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饱和条件论文-李晓宁,王林,徐静

非饱和条件论文-李晓宁,王林,徐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非饱和条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非饱和土,固结试验,主固结沉降,大气压力

非饱和条件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宁,王林,徐静[1](2019)在《控制气压条件的非饱和粘性土固结沉降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压条件是影响土体非饱和特性的关键环境,是青藏高原土体工程设计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文章开展基于改装的GDS动叁轴仪的控制气压条件的非饱和土一维固结试验,分析非饱和粘性土在各级大气压力下的沉降规律,分析试验中非饱和土试样沉降过程及其主固结、次固结和总固结沉降规律。结果表明:①非饱和粘性土在控制恒定气压在100 kpa、200 kpa和300 kpa时,土样均排出孔隙水,导致固结试验开始时各个土样的饱和度分别随控制气压的增大而减小;②当恒定气压较大时,固结沉降主要靠孔隙气体体积变化贡献,土体固结速率较大;当恒定气压较小时,固结沉降主要靠孔隙水的排出贡献,固结速率相对较小;③控制气压较大会导致非饱和土体内部结构有效应力增大,土体固结沉降量较小时便可达到一个稳定的土体结构来抵抗荷载,且有利于高原非饱和土体长期工程力学特性的强化。(本文来源于《高原科学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何子舟,周凤玺[2](2019)在《定荷载和双面排水条件下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的解析解》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多孔介质弹性理论,结合粒间吸应力表示的有效应力原理,建立了非饱和土固结的耦合偏微分控制方程.考虑一维问题,采用Laplace积分变换,得到了定荷载和双面排水条件下非饱和土固结的解析解答.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土体饱和度对超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以及土层沉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土体的初始饱和度越高,则孔隙水压力消散得越快,有效应力增加越快.(本文来源于《应用数学和力学》期刊2019年09期)

郭峻[3](2019)在《降水条件下排土场非饱和带水分运移规律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矿产资源十分丰富,普遍存在排土场随意堆积的现象。基于滤波算法随机生成的两种质地的排土场介质空间分布场,采用HYDRUS-2D模拟降雨强度为0.55cm/h条件下排土场非饱和带水分运移规律。通过观测点含水率变化及湿润峰下移来分析不同质地、倾斜层分布、侧向渗流对水分运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排土场介质质地对非饱和带水分运移起着控制的作用,粗/细质介质的交界面具有阻滞和减渗作用。粗质介质的倾斜层空间分布影响着非饱和带中优势路径的形成,在重力势的作用下水分易汇聚于倾斜层的下界面处,粗质介质中湿润峰下移快于细质介质,细质介质中水分运移除了受到重力势的作用外,还会受到侧向土水势梯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运(下半月)》期刊2019年07期)

承宇,邵琪,刘大鹏,王东英,王飞[4](2019)在《降雨条件下非饱和粉质航道岸坡稳定性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条件下粉质岸坡稳定性问题是工程技术人员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针对苏北某船闸上游引航道护岸粉质土体边坡,建立降雨条件下考虑雨水入渗和坡体塑性变形耦合作用的非饱和粉质土体岸坡稳定性分析数值模型,探讨不同降雨强度下非饱和土质岸坡的饱和度、浸润线、基质吸力、安全系数及坡比等因素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降雨导致非饱和粉质土体岸坡最危险滑裂面迅速上移,50 mm/d的降雨强度将导致最危险滑裂面平均上移约2. 4 m,每增加10 mm/d降雨量,岸坡浸润线水头升高约50 cm;岸坡安全系数随降雨强度呈线性下降,降雨过程中安全系数下降的幅度随坡比的增大而增大。(本文来源于《水运工程》期刊2019年06期)

王建立,罗易,吕韶全,毛广志,张家铭[5](2019)在《自然蒸发条件下非饱和弱膨胀土裂隙演化规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安徽沿江高速公路在建地区的弱膨胀土开展了干湿循环作用下的裂隙演化规律室内试验研究。采用IPP图像处理技术并结合图像矢量化技术对所获得的裂隙图像进行处理,通过提取试样面积、裂隙条数、裂隙总长度、裂隙面积等度量参数,分析了单条裂隙长度随含水率的变化关系,并以裂隙面积率及平均宽度等量化指标揭示了干湿循环过程中土体的裂隙演化规律。试验分析结果表明:试样在非饱和状态下的首次脱湿过程中,随含水率的降低只发生体积收缩,不产生裂隙,且试样的面积与含水率呈线性相关关系;随干湿循环次数的增加,裂隙条数、裂隙总长度、裂隙面积率增加,但裂隙宽度到第3次干湿循环时增幅较小;试样表面裂隙的单条裂隙长度与含水率的关系可以用Boltzmann生长曲线模型进行描述。(本文来源于《工程勘察》期刊2019年06期)

王波,顾金刚,刘洋[6](2019)在《非饱和条件下借道左转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排队长度限制、借道左转车道清空时间限制等因素的考虑,在传统信号配时方法的基础上,针对非饱和条件下设置借道左转的信号交叉口,提出了一种新的主信号相位相序、配时方法以及预信号配时方法。该方法所得的配时方案能够有效协调预信号与主信号,并可以防止传统配时方法中直行排队阻碍左转车辆进入对向车道等待放行的现象出现。通过实例分析和基于VISSIM软件的仿真验证,将该方法与传统配时方法所得的配时方案在微观仿真模型中进行对比,仿真结果表明该配时方法能够更好地发挥借道左转交叉口的通行潜力。(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孟素云[7](2019)在《降雨条件下边坡非饱和入渗模型及生态加固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由降雨引发的滑坡事故频发,土体降雨入渗过程和植被根系生态加固机理研究对边坡稳定性分析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了更符合湿润区含水量分布特征的非饱和降雨入渗模型,以及降雨入渗条件下植物根系吸水和加筋作用对边坡加固的影响机理。主要成果如下:(1)根据含水量的不同,将入渗过程中土壤剖面划分为饱和区和非饱和过渡区,并基于Seep/W有限元软件模拟入渗过程,研究饱和区和非饱和过渡区深度随入渗时间的变化规律,提出了可以表征饱和区深度占湿润锋深度的比例(R)随入渗时间(t)变化的函数,即湿润区分区函数R(t),该函数可拟合为叁参数指数形式,并采用MATLAB软件构建BP神经网络建立了拟合参数的预测方法。(2)采用等效渗透系数(k_s')表征整个湿润区的渗透特性,推导了关于比例R的等效渗透系数公式。基于湿润区分区函数和等效渗透系数建立了改进的Green-Ampt(GA)入渗模型,将改进的GA模型计算结果与传统的GA模型计算结果、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和实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改进的GA模型可以得到更精确的入渗量及湿润锋深度与降雨时间的关系。(3)搭建了边坡降雨模型试验平台,进行了裸露和生态边坡降雨对比试验,研究了金叶女贞根系吸水作用下的边坡加固机理。试验表明根系吸水作用可提高边坡土体吸力,且当边坡深度大于根系长度时,吸力受根系吸水作用的影响越来越小,边坡饱和度越高时,根系吸水作用越不明显;同时土水特征曲线分析表明根系吸水作用提高了边坡土体的持水能力,进而影响边坡稳定。(4)开展室内试验研究了根系加筋作用下的边坡加固机理,得出金叶女贞根系抗拉强度与直径呈负相关;根系加筋可有效提高土体强度,且对土体粘聚力的增强效果较为显着,对内摩擦角影响较小;当保持根系其他变量相同时,根系直径、根系分布密度、单根长度越大,根系加筋土的抗剪强度越大;根系分布角度会影响根系的加筋效果,水平放置的根系加筋土抗剪强度最大。(5)基于降雨条件下的生态边坡数值分析,获得了根系特征对边坡加固效果的影响规律。得出随着根土粘结强度的增大,生态边坡安全系数先逐渐增大,后逐渐趋于稳定;根系直径越大、分布越密集、根系越长,生态加固边坡水平位移越小;且随着根系长度的增大,边坡潜在滑裂面逐渐向深层移动。(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期刊2019-05-01)

乔朋腾,唐亚明,张常亮,康海伟,周潇朗[8](2019)在《降雨条件下考虑非饱和渗流的黄土滑坡灾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滤纸法测试,并根据SWCC理论模型Van Genuchten方程拟合,得到非饱和土-水特征曲线,同时根据Van Genuchten统计传导模型估计渗透系数曲线.针对降雨诱发型黄土滑坡,建立边坡二维分析模型,以Mohr-Coulomb准则作为滑坡破坏依据,以非饱和土渗流理论为依托,进行渗流分析和稳定性分析.通过分析降雨不同持时坡体内部孔隙水压力的变化规律,揭示降雨入渗机理.结果表明,随降雨时长增加,滑坡土体由非饱和状态向饱和状态过渡,坡体孔隙水压力不断增加,水位线不断向上抬升.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降雨持续时间越长,滑坡稳定系数越低,降雨开始前滑坡稳定系数为1.005,滑坡处于蠕动变形阶段,与现状滑坡体上裂缝发生发展相符合;雨强120 mm/d持续降雨48 h时稳定系数为0.978,滑坡为不稳定状态;降雨持续2.5 h时,滑坡由欠稳定状态转为不稳定状态,由蠕动变形阶段进入滑动阶段,反映了滑坡稳定状态对降雨极为敏感.(本文来源于《河南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邵凌峰[9](2018)在《降雨入渗条件下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非饱和土基坑边坡稳定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入渗是非饱和土基坑边坡失稳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其边坡失稳过程通常具有单向性、突发性和临界性。以沈北实验基坑为研究对象,运用尖点突变理论分析了非饱和土基坑在降雨过程中发生失稳破坏的临界含水量与临界降雨时间,同时根据基质吸力与含水量的现场监测数据,绘制并分析了非饱和土基坑边坡的水土特征曲线。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基坑安全系数取决于基坑土体的抗剪强度参数,实验基坑边坡发生突发性破坏的连续降雨时间是16h。(本文来源于《施工技术》期刊2018年S4期)

赵悦,李治军,谢世尧,胡仁强,李铎[10](2018)在《非饱和冻土不同条件下孔隙度变化规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东北季节性冻土区为参考区,探究非饱和冻土在不同条件下对孔隙度的影响。首先在-5、-10、-15、-20℃时测定出10%含水率下非饱和冻土的孔隙度,探究不同温度对孔隙度的影响;然后在-10℃时分别测定出5%、10%、15%、20%含水率下非饱和冻土的孔隙度,探究不同含水率对孔隙度的影响。得出不同温度下冻土孔隙度基本不发生变化,但是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冻土孔隙度逐渐减小的规律。(本文来源于《节水灌溉》期刊2018年11期)

非饱和条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多孔介质弹性理论,结合粒间吸应力表示的有效应力原理,建立了非饱和土固结的耦合偏微分控制方程.考虑一维问题,采用Laplace积分变换,得到了定荷载和双面排水条件下非饱和土固结的解析解答.通过数值算例,分析了土体饱和度对超孔隙水压力、有效应力以及土层沉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土体的初始饱和度越高,则孔隙水压力消散得越快,有效应力增加越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非饱和条件论文参考文献

[1].李晓宁,王林,徐静.控制气压条件的非饱和粘性土固结沉降特性研究[J].高原科学研究.2019

[2].何子舟,周凤玺.定荷载和双面排水条件下非饱和土一维固结的解析解[J].应用数学和力学.2019

[3].郭峻.降水条件下排土场非饱和带水分运移规律模拟研究[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9

[4].承宇,邵琪,刘大鹏,王东英,王飞.降雨条件下非饱和粉质航道岸坡稳定性数值分析[J].水运工程.2019

[5].王建立,罗易,吕韶全,毛广志,张家铭.自然蒸发条件下非饱和弱膨胀土裂隙演化规律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19

[6].王波,顾金刚,刘洋.非饱和条件下借道左转交叉口信号配时方法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7].孟素云.降雨条件下边坡非饱和入渗模型及生态加固机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9

[8].乔朋腾,唐亚明,张常亮,康海伟,周潇朗.降雨条件下考虑非饱和渗流的黄土滑坡灾变分析[J].河南科学.2019

[9].邵凌峰.降雨入渗条件下基于尖点突变理论的非饱和土基坑边坡稳定性研究[J].施工技术.2018

[10].赵悦,李治军,谢世尧,胡仁强,李铎.非饱和冻土不同条件下孔隙度变化规律分析[J].节水灌溉.2018

标签:;  ;  ;  ;  

非饱和条件论文-李晓宁,王林,徐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