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鼠鼠疫疫源地论文-钟佑宏,段存娟,郭英,董珊珊,张艳

野鼠鼠疫疫源地论文-钟佑宏,段存娟,郭英,董珊珊,张艳

导读:本文包含了野鼠鼠疫疫源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鼠疫疫源地,鼠疫噬菌体,剑川县

野鼠鼠疫疫源地论文文献综述

钟佑宏,段存娟,郭英,董珊珊,张艳[1](2018)在《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鼠疫噬菌体的分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宿主动物中是否携带鼠疫噬菌体,并探讨其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2017年1—6月采集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4个曾流行过鼠疫乡镇6个自然村的鼠类标本,以鼠疫疫苗株EV76为饲养菌,采用双层平板法分离鼠疫噬菌体,并对分离结果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同时挑取部分噬菌体进行电镜扫描。结果共获得641份标本(齐氏姬鼠334只,大绒鼠236只,其余71只),分离到9株鼠疫噬菌体,总分离率1.40%;有4个疫点(白山母村、石龙村、新松村、大庆村)分离到了鼠疫噬菌体,另外2个点(长乐村、西门社区)未分到鼠疫噬菌体;9株鼠疫噬菌体中,8株分离自齐氏姬鼠,1株自大绒鼠;初次分离这些鼠疫噬菌体时,其噬斑在双层平板上表现为大(直径~2.0 mm)、中(~1.0 mm)及小(<0.5 mm)3种噬斑;4株有代表性噬菌体皆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结论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中普遍存在鼠疫噬菌体,齐氏姬鼠是主要的携带宿主,所分鼠疫噬菌体为肌尾病毒科噬菌体且具有多态性,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8年12期)

蔡文凤,罗剑龙,苏丽琼,邵宗体,李寿芹[2](2018)在《云南省剑川县2008—2017年野鼠鼠疫疫源地鼠巢蚤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掌握剑川县鼠疫自然疫源地鼠巢蚤的种类及感染鼠疫菌的情况,为制定鼠疫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2017年,在剑川县鼠疫监测过程中,以挖鼠巢的方法采集鼠巢蚤,按形态学方法鉴定鼠巢蚤种类,实验室用细菌培养方法检验鼠巢蚤是否感染鼠疫菌。结果 2008—2017年共挖鼠巢1 230个,有蚤鼠巢238个,鼠巢平均染蚤率为25.07%,2011年最高,为40.00%。238个有蚤鼠巢共获得鼠巢蚤2科4属4种1 561只,平均蚤指数6.55,其中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的构成比分别为73.03%、17.23%、5.06%、4.68%,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为优势种,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为常见种。鼠巢蚤鼠疫菌培养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 2008—2017年剑川县野鼠鼠疫疫源地共有4种鼠巢蚤,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为优势蚤种,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为常见种。鼠巢蚤未检出鼠疫菌。鼠巢蚤指数较高,建议开展预防性的灭鼠灭蚤。(本文来源于《中国热带医学》期刊2018年12期)

王波,钟佑宏,丁奕博,郭英,段存娟[3](2018)在《鹤庆新发野鼠鼠疫疫源地中鼠疫噬菌体的分离及其裂解谱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查明鹤庆新发野鼠鼠疫疫源地内是否存在鼠疫噬菌体,并对所离分鼠疫噬菌体进行形态鉴定及噬菌谱分析。方法以鹤庆县马厂村为核心,选择5km范围内的自然村为采样点,采用鼠铗法进行捕鼠,实验室中取鼠盲肠置入改良PBS中,采用双层平皿对样本进行筛选、纯化得到噬菌体,观察噬菌斑形态,电镜检查噬菌体形态,并在22℃、24℃、28℃及37℃对21株鼠疫菌与115株非鼠疫菌进行裂解特性分析。结果采集的354份标本,分离到2株鼠疫噬菌体;2株噬菌体在高于24℃温度下可裂解鼠疫菌,低于24℃不能裂解鼠疫菌,而非鼠疫菌在4个温度下均不裂解;电镜形态检测2株噬菌体均属于肌尾噬菌体。结论鹤庆新发野鼠疫疫源地内存在着鼠疫噬菌体,且所分鼠疫噬菌体只有在高于24℃时才裂解鼠疫菌,此特性与鼠疫菌在鹤庆县的长期存在相关,且两株噬菌体存在裂解谱较窄,特异性良好,可用于备用诊断噬菌体的筛选株。(本文来源于《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期刊2018年12期)

张正飞,杨焕,张福新,郭勇,陈志军[4](2017)在《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0年扩散趋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更大范围内的自然疫源地调查,研究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范围的变化扩散趋势,探讨其规律,为鼠疫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鼠疫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鼠疫指示动物和鼠类血清中鼠疫F1抗体。结果通过近10年叁轮更大范围内的系统性调查提示:自然疫源地的自然环境复杂,分布范围逐渐演变,由小而大,扩散速度较快,扩散趋势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即由最初发现证实的面积大约210km~2,3个乡镇9个行政村35个自然村,逐步以黄山镇南溪村委会鹿子村为中心向周边扩散,2013年增加约250km~2,达到450km~2,阳性点覆盖面积增加了119.0%。2015年进一步扩散增加约180km~2,达到630km~2,阳性点覆盖面积再新增40.0%,累计调查明确的疫源地分布于玉龙、古城两县(区)的8个乡镇、14个行政村、65个村民小组。扩散方向以向东向北扩散为主,向北扩散趋势更为明显,致使疫源地中心点向东北方向偏移,即中心点不再是黄山镇南溪村委会的鹿子村,而是北移至太安乡吉子村委会汝南化,并有进一步扩散的趋势。尽管疫源地累计发现了7次鼠间鼠疫流行并成功处置,但历次疫源地调查中,区域危险人群、鼠血清、搜索的自毙动物、小型兽类等调查采集的标本均未检测到阳性信息。结论指示动物血清学证实,疫源地范围已经明显向北向东移,以向东北方向扩散为主。扩散趋势明显,扩散速度较快,疫情扩散的风险进一步增高。(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期刊2017年04期)

陈双艳,郭英,张海鹏,谭红丽,王鹏[5](2016)在《2013—2014年云南省剑川县野鼠鼠疫疫源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调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剑川县野鼠鼠疫疫源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布情况调查分析。方法从剑川采集鼠盲结肠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培养、表型鉴定和特异基因分析。结果从采集的645份鼠类标本中,分离到34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分离率为5.27%(34/645);其中致病株1株、非致病株33株。鼠类标本分别是大绒鼠、贝氏树鼩、褐家鼠、齐氏姬鼠、小林姬鼠等,其中大绒鼠采集率和检出率最高(2.79%),其次为齐氏姬鼠(1.55%)。结论剑川县野鼠鼠疫疫源地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主要宿主与鼠疫菌主要宿主基本一致,推测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存在与鼠疫的相对静息相关。(本文来源于《疾病监测》期刊2016年02期)

张正飞,张福新,杨焕,马丽华,陈福美[6](2014)在《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范围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范围、特征,主要宿主、媒介,探讨其规律,为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运用流行病学方法对以5次发现疫情的鹿子村为中心的6个乡镇17个村委会71个村民小组展开调查,采集指示动物血清、啮齿类动物和媒介蚤标本,分离鼠疫杆菌和检测鼠疫F1抗体综合判定。结果判定目前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范围约450 km。,为5个乡镇14个村委会49个村民小组。基本掌握了丽江以黄山南溪村委会鹿子村为中心的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范围、边界和安全边际。结论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位置比较特殊,范围广泛,生态环境较为复杂。动物疫情处于异常活跃状态,开展鼠疫监测、灭鼠灭蚤以及加强疫情"叁报",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完全可以防止人间鼠疫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期刊2014年01期)

张正飞,张福新,杨焕,陈福美,甘玉珍[7](2014)在《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指示动物血清学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丽江市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云贵高原与青藏高原的连接部位。市中心海拔高度为2 418 m。玉龙县、古城区的结合部鼠疫自然疫源地境内山脉属云岭山脉的东南延伸部份,横断山脉中部,山脉呈南北纵列,北高南低,北面为玉龙山,海拔5 596 m,南面为九顶山,海拔3 484 m,山脉内形成无数台地和山谷,东西两侧地势由高而低,逐渐形成山间盆地。丽江海拔高度为2(本文来源于《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柴旭泽[8](2010)在《“3S”技术在剑川齐氏姬鼠、大绒鼠野鼠鼠疫疫源地监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剑川齐氏姬鼠、大绒鼠野鼠鼠疫疫源地空间数据库,应用“3S”技术探讨剑川野鼠疫源地鼠疫分布情况,分析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高风险区域。【材料】1.剑川县1985年~1992年鼠疫监测月报表;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所志关于剑川野鼠历史疫点资料。2.剑川县防疫站提供的剑川县1:80000纸质地图。3.1999年11月剑川县鼠疫监测点及动物历史疫点GPS现场采集坐标数据。4.购买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1987年11月12号剑川县LANDSAT5 TM卫星图像。【方法】1.用Epidata建立剑川县1985~1992年鼠疫监测点月报表、历史疫点数据库,导出课题相关数据到Excel。2.应用GIS软件,结合GPS采集剑川鼠疫监测点、历史疫点地理坐标把剑川县纸质地图扫描数字化,建成图层集;用envi4.6.1软件在TM5卫星图像中提取剑川县土地利用类型、植被指数、土壤湿度,以上3个指标在GIS9.2软件中建立栅格数据库;以上数据导入Geodatabase中,建立剑川县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3.应用GIS软件描述性分析剑川野鼠疫源地空间分布特点。4.应用GIS软件对地理信息数据库及派生数据进行空间分析探讨剑川野鼠鼠疫高风险区域分布。【结果】1.建成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空间数据库。2.利用GIS软件图层显示功能描述剑川野鼠鼠疫发生区域分布情况;1985年-1992年鼠疫监测点野鼠鼠密度变化情况。3.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得出剑川野鼠鼠疫高风险区域。【结论】1.建立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空间数据库。2.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主要分布于黑潓江;玉石江和弥沙河;老君山山脉叁者之间构成的近叁角形区域内。主要涉及区域为沙溪镇大部,甸南镇西部,剑阳镇西部接近老君山小块地区,羊岑乡大部,老君山镇东部接近老君山区域小块地区,马登镇玉石江以东区域,弥沙乡弥沙河以东区域,共8个乡镇。3.剑川野鼠鼠疫高发地区主要集中于黑潓江、玉石江和弥沙河、老君山山脉叁者之间构成的近叁角形区域内。疫区植被指数主要分布区间为0.3-0.5;土壤湿度主要分布区间为-100~-70;疫区土地类型主要分布类型为灌木、林地交界区域。(本文来源于《大理学院》期刊2010-06-03)

连宏宇[9](2010)在《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农田鼠、蚤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和了解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农耕区鼠、蚤类多样性及其空间分布格局,探讨鼠、蚤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及其与鼠疫和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以滇西北野鼠鼠疫疫源地的剑川、兰坪和鹤庆叁县农耕区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选择9个样区进行小型兽类及寄生蚤类的调查取样,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就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农田鼠、蚤类多样性及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与地理环境因素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1)共采获小型兽类753只,隶属于5科11属21种(亚种),其中,齐氏姬鼠(占52.99%)和大绒鼠(占20.32%)为优势种;(2)共获蚤类478只,隶属于3科12属18种(亚种),特新蚤(占29.08%)、方叶栉眼蚤(占21.34%)、和棕形额蚤(占20.92%)为优势种;(3)小型兽类及蚤类物种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有一定的关系;(4)小型兽类Cody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增加呈现先逐步升高后降低的趋势,Sorense指数随海拔增高呈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分布格局,γ-多样性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5)蚤类Cody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增加呈现先逐步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Sorense指数随海拔增高呈先升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γ-多样性沿海拔梯度带变化规律呈现了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6)小型兽类生物量与小型兽类物种丰富度呈显着正相关(r=0.894,P<0.01),而与多样性指数、密度均不相关;小型兽类生物量与蚤类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不相关;(7)小型兽类物种丰富度在叁种温层中的分布总趋势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分布格局,最大峰值在中暖层;蚤类物种丰富度在低热层、中暖层和高寒层农耕区的变化总趋势是呈逐渐增高趋势,最大峰值在高寒层。结论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农耕区鼠、蚤类多样性沿海拔或温层的分布均呈单峰分布格局,多样性的高峰位于中海拔(约2,000-2,900m)梯度带。研究认为:在此区域内宿主及其寄生蚤的高多样性对鼠疫疫源地的长期保存、降低疾病流行的成因、条件和机制有利。(本文来源于《大理学院》期刊2010-06-03)

董兴齐,宋志忠,梁云,王国良,于国林[10](2009)在《云南省野鼠鼠疫现状及疫源地毗邻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收集整理近30a的鼠疫监测资料信息,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野鼠鼠疫疫源地,特别是玉龙鼠疫的发现、证实及其流行态势.结果发现玉龙存在野鼠鼠疫疫源地,目前正处于活跃时期,疫源地范围尚不清楚,由于疫区距中心城市较近,其潜在危害较大.玉龙鼠疫与剑川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可能同属一种类型的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我省滇西北高海拔地区,尤其是有齐氏姬鼠、大绒鼠、喜马拉雅旱獭栖息的一些地带可能存在有鼠疫的活动.从鼠疫菌某些生物学特征看,玉龙鼠疫菌株能酵解甘油、麦芽糖、阿胶糖,不酵解鼠李糖、密二糖,脱氮阴性,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分离的菌株相似,提示玉龙鼠疫有可能渊源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可能是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沿横断山脉向南扩散的一种过渡型.这一研究发现将为进一步研究我国鼠疫遗传与进化提供一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昆明医学院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野鼠鼠疫疫源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掌握剑川县鼠疫自然疫源地鼠巢蚤的种类及感染鼠疫菌的情况,为制定鼠疫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08—2017年,在剑川县鼠疫监测过程中,以挖鼠巢的方法采集鼠巢蚤,按形态学方法鉴定鼠巢蚤种类,实验室用细菌培养方法检验鼠巢蚤是否感染鼠疫菌。结果 2008—2017年共挖鼠巢1 230个,有蚤鼠巢238个,鼠巢平均染蚤率为25.07%,2011年最高,为40.00%。238个有蚤鼠巢共获得鼠巢蚤2科4属4种1 561只,平均蚤指数6.55,其中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的构成比分别为73.03%、17.23%、5.06%、4.68%,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为优势种,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为常见种。鼠巢蚤鼠疫菌培养结果全部为阴性。结论 2008—2017年剑川县野鼠鼠疫疫源地共有4种鼠巢蚤,方叶栉眼蚤、棕形额蚤为优势蚤种,特新蚤指名亚种、低地狭臀蚤为常见种。鼠巢蚤未检出鼠疫菌。鼠巢蚤指数较高,建议开展预防性的灭鼠灭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野鼠鼠疫疫源地论文参考文献

[1].钟佑宏,段存娟,郭英,董珊珊,张艳.剑川野鼠鼠疫疫源地鼠疫噬菌体的分离及其流行病学意义[J].中国热带医学.2018

[2].蔡文凤,罗剑龙,苏丽琼,邵宗体,李寿芹.云南省剑川县2008—2017年野鼠鼠疫疫源地鼠巢蚤调查[J].中国热带医学.2018

[3].王波,钟佑宏,丁奕博,郭英,段存娟.鹤庆新发野鼠鼠疫疫源地中鼠疫噬菌体的分离及其裂解谱测定[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8

[4].张正飞,杨焕,张福新,郭勇,陈志军.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10年扩散趋势研究[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7

[5].陈双艳,郭英,张海鹏,谭红丽,王鹏.2013—2014年云南省剑川县野鼠鼠疫疫源地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调查分析[J].疾病监测.2016

[6].张正飞,张福新,杨焕,马丽华,陈福美.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范围的研究[J].国外医学(医学地理分册).2014

[7].张正飞,张福新,杨焕,陈福美,甘玉珍.丽江野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指示动物血清学调查研究[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2014

[8].柴旭泽.“3S”技术在剑川齐氏姬鼠、大绒鼠野鼠鼠疫疫源地监测中的应用[D].大理学院.2010

[9].连宏宇.云南野鼠鼠疫疫源地农田鼠、蚤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D].大理学院.2010

[10].董兴齐,宋志忠,梁云,王国良,于国林.云南省野鼠鼠疫现状及疫源地毗邻关系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

标签:;  ;  ;  

野鼠鼠疫疫源地论文-钟佑宏,段存娟,郭英,董珊珊,张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