慧君

导读:本文包含了血清酶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帕金森病,氧化应激,褪黑素,谷胱甘肽

血清酶类论文文献综述

韦慧君[1](2019)在《血清非酶类抗氧化物褪黑素、谷胱甘肽与帕金森病氧化应激的相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血清中非酶类抗氧化物褪黑素(melatonin,MLT)、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的变化,探讨两项指标的变化趋势是否相同,二者之间又存在何种联系?其抗氧化作用的发挥是否存在差异?分析二者在帕金森病中可能的作用方式,并探讨它们与帕金森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为帕金森病氧化应激机制提供进一步参考。此外,对褪黑素与帕金森病患者睡眠的关系,及谷胱甘肽与帕金森病患者认知功能的关系进行相关研究,为这两项非运动症状的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入选2017年9月至2018年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帕金森病患者50例,同时入选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来自本院体检中心的健康对照者50例。采用H-Y(修正)分级量表对50例PD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进行评估,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北京版)对50例PD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对患者及对照组人群的睡眠状况进行评估。采集清晨7:00-9:00两组成员的静脉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PD患者及健康对照者血清褪黑素(MLT)、还原型谷胱甘肽(GSH)的含量,并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PD组患者血清MLT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84.12±6.58)pg/ml比(46.29±9.73)pg/ml,P=0.000]。PD组患者血清GSH水平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21.07±12.05)μmol/L比(77.73±39.90)μmol/L,P=0.000]。2.PD组患者血清MLT、GSH二者水平呈负相关(r=-0.842,P=0.000)。3.PD组患者血清MLT水平与H-Y分级呈正相关(r=0.537,P=0.000),PD组患者血清GSH水平与H-Y分级呈负相关(r=-0.596,P=0.000)。4.具有睡眠障碍PD患者的MLT水平明显高于无睡眠障碍组[(85.79±6.45)pg/ml比(78.84±3.54)pg/ml,P=0.001]。正常对照组中,合并睡眠障碍组的MLT水平为(49.33±9.75)pg/ml,无睡眠障碍组MLT水平为(45.22±9.62)p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3)。5.PD有认知功能障碍组的GSH水平明显低于无认知功能障碍组[(17.47±10.67)μmol/L比(26.09±12.23)μmol/L,P=0.011]。6.PD组年龄40~60岁患者血清MLT浓度为(85.05±6.89)pg/ml;61~80岁组血清MLT浓度为(84.43±6.36)pg/ml;年龄>80岁组血清MLT浓度为(79.40±4.52)pg/ml。PD患者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872,P均>0.05)。对照组年龄40~60岁人群血清MLT浓度为(48.36±9.80)pg/ml;61~80岁组血清MLT浓度为(45.43±9.76)pg/ml;年龄>80岁组血清MLT浓度为(40.87±8.04)pg/ml,各年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1.591,P均>0.05)。7.PD组男性患者血清中MLT浓度为(82.56±6.19)pg/ml;PD组女性患者血清MLT浓度为(85.96±6.67)pg/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6,P=0.068)。对照组男性血清中MLT浓度为(47.74±9.17)pg/ml;对照组女性血清MLT浓度为(44.58±10.28)pg/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49,P=0.256)。结论1.MLT、GSH可能参与到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当中,在帕金森病病程中,二者的变化趋势以及在疾病中作用的方式可能存在一定差异。2.MLT、GSH可能与帕金森病的严重程度存在相关性,二者可作为判断疾病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3.MLT可能与帕金森病患者的睡眠障碍有关,GSH可能与帕金森病患者的认知障碍有关,为睡眠障碍、认知障碍两项非运动症状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向。(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期刊2019-04-01)

周晶晶,常英[2](2019)在《急慢性白血病患者微量元素和血清酶类水平的检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血液中微量元素和血清酶类水平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急慢性白血病患者65例,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35例(急性组),慢性白血病患者30例(慢性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分析叁组患者微量元素(血锌、铜及铬元素)和羟丁酸脱氢酶(HBDH)、谷氨酰转移酶(GGT)、亮氨酸氨基肽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及白细胞(WBC)水平。结果治疗前急性组和慢性组患者血铬、血铜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急性组血铜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血铬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慢性组血铬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急性组、慢性组HBDH、GGT、ALP、LDH及WB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HBDH、GGT、ALP、LDH及WBC较治疗前下降(P<0.05);慢性组治疗后WB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慢性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液中微量元素和血清酶类水平会发生一定改变,在治疗过程中,结合患者各项生化检验结果确定治疗方案,能够较好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提高疗效。(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武莉芳,李风峰,李芳,杨敬芳[3](2019)在《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血清趋化因子及酶类多肽水平》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血清趋化因子及酶类多肽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6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儿童50例为对照组,采集2组受试者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中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Th17)及调节性T细胞(Treg),计算Th1/Th2、Th17/Treg比值;另采集清晨空腹静脉血3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IL-17、干扰素-γ(IFN-γ)、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MDC)、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CP-4)、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蛋白酶K(Cat K)、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水平。结果:研究组外周血Th1、Treg、Th1/Th2低于对照组,Th2、Th17、Th17/Treg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IL-2、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IL-4、IL-6、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Eotaxin、MDC、MCP-1、MCP-4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血清MMP-1、MMP-2、MMP-9、Cat K水平高于对照组、TIMP-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发病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酶类多肽、趋化因子异常表达有关。(本文来源于《贵州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郑玉芳[4](2016)在《血清总胆汁酸与血清酶类指标联合检测分析肝脏功能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应用血清酶类指标和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联合检测方式对患有肝脏疾病的肝脏功能实施评价的临床价值进行研究。方法抽取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县中医院收治的患有肝炎、肝硬化、肝癌疾病的患者各62例,在抽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研究对象资料62例。分别将其定义为甲乙丙丁4组。对4组研究对象的血清酶类指标和血清总胆汁酸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测定结果。结果甲组研究对象的血清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乙组、丙组、丁组,组间差异显着(P<0.05);丙组研究对象的γ-甘氨酰转移酶和碱性硫酸酶水平明显高于乙组、甲组、丁组,组间差异显着(P<0.05);丙组研究对象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明显高于甲组、乙组、丁组,组间差异显着(P<0.05)。结论在临床上患有肝癌、肝硬化、肝炎等肝脏疾病的患者的血清酶类指标和血清总胆汁酸水平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可以将上述指标作为对上述几种进行鉴别和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的客观依据。(本文来源于《广东微量元素科学》期刊2016年05期)

陈慧丹,王友基,陈燕超[5](2015)在《3种稀释液对高值血清酶类稀释结果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3种常用稀释液对7种酶类的高值结果进行稀释后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方法对线性范围内的高值血清酶类: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基转肽酶(GG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α-羟基丁酸脱氢酶(HBDH),用3种常见的稀释液(注射用水、生理盐水、低值血清)以不同稀释倍数(1∶2、1∶4、1∶8)进行稀释后检测。结果 CK测定时3种稀释液在1∶2的低稀释倍数,相关性及偏差分析均符合要求,用注射用水和生理盐水在更高倍稀释时不被允许,而用低值血清作为稀释液3种稀释系列均符合要求。其他酶类不论用哪种稀释液,3个稀释比例检测结果均符合要求。结论除CK外,在1∶8倍稀释范围内,注射用水、生理盐水、低值血清均可作为高值酶类ALT、AST、GGT、ALP、LDH、HBDH的稀释液。(本文来源于《福建医药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谢中勇,陈伟明,张伟忠,唐尚鸿[6](2015)在《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酶类多肽、趋化因子水平及外周血免疫细胞含量的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酶类多肽、趋化因子水平及外周血中免疫细胞的含量。方法:将本院门诊收治的150例支气管哮喘患儿纳入研究的观察组,将同期门诊体检的150例健康儿童纳入研究的对照组,检测血清中酶类多肽、趋化因子水平及外周血免疫细胞含量。结果:(1)酶类多肽:观察组血清中蛋白酶K(Cat K)、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组织途径抑制剂(TIMP1)低于对照组;(2)趋化因子:观察组血清中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单核细胞趋化蛋白-4(MCP-4)、巨噬细胞衍生趋化因子(MDC)以及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高于对照组;(3)免疫细胞:观察组外周血中Th1细胞、CD4+CD25+Treg细胞和CD8+CD28-Treg细胞含量低于对照组,Th2细胞、Th17细胞含量高于对照组。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酶类多肽和趋化因子含量异常升高,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含量紊乱,与气道重塑以及炎性细胞浸润的进程有关。(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罗艳丹[7](2014)在《血清前蛋白与相关酶类在肝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与分析血清前蛋白与相关酶类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自2012年8月—2014年8月收治的各类肝病患者398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在该院确诊,其中急性肝炎组132例,慢性肝炎组102例,肝硬化组98例,肝癌组30例,其他肝病组(肝脓肿、脂肪肝)36例,另选择同时期收治的正常人群87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与对比各组人员血清前蛋白与血清亮氨基酸氨肽酶的含量。结果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血清前蛋白浓度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P<0.05;t=4.23,P<0.05;t=5.24,P<0.05;t=5.36,P<0.05;t=3.45,P<0.05);其他肝病的血清前蛋白浓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9,P>0.05)。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血清亮氨酸氨肽活性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6,P<0.05;t=2.93,P<0.05;t=5.19,P<0.05;t=5.49,P<0.05;t=2.41,P<0.05);其他肝病的血清亮氨酸氨肽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6,P>0.05)。肝硬化、肝癌患者的血清总蛋白浓度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P<0.05;t=3.43,P<0.05)。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其他肝病的血清总蛋白浓度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P>0.05;t=1.72,P>0.05;t=1.78,P>0.05)。结论血清前蛋白与血清亮氨基酸氨肽酶对于诊断各类肝病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4年35期)

李发顺,董云[8](2014)在《溶血对血清酶类及其他生化项目检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清酶类及其他生化项目检测时溶血对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的血液标本作为分析对象,分别用普通生化真空采血管空腹静脉采集血液2管,3~5 m L/管,其中1管人为使其溶血作为分析组,1管在37℃水温箱温浴作为对照组。两组血液标本进行血清酶类及其他生化项目检测,对比分析两组检测结果。结果:分析组与对照组在血清葡萄糖(GLU)、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氯(Cl-)、钙(Ca2+)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在其他酶类及生化项目血清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尿酸(UA)、钾(K+)、钠(Na+)检测结果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血对GLU、TBIL、DBIL、Cl-、Ca2+检测结果不会产生明显影响,但对其他酶类及生化项目Cr、LDH、CK、ALT、UA、K+、Na+检测结果则会产生明显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故在临床生化检测时务必检查标本是否存在溶血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4年32期)

周觅,孟静[9](2013)在《血清酶类指标联合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分析肝脏功能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血清酶类指标联合血清总胆汁酸(TBA)检测分析肝脏功能的临床意义,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9月~2012年9月89例肝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对其进行血清酶类指标联合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同时选择同期89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作相同项目的检查,比较两组患者TBA与血清酶类指标天门冬氨酸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KP)。结果 89例患者按肝病类型分组,其中急性肝炎29例,慢性活动性肝炎22例,肝硬化22例、肝癌16例,所有肝病患者血清酶类指标与TBA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中以急性肝炎组TBA升高最明显,其次是肝硬化、肝癌和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组γ-GT、AKP、AL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其它肝病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总胆汁酸与血清酶类指标联合检测在肝脏性疾病中有显着的临床意义。(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吴泽馨,吴太琴,陈桂芬[10](2012)在《血清酶类项目在(NSA400)生化分析中的校正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酶类项目在(NSA400)临床生化分析测试中的校准应用,为加强生化实验室的质量管理和实验室之间的结果互认提供依据。方法:在NSA400生化分析仪上,对9个血清酶类项目不同批号的校准品和不同批号的试剂进行校准后的理论K值和实际K值的对比分析。结果:9个项目中LDH的偏差最大为+38.1%,其余项目除AMY呈现负偏差外,其他项目均为正偏差。结论:尽管使用的试剂和方法相同,但不同的生化分析仪在不同的实验室中K值都是有差别的。(本文来源于《求医问药(下半月)》期刊2012年05期)

血清酶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研究急慢性白血病患者血液中微量元素和血清酶类水平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急慢性白血病患者65例,其中急性白血病患者35例(急性组),慢性白血病患者30例(慢性组),同时选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分析叁组患者微量元素(血锌、铜及铬元素)和羟丁酸脱氢酶(HBDH)、谷氨酰转移酶(GGT)、亮氨酸氨基肽酶(ALP)、乳酸脱氢酶(LDH)及白细胞(WBC)水平。结果治疗前急性组和慢性组患者血铬、血铜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后急性组血铜水平低于治疗前(P<0.05),血铬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慢性组血铬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急性组、慢性组HBDH、GGT、ALP、LDH及WB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HBDH、GGT、ALP、LDH及WBC较治疗前下降(P<0.05);慢性组治疗后WB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慢性白血病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液中微量元素和血清酶类水平会发生一定改变,在治疗过程中,结合患者各项生化检验结果确定治疗方案,能够较好控制患者病情发展,提高疗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血清酶类论文参考文献

[1].韦慧君.血清非酶类抗氧化物褪黑素、谷胱甘肽与帕金森病氧化应激的相关分析[D].郑州大学.2019

[2].周晶晶,常英.急慢性白血病患者微量元素和血清酶类水平的检测分析[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19

[3].武莉芳,李风峰,李芳,杨敬芳.支气管哮喘患儿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血清趋化因子及酶类多肽水平[J].贵州医科大学学报.2019

[4].郑玉芳.血清总胆汁酸与血清酶类指标联合检测分析肝脏功能的临床意义[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16

[5].陈慧丹,王友基,陈燕超.3种稀释液对高值血清酶类稀释结果的影响[J].福建医药杂志.2015

[6].谢中勇,陈伟明,张伟忠,唐尚鸿.支气管哮喘患儿血清中酶类多肽、趋化因子水平及外周血免疫细胞含量的评估[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5

[7].罗艳丹.血清前蛋白与相关酶类在肝病诊断中的对比研究[J].中外医疗.2014

[8].李发顺,董云.溶血对血清酶类及其他生化项目检测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2014

[9].周觅,孟静.血清酶类指标联合血清总胆汁酸检测分析肝脏功能的临床意义[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3

[10].吴泽馨,吴太琴,陈桂芬.血清酶类项目在(NSA400)生化分析中的校正应用[J].求医问药(下半月).2012

标签:;  ;  ;  ;  

血清酶类论文-韦慧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