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肘鼓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肘鼓子,周姑子,拉魂腔,传承人
肘鼓子论文文献综述
祝新华[1](2018)在《赣榆“肘鼓子”及其传承人》一文中研究指出赣榆地方戏曲"肘鼓子"终于成功入选省级非遗项目,这对于老艺人彭仁善、王起娥夫妇来说,是一种安慰。要知道,由"肘鼓子"演变而来的胶州茂腔,早在2006年初就成功入选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誉为"胶东之花"。连着名作家莫言都感慨故乡高密的茂腔令他魂牵梦绕,是个"拴老婆橛子戏"。其实这个"茂腔"也是"肘鼓子"的一种。当然,与其说"茂腔"是一种"肘鼓子",倒不如说"肘鼓子"才是"茂腔"的鼻祖,因为在苏鲁两省交界地区几乎所有的地方戏曲都是由"肘鼓子"演变而来。(本文来源于《江苏地方志》期刊2018年02期)
张雪骏[2](2018)在《山东肘鼓子声腔音乐形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肘鼓子"是山东地方戏曲声腔。当地艺人与百姓将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等剧种统称为"肘鼓子戏",少数相关文献亦提及"肘鼓子声腔系统"问题,但提及者多,深入研究者少,学界对"肘鼓子声腔"的整体性梳理与研究尚显薄弱与匮乏。该声腔是否得以成立?在音乐方面是否体现某些共性?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探讨,笔者尝试以肘鼓子腔系下各剧种为个案,以唱腔音乐分析入手,探讨肘鼓子声腔的共性特征。(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8年02期)
赵君[3](2017)在《“共性”与“差异”——“肘鼓子声腔系统”中【耍孩儿】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肘鼓子戏曲声腔系统"是起源于山东省并主要发展、流布于该省及其周边地区的一个地域性戏曲声腔系统。【耍孩儿】是该声腔系统所包含诸剧种中普遍运用的曲牌之一。本文通过对该系统中多支【耍孩儿】的分析,具体梳理它们在调式、调性、音阶、引子与过门、"核心性乐音进行模式"等方面的内在共性与差异,并通过对同一剧种中【耍孩儿】的不同变体,以及不同剧种间该曲牌之间的差异来呈现它的衍变与发展过程。(本文来源于《新疆艺术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张雪骏[4](2017)在《山东肘鼓子声腔调查与考辩》一文中研究指出“声腔”是戏曲的专用名词,本文是对山东境内肘鼓子声腔音乐的学习研究。业内“行话”说的声腔,一般是指那些分别为不同剧种服务的唱腔音乐,但在唱腔音乐之间又具有相应的共同渊源、艺术特征等关联性,且根据这些信息梳理出唱腔音乐的分属声腔系统,因此说声腔是中国戏曲音乐十分重要的学术名词,也是业内专家关注的研究点。声腔的传播会因方言和地域文化影响分化为各个不同的剧种,这些剧种虽各显特色,但在唱腔音乐本体上会遵循声腔音乐所保存下来的某些“原始基因”。目前学界对声腔研究的成果主要涉及了声腔的界定、历史源流以及传播路径等方面,但在声腔分类问题上却有很多专家提出了不同意见与思考,争论焦点集中在“四大声腔”(昆、高、梆、黄)之外的地方小戏的声腔划分问题上。笔者根据进入《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卷本的剧种统计得知,全国戏曲剧种归属在“四大声腔”的仅为少数,而占据绝大多数的地方小戏剧种归属于何种声腔至今仍然众说不一,成为中国戏曲音乐研究中亟待梳理的重要课题。山东戏曲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柔美抒情的吕剧、俏皮诙谐的五音戏、激昂高亢的山东梆子、韵味十足的两夹弦……共同构建了山东戏苑的繁盛景观。“肘鼓子”是山东戏曲的土着声腔,当地艺人与百姓约定俗成的称谓中,把“柳琴戏”、“五音戏”等剧种均称呼为“肘鼓子戏”,也有不少文献资料提到山东有很多剧种都归属于“肘鼓子声腔系统”,但没有深入细致的研究下文。就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而言,对“肘鼓子声腔”的整体性梳理与研究尚显薄弱或匮乏,对肘鼓子声腔的发展轨迹以及音乐本体特征尚无较为清晰的路线和答案。基于上述,本人尝试对“肘鼓子声腔”是否成立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从历史的角度出发,进行文献的搜集检索与归纳整理,对五音戏、柳琴戏、茂腔、柳腔等剧种在历史源流方面的资料进行梳理,旨在厘清肘鼓子声腔的发展脉络;其次以音乐本体分析的方式,将剧种作为研究个案,分析唱腔音乐,提取各剧种音乐本体的共性特征,总结肘鼓子声腔音乐形态特点;第叁结合笔者田野工作获取的一手资料,观察肘鼓子声腔这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在当下各剧种、各院团中的传承现状,探讨当今时代潮流冲击下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变化与存在。(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学院》期刊2017-03-01)
张雪骏[5](2017)在《山东肘鼓子声腔历史源流辨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肘鼓子"作为山东省的本土戏曲形式,体现了山东人民的创造精神和艺术才情。在当地无论是戏曲艺人还是老百姓,都约定俗成地称"五音戏""柳琴戏"等剧种为"肘鼓子戏"。同时也有不少文献明确提出并使用"肘鼓子声腔"一词。然就目前的学术成果来看,对"肘鼓子声腔"的整体性研究尚显匮乏,其历史发展轨迹尚不明确。笔者通过大量文献资料累读与田野工作调查,针对山东省境内的五音戏、柳琴戏、茂腔、柳腔等剧种在历史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力求从中梳理出"肘鼓子声腔"的历史发展脉络。(本文来源于《中国音乐》期刊2017年01期)
胥正娜[6](2009)在《山东地方戏曲茂腔与肘鼓子戏系列的渊源与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茂腔与柳腔、柳琴戏、五音戏等山东地方戏曲有着深厚的渊源。它们同属肘鼓子戏系列,按不同的方式派生、传承和发展,形成了流传于不同区域的戏曲类型。茂腔与肘鼓子戏系列在演唱曲调、音乐伴奏和表演形式等方面有很多艺术共性,也各具特色。通过对它们的比较研究,可以更好地呈现这一地方戏曲系列的历史文化全貌,使它们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本文来源于《戏曲艺术》期刊2009年04期)
张敏[7](2009)在《关于肘鼓子腔系《娃娃》曲牌的界定与渊源问题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娃娃》(曲牌)是现存戏曲剧种中常用的曲牌,在地方戏曲中应用普遍且形态各异,肘鼓子腔系剧种中的[娃娃](曲牌)在流变过程中,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对肘鼓子腔的整体音乐风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较高的艺术价值奠定了其在戏曲音乐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本文主要内容是对《娃娃》(曲牌)的界定和渊源进行浅要探索,为后面研究肘鼓子腔系《娃娃》(曲牌)的音乐风格做铺垫。(本文来源于《黄河之声》期刊2009年15期)
王艳,龙步青,陈文静,张永军[8](2008)在《“戏曲鼻祖”肘鼓子走进东方卫视》一文中研究指出“一种艺术范型的真正价值,主要不是看它在今天有多少表面留存,而应该看它对后代的艺术,产生了多少素质性的渗透。”当代着名艺术理论家、散文家余秋雨在谈论昆曲时如是说。 江苏和山东所有的地方戏曲曲种,几乎都是由(本文来源于《连云港日报》期刊2008-04-25)
孔培培[9](2006)在《山东肘鼓子之傩文化特质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清代初年,山东省境内流行着一种敲着狗皮鼓演唱的形式,被称为“肘鼓子”。表演者常携画幅若干,挂于木棍之上,肘悬九环狗皮鼓,一人击锣,一人敲鼓,口念咒语,一唱一和,按画幅上的内容逐条演唱,为百姓请神镇邪、开锁、还愿、招魂敬鬼。表演中所使用的鼓,状若纨扇、柄缀铁环,称作“端鼓”;摇鼓的动作,称为(本文来源于《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期刊2006-08-01)
肘鼓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肘鼓子"是山东地方戏曲声腔。当地艺人与百姓将柳琴戏、五音戏、茂腔、柳腔等剧种统称为"肘鼓子戏",少数相关文献亦提及"肘鼓子声腔系统"问题,但提及者多,深入研究者少,学界对"肘鼓子声腔"的整体性梳理与研究尚显薄弱与匮乏。该声腔是否得以成立?在音乐方面是否体现某些共性?基于对上述问题的探讨,笔者尝试以肘鼓子腔系下各剧种为个案,以唱腔音乐分析入手,探讨肘鼓子声腔的共性特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肘鼓子论文参考文献
[1].祝新华.赣榆“肘鼓子”及其传承人[J].江苏地方志.2018
[2].张雪骏.山东肘鼓子声腔音乐形态分析[J].中国音乐.2018
[3].赵君.“共性”与“差异”——“肘鼓子声腔系统”中【耍孩儿】的研究[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17
[4].张雪骏.山东肘鼓子声腔调查与考辩[D].中国音乐学院.2017
[5].张雪骏.山东肘鼓子声腔历史源流辨析[J].中国音乐.2017
[6].胥正娜.山东地方戏曲茂腔与肘鼓子戏系列的渊源与比较[J].戏曲艺术.2009
[7].张敏.关于肘鼓子腔系《娃娃》曲牌的界定与渊源问题的探索[J].黄河之声.2009
[8].王艳,龙步青,陈文静,张永军.“戏曲鼻祖”肘鼓子走进东方卫视[N].连云港日报.2008
[9].孔培培.山东肘鼓子之傩文化特质考略[C].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