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旱转基因论文-梁俊俊,易玲,李莉岚,张海莉,邓光兵

抗旱转基因论文-梁俊俊,易玲,李莉岚,张海莉,邓光兵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旱转基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小麦,转基因,抗旱,产量

抗旱转基因论文文献综述

梁俊俊,易玲,李莉岚,张海莉,邓光兵[1](2019)在《利用HDG11基因创制抗旱、稳产转基因小麦新材料》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非生物胁迫。拟南芥HDG11基因与作物抗旱密切相关,超表达HDG11的作物拥有发达的根系和较高的水分利用率。但也有研究认为超表达HDG11会使作物根部变短、营养生长受到抑制。本研究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获得了20个超表达HDG11的小麦稳定纯系。与野生型对照相比,各转基因株系营养生长受到抑制,表现为叶窄、株高低、根短、干物质积累量低,但侧根数目增加。转基因株系苗期抗旱性明显强于对照,表现为叶片失水率低,干旱胁迫存活率高。推测其抗旱性提高主要与其窄且向内卷曲的叶片形态有关。田间性状统计结果表明,转基因各株系的叶长和千粒重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但多数株系的穗长和单株产量低于对照,仅鉴定出3个单株产量比对照组高的株系。结合定量PCR结果,发现HDG11表达量最高的几个株系,其根长、株高和单株产量均相对较低,而3个营养生长及单株产量表现优良的株系,HDG11的表达量则相对适中或偏低。推测各转基因株系营养生长和产量相关指标的差异很可能与目的基因的表达量密切相关,HDG11基因的过度表达会对小麦的营养生长造成不利影响。本研究最终鉴定出抗旱性明显增强且单株产量高于对照的转基因株系3个(126-4、126-10和126-22)。其存活率分别比对照高21.25%、26.25%和45.72%;失水率低5.92%、15.00%和18.77%;单株产量高18.35%、32.64%和12.85%。(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期刊2019-08-11)

孙坤鹏[2](2019)在《抗旱、耐盐转基因旱稻的种质资源创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本课题的前期研究中,将来自于小立碗藓的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样蛋白(Gene ID:112292083,将该基因命名为DEHY)的基因分别转入了鲲旱1号(简称H1)、鲲旱2号(简称H2)及旱糯3号(简称HN3)等叁个品种的旱稻中,获得大量阳性转基因株系。本课题即是对旱稻转基因后代进行纯合株系的筛选和进一步分析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在田间和实验室,利用喷施一定浓度的除草剂对不同天数的转基因株系进行筛选,对喷施除草剂后全部存活的转基因株系分别选取一定数量的单株,进行目的基因PCR鉴定,筛选得到一批候选纯合体株系,具体筛选结果为:DEHY转化H1得到8个,DEHY转化H2得到20个,DEHY转化HN3得到17个候选纯合体株系。2、利用Southern杂交,对候选纯合体株系进行拷贝数分析,筛选到2个单拷贝株系(将其编号为5-37、5-46)、6个二拷贝株系,12个多拷贝株系。3、利用半定量RT-PCR对单拷贝株系和二拷贝株系植株分别进行目的基因的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2个单拷贝株系的目的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二拷贝株系。4、利用一定浓度的PEG和NaCl胁迫,在实验室进行幼苗期的抗逆性分析,结果显示:NaCl胁迫条件下,5-37株系复水后存活率最高,达36%;PEG胁迫下,5-37、5-46株系复水后存活率最高,约为21%;随后,利用0.5%NaCl的盐池进行转基因株系田间的初步耐盐性筛选,得到一个高耐盐的转基因株系,即为5-37株系。5、对以上1-2拷贝的转基因株系进行TAIL-PCR插入位点分析,确定DEHY基因已经稳定整合到转基因株系3-18基因组的6号染色体中。分析目的基因插入位点的基因组上、下游10Kbp范围内的几个基因,分别针对野生型与3-18转基因株系,对这几个基因进行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插入位点下游基因Os06g0663900的表达量明显低于野生型植株。(本文来源于《河北科技大学》期刊2019-06-01)

张婧[3](2019)在《T_2代共表达ZxNHX1-ZxVP1-1转基因紫花苜蓿抗旱耐盐性评价及ZxNHX1和PcCLCg对紫花苜蓿的聚合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在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畜牧业发展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其耐盐抗旱性较弱在该地区很难获得高产。而将优良抗逆基因导入紫花苜蓿中以改良其抗逆性,是现阶段常用的育种手段。多浆旱生植物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um)通过吸收生境中的Na~+并将其区域化至叶片液泡中来抵御逆境胁迫。本课题组前期克隆了其体内调控Na~+区域化的液泡膜Na~+/H~+逆向转运蛋白和为其提供质子驱动力的H~+-PPase编码基因ZxNHX1和ZxVP1-1,并将它们共转化入紫花苜蓿中,T_0和T_1代转基因紫花苜蓿的耐盐抗旱性均显着增强。本研究进一步评估T_2代共表达ZxNHX1-ZxVP1-1转基因紫花苜蓿的抗旱耐盐性,以期为今后的推广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此外,课题组还发现另一耐氯植物沙芥(Pugionium cornutum)可以吸收大量Cl~-于地上部来抵御干旱和盐胁迫,并克隆了沙芥中区域化Cl~-的通道蛋白编码基因PcCLCg。本研究将ZxNHX1和PcCLCg共转入紫花苜蓿中,以期利用Cl~-来维持细胞内离子与电荷平衡,并增强植株的渗透调节能力。本研究得到以下结果:1.在200 mM NaCl或干旱胁迫(田间持水量为30%)下,野生型植株叶片发生萎蔫且生长受阻,而转基因植株叶片仍保持绿色、生长仅受到轻微抑制,其株高、根长和生物量均显着优于野生型。另外,转基因植株在盐胁迫下的叶片相对含水量、净光合速率及根系活力分别比野生型高出8%、165%和69%;在干旱胁迫下亦高出15%、49%和189%,表明T_2代共表达ZxNHX1和ZxVP1-1转基因紫花苜蓿稳定遗传了其T_0、T_1代优异的耐盐抗旱能力。2.通过PCR的方法将ZxNHX1与HA、ZxVP1-1与FLAG、PcCLCg与FLAG标签融合,并获得相应的融合基因ZxNHX1-HA、ZxVP1-1-FLAG及PcCLCg-FLAG和FLAG-PcCLCg。将融合基因、启动子pGmUbi、标记基因Bar导入植物表达载体,构建了携带抗除草剂标记基因Bar的双价植物表达载体(35s::ZxNHX1-HA-pGmUbi::ZxVP1-1-FLAG、35s::ZxNHX1-HA-pGmUbi::PcCLCg-FLAG和35s::ZxNHX1-HA-pGmUbi::FLAG-PcCLCg)、单价植物表达载体(35s::ZxNHX1-HA)及空白对照载体。3.将上述载体通过农杆菌介导法分别导入紫花苜蓿中,并获得相应的抗除草剂转化植株。对转入ZxNHX1和PcCLCg的抗除草剂植株进行分子鉴定,PCR分析表明,目的基因ZxNHX1、PcCLCg以及筛选标记基因Bar均已插入到植物基因组中;RT-PCR分析表明,在4株PCR阳性植株中均有目的基因ZxNHX1、PcCLCg以及筛选标记基因Bar的表达。(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2-01)

王文静,张增民,张萌琪,闵东红[4](2018)在《利用分子跟踪检测和滚动回交创制转基因矮败小麦抗旱新种质》一文中研究指出以4个T4代转TaEBP、GhDREB、GmDREB1、GmDREB3等抗旱相关转录因子基因的小麦株系为供体,以‘矮败周麦18’为受体,通过温室加代条件下的有限回交、滚动回交途径,应用分子跟踪检测手段,创制转基因矮败小麦抗旱新种质。BC2F2植株目的基因的PCR检测结果表明,获得了分别聚合不同外源基因于一体的抗旱相关转基因‘矮败周麦18’小麦新种质,其中有TaEBP和GhDREB、GmDREB3和GmDREB1、TaEBP和GmDREB3、GhDREB和GmDREB3分别聚合于同一植株的矮败种质;及TaEBP、GhDREB、GmDREB3叁个基因聚合在同一植株的矮败种质。这些转基因新种质为进一步开展抗旱转基因矮败小麦轮回选择育种理论与方法研究提供了重要材料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北农业学报》期刊2018年10期)

郭佳惠,李刚,赵建宁,杨殿林,闫凤鸣[5](2018)在《抗旱和耐盐碱转基因棉花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线虫作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已成为转基因作物环境安全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于2014和2015年,以抗旱转基因棉花013011和耐盐碱转基因棉花013018为对象,研究2种抗逆转基因棉花对棉田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有处理中共鉴定出土壤线虫34属,其中,食细菌线虫13属,食真菌线虫3属,捕食性线虫9属,植食性线虫9属,其中优势属均为头叶属(Cephalobus)、真头叶属(Eucephalobus)和螺旋属(Helicotylenchus)。与各自受体对照相比,除了抗旱转基因棉花013011土壤线虫的属丰富度显着降低(P<0.05)、食细菌线虫丰度显着增加(P<0.05)外,各处理其他生态学指标和营养类群并不受性状因素的影响。耐盐碱转基因棉013018及其受体对照棉Q处理棉田土壤线虫总丰度,食细菌线虫丰度、捕食杂食性线虫丰度在不同采样时间之间均存在显着或极显着差异。抗旱转基因棉013011及其受体棉TH2处理棉田土壤线虫通路指数、成熟度指数和植食性线虫指数在不同采样时间之间存在极显着差异。抗旱和耐盐碱转基因棉田与对照田相比,中杆属(Mesorhabditis)和桑尼属(Thornia)个别稀有属土壤线虫相对丰度发生显着变化,而优势属土壤线虫相对丰度无显着变化。(本文来源于《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魏宁[6](2018)在《GhDRPP1转基因棉花抗旱性及其相关的生理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衣、食、住、行”是关系每个人生活水平的四件事,其中“衣”为首位,其重要性可见一斑。棉纤维制品良好的吸湿性及透气性使其深受人们喜爱,而棉花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经常受到病虫害、干旱、极端天气等多种生物胁迫与非生物胁迫的影响,导致棉花产量和品质大幅降低。因此,研究棉花胁迫应答的分子机制,通过转基因技术增强棉花抗性,有利于棉花产量的提高与品质的改善。脱落酸(ABA)是植物体内一种与环境胁迫相关的重要信息调控物质。近年来,在拟南芥中的研究揭示了一条比较完整的ABA信号通路,但有关棉花中ABA的作用机制目前还没有相关的报道。本实验室分离鉴定了一个PP2C(Protein phosphatase 2C)家族的基因GhDRPP1,可能在ABA信号通路及棉花干旱胁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GhDRPP1转基因棉花后代株系进行相关的表型遗传分析及其抗旱性等方面的探究。1、GhDRPP1转基因棉花的抗旱性及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分析本文对T3代和T4代GhDRPP1过量表达(OE)与RNAi转基因棉花进行了遗传及生化分析。干旱处理和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与野生型棉花(WT)相比较,GhDRPP1过量表达转基因棉花株系具有明显不耐旱的表型,而RNAi株系则更为抗旱,且该表型是可以稳定遗传的。GhDRPP1过量表达转基因棉花株系在干旱胁迫下,叶片内的H202含量、MDA含量显着高于野生型,反映了其在干旱条件下因失水而受到的损伤更为严重;相反,植物体内清除活性氧的酶SOD和POD活力比较低,反映了其在应对干旱胁迫时较弱的适应性。而GhDRPP1 RNAi株系叶片内H202和MDA含量低于野生型,SOD和POD酶活性高于野生型。此外,为了更全面地了解GhDRPP1过表达或部分沉默后对棉花植物体产生的影响,对GhDRPP1过量表达与RNAi转基因棉花及野生型棉花种子大小进行比较,纤维长度进行了测量,发现转基因棉花与野生型相比,在种子大小和棉纤维长度上没有明显差异,这表明该基因过量表达或抑制表达不影响棉花种子和纤维品质等农艺性状。2、GhDRPP1与互作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本实验室在先前的研究中,以GhDRPP1为诱饵蛋白,筛选干旱胁迫条件下棉花叶片cDNA文库,筛选到一些候选的互作蛋白。为了寻找可能与GhDRPP1相互作用的蛋白,本文分离克隆了其中5个候选基因GhD03G1306、GhA11G0835、GhA08G1057、Gh_A07G0741、Gh_A12G2092的cDNA全长序列,分别构建到pGADT7载体上,与pGBKT7-GhDRPP1进行酵母双杂交实验分析。结果显示,Gh_D03G1306和Gh_A08G1057可以与GhDRPP1发生相互作用,但其他叁个蛋白不能与GhDRPP1相互作用。GO聚类分析结果显示,Gh_D03G1306(KINB3)编码SNF1 相关蛋白激酶的调节亚基 3(SNF1-related protein kinase regulatory subunit beta-3),可能参与细胞代谢中蔗糖应答、调控氮含量等,分子功能上与蛋白结合有关;Gh_A08G1057可能参与染色质重组、DNA配对等。3.干旱条件下的GhDRPP1转基因棉花叶片转录组分析及验证为了探究GAhDRPP1参与干旱胁迫的分子机理,我们对GhDRPP1过量表达(OE)、RNAi及野生型棉花进行正常条件和干旱5天后的叶片转录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对比正常条件下的WT、OE、RNAi株系,干旱5天之后叁个株系的差异表达基因分别为:6805个、6164个、2417个,可见干旱条件下,植物体通过一个广泛、复杂的调控网络来应答干旱胁迫。在正常条件下,GhDRPP1 OE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相比有11个差异表达基因;GhDRPP1 RNAi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相比有9个差异表达基因。干旱5天后,在GhDRPPP OE转基因棉花株系出现差异表达基因1932个,其中1072个上调,860个下调;GhDRPP1 RNAi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相比有60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389个上调,216个下调。在干旱条件下,无论是GhDRPP1 OE还是RNAi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相比都出现大量的差异表达基因,这暗示着GhDRPP1在干旱胁迫应答中发挥重要功能。将这些差异表达基因进行注释后,与GhDRPP1进行共表达分析,对部分与GhDRPP1相关性较高的基因进行了 qRT-PCR分析验证,找到一些可能受到GhDRPP1调控的蛋白,如脯氨酸转运因子(ProT1)、半胱氨酸的类受体激酶 25(RLK25)等。根据GO聚类分析以及KEGG分析,推测GhDRPP1主要通过影响脱落酸和赤霉素信号转导途径,不利于气孔关闭等一系列胁迫应答反应,并且影响整个激素信号调控网络,导致过量表达转基因棉花株系对干旱敏感。与野生型相比,RNAi株系光合作用增强可能是其抗旱性增强的原因之一。挑选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qRT-PCR分析验证,结果表明上述转录组数据基本真实可靠。将可能参与ABA信号通路的基因、受胁迫调控的marker基因、组成光系统的一些基因在不同株系中的表达量制成热图并进行了分析。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GhDRPP1蛋白可能通过参与脱落酸及赤霉素信号通路等多种激素信号转导途径,影响气孔关闭、光合作用等,从而在棉花干旱胁迫应答中起负调控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丁风鹅[7](2018)在《海洋微生物CSP基因提高转基因玉米的抗旱和耐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玉米(Zea mays L.)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来源。干旱和低温严重影响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技术选育出抗逆玉米新品种已经成为当前育种的研究趋势。冷激蛋白是广泛存在于细菌、植物和动物中的一类高度保守的核酸结合蛋白,可作为RNA分子伴侣,参与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应答等细胞生理活动,增强细胞抵抗外界逆境胁迫的能力。目前已有过表达冷激蛋白基因提高植物抗逆性的研究,但基因来源仅局限于几种已知微生物或植物。海洋微生物99%是不可培养的,本实验室前期从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中克隆得到一个冷激蛋白基因(CSP),将其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上并转入拟南芥,生理检测结果表明CSP基因的转入提高了拟南芥的抗旱和耐寒特性。本研究利用农杆菌介导的幼胚侵染法将重组质粒Ubi::CSP转入玉米,经过共培养、恢复、筛选、分化和再生等过程共得到9个阳性转化事件。对T0代转化植株进行PCR检测及bar试纸条检测,结果表明目的基因CSP和标记基因bar均成功转入。将T_0代转化植株与玉米骨干自交系郑58进行杂交,对F1代玉米进行半定量RT-PCR检测,结果表明9个株系均有表达,选取表达量较高的L4、L5和L9株系进行Southern杂交和卡平方检验。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CSP基因已经整合到玉米的基因组中且叁个株系均为单拷贝。卡平方检验结果表明后代基因分离比符合1:1的孟德尔分离定律。因此选择这3个株系进行后续苗期抗旱耐寒生理实验。苗期生理检测结果表明:干旱胁迫2w后,转基因玉米的生长状况明显优于野生型玉米,其生物量、根长、叶片相对含水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野生型玉米,丙二醛含量则低于野生型玉米,表明与野生型玉米相比,转基因植株具有更好的抗旱性;低温胁迫3d后,转基因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均高于野生型玉米,而丙二醛含量则低于野生型玉米,表明与野生型玉米相比,转基因玉米具有更好的耐寒性。选取表现较好的L9株系进行田间抗旱实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正常生长条件下,转基因与野生型玉米各农艺性状无显着差异;干旱胁迫后,转基因玉米与野生型玉米的株高、叶面积、穗粗、穗行数和百粒重无显着差异,穗位显着低于野生型玉米,穗长、行粒数和穗重则显着高于野生型玉米。由此可以推测,干旱胁迫下,转基因玉米通过增加穗长与行粒数从而增加了总粒数使穗重增加。上述结果表明,CSP基因在玉米中的过表达能够提高转基因玉米的抗旱性和耐寒性。(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8-05-01)

王靖宇,丁伟,Muhammad,Shahid,Khan,程茁,戴航宇[8](2018)在《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抗旱大豆与不同碳代谢途径杂草生存竞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C_3代谢途径杂草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 Medicus)、C_4代谢途径杂草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为代表,研究干旱胁迫下它们与转DREB3基因抗旱大豆的生存竞争关系,以期为转基因抗旱大豆生存竞争性提供基础数据。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分别测定大豆、杂草的光合特性与生物量。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C_3杂草苘麻、C_4杂草反枝苋在与大豆的生存竞争中均处于优势地位,杂草的生物量与光合特性均表现出显着优势。混栽大豆株高、鲜质量、根瘤固氮酶活性均显着降低,其中C_4杂草比C_3杂草对大豆的竞争优势更强。(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8年03期)

毋若楠,王红,杨成成,王争艳,武永军[9](2017)在《拟南芥lncRNA-At5NC056820过表达载体构建及其转基因植株的抗旱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拟南芥At5NC056820为研究对象,构建其过表达载体,以蘸花法侵染拟南芥,经半定量PCR鉴定成功获得了12株过表达株系,并测定转基因植株在干旱胁迫下的生理指标,分析转基因植株的抗旱性,以明确At5NC056820对干旱胁迫的响应,为进一步揭示lncRNA影响植物抗旱性的分子机制提供依据。结果显示:(1)成功构建出含有At5NC056820的载体,并得到了12株阳性植株。(2)阳性植株经RCR验证,证实At5NC056820已在拟南芥中过表达;转基因拟南芥A-3、A-7和A-8在干旱处理下均较野生型长势良好。(3)干旱处理10d后,转基因拟南芥的游离脯氨酸含量为2 429.58μg·g~(-1),比野生型高2.2~2.5倍;转基因拟南芥叶绿素含量为0.82mg·g~(-1),平均下降了48.9%,而野生型拟南芥下降了63.0%;转基因拟南芥丙二醛含量为2.15 mmol·L~(-1)·g~(-1),其上升量较野生型少1.19mmol·L~(-1)·g~(-1);转基因拟南芥的植物组织相对含水量为53.73%,其下降量较野生型少19.0%。研究表明,lncRNA-At5NC056820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拟南芥的耐旱性。(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7年10期)

易小龙[10](2017)在《转基因棉花抗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安全性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是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新疆属于干旱荒漠地带,气候干燥;同时新疆又是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之一,而棉花属于耗水作物,农业用水危机越来越突出,培育抗旱转基因棉花显得尤为重要,可很大程度上缓解干旱对棉花的影响。抗旱转基因棉花的获得性抗性所引发的安全性问题则是其应用于生产和推广的前提。本研究以实验室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获得的11个转基因抗逆棉花株系和其3个亲本受体品种为材料,采用膜下滴灌,共5个不同灌水量处理:不灌溉(NI)、低量灌溉(LI)、中量灌溉(MI)、高量灌溉(HI)、正常灌溉(CK),其中正常灌水量略高于石河子棉区平均值。并对棉花农艺、生理、光合、荧光进行了测定,以期研究转基因棉花对水分的响应以及建立转基因棉花抗旱性评价体系用以评定其抗旱性和生存竞争力。并通过对连续耕作过转基因棉花和亲本棉花的根系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多样性进行分析,用以揭示抗旱转基因棉花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影响。为指导田间抗旱转基因棉花水分管理和环境安全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不灌溉(NI)和正常灌溉(CK)条件,通过主成分分析及隶属函数加权平均法(D值)并结合抗旱指数法对11个转基因抗逆棉花株系及其3种亲本受体的株高、红茎比、始果节位、果枝数、铃数、单铃重、单株铃重、籽棉产量、叶绿素、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可溶性蛋白等进行了抗旱综合性评价以鉴定其抗旱性强度。结果表明,在所有供试材料中,相对亲本受体型,转基因型的抗旱性均高于亲本。其中以25C-1和TH1-katG的抗旱性综合指标值最高,抗旱性最强,TH1-ACCD、TH1-35S-COR和24C-1为中间类型,TH1-HRD、TH1-SAD,672-SacB、672-RD-COR、672-RD-SAD和672-2300TF为不抗旱材料。证明外源抗逆基因的导入提高了其的抗旱性,对比亲本受体型其生存竞争力均有所提高。2.在5个不同灌水量处理下,对其中24C-1、25C-1两种转基因抗旱棉花株系进行研究,测定其在不同水分胁迫下棉花苗、蕾期农艺性状及花铃期不同阶段花(蕾)铃发育、叶片光合参数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等指标,研究转基因及其亲本受体棉花对水分胁迫响应机理的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棉花花(蕾)铃发育明显受到抑制,2个品种(系)的净光合速率(Pn)、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光能利用率(LUE)、PSII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II)、光化学碎灭系数(qP)呈现下降趋势;而气孔限制值(Ls)和非光化学碎灭系数(NPQ)则呈现上升趋势,HI和CK下差异均不显着或差异较小。3.通过对25C-1及其对应亲本受体TH2棉花根际土壤采集,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进行连续3个种植季节及第叁年进行的土壤微生物微生态多样性的测定,以期研究作物、土壤、土壤微生物叁者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研究发现,在叁年间转基因及其亲本受体在年与年及品种(系)间在PH值、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上均无显着差异,只在2014/2015、2014/2016的土壤有机质(OM)及土壤微生物微生态中Arthrobacter_oxydans和Lysobacter_soli的物种丰度上存在差异。结果表明,转基因及其亲本受体在连续种植季年间的土壤理化上无显着差异,而土壤有机质在年间出现显着差异,因此棉花秸秆还田可能是导致抗旱转基因型与亲本受体型根际微生态差异的根本原因。(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7-06-01)

抗旱转基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本课题的前期研究中,将来自于小立碗藓的胚胎发育晚期丰富蛋白样蛋白(Gene ID:112292083,将该基因命名为DEHY)的基因分别转入了鲲旱1号(简称H1)、鲲旱2号(简称H2)及旱糯3号(简称HN3)等叁个品种的旱稻中,获得大量阳性转基因株系。本课题即是对旱稻转基因后代进行纯合株系的筛选和进一步分析鉴定,主要结果如下:1、在田间和实验室,利用喷施一定浓度的除草剂对不同天数的转基因株系进行筛选,对喷施除草剂后全部存活的转基因株系分别选取一定数量的单株,进行目的基因PCR鉴定,筛选得到一批候选纯合体株系,具体筛选结果为:DEHY转化H1得到8个,DEHY转化H2得到20个,DEHY转化HN3得到17个候选纯合体株系。2、利用Southern杂交,对候选纯合体株系进行拷贝数分析,筛选到2个单拷贝株系(将其编号为5-37、5-46)、6个二拷贝株系,12个多拷贝株系。3、利用半定量RT-PCR对单拷贝株系和二拷贝株系植株分别进行目的基因的表达量分析,结果显示2个单拷贝株系的目的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二拷贝株系。4、利用一定浓度的PEG和NaCl胁迫,在实验室进行幼苗期的抗逆性分析,结果显示:NaCl胁迫条件下,5-37株系复水后存活率最高,达36%;PEG胁迫下,5-37、5-46株系复水后存活率最高,约为21%;随后,利用0.5%NaCl的盐池进行转基因株系田间的初步耐盐性筛选,得到一个高耐盐的转基因株系,即为5-37株系。5、对以上1-2拷贝的转基因株系进行TAIL-PCR插入位点分析,确定DEHY基因已经稳定整合到转基因株系3-18基因组的6号染色体中。分析目的基因插入位点的基因组上、下游10Kbp范围内的几个基因,分别针对野生型与3-18转基因株系,对这几个基因进行定量PCR分析,结果显示插入位点下游基因Os06g0663900的表达量明显低于野生型植株。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旱转基因论文参考文献

[1].梁俊俊,易玲,李莉岚,张海莉,邓光兵.利用HDG11基因创制抗旱、稳产转基因小麦新材料[C].第十届全国小麦基因组学及分子育种大会摘要集.2019

[2].孙坤鹏.抗旱、耐盐转基因旱稻的种质资源创制[D].河北科技大学.2019

[3].张婧.T_2代共表达ZxNHX1-ZxVP1-1转基因紫花苜蓿抗旱耐盐性评价及ZxNHX1和PcCLCg对紫花苜蓿的聚合转化[D].兰州大学.2019

[4].王文静,张增民,张萌琪,闵东红.利用分子跟踪检测和滚动回交创制转基因矮败小麦抗旱新种质[J].西北农业学报.2018

[5].郭佳惠,李刚,赵建宁,杨殿林,闫凤鸣.抗旱和耐盐碱转基因棉花对土壤线虫群落的影响[J].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2018

[6].魏宁.GhDRPP1转基因棉花抗旱性及其相关的生理遗传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8

[7].丁风鹅.海洋微生物CSP基因提高转基因玉米的抗旱和耐寒性[D].大连理工大学.2018

[8].王靖宇,丁伟,Muhammad,Shahid,Khan,程茁,戴航宇.干旱胁迫下转基因抗旱大豆与不同碳代谢途径杂草生存竞争的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8

[9].毋若楠,王红,杨成成,王争艳,武永军.拟南芥lncRNA-At5NC056820过表达载体构建及其转基因植株的抗旱性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7

[10].易小龙.转基因棉花抗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以及安全性评价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7

标签:;  ;  ;  ;  

抗旱转基因论文-梁俊俊,易玲,李莉岚,张海莉,邓光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