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液旋流分离器论文-吴允苗,朱朝鸿

固液旋流分离器论文-吴允苗,朱朝鸿

导读:本文包含了固液旋流分离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CFD,气液旋流分离器,数值模拟,入口管

固液旋流分离器论文文献综述

吴允苗,朱朝鸿[1](2019)在《基于CFD的入口管对气液旋流分离器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CFD方法研究入口管长度、入口管倾斜度对气液旋流分离器溢流口气相体积分数、气相出口压力降的影响.结果显示,气相出口压力降变化与入口管长度的增加正相关.溢流管口气相体积分数则是随着入口管长度的增加呈现先降再升的趋势,最后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水平.入口管倾斜度的增加,对于提高溢流管口的气相体积分数是可取的,但是以能耗的增加作为代价.综合考虑,若兼顾最大限度分离气相的目标和节能环保的要求,则入口管的长度应取100mm较为合适,入口管的倾斜度取10°为宜.(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9期)

王亚安,陈建义,贾中会,岳题,杨洋[2](2019)在《基于相似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管柱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压降预测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全面预测管柱式气液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性能,对其气液相流动现象进行相似分析,获得表征气液相流动的关键相似准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试验数据,运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建立3层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输入表征结构参数、操作参数和液相物性参数的相似准数,模拟输出溢流压降。结果表明,将相似准数作为参数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可提高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其预测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平均误差小于15%。将相似理论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是预测管柱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分离性能的有效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平台》期刊2019年04期)

孟超[3](2019)在《气液旋流分离器分离机理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文章中以一种新型的气液旋流分离器作为分析样品,在这种分离器中,对旋流装置的气液混合物分离能力进行改进,在罐体内部增加了两层过滤网形成一个可以脱水的干燥腔。为了能够有效的研究气液旋流分离器的性能和工作机理,选择数值模拟技术对分离器的内部流场进行测量分析。(本文来源于《冶金与材料》期刊2019年03期)

周闻,王康松,鄂承林,卢春喜[4](2019)在《多旋臂气液旋流分离器压降特性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强化气液离心分离过程,实现在大直径分离器内的气液旋流高效分离,设计构思了一套多旋臂气液旋流分离设备,为气液分离大型化设计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在纯气流条件及不同的旋流臂喷出气速下对该分离设备进出口静压差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旋流分离设备静压差在整个运行过程中较为稳定,有较强的可预测性,无量纲标准偏差维持在2%以内,总压降与旋流臂出口气速呈现出良好的平方关系。进一步将总压降分解为入口及旋臂摩擦损失、分离器空间内摩擦损失和出口管路摩擦损失叁个部分进行详细测量,获得了各部分压降与旋流臂出口速度头的定量关联模型,发现分离器空间内摩擦阻力损失在总压降中占比最大。GLVS总压降主要受旋流臂出口气速影响,加入液相后对压降影响很小。该旋流分离设备的阻力系数与普通旋风分离器相当,根据四组不同结构尺寸的旋流头得到了阻力系数与旋流头关键设计参数的关联式,为进一步结构优化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吴允苗,朱朝鸿[5](2019)在《气液旋流分离器气相体积分数和压力降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液旋流分离器工作时,两相混合物从入口管切向进入圆柱形筒体开始分离。所以当入口管和筒体的结构发生变化时,对整个旋流分离带来的影响是直接的。旋流分离之后的气相,是经过溢流管离开体系的,因此当溢流管的结构改变时,气相的最终分离也会受到影响。从溢流管的半径、插入深度、筒体的半径与高度四个方面出发进行数值模拟,每个影响因子设计了六组平行的仿真模拟实验。(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景旗[6](2018)在《浅析气液旋流分离器分离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气-液旋流分离器结构的认识来验证旋流器分离原理的正确性;对旋流器分离原理的研究发现密度大的液体从底部流出,密度小的从顶端流出;得出了叁种旋流分离理论,分别为沉降分离理论,平衡轨道理论,边界层理论等;以及流体拟颗粒模型在气液旋流分离器中的应用;这对进一步优化气-液旋流装置的结构和性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8年10期)

沈仕巡[7](2018)在《塔用高效紧凑气液旋流分离器的开发与数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板式塔被广泛应用于炼油、石油化工、精细化工、食品、医药及环保等行业。板式塔中气液夹带现象会严重降低板式塔的效率,而且板式塔正向高通量,甚至超高通量转型,这将导致气液夹带现象更加严重。但是板式塔中的气液夹带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换而言之,气液夹带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板式塔向高通量的发展。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发一种高效紧凑除气液夹带装置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和社会意义。本文提出了多个用于板式塔中除气液夹带的高效紧凑旋流分离器方案,采用数值研究的方法,重点研究了分离器的分离性能以及结构参数对分离效率的影响,据此对分离器的结构进行优化,并对分离器的压降计算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旋流分离的思想,提出了3个新型的气液旋流分离器方案,并对提出的分离器方案进行数值研究。模拟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离器方案具有高效紧凑的特点,均可用于板式塔中解决气液夹带问题。经过综合对比分析后确定了一种具有多个对称切向进口,粗细管段组合的GLCC状旋流分离器为最佳方案。(2)提出了一种新的多相流非稳态模拟方法,即在进行非稳态模拟之前先使用稳态模拟,直到残差低于一定水平后再换成非稳态继续完成模拟。通过与验证案例中试验数据对比分析发现:新的模拟方法能缩短模拟计算时间2/3,而且在精度上与直接非稳态模拟一致。(3)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分离器结构参数对旋流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影响,并据此对分离器的具体结构进行优化。研究了进口个数对气旋中心与分离器几何中心偏离(偏心现象)程度的影响,确定分离器“最佳”长径比和最佳进口个数,优化液体出口结构和估算分离器压降。研究结果表明:多个对称的切向进口能极大的改善旋流分离器中的偏心现象;旋流分离器的最佳进口个数为4个、“最佳”长径比为3.5、优化后的液体出口结构为带环形集液槽的竖向出口。本文旨在研发一种用于板式塔中除气液夹带的旋流分离器,优选出的旋流分离器方案经优化后可以较好地解决板式塔中的气液夹带问题,为板式塔向超高通量转型提供了一种简单高效的解决方案。(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邓雅军[8](2018)在《直流式气液旋流分离器数值模拟方法及分离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深海天然气资源极为丰富,深海天然气开采对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天然气井产出物中一般含有凝析液,若在海底对气井产出物进行气液分离,不仅可以避免由于深水高压低温环境而产生水合物造成管道冰堵的情况,还可以降低管道输送过程中发生段塞流的风险。因此,研究水下气液分离技术对天然气管道的安全输送具有重要意义。为实现天然气凝析液的高效分离,本文对高压下直流式气液旋流分离器的数值模拟方法、分离规律及优化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管道的安全输送提供保障。在数值模拟方法方面,(1)本文全面分析了直流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内部复杂的两相(气相和液相)叁场(气体、液滴和液膜)流动过程。在综合考虑液滴沉积(形成液膜)、液膜流动和液滴夹带等复杂流动与传质现象的基础上,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和壁面液膜模型,建立了能够较准确地描述直流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内气液两相分离过程的数学模型。(2)针对传统压力速度耦合算法在求解复杂计算区域时存在的收敛速度慢、健壮性差等问题,基于开源计算流体力学软件OpenFOAM,构建了基于任意多面体网格的高效健壮压力速度耦合算法—IDEAL,并将其应用于旋流器的数值计算中,大幅提高了计算效率并增强了计算过程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在不同网格数、入口流速及湍流模型下,本文发展的任意多面体网格IDEAL算法在收敛性和健壮性方面均优于SIMPLE和SIMPLEC算法。在分离规律及优化方法方面,(1)基于本文建立的数学模型和发展的数值方法,对高压下直流式气液旋流分离器的分离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首先采用雷诺应力模型在计算网格单元尺度上对纯气相运动进行了求解,详细分析了旋流器内气流分布特性。然后,基于欧拉-拉格朗日方法和壁面液膜模型,采用耦合计算方法对旋流器内气液两相流动进行了计算,分析了液滴的运动特性以及液膜的形成和流动特性。最后,研究了高压下叶片结构参数对旋流器分离性能的影响规律。(2)将数值模拟、支持向量机与NSGA II算法相结合,提出了适用于直流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导流叶片的多目标优化方法。采用该方法对旋流器导流叶片的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得到了旋流器分离性能的Pareto最优解集,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选择合适的导流叶片参数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5-01)

杨博文[9](2018)在《固液旋流分离器分离特性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以旋流分离器为代表的设备被广泛应用于气体净化、固体颗粒的分离回收、环境保护等方面。旋流分离器作为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最有效的分离技术之一,许多学者先后进行了大量的工作。本论文主要通过搭建实验平台,设计完善的实验方案,研究内径为275mm旋流分离器的固液分离性能的变化以及分离器内流场变化。通过固液分离性能实验发现,随着入口流量的增加,分离器的总分离效率显着提高,在入口速度由7m~3/h增加至21m~3/h的过程中,平均分离效率由32.62%增加至80.60%。同时随着入口流量的增加,分离器的分割粒径也明显降低,从30.41um减小至18.83um,分离器对小粒径颗粒的分离能力得到加强。虽然加大入口流量可以实现分离效率的提高,但是过大的流速会产生更大的压力降,分离器内压差由49mbar增加至183mbar,造成更大的能耗,所以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在满足分离需求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流速。利用高速摄像技术拍摄分离器内空气柱形成过程,总结出空气柱的形成过程分为产生、扩大、稳定叁个过程。发现随着流量的增加,空气柱的形成时间得到明显缩减,由3.24s减小至0.73s。同时空气柱的直径明显增加,由7.55mm增加至19.03mm。实验发现分流比对空气柱的影响影响也十分显着,在本实验中随着分流比的增加,空气柱尺寸明显加大。利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PIV)对内部流场进行观测,得到分离器内分离场最强的锥段部分流场的分布情况。通过改变入口流量以及溢流管深度,分析不同流量以及不同溢流管插入深度下锥段内部流场的变化规律,发现随入口流速以及溢流管插入深度的增加,分离器锥段内部流场的速度提升明显,高速区域由开始主要集中在内环部分到最后扩大至整个锥段部分,同时锥段内的次级流动明显减少,流场更利于混合物的分离,为先前的结论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武汉工程大学》期刊2018-03-28)

曹艳强[10](2017)在《液—液旋流分离器的数值模拟及参数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旋流分离器是一类依靠离心进行分离的装置,是通过借助互不相溶的两种介质之间的密度差进行分离的。近些年来,旋流分离器的用途也由主要进行固-液分离发展到液-液分离、液-液-固分离和气-液-固叁相分离。我国许多油田都在进行水力旋流器应用于油田采出液及油田污水处理方面的研究,从目前的形势看,已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结合目前油田生产实际情况,针对脱油型旋流分离器开展了相关的实验研究工作。由于旋流分离器是利用流体压力的损失在达到分离的,所以在研究其分离特性的同时,还对各种压力损失情况进行了研究分析。论文还对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机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论述。对不同溢流口直径和溢流管长度对旋流分离器分离效率的影响做了分析。利用FLUENT流体动力学软件,针对旋流器实验样机的主要结构形式,基于RNG k-ε模型对旋流分离器内部流场的压力分布情况、速度和流体流动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结果数据对旋流分离器的结构优化设计提供了可借鉴的依据。对于旋流分离器各结构参数对分离效果的影响,本论文也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并设计出几种不同的配套工艺,利用室内实验对旋流分离器系统进行了分析。结合现场生产实际,在大庆油田开展了污水处理旋流分离器及配套工艺的小规模生产应用研究,经过对比实验,可以看出,在现场生产实际情况下,旋流分离器可以将含油污水脱油90%以上,能较好地满足油田污水的处理要求。(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期刊2017-05-25)

固液旋流分离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全面预测管柱式气液旋流分离器的分离性能,对其气液相流动现象进行相似分析,获得表征气液相流动的关键相似准数。在此基础上,结合大量试验数据,运用MATLAB神经网络工具箱,建立3层BP神经网络模型。通过输入表征结构参数、操作参数和液相物性参数的相似准数,模拟输出溢流压降。结果表明,将相似准数作为参数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可提高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其预测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平均误差小于15%。将相似理论与人工神经网络相结合是预测管柱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分离性能的有效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固液旋流分离器论文参考文献

[1].吴允苗,朱朝鸿.基于CFD的入口管对气液旋流分离器的影响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亚安,陈建义,贾中会,岳题,杨洋.基于相似分析和人工神经网络的管柱式气液旋流分离器压降预测模型[J].中国海洋平台.2019

[3].孟超.气液旋流分离器分离机理的分析[J].冶金与材料.2019

[4].周闻,王康松,鄂承林,卢春喜.多旋臂气液旋流分离器压降特性试验[J].化工学报.2019

[5].吴允苗,朱朝鸿.气液旋流分离器气相体积分数和压力降数值模拟[J].云南化工.2019

[6].景旗.浅析气液旋流分离器分离机理[J].云南化工.2018

[7].沈仕巡.塔用高效紧凑气液旋流分离器的开发与数值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8

[8].邓雅军.直流式气液旋流分离器数值模拟方法及分离规律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9].杨博文.固液旋流分离器分离特性实验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8

[10].曹艳强.液—液旋流分离器的数值模拟及参数优化[D].西安石油大学.2017

标签:;  ;  ;  ;  

固液旋流分离器论文-吴允苗,朱朝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