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中的“多段结构”

浅谈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中的“多段结构”

一、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中的“多切分结构”浅谈(论文文献综述)

傅满义[1](2018)在《“现代汉语”课程之层次分析法教学札记》文中研究说明层次分析法是语法分析中最基础的方法,是现代汉语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作者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层次分析的原则、有关兼语式的处理、有关虚词在切分时的划界问题加以考察和探讨,强调教材应注意对分析原则表述的准确性、补充介绍层次分析的系统性原则,主张兼语式宜归为连谓式的处理办法,并说明层次分析时应注意虚词划界的重要性。

朱楚宏[2](2014)在《杂糅结构与兼语句式》文中认为如果撇开对错的性质不说,兼语句就是一种杂糅句,是一种合法的杂糅句。兼语句是谓语部分的结构延伸,杂糅句的结构牵连也可出现在谓语部分,也可出现在非谓语部分,这就使这性质本不相同的两种结构产生了交集的可能。杂糅句是将几种句法格式交错在一起,情况比较复杂;兼语句的句法格式也有扩张的态势。对兼语句的清理与界定,有助于澄清对杂糅句的认识,促进汉语的规范运用。在杂糅句的规范中存在着两种误判:一是将正常的兼语看成杂糅,二是将既非兼语也非杂糅的结构也看成杂糅。两种误判中,既有将正判为误的,也有将此类错误判为彼类错误的,还有正误难辨的中介现象。

郭冰[3](2012)在《陆俭明层次分析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层次分析理论的产生,在整个语法学界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它更加符合语言事实,更加尊重语言结构的内部组合规律,因而弥补了传统分析法在很多方面的不足。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引进层次分析理论,此后,该理论迅速传播并被广泛应用,有力地推动了汉语语法研究的发展。陆俭明先生是我国结构主义代表者之一,对于层次分析法也大力提倡,本文以陆先生关于层次分析法运用实例的三篇文章为纲,通过对它们的研读讨论,将层次分析法,特别是陆俭明先生的层次分析思想给予完整的阐述和展示,同时对相关语言结构体的内部构造进行分析与解释,并在此过程中提出自己的问题和见解。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层次分析理论的产生背景、优越之处等,以及关于陆俭明层次分析思想的研究综述和研究意义。第二章通过研读陆俭明的文章,兼以对比各家观点,研究“像X似的”格式内部的结构层次问题,给出合理解释,最后得出结论。第三章主要对“所”字结构的长度、功能、性质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揭示初“他所写的文章”的内部构造。第四章对“父亲的父亲的父亲”这类结构体的内部层次进行了研究,并在陆俭明先生观点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解释。第五章针对层次分析法存在的一些局限性,总结陆俭明先生在层次分析法的运用方面所作出的推进与创新。最后是结语部分,归纳全文,得出结论。

崔婉星[4](2012)在《《汉语层次分析录》与句法分析》文中指出本文围绕着饶长溶先生的《汉语层次分析录》这本书展开讨论和论述的,在任何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层次分析是跳不过去的重点。在如何分析句子和怎样更好的分析句子的问题上,语言学家们进行了深刻的探究,并提出了各种切分方法和认识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成分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这两种。饶先生的《汉语层次分析录》就是采用其中的一种层次分析法,全文紧紧围绕着层次分析来讨论各种语言现象,而且这些语言现象都是现代汉语中的重难点,例如对副动词(介词)的讨论,例如对于某种结构的讨论,不仅告诉读者怎样进行层次切分,而且告诉读者为什么要这这样切分,同时告诉读者如果不这么切分,而采取其他切分方式是否可行,理由是什么。本篇论文正是基于同样的研究方法,某一语言现象—“可能的层次切分方法--逐一解释—确定最终的层次切分方法”来完成的。因为语言具有社会性,所以语言现象也呈现出复杂性,同样由于语言具有传承性,所以导致语言是一个渐变发展的过程,这就给我们分析语言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不可以一概而论、一刀切,很多语言现象要一个一个的具体的分析。本篇论文就是在这样的目的下产生的。首先是对《汉语层次分析录》的进一步的补充,其次是对其中不明确的说法做出进一步的解释,最后将层次切分的理论进一步完善和运用生活中的大量例子来进行论证。本篇论文将文章分为六个部分,分别论述了副动词(介词)、“很”+动词结构、“把”字句的讨论、“不”+动词结构、语法意义和层次分析,并且在每一种论述后面都补充具体的例子来进行论证说明,力求论述清晰明白。本篇论文意图是随着汉语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句法分析的不断发展,我们要综合各种层次分析的方法,利用其优势,规避其劣势,使得我们的研究更为准确。

薛剑莉[5](2010)在《现代汉语短语理论的嬗变》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吕叔湘先生《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中有关短语的条目为纲,回顾了语言学界对汉语短语理论研究的变化与发展,并对其中某些问题进行了尝试性的探析。论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概述现代汉语短语研究状况,进而提出论文撰写的意义及目的、研究对象、范围及方法、论文的语料来源及结构安排。第二章、现代汉语短语的名称、定义与术语问题。短语相关的名称、定义及术语的不同反映了学者们对汉语短语的性质以及短语范围等的认识存在分歧,本文试图对各家不同学说做一梳理,并指其中较为合理的理论。第三章、短语研究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短语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地位是被学者们逐步认识达到的,本文试图通过从词本位和句本位再到词组本位的汉语语法理论变化揭示短语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第四章、短语的分类。不同的分类标准和角度对短语做出不同的分类,本文对各家不同的短语分类处理方法进行了分析。第五章、短语与词、句子的区别与联系。短语与词及句子之间存在着划界的问题,如果划界问题不解决,便会引起语言研究及语言运用中的许多问题,本文在本章中着力解决这一问题。第六章、短语结构和层次分析法。由于复杂短语是由两个以上的层次组成的,运用层次分析方法分析短语结构有助于我们对语义的理解。本文在论述了层次分析理论之后,进一步阐述了层次分析法对歧义短语消解的作用、局限性以及层次分析应该注意的问题。第七章、结语部分。提出短语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20世纪90年代及新世纪的语法研究新动向做一综述。

王小穹[6](2008)在《论主谓主语句的构句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主谓主语句是现代汉语中很普遍的现象,但是目前还没有人对这类句式的构句特点进行专门的研究。本文采用要素分析的方法,从认知框架出发,用“有界”“无界”理论对主谓主语句的构句特点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考察。本文考察的思路是先要素后整体,即先考察主谓主语句的主语,接着考察谓语,再综合考察整个句子。所以首先澄清与整个研究相联系的几个传统概念:主语与话题、句子与短语。只有确定了主语和句子这两个概念所研究的确切对象和范围,才能真正地认识和解释主谓主语句。本文先对主谓结构的几种基本形式进行分类,并从中归类出两种通常能作主谓主语句大主语的主谓结构形式,接着通过对这两种主谓结构的特点进行了归纳,从而总结出主谓主语句大主语构成的规律:能作主谓主语句大主语的主谓结构是不能自主成句的短语,表达的是一个没有内在终止点的概念,具有无界的特点。对主谓主语句大谓语的分析按如下步骤:先根据语料对大谓语的构成形式进行分类归纳,接着对大谓语的谓词进行了分类考察:除了考察名词性、形容词性谓词外,着重考察了具有续断弱、起点与终点不全的动词性谓词,从而总结出大谓语谓词一律呈现出无界特征的特点。然后文章从现实性陈述句的构句要求出发,对主谓主语句大谓语部分必须进行有界处理作了一定程度的解释。因此,主谓主语句中的主谓结构作主语,作为主谓主语句的一个组成要素,必须是无界的;而主谓主语句作为一个现实性陈述句,表达的应该是一个有内在终止点的概念,必须是有界的。有界无界这一对概念还贯穿于其它同形异构的句式中,鉴别主谓主语句与其它句式是我们对这一认知理论认识的进一步延伸和应用。

赵国军[7](2008)在《现代汉语变量表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与量范畴有关的问题已成为近年来汉语语法界研究的热点,表现在研究文献中量的名称层出不穷、学者们对主观量的持续关注、涉及量的文献大批出现等。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是量的定义含混不明,二是缺乏对量的系统性及其次范畴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量的系统,并据此从句法的角度,以具体个案考察的形式探究现代汉语表达中量的次范畴之间的转变,同时,也从一个新的角度解释一些汉语语法现象。全文正文部分共六章,前五章着眼于句法结构中的量,最后一章从变换(也可看作篇章)的角度看句法位置对量的表达的影响。其中,第一章到第四章研究量类之间的转化,第五章讨论量值的变化,第六章则看表量形式在不同句法位置变换时表量情况的变化。绪论部分首先概略地考察了语言中的范畴以及与量范畴有关的基本问题,接着对现有的量范畴研究情况作了较详尽的综述,指出了主要的不足和问题,然后交代了研究思路、方法和原则,说明了语料来源。第一章首先梳理了经常使用的“量”、“数”及“数量”等概念,然后尝试建立了量的系统,最后概括地说明量的次范畴之间的变化。在量的系统方面,大体上分为量类次系统和量值次系统。其中,量类次系统又基本量类和派生量类,量值包括量的大小、界限、序列和比例。对某一个特定的量定性,可以从量类或量值角度,也可以同时从这两方面进行,现有研究及未来发现的各种量都可以纳入其中。量的转化或称“变量、量变”,是指量的不同次范畴之间的变化。第二章探讨物量与动量的转化。表物量、动量和性状量的典型形式分别是:名词及数量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名量词(如“个”)和动量词分别是物量和动量的计量单位,也是名量和动量的标记,其通常的句法功能是与数词构成数量短语修饰或限定名词、动词。“动量词+名词”、“名量词‘个’+动词”多数情况下不能组合为语法结构,但前面有适当的动词时会形成合乎语法的格式,因而可以从三个主要成分的来看待这些格式,这是本文采用的一个不同于直接成分分析法的思路和方法,与目前构式语法实际运用的分析思路相同。本文认为,“动词+动量词+名词”(V+Ld+N,如“进一趟城”)格式中存在着物量的动量化;而“动词+名量词‘个’+动词”(V+(一)个+VP,如“来一个不辞而别”)格式中存在着动量的物量化。第三章讨论物量、动量与性状量的转化。通过采用与第二章相同的思路分析“V+(一)个+AP”(如“图一个方便”)格式、“程度副词+动词+动/名量短语+(名词)”(“Adv.+V+LDP/LNP+(NP),很喝了几口(水)”)形式,我们认为,这两个格式中存在性状量的物量化和动量的性状量化。第四章讨论的是时间量与物量之间的转化,分析的个案是含有表时段的词语T的“V+(了)+T+(的)+NP”(如“看了两小时的书”)。第五章量值的变化,主要是量的大小和量的比例变化。对前者,考察了倚变关系结构“越A越B”中量的大小变化的特点;对后者,考察了数量比例结构(如“一间屋子住三个人”)中量变化的影响因素。第六章,物量、动量和性状量词语的基式和变式(重叠形式)在不同句法位置变换时,表量情况的变化,句法位置的变化影响或制约量的表达。结语部分对全文作了简要总结,并指出了本文尚存的问题与不足。

李艳华[8](2006)在《现代汉语动量短语及相关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使用实际语料,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现代汉语动量短语进行了多方位的考察,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文章首先介绍了研究对象——动量短语,接着从语义特征入手,分析了动量短语和动词的搭配情况,考察了动量短语的句法分布,然后描写动量短语重叠形式的句法和语义功能,最后从语用角度讨论了动量短语和名词性成分共现的次序问题。文章认为:汉语中的量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类,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但人们普遍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名量词的使用和研究上,动量词的使用和研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动量词虽然数量有限,但在句法语义中所起的标志性作用以及与动词、名词复杂的搭配关系,都很值得我们作一番探究。动量短语作为一个定型组合,我们不仅要从内部审视之,分别探求数词和量词的特点,更要从整体着眼,探讨其句法、语义和语用特点,进而揭示汉语数量范畴系统的规律,并用以指导语言实践。

李汉威[9](2002)在《试论“状——动——宾”结构的层次分析》文中指出判断“状——动——宾”结构是不是多切分结构 ,应该从结构、功能、意义三方面来衡量。对多切分的“状——动——宾”结构进行层次分析时 ,应该根据“状”、“动”、“宾”这三者之间的语义疏密关系来确定

李汉威[10](2002)在《试论“状—动—宾”结构的层次分析》文中认为判断“状—动—宾”结构是不是多切分结构 ,应该从结构、功能、意义三方面来衡量 ;对多切分的“状—动—宾”结构进行层次分析时 ,应该根据“状”、“动”、“宾”这三者之间的语义疏密关系来确定。

二、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中的“多切分结构”浅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中的“多切分结构”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汉语”课程之层次分析法教学札记(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分析的原则
二、关于兼语式处理
三、处理虚词的划界
四、结语

(2)杂糅结构与兼语句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杂糅句
    (一) 前后结构牵连
    (二) 两种说法混杂
二、兼语句
    (一) 使令型兼语句
    (二) 爱恨型兼语句
    (三) 选认型兼语句
    (四) 有无型兼语句
    (五) 判定型兼语句
    (六) 存在型兼语句
    (七) 双宾型兼语句
    (八) 补充型兼语句
三、兼语与杂糅的辨析
    (一) 结构性质不同
    (二) 句中停顿不同
四、是兼语不是杂糅
    (一) 是否使令型兼语句
    (二) 是否爱恨型兼语句
    (三) 是否判定型兼语句
    (四) 是否有无型兼语句
五、既非杂糅也非兼语
    (一) 多切分结构
    (二) 插说语
    (三) 紧缩句
    (四) 用词不当
六、“不乏”句与兼语句
    (一) “不乏”与“不乏”句
    (二) “不乏”与“有”的重合
    (三) “不乏”的另类用法

(3)陆俭明层次分析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本课题研究现状
    1.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范围
2 “像 X 似的”格式的结构层次
    2.1 关于“像 X 似的”结构层次的争议
    2.2 “跟 X 一样”
    2.3 “像 X/似的”
    2.4 零形式“的”
3 “他所写的文章”的结构层次
    3.1 “他所写的文章”第一层次的划分
    3.2 “他所写的文章”第一层次的划分
    3.3 “定中结构”说
    3.4 “所”字结构与“所”前的名词
4 “父亲的父亲的父亲”
    4.1 指人名词的分类
    4.2 指人名词自相组合所造成的偏正结构
    4.3 陆文的不足之处
    4.4 多项名词所组成的领属性偏正结构
5 陆俭明在方法上的推进与创新
    5.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
    5.2 陆俭明先生的推进与创新
    5.3 变换分析法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4)《汉语层次分析录》与句法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2 副动词(介词)的讨论
    2.1 《汉语层次分析录》中的相关文章的简介
    2.2 《试论副动词》和《再说次动词》以及《“至于”、“关于”不像是介词》文章的相关探讨和补充
        2.2.1 副动词(次动词)名称辩析
        2.2.2 介词和动词的区别
        2.2.3 介词和层次切分的关系
    2.3 介宾短语在句子中的句法成分
    2.4 具体句子的层次切分
    2.5 “被’字句浅论
3 “很+动词结构”的讨论
    3.1 “很”的使用范围
    3.2 具体句子的层次分析
    3.3 小结
    3.4 状.动.宾格式的讨论
        3.4.1 状+动+宾结构的组成
        3.4.2 状+动+宾结构的划分
        3.4.3 具体句子的层次分析
4 “不“字句的分析
    4.1 否定副词“不”的简介
    4.2 “不+双动词结构”的切分
    4.3 语法意义的讨论
5 “把”字句及其相关句式的层次分析
    5.1 “把“字句的基本介绍
        5.1.1 “把”字句的定义
        5.1.2 “把”字句的位置分布
        5.1.3 “把”字句的否定式
    5.2 “把”字句的省略式
        5.2.1 “把”字句的基本切分方法
        5.2.2 “把”字句的层次切分
        5.2.3 双宾语成分处理和不连续成分处理的比较
6 有关语法意义的讨论
    6.1 层次分析的基本原则
    6.2 层次分析中的注意事项
        6.2.1 一错皆错一对皆对
        6.2.2 层次切分中的层次性
        6.2.3 层次切分原则中的小分支的归属问题
7 析句方法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5)现代汉语短语理论的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概况
        1.1.1 短语研究简史
        1.1.2 吕叔湘短语理论概述
    1.2 选题的意义及目的
    1.3 研究对象、范围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语料来源及及结构安排
        1.4.1 语料来源
        1.4.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现代汉语短语的名称、定义与术语问题
    2.1 短语的名称、定义问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P10 问题2)
        2.1.1 词组、结构
        2.1.2 短语
    2.2 短语的相关术语
        2.2.1 离合词(P25 问题27)
        2.2.2 短语词(P25 问题25、26)
        2.2.3 简称与凝固的短语(P26 问题28、29)
        2.2.4 四字语(P52 问题61)
第三章 短语在语法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3.1 短语的重要性(P15 问题8)
        3.1.1 吕叔湘对短语重要性的阐述
        3.1.2 其他学者对短语重要性的认识
    3.2 从词本位、句本位到词组本位的理论变化
        3.2.1 概述
        3.2.2 “词组本位”理论
第四章 短语的类别
    4.1 吕叔湘对短语的分类(p50 问题57、59)(P58 问题68)
        4.1.1 按结构分类
        4.1.2 按功能分类
    4.2 从语法结构关系着眼的分类
        4.2.1 根据短语内部组合层次分类
        4.2.2 根据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法关系分类
        4.2.3 根据实词与虚词的语序组合分类
    4.3 从语法功能着眼的分类
    4.4 从语义关系着眼的分类
        4.4.1 根据短语的意义是否等于所组合的词义的相加分类
        4.4.2 根据义蕴性标准分类
        4.4.3 根据短语内部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分类
第五章 短语与词、句子的区别与联系
    5.1 词与短语的分界问题
        5.1.1 短语与词的区别
        5.1.2 中间状态
    5.2 词与短语的区分方法(P19—26 问题19—27)
        5.2.1 吕叔湘的区分方法
        5.2.2 陆志韦的同形替代法
        5.2.3 王力的隔开法和转换法
        5.2.4 陆志韦的扩展法
    5.3 短语与句子的分界问题(P27 问题31)
        5.3.1 吕叔湘的观点
        5.3.2 其他学者对短语和句子的分界问题的认识
        5.3.3 主谓短语和主谓句
        5.3.4 非主谓短语和非主谓句
    5.4 短语与句子的区别
第六章 短语的句法分析——直接成分分析法
    6.1 层次分析法与短语结构(P55 问题64)
    6.2 层次分析法与短语歧义消除
    6.3 层次分析法分析短语结构的局限性
第七章 结语
    7.1 短语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7.1.1 结构问题
        7.1.2 短语的划界问题
        7.1.3 短语歧义的研究
        7.1.4 短语的本体研究
    7.2 短语研究的新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6)论主谓主语句的构句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相关问题综述
    1.2 主要研究目的和方法
    1.3 本篇的框架和创新点
2 对几个传统概念的新认识
    2.1 主语与话题
    2.2 短语与句子
    2.3 不在本文研究范围的句子类型
3 大主语主谓结构的构成形式及句法分析
    3.1 主谓结构的构成形式
    3.2 主谓结构的句法分析
4 大谓语的构成及句法分析
    4.1 大谓语的构成形式
    4.2 大谓语的句法分析
5 有关主谓主语句的鉴别问题
    5.1 多切分结构NP+VP_1+VP_2/AP
    5.2 主谓谓语句置疑
6 结语
    6.1 对本项研究的总结
    6.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现代汉语变量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范畴化,认知范畴及其语言化—语义范畴
    0.2 量范畴及其语言表现
    0.3 客观量与主观量
    0.4 量研究综述
    0.5 选题价值
    0.6 研究思路、方法与原则
    0.7 语料来源
第一章 量的系统与量的变化
    1.1 已有文献中量的系统
    1.2 “量”、“数”、“数量”
        1.2.1 基本意义
        1.2.2 中英文工具书的解释
        1.2.3 语言学、语法学文献中区分使用的情况
        1.2.4 小结
    1.3 量的系统
        1.3.1 量类系统
        1.3.2 量值系统
        1.3.3 量类与量值的组合
    1.4 量的变化概说
        1.4.1 量的表达、表量词语及其句法位置与表量结构
        1.4.2 量类的变化
        1.4.3 量值的变化
第二章 物量与动量的转化
    2.0 概说
    2.1 物量、动量的表达形式
        2.1.1 物量的表达形式
        2.1.2 动量的表达形式
    2.2 物量与动量的转化
        2.2.1 “动词+动量词+名词”(V+Ld+N):物量的动量化
        2.2.2 “动词+名量词‘个’+动词”:动量的物量化
第三章 物量、动量与性状量的转化
    3.1 物量与性状量的转化:“V+(一)个+AP”
        3.1.1 名词的量性特征及其转化
        3.1.2 性状量的物量化
    3.2 动量与性状量的转化:“很+V+LDP/LNP+(NP)”
        3.2.1 动量表达形式及其句法功能
        3.2.2 动量的性状量化
第四章 时间量与物量之间的转化
    4.0 引言
    4.1 “V+(了)+T+(的)+NP”、“伪定语”相关研究及争论
    4.2 “V+(了)+T+(的)+NP”的形式
        4.2.1 “的”的有无与“了”的隐现
        4.2.3 动词V
        4.2.4 名词NP
        4.2.5 时量短语T与V、NP的相互选择
    4.3 “V+(了)+T+(的)+NP”格式中的量类转化
        4.3.1 “V+了+T_定+的+NP”中的量类转化
        4.3.2 “V+了+T_补+的+NP”表意功能及其量类转化
        4.3.3 “V+了+T+的+NP”量类转化小结
第五章 量值的变化
    5.0 概说
    5.1 量的大小变化
        5.1.1 量的大小与标准量
        5.1.2 量的大小变化:倚变关系中的量变
    5.2 量的比例变化:数量比例结构中的量及其变化
        5.2.1 量的比例与数量比例结构
        5.2.2 数量比例结构中量的变化
第六章 表量词语在不同句法位置的量变
    6.0 概说
        6.0.1 表量词语的形式:基式与变式
        6.0.2 句法位置对量的影响
    6.1 物量词语在不同句法位置的量变
        6.1.1 基式物量词语的量变
        6.1.2 变式物量词语的量变
    6.2 动量词语在不同句法位置的量变
        6.2.1 基式动量词语的量变
        6.2.2 变式动量词语的量变
    6.3 性状量词语在不同句法位置的量变
        6.3.1 基式性状量词语的量变
        6.3.2 变式性状量词语的量变
结语及余论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现代汉语动量短语及相关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动量词的类型及其与数词的搭配
    1.1 动量词的类型
    1.2 动量词与数词
    1.3 动量词与名量词
第二章 动词与动量词的语义搭配
    2.1 动量词对动词的选择
    2.2 动词对动量词的选择
第三章 动量短语的分布
    3.1 MP+VP
    3.2 MP+NP+VP
    3.3 V+M P
    3.4 VP+MP
    3.5 V+ MP+NP
    3.6 VP+MP+NP
第四章 动量短语重叠式的句法功能及意义
    4.1 “M”重叠为“MM”
    4.2 “一M”重叠为“一M 一M”
    4.3 “一M”重叠为“一MM”
    4.4 “一M”重叠为“一M 又(接)一M”
第五章 语用对动量短语语序的制约
    5.1 动词+名词+动量短语
    5.2 动词+动量短语+名词
    5.3 动量短语+动词+名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本人在读期间发表科研论文、论着及获奖情况一览表

四、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中的“多切分结构”浅谈(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汉语”课程之层次分析法教学札记[J]. 傅满义. 文教资料, 2018(07)
  • [2]杂糅结构与兼语句式[J]. 朱楚宏.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4(06)
  • [3]陆俭明层次分析思想研究[D]. 郭冰.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4]《汉语层次分析录》与句法分析[D]. 崔婉星.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7)
  • [5]现代汉语短语理论的嬗变[D]. 薛剑莉. 西北师范大学, 2010(03)
  • [6]论主谓主语句的构句特点[D]. 王小穹. 华中科技大学, 2008(06)
  • [7]现代汉语变量表达研究[D]. 赵国军. 华东师范大学, 2008(11)
  • [8]现代汉语动量短语及相关问题的研究[D]. 李艳华. 安徽师范大学, 2006(02)
  • [9]试论“状——动——宾”结构的层次分析[J]. 李汉威.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5)
  • [10]试论“状—动—宾”结构的层次分析[J]. 李汉威.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4)

标签:;  ;  ;  ;  ;  

浅谈现代汉语语法分析中的“多段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