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易损性论文-杨海兵

心肌易损性论文-杨海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心肌易损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易损斑块,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心肌灌注,心肌细胞损伤

心肌易损性论文文献综述

杨海兵[1](2019)在《VH-IVUS评定的冠脉斑块易损性对PCI术中心肌灌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探索冠状动脉内易损斑块的可能发生因素,VH-IVUS评定的易损斑块对PCI术中血流灌注及心肌细胞损伤的影响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行VH-IVUS辅助下行PCI治疗的83例患者,根据VH-IVUS评定的斑块易损性,分为非易损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分析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VH-IVUS评定斑块特征,探讨影响斑块易损性的因素以及PCI术中对心肌灌注及心肌细胞损伤的变化。研究结果:非易损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15.7±5.31 vs 18.2±5.34,p<0.05)。易损斑块组术前与术后比较,术后校正左前降支TIMI计帧(21.9±1.36 vs 24.3±1.73)、左回旋支TIMI计帧(23.6±2.26 vs 25.9±2.24)、右冠状动脉TIMI计帧(23.9±4.45 vs 26.3±4.33)均升高,(p<0.05)。非易损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校正左前降支TIMI计帧差值(1.4±0.74 vs2.4±1.08),左回旋支TIMI计帧差值(1.2±0.48 vs 2.3±1.16),右冠状动脉TIMI计帧差值(1.3±0.81 vs 2.4±1.03)均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OR(95%CI)(1.886~4.227),p<0.05]是易损斑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偏相关分析表明,控制甘油叁酯变量影响,空腹血糖与坏死核心组织面积百分比呈正相关[r=0.25,sig(单侧)=0.034]。非易损斑块组与易损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纤维脂肪组织面积绝对值[2.55(1.2,3.45)vs 1.4(0.6,2.25)]、致密钙化组织面积绝对值[0.1(0,0.2)vs 0.5(0.3,0.7)]、坏死核心组织面积绝对值[0.5(0.2,0.63)vs 1.3(1,2.05)]、纤维脂肪组织面积百分比[28.60(21.81,43.11)vs 19.23(10.77,24.12)]、致密钙化组织面积百分比[0.73(0,2.4)vs 6.52(3.02,10.38)]、坏死核心组织面积百分比[6.96(4,8.97)vs 16.46(13.21,26.36)]均升高,(p<0.05)。研究结论:1.同型半胱氨酸增高可能增加斑块的易损性。2.VH-IVUS评定的易损斑块在PCI术中易发生心肌灌注不良,产生心肌损伤。(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孙晨旭[2](2017)在《糖尿病大鼠痛觉减退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易损性增加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分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在心肌,背根神经节及血清的表达变化与糖尿病大鼠痛觉减退、心肌易损性增加的关系,探讨痛觉减退与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易损性增加的相关性。方法:1、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200-250g雄性SD大鼠60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50mg/kg)作为糖尿病组(DM组)。将注射STZ后一周内血糖持续>16.7mmol/L为糖尿病造模成功标准;同时喂养30只同周龄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每周测量体重、血糖值、热痛甩尾潜伏期(tail flick latency,TFL);注射STZ第五周末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大鼠血甘油叁酯值并比较分析。2、测量甩尾潜伏期及糖尿病分组:根据注射STZ后第5周末测得TFL值是否大于注射STZ前对照值的2倍,将糖尿病大鼠进一步分为DM1组(TFL<对照值x 2)和DM2组(TFL>对照值x 2)。3、测量、分析两组糖尿病大鼠CGRP、SP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和ELISA法测定心肌、上胸段(T1-5)和腰骶背根神经节(DRG)及血清CGRP,SP的含量:并观察其在心肌处的含量分布。分析DM1组和DM2组上述测量值差异。4、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分析:采用TTC染色法、TUNEL分析凋亡试剂盒测定分析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细胞凋亡程度,并分析DM1组和DM2组上述测量值差异。5、测量、分析糖尿病大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及辣椒素受体(TRPV1):采用ELISA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定量分析缺血心肌NGF及TRPV1的表达变化。结果:1、糖尿病组大鼠造模五周后,与对照组相比,体重发生显着降低降低(P<0.01),而血糖在造模早期即升高至糖尿病水平(24h后),且甘油叁酯亦出现显着升高。2、糖尿病组大鼠甩尾潜伏期逐渐延长,至5w时有显着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DM组的CGRP、SP在心肌、背根神经节及血清处的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且DM2组中CGRP、SP含量显着低于DM1组水平(P<0.05)。3、与I/R组正常大鼠相比,I/R组糖尿病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显着增加、心肌细胞凋亡比率均显着升高(P<0.05);DM组中,DM2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各项心肌损伤指标均显着高于DM1组。与相应的假手术组比较,I/R组正常大鼠CGRP,SP显着升高,I/R组糖尿病大鼠CGRP,SP升高不显着。4、与相应的假手术组比较,正常大鼠I/R组缺血心肌处TRPV1表达显着升高(P<0.05),糖尿病I/R组TRPV1表达变化不显着,并且显着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且DM1组和DM2组相比,缺血心肌处TRPV1表达无显着差异。各组NGF含量变化:与相应的假手术组比较,正常I/R组背根神经节、缺血心肌及血清表达显着升高(P<0.05),糖尿病I/R组NGF表达变化不显着;与对照组相比,DM1组NGF含量显着升高(P均<0.05),而DM2组NGF含量显着下降(P<0.05)。结论:1、糖尿病组大鼠在注射STZ后痛觉逐渐减退,表现为甩尾潜伏期持续升高,而正常组大鼠甩尾潜伏期无显着改变;糖尿病大鼠个体甩尾潜伏期变化率不同,反映其外周和内脏感觉神经病变程度不同,并且与感觉神经CGRP,SP显着降低程度相关。2、甩尾潜伏期变化率较高的DM组大鼠(DM2组)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更敏感,推断这可能与DM2组CGRP,SP含量与DM1组相比显着下降有关。3、糖尿病大鼠NGF和TRPV1的变化可能与感觉神经病变及CGRP、SP含量变化有关。(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17-06-12)

郭雄[3](2017)在《支链氨基酸代谢紊乱在糖尿病小鼠不同应激下心肌易损性增加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糖尿病正在不断地给人类健康带来严重的威胁,并且其发病率仍在逐年上升,每年死于糖尿病的患者也在不断增加。我国是世界上面临糖尿病威胁最大的国家,拥有糖尿病患者1.1亿人,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糖尿病。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且心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的首要死因。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显着高于非糖尿病人群。以往的研究将这一作用归结于高糖因素。然而,临床研究表明,强化血糖控制并不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因此,探索糖尿病相关的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对于控制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及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极为重要。支链氨基酸(BCAA)为机体必需氨基酸,是机体蛋白质合成必要原料及调节信号。BCAA还参与细胞增殖、细胞凋亡、氧化应激及细胞自噬等众多重要生命活动的调节。此外,早在1976年,发表于JCI的研究就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浆BCAA水平显着高于非糖尿病患者。研究还发现,心衰患者的血浆BCAA升高,同时,降低心衰小鼠的支链氨基酸水平后,可减缓其心衰进展。这些研究提示,BCAA代谢的异常,或许是糖尿病导致心血管疾病加重的重要原因。另有研究结果显示,BCAA及其代谢中间产物的堆积,可降低抗氧化系统的功能,促进神经细胞的凋亡,导致神经系统的损伤。此外,在肝细胞中,BCAA能够抑制m TORC1、m TORC2及Akt的活性而导致细胞凋亡。Akt在胚胎期心肌的生长,高血压导致的心肌肥厚及心衰过程中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另有实验证明,抑制了m TORC2活性,可显着促进小鼠心衰的进展。由此,我们推测,BCAA代谢障碍可能是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中心脏损伤加重的原因,其机制可能是降低其抗氧化系统的功能路或抑制m TORC2-Akt通路。研究目的1研究支链氨基酸(BCAA)代谢紊乱与糖尿病相关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之间的关系及探索其潜在机制。2阐明BCAA代谢紊乱对高负荷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索其机制。研究方法1支链氨基酸代谢紊乱是否参与糖尿病相关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及相关机制研究1.1用高脂饮食喂养并间歇低剂量链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的方法,诱导2型糖尿病(T2DM)小鼠模型。1.2糖耐量实验(GTT)和胰岛素耐量实验(TTC)检测小鼠胰岛素抵抗。1.3建立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异氟烷吸入的方法麻醉小鼠,切开心前区皮肤及肋间肌,结扎小鼠冠脉左前降支,40分钟后松开。1.4心肌点注射腺病毒特意的在心脏过表达目的基因。1.5小动物超声观察小鼠心功能。1.6伊文氏蓝/TTC染色检测缺血/再灌注后心脏的梗死面积。1.7 BCAA定量试剂盒检测血浆及组织匀浆中BCAA水平。1.8 DHE染色检测组织及细胞中ROS含量。1.9 TUNNEL染色和caspase-3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组织中的细胞凋亡。1.10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线粒体损伤。1.11 H9C2细胞系的培养及处理。1.12用H9C2缺氧复氧体外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2探索支链氨基酸(BCAA)代谢紊乱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2.1分离和培养小鼠原代心肌细胞。2.2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心肌细胞凋亡。2.3 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活性。2.4 TUNNEL染色和caspase-3活性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2.5 Western-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丰度。2.6质粒转染过表达目的基因。研究结果1支链氨基酸代谢紊乱通过下调Mn SOD蛋白的表达和加重氧化应激参与糖尿病相关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1.1糖尿病小鼠的心肌组织PP2Cm蛋白表达水平下调。1.2心肌点注射腺病毒过表达PP2Cm,可降低糖尿病对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加重作用。1.3与野生型(WT)小鼠相比,PP2Cm敲除(PP2Cm-KO)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显着加重。1.4糖尿病小鼠心脏BCAA代谢功能障碍,心脏组织中BCAA及BCKA堆积。1.5用药物干预的方法改善糖尿病的BCAA代谢障碍后,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显着改善。1.6药物干预治疗PP2Cm-KO小鼠的BCAA代谢紊乱,其与WT小鼠之间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差异减小。1.7与WT小鼠相比,PP2Cm-KO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边缘区心肌细胞凋亡增加。1.8与WT小鼠相比,PP2Cm-KO小鼠心肌Mn SOD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降;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PP2Cm-KO小鼠ROS生成显着高于WT小鼠。1.9用丙酮酸脱氢酶激酶(BCKDK)的抑制剂(BT2)干预纠正PP2Cm-KO小鼠的BCAA代谢障碍,能恢复其心肌Mn SOD蛋白表达水平;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治疗后的PP2Cm-KO小鼠(PP2Cm-KO+BT2)ROS生成量较未治疗的PP2Cm-KO小鼠(PP2Cm-KO+Vehicle)显着减少,线粒体损伤显着减轻。1.10 BCKA孵育能下调H9C2细胞Mn SOD蛋白的表达,增加H9C2细胞的缺氧复氧后ROS的生成,促进细胞凋亡,降低存活率。2探索支链氨基酸(BCAA)代谢紊乱对异丙肾上腺素(ISO)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2.1 BCKA孵育能够增加ISO诱导的心肌细胞凋亡,降低其存活。2.2 BCKA能够抑制降低m TORC2复合物的关键组成分子rictor的表达,降低m TORC2的酶活性,从而抑制心肌细胞中Akt的激活。2.3过表达rictor蛋白以抵抗BCKA对心肌rictor的下调作用,增加m TORC2的酶活性,可抑制BCKA对心肌凋亡的促进作用。结论1.2型糖尿病小鼠心肌BCAA代谢紊乱,是糖尿病相关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的原因,其机制是:BCAA及其代谢中间产物降低了心肌抗氧化酶Mn SOD蛋白的表达,增加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2.BCAA代谢中间产物BCKA能通过抑制m TORC2-Akt信号轴的活性,加重心肌细胞对ISO诱导的细胞凋亡的敏感性。(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顾晨,李俊明[4](2016)在《内质网应激致2型糖尿病缺血心肌易损性增强的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内质网应激(ERS)与脂联素的相关性及其在2型糖尿病缺血心肌易损性增强中的作用。方法:35只C57BL/6J雄性小鼠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STZ)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糖尿病小鼠分为对照组(n=5)、牛磺脱氧胆酸(TUDCA)组(n=10)、毒胡萝卜内酯组(n=10)和生理盐水组(n=10)。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他叁组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的最后3周,分别用TUDCA(250 mg/kg)、毒胡萝卜内酯(300μg/kg)和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给药,2次/天,连续给药3周后,TUDCA组、毒胡萝卜内酯组和生理盐水组各随机选取5只建立小鼠在体心肌梗死模型。心肌梗死72 h后,检测心肌梗死面积、血清脂联素含量、心肌组织中脂联素和凋亡相关蛋白C/EBP同源蛋白(CHOP)的含量及脂联素和CHOP mRNA表达水平。结果:TUDCA组及生理盐水组小鼠心肌梗死面积分别为(21.47±2.85)%和(39.92±4.28)%,均小于毒胡萝卜内酯组[(66.56±8.15)%,P均<0.01]。心肌梗死前,TUDCA组[(79.25±6.40)pg/ml]和生理盐水组[(70.23±4.15)pg/ml]血清脂联素浓度均高于毒胡萝卜内酯组[(62.64±5.70)pg/ml,P均<0.01],各组小鼠心肌梗死前血清脂联素浓度均高于心肌梗死72 h时浓度;各组小鼠心肌组织中脂联素含量及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与血清脂联素检测结果一致,而CHOP含量及mRNA表达水平检测结果则与之相反。结论:2型糖尿病导致的心肌缺血损伤加重与ERS相关;ERS可能在2型糖尿病心肌易损性增强中起着重要作用,ERS加重后通过下调脂联素水平,增加了2型糖尿病心肌易损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循环杂志》期刊2016年01期)

姜天男[5](2015)在《糖尿病心肌缺血易损性增加的新机制:QKI的减少促进FoxO1介导的硝基应激,内质网应激》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又以缺血性心脏病(IHD)为主。更为严重的是,糖尿病患者发生缺血性心脏病后心肌损伤程度明显加重,呈现缺血易损状态。研究显示,糖尿病心肌中Fox O1的活化可通过激活硝基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加重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但具体上游信号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内源性保护机制的减弱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将为临床指导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治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Quaking5(QKI5)是STAR家族(Signal Transduction and Activators of RNAs)成员之一,可通过与m RNA 3’UTR区结合调控m RNA的转录后功能。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QKI5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处理中通过抑制Fox O1的表达减少心肌损伤。这提示,QKI5具有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但是,QKI5在糖尿病心肌中的作用,及其是否参与糖尿病心肌缺血易损性的增加尚未见任何报道。实验目的:探讨QKI5与糖尿病心肌缺血易损性增加的机制,初步阐明QKI5在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I/R)中保护作用及意义。实验方法:本研究采用雄性ob/ob小鼠及正常C57BL/6小鼠分别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缺血/再灌注组(I/R,30min/4h),比较两组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肌梗死面积、凋亡、QKI5及Fox O1表达、硝化应激和内质网应激水平。通过检测血清LDH水平,i NOS,e NOS表达及磷酸化水平,Caspase3活性,以及总NO和硝基酪氨酸生成量评估硝化应激水平。通过检测PERK、e IF-2α、CHOP、IRE1a及GRP78的表达及磷酸化水平评估内质网应激水平。测定心肌内注射敲除Fox O1及导入QKI5重组腺病毒载体后MI/R前后糖尿病小鼠心肌上述指标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1.与C57BL/6小鼠相比,ob/ob小鼠具有糖尿病小鼠模型的特征,表现为:体重、心重、脂肪含量、胫骨长短以及心重/胫骨长短明显增加、糖耐量显着下降。此外,ob/ob小鼠(12周)心肌呈现I/R损伤加重,其心肌梗死面积及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均增加。2.ob/ob小鼠心肌中Fox O1表达明显升高,处于激活状态。通过比较C57BL/6小鼠及ob/ob小鼠心肌细胞核Fox O1、细胞浆Fox O1及总的Fox O1水平,可见ob/ob小鼠心肌中有活性的Fox O1水平明显增高,提示ob/ob小鼠心肌中Fox O1的激活可能与糖尿病心肌I/R损伤加重有关。3.为进一步研究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敏感性增加的机制,实验对WT及ob/ob小鼠非缺血/再灌注处理条件下的硝基应激水平进行测定。结果发现,ob/ob小鼠心肌细胞中总NO含量及硝基酪氨酸生成量增加,i NOS表达显着上调,e NOS磷酸化水平下降,而其表达无明显变化。上述结果表明,糖尿病心肌中硝化应激水平增强。更为重要的是,给予ob/ob小鼠心肌I/R处理后,心肌损伤程度明显加重,若于再灌注前给予硝基应激抑制剂,可见心肌I/R损伤程度有所减轻,但并非完全恢复。以上结果表明,糖尿病心肌中活化的硝化应激是糖尿病缺血易损性增加的重要因素,但还可能存在其他潜在加重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4.实验对比WT及ob/ob小鼠心肌细胞中内质网应激水平,结果显示,ob/ob小鼠心肌细胞中内质网应激处于激活状态,即p-PERK、p-e IF2α、CHOP水平显着增高。通过检测ob/ob小鼠心肌I/R后凋亡水平,发现ob/ob+I/R组小鼠心肌Caspase-12及Caspase-3水平明显增加,且增高的Caspase-12可以被内质网应激抑制剂SAL抑制,但增加的Caspase-3只能部分被SAL抑制。这提示,糖尿病状态下激活的内质网应激参与糖尿病心肌缺血易损性的增加有关,但活化的内质网应激部分参与糖尿病心肌I/R损伤。为了进一步观察糖尿病状态下活化的内质网应激与活化的硝基应激通路是否相互影响,实验给予腹腔注射硝基应激抑制剂1400W/M40401并检测内质网应激指标以及给予腹腔注射内质网应激抑制剂SAL并检测硝基酪氨酸含量。以上实验结果提示糖尿病状态下,心肌缺血易损性增加,且硝化应激及内质网应激是增加心肌缺血易损性的独立因素。5.为了进一步验证糖尿病心肌中活化的内质网应激和硝基应激及其引起的I/R损伤加重与糖尿病心肌中过度激活的Fox O1间的关系,实验采用心肌病毒点注射Fox O1 si RNA的方法下调ob/ob小鼠心肌Fox O1的表达。结果发现,糖尿病心肌中硝基应激及内质网应激水平被明显抑制、心肌I/R损伤也减轻。这提示,糖尿病心肌中Fox O1的活化与硝基应激及内质网应激的激活有关,并参与糖尿病心肌缺血易损性的发生。6.为阐明糖尿病心肌中Fox O1激活与QKI5表达改变的关系,实验首先检测糖尿病心肌中QKI5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ob/ob小鼠心肌中QKI5表达明显降低。在此基础上,采用心肌病毒点注射Ad-QKI5的方法使ob/ob小鼠心肌过表达的QKI5并检测其Fox O1、硝化应激及内质网应激的水平变化。结果表明,过表达QKI5可以抑制ob/ob小鼠心肌Fox O1的活化及其下游硝基应激和内质网应激的过度激活。为了进一步研究糖尿病心肌中过表达的QKI5是否可通过抑制Fox O1起到保护心脏的作用,实验对比了ob/ob+I/R+Ad-QKI5小鼠组及ob/ob+I/R+vehicle小鼠组Fox O1表达水平、心脏功能、心肌凋亡水平以及心肌梗死面积。结果表明,过表达QKI5可降低改善ob/ob小鼠Fox O1表达,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肌损伤和死亡。7.为进一步阐明QKI5对Fox O1表达的抑制机制。实验采用RNA-IP技术检测发现,QKI5可以结合于Fox O1 m RNA。进而在心肌细胞过表达QKI5后给予转录抑制剂(actinomycin D)并观察Fox O1m RNA的代谢情况。结果显示,过表达QKI5组心肌细胞内的Fox O1m RNA的半衰期明显缩短。这提示,QKI5是通过与Fox O1m RNA结合使其稳定性降低加速其降解,进而抑制Fox O1蛋白的表达。结论1.糖尿病心肌中QKI5的减少导致Fox O1过度激活,从而引起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加重。2.糖尿病心肌可通过过表达QKI5实现对Fox O1的抑制,这种抑制作用是通过促进Fox O1 m RNA降解实现的。3.糖尿病心肌Fox O1的激活参与糖尿病心肌缺血易损性的增加主要是通过激活其下游的硝基应激和内质网应激实现的。(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5-05-01)

马彦卓[6](2012)在《1型糖尿病缺血/再灌注心肌易损性增加的新机制:脂联素抵抗及低脂联素血症》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近些年来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加,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远高于正常人群,心血管疾病预后很差。其中,1型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其原因是胰腺产生胰岛素的功能遭到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糖尿病。1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的10%,并每年以2-5%的速度增加。1型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在美国18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每300人中,就有一例1型糖尿病患者。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患者和动物其细胞因子和新陈代谢发生改变。脂联素(APN)是由脂肪细胞合成和分泌的细胞因子,血浆含量很高。脂联素不仅具有抗炎,调节糖脂代谢等功能,还具有抗凋亡作用。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表明,脂联素是潜在的心血管疾病治疗靶点,可通过激活其受体和下游AMPK信号以及抗氧化硝化等作用有效保护缺血/再灌注(I/R)心脏。研究发现脂联素发挥其作用主要通过膜受体AdipoR1和R2,调节下游AMPK和PPAR信号通路。肥胖相关疾病(如冠心病和2型糖尿病),其血浆脂联素水平下降,而与肥胖相关疾病不同,有报道发现1型糖尿病血浆脂联素水平升高,也有实验证实1型糖尿病血浆脂联素水平也是下降的。目前,关于1型糖尿病血浆脂联素的变化水平尚无定论。大量的临床试验表明,脂联素水平较高的人群,其心血管发病率较低,发展为糖尿病的几率也较低,血浆脂联素水平还可预测2型糖尿病发病的危险程度。此外,也有报道发现血浆脂联素浓度与胰岛素水平呈负相关。提高脂联素表达或给予外源性脂联素治疗可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因此,脂联素可能是与胰岛素抵抗及糖尿病相关的关键因子之一,在糖尿病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004年的一项临床研究发现,血浆脂联素水平与心肌梗死发病率呈明显的负相关。血浆脂联素水平较高的男性,其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极低。在动物模型上,脂联素基因敲除(ADN-/-)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明显加重,而给予外源性脂联素治疗则可改善心肌损伤程度。另已证实2型糖尿病人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其缺血性心脏病的发病率及心梗后死亡率明显增加。提示,血浆脂联素水平不仅与糖尿病的发生有关,血浆脂联素水平变化还可能是糖尿病患者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增加的关键因素之一。研究发现1型糖尿病病人比非糖尿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性高4.5倍,而脂联素水平较低时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增加,且糖尿病患者心肌易损性增加,故保护再灌注心肌对这些患者来说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1型糖尿病血浆脂联素变化趋势尚不一致。鉴于脂联素具有保护心肌、内皮等作用,阐明脂联素与1型糖尿病心肌易损性增加的关系及机制无疑对防治糖尿病性缺血性心脏病有重要意义。在高脂血症和肥胖模型上,有研究发现血浆脂联素水平下降,其受体AdipoR1和R2表达也下降,从而降低了脂联素作用的敏感性,影响脂联素发挥其促进脂肪酸氧化、降低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等作用。例如,在高脂血症大鼠中发现,脂联素受体R1和R2表达明显下降,导致血管反应性对脂联素的反应下降,引起脂联素抵抗,然而,1型糖尿病模型是否存在脂联素抵抗目前尚不明确。因此,我们拟对如下问题进行研究:①1型糖尿病血浆APN水平及心肌组织其受体表达是否变化,其时相特点为何,是否存在脂联素抵抗或低脂联素血症;②如存在脂联素抵抗或低脂联素血症,其对1型糖尿病I/R心肌易损性的影响及机制如何。如阐明这些问题,可为深化认识糖尿病心肌易损性及其机制提供实验依据,并可能为防治糖尿病性I/R心肌损伤提供新策略和新靶点。目的(1)明确1型糖尿病小鼠不同糖尿病持续时间血浆脂联素和心肌组织AdipoR1和AdipoR2的表达变化。(2)探讨不同糖尿病持续时间小鼠MI/R后的心肌损伤程度的变化,明确外源性脂联素治疗是否具有心肌保护作用。(3)阐明氧化/硝化应激在脂联素保护1型糖尿病小鼠缺血/再灌注心肌中的作用。方法(1)小鼠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用6.0丝线在小鼠左前降支距根部2-3mm处打一活结,造成心肌缺血,30min后,将活结打开再灌注。再灌注3h心肌进行凋亡相关检测;再灌注24h心肌用于检测心梗范围。假手术组给予相同方法处理,不同的是小鼠左前降支不行结扎。(2)1型糖尿病模型的建立:20-25g Swiss小鼠,给予STZ(40mg/kg)腹腔注射,连续5天,剪尾检测血糖,约5天后血糖水平>10mmol/L为模型建立成功。(3)心肌凋亡检测:ELISA试剂盒检测心肌组织Caspase-3活性以及末端脱氧核苷基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平端标记法(TUNEL)原位检测细胞凋亡。(4)心肌梗死范围:伊文氏蓝/TTC双染色法。(5)血浆乳酸脱氢酶的测定: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乳酸脱氢酶。(6)血浆脂联素浓度: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脂联素浓度。(7)AdipoR1和AdipoR2表达检测: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AdipoR1和AdipoR2表达,心肌组织用预冷至0°C的PBS(pH7.4)清洗后移入预冷的裂解液中并剪碎。组织匀浆后12,000×g4℃离心10min,取上清。BCA蛋白定量试剂盒进行蛋白定量。将蛋白样品行SDS-PGEA电泳,用半干电转法将蛋白转移到聚偏二氟乙烯膜(PVDF)上。5%的脱脂奶粉室温封闭1h。将PVDF膜和一抗一起孵育,4°C过夜;用TBST缓冲液漂洗,将膜与偶联二抗37°C一起孵育1h(二抗为辣根过氧化物酶标的山羊抗兔抗体),洗去所有未结合的二抗后,使用ECL-plus免疫检测试剂盒进行化学发光检测。(8)一氧化氮(NO)及其在体代谢产物(NO2和NO3),统称为NOx,采用硝酸还原酶法检测。(9) O2 ̄生成采用荧光素增强的化学发光法和原位二氢乙啶(DHE)染色法检测。(10)心肌ONOO-水平: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1)与正常小鼠相比,1型糖尿病小鼠血浆脂联素水平在发病1周增高(P <0.01),后随着病程延长,其水平下降,7周时出现低脂联素血症(P <0.05)。其受体AdipoR1在发病1、3周时下降(P <0.05),而后表达逐渐增高,7周时AdipoR1表达较正常对照组增高(P <0.05)。(2)与正常小鼠MI/R相比,1型糖尿病小鼠MIR后,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细胞凋亡增加,表现为TUNEL阳性细胞比例和Caspase-3活性增加(P <0.05),并且随着糖尿病病程延长,其心肌损伤加重。(3)再灌注前给予1型糖尿病发病1周的小鼠腹腔注射脂联素球状片段治疗,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细胞凋亡无明显变化,而给予AMPK激动剂(AICAR)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细胞的凋亡(P <0.05versus DM1+MI/R组)。(4)再灌注前给予1型糖尿病发病7周的小鼠腹腔注射脂联素球状片段和AICAR治疗,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细胞凋亡明显减轻(P <0.05versus DM7+MI/R组)。(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型糖尿病小鼠随着病程延长,NOX生成增加。MI/R使其表达进一步增加。(6)与正常对照组相比,1型糖尿病小鼠随着病程延长心肌O2 ̄生成增加,MI/R使其生成进一步增加。(7)1型糖尿病小鼠心肌ONOO-生成显着增加(P <0.05vs.WT+Sham组),MI/R使其生成进一步增加(P <0.05vs.DM+Sham组)。(8)1型糖尿病7周小鼠再灌注前10分钟给予gAD和EUK134(ONOO-清除剂,5mg/kg)治疗,可使心肌ONOO-生成降低,并可缩小MI/R后的心梗面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结论(1)1型糖尿病小鼠血浆脂联素水平随着病程延长,呈早期增高,晚期下降的趋势。而受体AdipoR1表达则表现为早期表达降低,晚期升高。提示1型糖尿病小鼠早期可能存在脂联素抵抗,晚期可能存在低脂联素血症。(2)再灌注前补充外源性脂联素球状片段对1型糖尿病小鼠早期MI/R心肌损伤无保护作用,而AICAR可减轻MI/R后心肌损伤,提示早期AdipoR1的降低可能是脂联素干预无保护作用的原因。(3)再灌注前补充外源性gAD可减轻1型糖尿病小鼠晚期MI/R的心肌损伤,提示低脂联素血症可能是晚期1型糖尿病小鼠MI/R后心肌损伤加重的原因。(4)1型糖尿病小鼠随着病程延长,其氧化/硝化损伤加重,MI/R后其氧化/硝化损伤进一步加重,而gAD和EUK134可改善氧化/硝化程度并可减轻MI/R后心肌损伤。提示氧化/硝化应激是脂联素保护1型糖尿病小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2-05-01)

冯世栋[7](2012)在《糖尿病小鼠心肌缺血易损性增加的新机制FoxO1表达增加及其介导的PPARγ下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糖尿病在我国发病率高,并发症多,严重威胁国人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死亡终末事件的最主要病因是心血管疾病尤以缺血性心脏病为主,这类患者不仅血管管腔狭窄、管壁硬化,而且心肌细胞受损,缺血缺氧耐受性降低,对缺血缺氧损伤敏感性增加,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梗面积增大、细胞凋亡增加、心功能下降明显、病情严重、死亡率高。现已证实糖尿病患者心肌细胞所处的高糖、低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等细胞外环境是诱发及加重缺血性心脏病的重要原因。但是迄今为止,我们对其造成心肌细胞损伤的分子机制并未完全清楚。近年研究发现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不仅存在于脂肪细胞,而且在心肌细胞内也有表达,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受体激动剂上调其在心肌中的表达会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损伤后心功能。而FoxO1作为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底物,其表达量及转录调节受到体内胰岛素的高度调控, FoxO1在糖尿病机体内因胰岛素缺乏而表现出高活性状态,参与细胞的转录调节。现有的研究已经证实FoxO1在脂肪细胞中会抑制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的表达,抑制脂肪细胞分化,加重胰岛素抵抗。但是,FoxO1是否在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发挥作用及其作用是否通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调控却不得而知,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研究目的1.观察糖尿病小鼠心肌中FoxO1表达变化,研究FoxO1在糖尿病小鼠心肌中表达变化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2.研究FoxO1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是否通过调控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而发挥其作用的机制。3.培养乳鼠心肌细胞,在细胞水平验证FoxO1变化对心肌细胞缺氧/复氧的影响及其调控PPARγ的作用机制发生在心肌细胞内,从而明确FoxO1在糖尿病心肌细胞中作用及PPARγ调控机制。实验方法1.糖尿病小鼠模型制备: DM小鼠给予高糖高脂饮食及一次小剂量STZ(0.1mol/L柠檬酸缓冲液溶解)腹腔注射,注射剂量为100mg/Kg,待模型构建完成后,采取各组小鼠尾部血检测空腹血糖,以空腹血糖值>10mmol/L作为造模成功的标准。2.FoxO1SiRNA点注射:DM+FoxO1SiRNA+I/R组小鼠在预行心肌I/R结扎点下方,侧面及背后叁个部位行FoxO1SiRNA点注射,注射量为20μg/点,待点注射48h后行心肌I/R手术。3.制备小鼠心肌I/R模型(缺血30min,再灌注3h、24h):缺血30min再灌注3h后,检测心肌细胞凋亡、caspase-3活性、FoxO1和PPARγ表达量;再灌注24h后检测心肌梗死面积和小鼠术后24h心功能变化4.制备乳鼠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模型(缺氧3h,复氧6h):高糖孵育心肌细胞,转染进去FoxO1SiRNA成功后,复氧6h后检测细胞凋亡、FoxO1和PPARγ表达量。实验结果1.与Control+Sham相比,DM小鼠心肌FoxO1表达增高(P<0.01);与I/R组相比,DM+I/R组小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心梗面积增加(P<0.05),心肌细胞凋亡及caspase-3活性增高(P<0.01).2.与DM+I/R组相比,DM+FoxO1SiRNA+I/R组小鼠心肌FoxO1SiRNA点注射下调FoxO1表达后,心梗面积及caspase-3活性减小(P<0.05),心肌细胞凋亡减少(P<0.01),PPARγ表达增加(P<0.01),术后24h心功能增加(P<0.05);与DM+scramble+I/R组相比,DM+FoxO1SiRNA+I/R组小鼠心梗面积及caspase-3活性减小(P<0.05),心肌细胞凋亡减少(P<0.01),PPARγ表达、术后24h心功能增加(P<0.05)。3.与HG+FoxO1SiRNA+H/R组相比较,HG+H/R组心肌细胞FoxO1表达增加(P<0.05)、细胞凋亡增加(P<0.01),PPARγ表达下降(P<0.05);HG+scramble+H/R组心肌细胞FoxO1表达、细胞凋亡增加(P<0.05),PPARγ表达下降(P<0.05)。结论1.糖尿病小鼠心肌的FoxO1表达较正常小鼠明显增高,其表达量增高会引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加重,而下调心肌中FoxO1表达会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所以,FoxO1表达增加是加重糖尿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FoxO1可能会成为预防及治疗糖尿病缺血性心脏病的新治疗靶点。2.糖尿病小鼠心肌中FoxO1表达与PPARγ表达呈负相关,当下调心肌FoxO1表达后,心肌中的PPARγ表达会增加。FoxO1对糖尿病心肌损伤与调控细胞内PPARγ转录过程有关,下调PPARγ表达量,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3.高糖孵育的乳鼠心肌细胞下调细胞内FoxO1表达同样引起细胞缺氧/复氧损伤减轻,PPARγ表达增加。(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2-05-01)

席晅[8](2012)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室易损性的电生理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根据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再灌注心室易损性改变,探讨AMI早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采用S1-S2程控电刺激方法同时测定家兔心室易损期(VVP)、室颤阈(VFT)、舒张阈(DT)、有效不应期(ERP)和强度间期曲线(SIC)等电生理指标。结果 AMI早期缺血对照组(冠状动脉缺血后1~2h)与再灌注组(冠状动脉再通后1h内)VVP、VFT、DT和ERP的变化比较结果显示VVP延长,VFT降低。结论 AMI早期再灌注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心室颤动的产生与折返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期刊2012年08期)

闫文俊,张海锋,刘佩林,刘毅,高超[9](2011)在《糖尿病缺血心肌易损性增加的新机制——低脂联素血症(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Adiponectin(APN) is an anti-diabetic adipokine and its level is significantly reduced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T2DM).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dysfunction has been reported to cause skeletal muscle damage in T2DM.However,the relation between decreased APN level and mitochondrial(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期刊2011-10-21)

武烨[10](2009)在《高胆固醇血症大鼠心肌组织易损性增加的机制——心肌细胞膜流动性,髓过氧化物酶和部分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的可能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高胆固醇血症(hypercholesterolemia, HC)及其随后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coronary atherosclerotic heart disease, CAHD)时引起心肌缺血的始动因素之一,是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 IHD)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通过促进脂质堆积并进一步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促进粥样硬化病变环绕造成冠脉痉挛、以及增加活性氧和活性氮产物并导致内皮机能障碍等机制在心肌缺血早期和缺血损伤的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针对HC诱发的CAHD和心肌缺血损伤,临床治疗措施主要在于恢复缺血心肌血液灌流(再灌注)的同时降低血浆胆固醇,但是治疗效果明显低于无高胆固醇血症的心肌缺血患者。同时,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提示,HC并发心肌缺血患者治疗过程中再灌注(心肌缺血/再灌注, myocardial ischemia/reperfusion, MI/R)损伤程度明显高于无HC心肌缺血患者,提示HC提高了心肌细胞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易感性,但具体机制复杂,仍有许多基本问题未被解决。膜流动性是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重要的动力学特征,在细胞的信号转导、物质运输、离子交换、能量传递以及酶活动性大小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稳定的膜流动性对于细胞内环境的维持和正常细胞功能的发挥至关重要,因此膜流动性的变化影响着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病理状态下,往往在细胞的一般形态学和生物学改变之前就能检测出膜流动性的改变;在治疗过程中,膜流动性趋向于正常的变化是反映细胞早期损伤、研究疾病过程的高灵敏度的分析指标。有研究发现,HC时红细胞膜的流动性降低,进而导致红细胞的功能改变。这些研究提示,HC时,由于脂代谢紊乱,有可能通过影响细胞膜脂类物质的比例,进而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由于心肌细胞膜与红细胞膜具有同样的结构基础,那么当HC发生时,是否也会影响心肌细胞膜的流动性,进而影响心肌细胞跨膜信号的转导呢?如果这一可能存在,那么心肌细胞膜流动性的变化是否与HC致心肌细胞易损性增加有关呢?有关这些内容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从膜流动性的角度,分析HC致心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易感性增加的机制。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主要表达于中性粒细胞的过氧化物酶,是一种重要的炎性介质,也是CAHD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子。MPO可以通过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凋亡,降解内皮源性舒张因子NO,降低NO生物学活性,引起内皮机能障碍,并增加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等作用促进心肌缺血的发展;活化和渗出的中性粒细胞释放的MPO催化同时由中性粒细胞和损伤组织释放的H2O2生成毒剂次氯酸和其他氧化剂(如3-氯化酪氨酸、硝基酪氨酸等),也可以导致心血管系统的氧化损伤;此外,有研究发现,在MI/R时,MPO大量聚集在血管内皮细胞与血管平滑肌之间的基底膜。我们的前期研究也发现,在MI/R时,渗出到心肌细胞的中性粒细胞发生了脱颗粒,将其中的MPO释放到心肌细胞浆中。以上研究强烈提示在MI/R时,MPO发生了游走和位移,但对其意义的解释还缺乏足够的证据。因此,MI/R时,释放入心肌细胞的MPO是否可以直接导致心肌细胞的损伤作用,是否参与HC所致的缺血/再灌注心肌易损性增加?如果是,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都有待于深入探究。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揭示HC缺血/再灌注心肌易损性增加的机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血清中检测到多种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包括α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α1- AA)、β1-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1-AA)、β3-肾上腺素受体自身抗体(β3-AA)、M2-胆碱受体自身抗体(M2-AA)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AA)等。研究证实,这些自身抗体都具有类激动剂样的作用,如:α1-AA长期存在可引起外周阻力升高,并导致心肌重构;β1-AA使心脏跳动频率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长期作用可发生肌原纤维的灶状溶解,诱导心肌重构发生,最终造成心功能下降;M2-AA使线粒体发生空泡样变性,导致心肌收缩力降低。这些研究提示,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在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而HC病理发展过程中心肌超微结构有所改变并伴有血清补体升高等免疫反应,提示HC有可能诱发免疫系统功能紊乱。那么,这种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是否也会诱导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如果可以,这些自身抗体极有可能促使HC心肌易损性增加,进而加重心脏结构和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因此,探查HC是否诱发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中是不容忽视的。综上所述,本研究拟在食源性HC大鼠模型的基础上,探讨心肌细胞膜流动性、MPO和部分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在HC心肌易损性增加中的作用及其部分相关机制。第一部分高胆固醇血症诱发大鼠心肌细胞膜流动性降低目的本部分实验在食源性HC大鼠模型上,给予吡格列酮(Pioglitazone, PIO)干预,观察并分析HC大鼠心肌细胞膜流动性和心肌损伤的变化,探讨心肌细胞膜流动性在HC大鼠心肌易损性增加中的作用及其病理机制。材料与方法1.材料健康Wistar远交群大鼠,4~5 weeks,体重110±10 g,雄性。2.实验分组(1)食源性HC大鼠模型分组①普通饮食大鼠组:普通饲料饲养10周;②Vehicle +高胆固醇饮食组:高胆固醇饮食饲养10周,后4周同时用色拉油(溶剂Vehicle: 0.5 ml/只)灌胃;③PIO +高胆固醇饮食组:高胆固醇饮食饲养10周,后4周同时用PIO(溶于色拉油: 10.00mg/kg?d)灌胃。(2)在体大鼠心脏局部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测定的实验分组①伪手术组:仅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下穿线,不结扎,持续24 h;②缺血/再灌注+普通饮食大鼠组:可逆性结扎LAD,心肌缺血30 min,再灌注24 h;③缺血/再灌注+ Vehicle+高胆固醇饮食组:可逆性结扎LAD,心肌缺血30 min,再灌注24 h;④缺血/再灌注+ PIO+高胆固醇饮食组:可逆性结扎LAD,心肌缺血30 min,再灌注24 h。3.方法(1)实验模型的建立及标本的留取①食源性HC大鼠模型的建立及标本留取;②大鼠在体颈总动脉插管及标本留取;③单个心肌细胞的分离及标本留取;④大鼠在体心脏局部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及标本留取。(2)检测指标的测定①大鼠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叁酯(Triglyceride, 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ho)的测定;②心功能测定;③心肌细胞膜Na+-K+-ATPase活性的测定;④心肌细胞膜胆固醇含量、磷脂含量和胆固醇/磷脂比值(C/P)的测定;⑤心肌细胞膜流动性的测定;⑥心肌组织cAMP含量的测定;⑦大鼠心肌梗塞面积的测定;⑧心肌细胞膜流动性与心功能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高胆固醇饮食后大鼠血脂变化和PIO对HC模型大鼠血脂的影响1.1食源性HC大鼠模型的建立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前,大鼠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高胆固醇饮食6周后,大鼠血脂水平明显升高,且高胆固醇饮食大鼠血清TC,TG和LDL-cho水平明显高于同期普通饮食饲养的大鼠(P<0.01);与0周大鼠血脂水平相比,高胆固醇饮食饲养10周后,大鼠血清血脂水平显着升高(TC: 3.44±0.86 mmol/l vs 1.24±0.26 mmol/l, P<0.01; TG: 1.13±0.34 mmol/l vs. 0.26±0.05 mmol/l, P<0.010; LDL-cho: 1.66±0.55 mmol/l vs 0.45±0.14 mmol/l, P<0.01),且较同期普通饮食大鼠显着升高(P<0.01)。说明食源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鼠模型建立成功。1.2 PIO干预后,HC大鼠血脂变化高胆固醇饮食6周后,给予PIO干预,继续喂以高胆固醇饮食4周,大鼠血清TC,TG和LDL-cho水平较Vehicle高胆固醇饮食大鼠明显下降(TC: 2.16±0.33 mmol/l, P<0.01; TG: 0.59±0.18 mmol/l, P<0.05; LDL-cho: 1.24±0.28 mmol/l, P<0.05)。提示,PIO可以有效的改善HC大鼠血脂水平,纠正脂质紊乱。2. HC大鼠心功能恶化,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增加2.1 HC大鼠心功能障碍与普通饮食大鼠相比,高胆固醇饮食大鼠LVSP,+dp/dtmax和-dp/dtmax显着降低(LVSP: 13.64±1.37 Kpa vs. 20.79±2.87 Kpa, P<0.01; +dp/dtmax: 537.43±102.24 Kpa/s vs. 953.38±171.12 Kpa/s, P<0.01; -dp/dtmax: 452.19±88.34 Kpa/s vs. 793.10±112.82 Kpa/s, P<0.01)。2.2 HC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增大2.2.1危险区面积占左心室面积的百分比(AAR/LV比值)以危险区面积占左心室面积的百分比(即AAR/LV比值)作为判别心肌缺血程度的指标,发现各实验组间的AAR/LV均无显着差异(P>0.05),表明各组动物模型的缺血程度大体相同,因而在此实验模型基础之上的实验结果具有可比性2.2.2心肌梗塞面积占危险区面积的百分比(AN/AAR比值)心肌梗塞面积不同程度的反应了心肌损伤状况以及心肌损伤易感性。高胆固醇血症大鼠心肌梗塞面积占危险区面积的百分比显着高于普通饮食大鼠缺血/再灌注组(56.81±6.45% vs. 35.25±2.52%, P<0.01)。以上结果提示,HC可能引起大鼠心功能障碍,尤其是收缩功能受损,并可能进一步导致HC大鼠心肌易损性的升高。3. HC对心肌细胞膜的影响3.1 HC降低心肌细胞膜Na+-K+-ATPase活性Na+-K+-ATPase仅存在于细胞膜,而不存在于细胞器膜,其活性通常作为细胞膜的标志。与普通饮食大鼠相比,HC大鼠Na+-K+-ATPase活性明显降低(5.99±1.69μmol Pi/mgprotein/hour vs. 7.88±1.25μmol Pi/mg protein/hour, P<0.01)。3.2 HC大鼠心肌细胞膜流动性降低与普通饮食大鼠相比,HC大鼠心肌细胞膜DPH荧光偏振度(P)和微粘度(η)明显升高(P: 0.34±0.07 vs. 0.24±0.05, P<0.01;η: 7.99±1.37 vs. 2.41±0.59, P<0.01),说明HC大鼠心肌细胞膜流动性下降。3.3 HC大鼠心肌细胞膜C/P升高与普通饮食大鼠相比,HC大鼠心肌细胞膜C/P升高(0.44±0.04 vs. 0.33±0.03, P<0.01)。上述结果首先通过Na+-K+-ATPase活性的检测说明了心肌组织提取物为心肌细胞膜,其次发现HC大鼠心肌细胞膜流动性降低以及某些膜蛋白功能活性改变,而这种变化可能是由于HC大鼠心肌细胞膜脂质比例的失调而造成的。4. HC降低心肌组织cAMP含量为了进一步的阐述HC对心肌细胞易损性的影响,本实验检测了心肌组织cAMP含量,一种膜受体信号通路的下游产物。与普通饮食大鼠相比,HC大鼠心肌组织cAMP含量明显减少(53.77±22.17 pmol/mg protein vs. 127.50±19.72 pmol/mg protein, P<0.01)。进一步提示,HC可能导致心肌功能障碍,并引起心肌易损性升高。5. PIO干预HC大鼠后,减轻HC大鼠心肌损伤,改善HC引起的大鼠心肌细胞膜的变化,恢复心肌组织cAMP含量5.1 PIO改善HC大鼠心功能与单纯的高胆固醇饮食大鼠相比,PIO干预HC大鼠后发挥显着的心血管保护效应,改善大鼠心功能,大鼠心肌收缩功能(LVSP: 20.40±2.83 Kpa, P<0.01; +dp/dtmax : 827.56±172.49 Kpa/s, P<0.01;–dp/dtmax: 684.01±113.43 Kpa/s, P<0.01)有所恢复。5.2 PIO减小HC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AAR/LV %在各实验组大鼠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单纯的高胆固醇饮食大鼠相比,PIO干预HC大鼠后,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明显减小(39.82±2.74, P<0.01)。以上结果证实,PIO干预HC大鼠可以改善大鼠心功能,减小大鼠心肌梗塞面积;提示,PIO干预可能减小HC大鼠心肌对损伤的敏感性。5.3 PIO增加HC大鼠心肌细胞膜Na+-K+-ATPase活性与单纯高胆固醇饮食大鼠相比,PIO干预HC大鼠后,大鼠心肌细胞膜Na+-K+-ATPase活性明显增加(7.03±1.42μmol Pi/mg protein/hour, P<0.01)。5.4 PIO改善HC大鼠心肌细胞膜流动性与单纯高胆固醇饮食大鼠相比,PIO干预HC大鼠后,大鼠心肌细胞膜荧光偏振度(0.26±0.06, P<0.01)和微粘度(3.29±0.63, P<0.01)显着降低。说明PIO干预后HC大鼠心肌细胞膜流动性明显增加。5.5 PIO降低HC大鼠心肌细胞膜C/P与单纯高胆固醇饮食大鼠相比,PIO干预HC大鼠后,大鼠心肌细胞膜C/P明显降低(0.40±0.04, P<0.05)。以上结果提示,PIO有可能通过改善HC大鼠心肌细胞膜脂质成分来恢复心肌细胞膜流动性,从而改善HC大鼠心肌细胞膜蛋白功能活性和心功能,降低HC大鼠心肌对损伤的敏感性。5.6 PIO增加HC大鼠心肌组织cAMP含量与单纯高胆固醇饮食大鼠相比,PIO干预HC大鼠后,大鼠心肌组织cAMP含量显着增加(102.05±25.51, P<0.05)。进一步说明,PIO可能在HC大鼠发挥心脏保护作用,减轻HC大鼠心肌对损伤的敏感性。6.心肌细胞膜流动性与心功能和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具有相关性为了更深入的探讨心肌细胞膜流动性的改变在HC大鼠心功能下降和心肌损伤敏感性增加中的作用,以及PIO对HC大鼠心脏的保护效应是否涉及心肌细胞膜流动性,本实验对心肌细胞膜流动性和心功能、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进行了相关性分析。6.1心肌细胞膜流动性与心肌收缩功能呈正相关通过对心肌细胞膜DPH荧光偏振度和心功能(LVSP,+dp/dtmax, -dp/dtmax)之间的直线相关分析,本实验发现心肌收缩功能与心肌细胞膜DPH荧光偏振度之间呈负相关(r=-0.191, P<0.05; r=-0.323, P<0.01; r=- 0.322, P<0.01),说明心肌细胞膜流动性与心肌收缩功能呈正相关。6.2心肌细胞膜流动性与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呈负相关心肌细胞膜DPH荧光偏振度与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直线相关分析显示,DPH荧光偏振度和心肌梗塞面积呈正相关(r=0.599, P<0.01)。说明心肌细胞膜流动性与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呈负相关。以上结果提示,HC诱发的大鼠心功能障碍和心肌损伤易感性增加可能与HC大鼠心肌细胞膜流动性下降有光,而PIO干预也可能通过或部分通过改善和恢复HC大鼠心肌细胞膜流动性来防御HC引起的大鼠心脏机能障碍。小结1. HC引起大鼠心功能下降,缺血/再灌注后心梗面积明显增大,提示在HC时心肌损伤易感性增加;2. HC导致心肌细胞膜Na+-K+-ATPase活性降低,膜流动性下降,膜C/P比值升高,心肌细胞cAMP含量降低,而且膜流动性与心功能和心梗面积具有相关性,提示HC可能通过膜流动性降低,进而心肌细胞跨膜信号转导功能受阻,最终导致HC情况下心功能受神经体液调控能力下降而恶化心肌损伤;3. PIO干预显着抑制HC诱导的心肌细胞膜C/P升高和膜流动性的下降以及膜Na+-K+-ATPase活性降低,以及细胞cAMP含量的减少,恢复心功能和减小缺血/再灌注后心梗面积。进一步提示HC大鼠心肌细胞膜流动性改变可能是HC大鼠心肌易损性增加的原因之一。第二部分髓过氧化物酶对高胆固醇血症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易损性增加的作用目的本部分实验通过观察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MPO分布和活性的变化,以及这一变化与HC大鼠MI/R损伤之间的关系,说明MPO在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易损性增加中所发挥的作用并探讨其所涉及的部分损伤机制(如:NO有效利用率的下降等)。材料和方法1.材料(1)健康Wistar远交群大鼠,4~5 weeks体重110±10 g,雄性;(2)H9c2(2-1)细胞株。2.实验分组(1)食源性HC大鼠模型分组①普通饮食大鼠组:普通饲料饲养10周;②Vehicle +高胆固醇饮食组:高胆固醇饮食饲养10周,第9周开始10% DMSO(0.5 ml/只?d)腹腔注射一周;③ABAH+高胆固醇饮食组:高胆固醇饮食饲养10周,第9周开始ABAH(特异性MPO抑制剂,25.00mg/kg?d)腹腔注射一周。(2)在体大鼠心脏局部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测定的实验分组①伪手术组:仅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 LAD)下穿线,不结扎,持续3/24 h;②缺血/再灌注+普通饮食大鼠组:普通饮食10周末,可逆性结扎LAD,心肌缺血30 min,再灌注3/24 h;③缺血/再灌注+ Vehicle+高胆固醇饮食组:高胆固醇饮食10周末,Vehicle大鼠可逆性结扎LAD,心肌缺血30 min,再灌注3/24 h;④缺血/再灌注+ ABAH +高胆固醇饮食组:高胆固醇饮食10周末,ABAH干预大鼠可逆性结扎LAD,心肌缺血30 min,再灌注3/24 h。(3)H9c2(2-1)细胞株实验分组①常氧组(Control):置于95%空气,5%CO2持续培养5 h;②ABAH+常氧组:加入100μΜABAH,摇匀后将细胞置于95%空气,5%CO2持续培养5 h;③缺氧/复氧组(H/R):置于充满95% N2和5% CO2的叁气培养箱内缺氧培养3 h,然后再放入充满95%空气、5% CO2的常氧培养箱内复氧2 h;④MPO+缺氧/复氧组:加入0.1 u/ml MPO,摇匀后将细胞置于充满95% N2和5% CO2的叁气培养箱内缺氧培养3 h,然后再放入充满95%空气、5% CO2的常氧培养箱内复氧2 h;⑤ABAH+缺氧/复氧组:加入100μΜABAH,摇匀后将细胞置于充满95% N2和5% CO2的叁气培养箱内缺氧培养3 h,然后再放入充满95%空气、5% CO2的常氧培养箱内复氧2 h;⑥ABAH+MPO+缺氧/复氧组:先加入100μΜABAH摇匀后将细胞置于95%空气,5%CO2培养30 min后,再加入0.1 u/ml MPO,摇匀后将细胞置于充满95% N2和5% CO2的叁气培养箱内缺氧培养3 h,然后再放入充满95%空气、5% CO2的常氧培养箱内复氧2 h。3.方法(1)实验模型的建立及标本的留取①食源性HC大鼠模型的建立及标本的留取;②大鼠在体心脏局部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及标本的留取;③H9c2(2-1)细胞缺氧/复氧模型的建立及标本的留取。(2)检测指标的测定①大鼠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叁酯(Triglyceride, 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ho)的测定;②血清和培养液上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含量的测定;③血清和培养液上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含量的测定;④DNA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法(TUNEL)检测心肌细胞凋亡;⑤心肌细胞caspase-3相对活性检测;⑥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的测定;⑦大鼠心功能监测;⑧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心肌组织MPO分布;⑨心肌组织MPO活性检测;⑩心肌组织MPO活性与血清CK含量、LDH含量、凋亡指数、caspase-3活性、心肌梗塞面积和心功能的相关性分析;○11心肌组织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含量测定;○12放射性免疫试剂盒测定心肌组织cGMP含量;○13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的蛋白表达;○14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心肌组织NOS的mRNA表达;○15细胞计数Kit-8检测H9c2(2-1)细胞增殖。结果1.食源性HC大鼠模型的建立给予高胆固醇饮食饲养前(0周),各组大鼠的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高胆固醇饮食饲养10周后,与0周(TC: 1.30±0.32 mmol/L、TG: 0.29±0.16 mmol/L和LDL-cho: 0.39±0.12 mmol/L)和同期普通饮食饲养大鼠(TC; 1.44±0.14 mmol/L、TG: 0.26±0.05 mmol/L和LDL-cho: 0.45±0.14 mmol/L)相比,HC大鼠血脂水平显着升高(TC; 3.01±0.75 mmol/L、P<0.01; TG: 0.88±0.35 mmol/L, P<0.01和LDL-cho: 1.53±0.65 mmol/L, P<0.01),说明食源性HC大鼠模型建立成功。ABAH干预后,与Vehicle组相比血脂水平未发生明显改变。2. 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易损性增加2.1 HC大鼠MI/R后心肌损伤加重2.1.1 HC大鼠MI/R后血清CK含量增加与伪手术组相比,MI/R组大鼠血清CK含量明显增高(0.17±0.01 U/ml vs. 0.05±0.02 U/ml, P<0.01)。与普通饮食大鼠MI/R组相比,HC大鼠MI/R组血清CK含量显着升高(0.70±0.08 U/ml, P<0.01)。2.1.2 HC大鼠MI/R后血清LDH含量增加与伪手术组相比,普通饮食MI/R组大鼠血清LDH含量明显增高(3091.59±33.69 U/L vs. 1854.45±422.97 U/L, P<0.01)。与普通饮食大鼠MI/R组相比,HC大鼠MI/R组血清LDH含量显着升高(3596.18±99.81 U/L, P<0.01)。2.2 HC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细胞凋亡增加2.2.1 TUNEL检测普通饮食大鼠缺血/再灌注危险区心肌组织凋亡阳性核显着增多,凋亡指数较伪手术组显着升高(16.07±1.02% vs. 1.44±0.14%,P<0.01)。与普通饮食缺血/再灌注大鼠相比,HC大鼠缺血/再灌注危险区心肌组织凋亡指数明显升高(22.63±1.02%, P<0.01)。2.2.2 caspase-3活性分析与伪手术组大鼠相比,普通饮食大鼠缺血/再灌注危险区心肌组织caspase-3活性显着升高(6.66±0.61 vs. 1.00±0.08,P<0.01);HC大鼠缺血/再灌注危险区心肌组织caspase-3活性较普通饮食大鼠明显升高(12.29±0.92,P<0.01)。2.3 HC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增加各组大鼠危险区面积占左心室面积的百分比(AAR/LV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在进行缺血/再灌注实验过程中,各组动物模型的缺血程度大致相当,排除了由此而造成的误差。实验结果显示,与普通饮食大鼠缺血/再灌注组相比,HC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显着增大(56.05±3.91% vs 34.90±2.52%, P<0.01)。2.4 HC大鼠MI/R心功能恶化大鼠MI/R 3 h末,与伪手术组相比,普通饮食大鼠MI/R组LVSP、±dP/dtmax显着下降(LVSP: 15.12±1.38 Kpa vs. 18.28±3.02 Kpa, P<0.05; +dp/dtmax: 610.43±110.26 Kpa/s vs. 785.22±162.22 Kpa/s, P<0.01; -dp/dtmax: 500.57±116.20 Kpa/s vs. 667.00±234.83 Kpa/s, P<0.05);HC大鼠MI/R组LVSP、±dP/dtmax较普通饮食大鼠降低明显(LVSP: 9.95±1.85 Kpa, P<0.01; +dp/dtmax: 386.43±100.76 Kpa/s, P<0.01; -dp/dtmax: 264.53±98.76 Kpa/s, P<0.01)。以上的结果显示,给予MI/R实验干预后,与普通饮食大鼠相比,HC大鼠血清CK含量和LDH含量增加,危险区心肌组织凋亡指数和caspase-3活性升高,心肌梗塞面积增大,心功能(LVSP和±dP/dtmax)降低。这些结果说明,HC大鼠MI/R损伤加重,提示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易损性增加。3. 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MPO的变化3.1 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MPO活性分析与伪手术组相比,MI/R引起普通饮食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MPO活性显着增加(13.48±4.58 U/g protein vs. 8.29±2.80 U/g protein, P<0.05);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MPO活性进一步升高(19.44±2.35 U/g protein, P<0.05)。3.2 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MPO的分布大鼠心肌组织MPO免疫组化观察结果显示,心脏局部缺血/再灌注后,大鼠非缺血区心肌组织仅可见少量散在的MPO免疫染色,而在缺血/再灌注区血管组织和心肌组织内可见大量密集的MPO染色。这一结果提示,缺血/再灌注心脏浸润的中性粒细胞释放大量MPO,这些MPO可能通过主动或被动的方式侵入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进而通过多种机制引起心肌细胞损伤。而且,与普通饮食大鼠相比,HC大鼠缺血/再灌注区心肌组织MPO免疫染色显着增强,这与上述结果显示的HC进一步增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MPO活性相一致。以上结果说明,HC大鼠缺血/再灌注区心肌组织中MPO含量和活性升高,提示MPO可能参与了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易感性的增加。4.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MPO活性与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为了探讨MPO是否参与了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易感性的增加,本实验采用SPSS 13.0软件对有关实验数据进行了以下相关性分析。4.1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MPO活性与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血清CK含量和LDH含量呈正相关(CK: r = 0.618 , P<0.01; LDH: r = 0.64, P<0.01)。4.2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MPO活性与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凋亡指数和caspase-3活性呈正相关(凋亡指数:r = 0.651, P<0.01; caspase-3: r = 0.619, P<0.01)。4.3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MPO活性与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呈正相关(r = 0.663, P< 0.01)。4.4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MPO活性与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收缩功能(LVSP和±dP/dtmax)呈负相关(LVSP: r = -0.555, P<0.01; +dP/dtmax: r = -0.794, P< 0.01; -dP/dtmax: r =-0.748, P<0.01)。以上结果说明,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MPO活性与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脏损伤加重密切相关;提示,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MPO的变化可能与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易损性的增加有直接关系。5. MPO抑制剂干预后,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MPO和心脏损伤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探讨MPO是否参与了HC大鼠MI/R心肌易损性的增加,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直接作用,本实验应用MPO抑制剂ABAH在体干预HC大鼠,观察相应变化。5.1 ABAH对H9c2(2-1)细胞的影响ABAH干预后,H9c2(2-1)细胞常氧培养细胞存活率与常氧对照组组相比(0.98±0.01 vs. 1.01±0.05),无统计学差异;给予缺氧/复氧干预后,ABAH组H9c2(2-1)细胞存活率与缺氧/复氧组相比(0.63±0.06 vs. 0.60±0.09),也无统计学意义。说明,ABAH本身对心肌细胞以及给予缺氧/复氧干预后心肌细胞无影响,排除了由药物干预而形成的实验误差。5.2 ABAH干预后,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MPO分布和活性的变化与HC大鼠MI/R组相比,ABAH干预HC大鼠后,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MPO免疫染色明显减少,MPO活性显着降低(13.66±2.63 U/g protein, P<0.05)。5.3 ABAH干预后,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减轻与HC大鼠MI/R组相比,ABAH干预HC大鼠后,缺血/再灌注后血清CK含量(0.31±0.06 U/ml, P<0.01)和LDH含量(3286.65±40.04 U/L, P<0.01)明显减少。5.4 ABAH干预后,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凋亡减轻与HC大鼠MI/R组相比,ABAH干预HC大鼠后,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细胞凋亡指数(18.55±1.29%, P<0.01)和caspase-3活性(7.97±0.29, P<0.01)明显降低。5.5 ABAH干预后,HC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减小经测定,各组大鼠危险区面积占左心室面积的百分比(AAR/LV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HC大鼠MI/R组相比,ABAH干预HC大鼠后,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塞面积明显减小(38.89±2.47%, P<0.01)。5.6 ABAH干预后,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功能障碍减轻与HC大鼠MI/R组相比,ABAH干预HC大鼠后,缺血/再灌注3 h末LVSP、±dP/dtmax有所恢复(LVSP: 13.73±2.20 Kpa, P<0.05; +dP/dtmax: 564.00±128.56 Kpa/s, P<0.05; -dP/dtmax: 444.00±96.08 Kpa/s, P<0.05)。以上结果显示:首先,ABAH药物本身对心肌细胞基本无影响;其次,ABAH干预HC大鼠后,大鼠缺血/再灌注区心肌组织MPO分布和活性均减少;而且,ABAH干预HC大鼠后,HC大鼠MI/R损伤减轻。进一步提示,HC大鼠缺血/再灌注区心肌组织MPO分布与活性可能与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易感性的增加有密切关系,但二者之间是否具有直接关系仍有待于进一步证实。6. MPO对H9c2(2-1)细胞的影响为了排除在体神经、体液调节等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多方面的影响,本实验利用H9c2(2-1)细胞来观察MPO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效应。6.1 H9c2(2-1)细胞缺氧/复氧模型建立成功与常氧对照组(Control)相比(CK: 0.02±0.01 U/ml; LDH: 33.11±21.18 U/L),缺氧/复氧(H/R)组细胞培养液上清中CK含量和LDH含量显着升高(0.08±0.03 U/ml, P<0.01; 856.22±28.91 U/L, P<0.01)。说明,成功地建立了H9c2(2-1)细胞缺氧/复氧损伤模型6.2 MPO加重H9c2(2-1)细胞缺氧/复氧损伤与H/R组相比,0.1 u/ml MPO+H/R组培养液上清CK含量和LDH含量均明显升高(0.42±0.11 U/ml, P<0.01; 1362.78±106.89 U/L, P<0.01)。说明,MPO不仅可以引起心肌细胞的损伤,而且可以进一步加重心肌细胞缺氧/复氧损失。提示, MPO分布与活性可能直接参与了心肌细胞的损伤,并进一步加重了缺氧/复氧心肌细胞损伤。6.3 ABAH干预后,H9c2(2-1)细胞缺氧/复氧损伤的变化与0.1 u/ml MPO+H/R组相比,ABAH+0.1 u/ml MPO+H/R组培养液上清CK含量和LDH含量均明显减少(0.13±0.07 U/ml, P<0.01; 880.81±80.86 U/L, P<0.01)。更进一步提示,MPO的分布和活性可能直接参与了心肌细胞的损伤,而且可能与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易损性的增加有直接关系。7. 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NO-cGMP信号通路受损7.1 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NOx含量增加与普通饮食大鼠MI/R组相比,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NOx含量显着增加(972.78±77.45μmol/g protein vs. 421.44±58.96μmol/g protein, P<0.01)。ABAH干预后,可以有效的减少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NOx含量(615.76±50.54μmol/g protein, P<0.01),但未完全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7.2 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cGMP含量降低经测定,与伪手术组大鼠相比,普通饮食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cGMP含量明显减少(31.53±11.37 pmol/mg protein vs. 74.22±22.23 pmol/mg protein, P<0.01);与普通饮食MI/R组大鼠相比,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cGMP含量明显减少(7.35±2.47 pmol/mg protein, P<0.05);ABAH干预后,与HC + MI/R组大鼠相比,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cGMP含量有所恢复(28.84±9.08 pmol/mg protein, P<0.01)。7.3 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NOS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的变化7.3.1 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NOS mRNA表达的变化与伪手术组相比,普通饮食大鼠MI/R组危险区心肌组织iNOS mRNA表达明显升高(4.80±1.73 vs. 1±0.70, P<0.01);与普通饮食大鼠MI/R组相比,HC大鼠MI/R组危险区心肌组织心肌组织iNOS mRNA表达明显升高(10.09±2.15, P<0.01);ABAH干预后,HC大鼠MI/R危险区心肌组织iNOS mRNA表达较HC大鼠MI/R组降低(3.41±1.50, P<0.01)。与普通饮食未手术大鼠相比,HC未手术大鼠心肌eNOS mRNA表达明显降低(0.87±0.02 vs. 1.00±0.04, P<0.01)。各组大鼠心肌组织nNOS mRNA表达无统计学差异。7.3.2 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NOS蛋白表达的变化与伪手术组相比,普通饮食大鼠MI/R组危险区心肌组织iN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2.22±0.44 vs.1.00±0.26, P<0.05);与普通饮食大鼠MI/R组相比,HC大鼠MI/R组危险区心肌组织心肌组织iNOS蛋白表达明显升高(3.17±0.93, P<0.05);ABAH干预后,HC大鼠MI/R危险区心肌组织iNOS蛋白表达较HC大鼠MI/R组降低(2.28±0.46, P<0.05)。与普通饮食未手术大鼠相比,HC未手术大鼠心肌eNOS蛋白表达明显降低(0.36±0.14vs. 1.00±0.37, P<0.05)。各组大鼠心肌组织nNOS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以上结果显示,普通饮食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NOx含量增加,HC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危险区心肌组织NOx含量进一步增加;普通饮食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cGMP含量减少,HC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危险区心肌组织cGMP含量进一步减少;普通饮食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iNOS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升高,HC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危险区心肌组织iNOS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进一步升高;HC大鼠心肌组织eNOS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均降低;各组nNOS 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提示,HC大鼠MI/R后,虽然危险区心肌组织NOx含量大量增加,但NO生物利用度降低,NO/cGMP信号通路可能受损,应用MPO抑制剂干预后,NO/cGMP信号通路损伤有所减轻;MPO可能通过降低心肌组织NO的生物利用度、损伤NO/cGMP信号通路,从而部分参与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以及在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易损性增加中发挥作用。而且,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组织大量生成的NO可能来自于iNOS催化生成。小结1. HC大鼠心肌组织MPO含量和活性明显升高,提示MPO活性的改变可能是HC使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恶化的原因之一;2. HC大鼠缺血/再灌注后心肌组织MPO含量和活性显着升高的同时NO/cGMP通路受损,NO生物利用率下降,进一步提示我们HC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损伤易感性增加可能部分是通过MPO活性的改变影响NO-cGMP信号通路来实现。第叁部分高胆固醇血症诱导大鼠血清α1-、β1-肾上腺素受体和M2-胆碱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目的本部分实验首先选择α1 -AA、β1 -AA、β3 -AA、M2 -AA和AT1-AA阴性的健康雄性大鼠建立食源性HC大鼠模型;进而观察食源性HC是否会诱发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如果会,则进一步了解自身抗体的产生情况及其作用。材料和方法1.材料健康Wistar远交群大鼠,4~5 weeks体重110±10 g,雄性。2.实验分组食源性HC大鼠模型分组①普通饮食大鼠组:普通饲料饲养10周;②高胆固醇饮食6周组:高胆固醇饮食饲养6周;③高胆固醇饮食10周组:高胆固醇饮食饲养10周。3.方法(1)实验模型的建立及标本的留取食源性HC大鼠模型的建立及标本的留取(2)检测指标的测定①大鼠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甘油叁酯(Triglyceride, 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ho)的测定;②心肌组织石蜡切片的HE染色;③心肌组织超微结构电镜观察;④血清受体自身抗体(α1- AA、β1- AA、β3 -AA、M2- AA和AT1-AA)的测定;⑤流式细胞仪检测大鼠脾脏淋巴细胞CD4+/CD8+和淋巴细胞含量。(3)肽段合成及自身抗体的测定:5种抗原肽段由吉尔生化上海有限公司合成,分别相当于α1- AR、β1- AR、β3 -AR、M2- AR和AT1-AR细胞外第二环氨基酸序列的特异性抗原决定簇,合成肽段纯度为90%~95%。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各自身抗体的含量。结果1食源性HC大鼠模型建立成功高胆固醇饮食饲养前,各组大鼠血脂水平无明显差异。高胆固醇饮食6周后,大鼠血脂水平显着升高(TC: 2.64±0.22, P<0.01; TG: 0.89±0.33, P<0.01; LDL-cho: 1.06±0.23, P<0.01)。高胆固醇饮食10周后血脂水平进一步升高(TC: 3.46±0.68 mmol/l, P<0.01; TG: 1.17±0.39 mmol/l, P<0.01; LDL-cho: 1.67±0.35 mmol/l, P<0.01)。说明食源性HC大鼠模型建立成功。2. HC大鼠血清α1-AA、β1-AA和M2-AA的OD值升高与正常饮食大鼠相比,高胆固醇饮食6周大鼠血清α1-AA(0.60±0.05 vs 0.27±0.06,P<0.01)、β1-AA(0.57±0.06 vs 0.18±0.02,P<0.01)和M2-AA(0.53±0.07 vs 0.16±0.04,P<0.01)的OD值明显升高,高胆固醇饮食10周大鼠血清抗体OD值有略有下降的趋势。HC大鼠血清β3-AA和AT1-AA与正常饮食大鼠相比无明显改变。提示,HC可能诱发部分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3. HC大鼠心肌组织形态学观察3.1 HC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普通饮食大鼠,心肌纤维完整,排列整齐,呈束状,结构清楚,着色均匀,细胞核形态正常,细胞膜完整,细胞没有水肿,无变性坏死,心肌间质未见炎性细胞浸润。高胆固醇饮食6周和10周的HC大鼠心肌形态发生了改变,同时伴随程度不同的炎性细胞浸润。3.2 HC大鼠心肌组织超微结构观察普通饮食大鼠,心肌肌原纤维排列整齐,肌节长短一致,明带、暗带清晰可见;线粒体丰富,结构清晰完整,大小形态正常,无肿胀,嵴无断裂,嵴排列整齐,线粒体间糖原颗粒丰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结构正常,细胞膜完整。高胆固醇饮食6周HC大鼠心肌细胞间质微血管官腔狭窄,内皮细胞水肿,胞质中胞饮泡增多、散在较多的脂泡,肌浆网扩张,可见等电子密度云絮状物质,个别细胞可见肌丝溶解。高胆固醇饮食10周HC大鼠心肌细胞核染色质小灶性溶解,胞质内脂泡增多,可见大面积脂质区域,部分细胞肌丝溶解面积较大,肌丝疏松散在,肌浆网明显扩张,个别心肌细胞膜溶解,心肌细胞间质中微血管内皮细胞胞饮泡增生,血管腔内散在血小板和红细胞。以上结果说明HC大鼠心肌细胞结构受损,超微结构发生改变,提示HC可能造成大鼠心肌组织超微结构改变,并可能引起大鼠心肌组织重构,激活HC大鼠免疫系统,从而诱发HC大鼠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4. HC大鼠脾脏淋巴细胞CD4~+/CD8~+升高,淋巴细胞含量升高脾脏是人体免疫系统最重要的免疫器官之一。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大鼠脾脏淋巴细胞结果显示,HC大鼠与同期普通饮食大鼠相比,CD4~+/CD8~+(2.34±0.157 vs 1.61±0.21,P<0.05)明显升高,淋巴细胞(DC45R~+细胞)含量(25.34±3.18 vs 7.64±3.47,P<0.01)升高。进一步提示,血脂水平升高可能激活HC大鼠免疫系统,从而诱发HC大鼠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小结1.本研究首次在HC大鼠血清中发现了α1-AA、β1-AA和M2-AA等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2. HC大鼠心肌超微结构和脾脏免疫系统功能发生改变,提示HC有可能通过引起心肌重构并激活机体免疫系统,从而诱发部分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产生,并进一步影响HC大鼠心脏功能。结论1. HC可以诱发心肌细胞膜脂质比例失调,降低心肌细胞膜流动性,引起心肌细胞功能障碍,从而导致心肌损伤加重;有效的改善心肌细胞膜流动性可以减轻心肌细胞损伤。提示心肌细胞膜流动性可能是HC大鼠心肌易损性增加的影响因素之一。2. MPO可能通过降低心肌组织NO生物利用率,损伤NO/cGMP/cGK信号通路,参与HC大鼠缺血/再灌注心肌易损性增加,导致HC大鼠MI/R损伤加重。3.本研究首次在HC大鼠血清中发现了α1-、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提示部分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也是HC大鼠心肌易损性增加的病理生理机制之一。(本文来源于《山西医科大学》期刊2009-06-02)

心肌易损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分析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P物质(SP)在心肌,背根神经节及血清的表达变化与糖尿病大鼠痛觉减退、心肌易损性增加的关系,探讨痛觉减退与糖尿病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易损性增加的相关性。方法:1、Ⅰ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建立:200-250g雄性SD大鼠60只,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50mg/kg)作为糖尿病组(DM组)。将注射STZ后一周内血糖持续>16.7mmol/L为糖尿病造模成功标准;同时喂养30只同周龄的正常大鼠作为对照,每周测量体重、血糖值、热痛甩尾潜伏期(tail flick latency,TFL);注射STZ第五周末采用ELISA法测定两组大鼠血甘油叁酯值并比较分析。2、测量甩尾潜伏期及糖尿病分组:根据注射STZ后第5周末测得TFL值是否大于注射STZ前对照值的2倍,将糖尿病大鼠进一步分为DM1组(TFL<对照值x 2)和DM2组(TFL>对照值x 2)。3、测量、分析两组糖尿病大鼠CGRP、SP变化:采用免疫荧光技术和和ELISA法测定心肌、上胸段(T1-5)和腰骶背根神经节(DRG)及血清CGRP,SP的含量:并观察其在心肌处的含量分布。分析DM1组和DM2组上述测量值差异。4、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分析:采用TTC染色法、TUNEL分析凋亡试剂盒测定分析心肌梗死面积及心肌细胞凋亡程度,并分析DM1组和DM2组上述测量值差异。5、测量、分析糖尿病大鼠神经生长因子(NGF)及辣椒素受体(TRPV1):采用ELISA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定量分析缺血心肌NGF及TRPV1的表达变化。结果:1、糖尿病组大鼠造模五周后,与对照组相比,体重发生显着降低降低(P<0.01),而血糖在造模早期即升高至糖尿病水平(24h后),且甘油叁酯亦出现显着升高。2、糖尿病组大鼠甩尾潜伏期逐渐延长,至5w时有显着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DM组的CGRP、SP在心肌、背根神经节及血清处的含量均显着下降(P<0.05),且DM2组中CGRP、SP含量显着低于DM1组水平(P<0.05)。3、与I/R组正常大鼠相比,I/R组糖尿病大鼠心肌梗死面积显着增加、心肌细胞凋亡比率均显着升高(P<0.05);DM组中,DM2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各项心肌损伤指标均显着高于DM1组。与相应的假手术组比较,I/R组正常大鼠CGRP,SP显着升高,I/R组糖尿病大鼠CGRP,SP升高不显着。4、与相应的假手术组比较,正常大鼠I/R组缺血心肌处TRPV1表达显着升高(P<0.05),糖尿病I/R组TRPV1表达变化不显着,并且显着低于非糖尿病组(P<0.05),且DM1组和DM2组相比,缺血心肌处TRPV1表达无显着差异。各组NGF含量变化:与相应的假手术组比较,正常I/R组背根神经节、缺血心肌及血清表达显着升高(P<0.05),糖尿病I/R组NGF表达变化不显着;与对照组相比,DM1组NGF含量显着升高(P均<0.05),而DM2组NGF含量显着下降(P<0.05)。结论:1、糖尿病组大鼠在注射STZ后痛觉逐渐减退,表现为甩尾潜伏期持续升高,而正常组大鼠甩尾潜伏期无显着改变;糖尿病大鼠个体甩尾潜伏期变化率不同,反映其外周和内脏感觉神经病变程度不同,并且与感觉神经CGRP,SP显着降低程度相关。2、甩尾潜伏期变化率较高的DM组大鼠(DM2组)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更敏感,推断这可能与DM2组CGRP,SP含量与DM1组相比显着下降有关。3、糖尿病大鼠NGF和TRPV1的变化可能与感觉神经病变及CGRP、SP含量变化有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肌易损性论文参考文献

[1].杨海兵.VH-IVUS评定的冠脉斑块易损性对PCI术中心肌灌注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19

[2].孙晨旭.糖尿病大鼠痛觉减退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易损性增加的相关性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7

[3].郭雄.支链氨基酸代谢紊乱在糖尿病小鼠不同应激下心肌易损性增加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7

[4].顾晨,李俊明.内质网应激致2型糖尿病缺血心肌易损性增强的机制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6

[5].姜天男.糖尿病心肌缺血易损性增加的新机制:QKI的减少促进FoxO1介导的硝基应激,内质网应激[D].第四军医大学.2015

[6].马彦卓.1型糖尿病缺血/再灌注心肌易损性增加的新机制:脂联素抵抗及低脂联素血症[D].第四军医大学.2012

[7].冯世栋.糖尿病小鼠心肌缺血易损性增加的新机制FoxO1表达增加及其介导的PPARγ下调[D].第四军医大学.2012

[8].席晅.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心室易损性的电生理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

[9].闫文俊,张海锋,刘佩林,刘毅,高超.糖尿病缺血心肌易损性增加的新机制——低脂联素血症(英文)[C].中国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青年生理学工作者学术会议论文摘要.2011

[10].武烨.高胆固醇血症大鼠心肌组织易损性增加的机制——心肌细胞膜流动性,髓过氧化物酶和部分G蛋白偶联受体自身抗体的可能作用[D].山西医科大学.2009

标签:;  ;  ;  ;  

心肌易损性论文-杨海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