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电路设计论文-张国荣

微波电路设计论文-张国荣

导读:本文包含了微波电路设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数字微波电路,路由设计,余隙

微波电路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荣[1](2019)在《浅谈数字微波电路路由设计中几个应注意的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将数字微波电路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数字微波电路路由设计作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本省的数字微波电路情况,以及笔者自身多年工作实际,分别从地形图角度、余隙以及反射点与方位角的确定与计算出发,着重围绕数字微波电路路由设计中的几个应注意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研究人员提供相应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数字通信世界》期刊2019年08期)

凌丹,崔晓伟[2](2019)在《基于SystemVue和ADS的微波电路设计实验教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工作频率日益提高。作为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波电路的设计攸关重要。在设计中将微波电路与通信系统设计协同考虑,将有利于设计者从系统设计的角度,优化系统架构,协调基带和射频系统之间的指标分配等要求。采用SystemVue和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两个仿真软件,可以在进行系统仿真的前提下,对其中的微波系统及单元电路进行设计,从而满足系统的设计需要。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兼顾了基带信号的处理和射频收发系统的各项指标需求,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系统构成和微波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在系统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研究和创新能力。(本文来源于《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期刊2019年07期)

丁旭东[3](2018)在《对射频电路和微波电路设计重点问题的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从界定射频电路和微波电路概念出发,分别对射频电路设计、微波电路设计常见问题以及解决措施进行分析,旨在为提高射频电路和微波电路设计质量提供贡献。(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产品与流通》期刊2018年12期)

焦凌霄[4](2018)在《功能融合微波电路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无线通信系统多频化、宽频化、多功能化和高集成化的演进需求,本文深入探讨具备多频带及宽频带工作特性、融合多种功能的微波电路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本文聚焦于微波电路中的无源电路,从广义化、通用化的基础理论入手,提出了一系列功能融合微波电路的设计理论和技术。本文的工作具体包含如下几点:(1)提出两款多频带阻抗变换电路:针对共时双频带功率放大器的设计需求,结合传统的双频带匹配电路拓扑结构,推导并得出公式化的双频带阻抗匹配电路的设计方法;针对多频带、频变极限复数阻抗匹配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分布式阶梯网络和耦合传输线的多频带阻抗匹配结构,并给出了详细的设计公式和设计方法。(2)提出一系列功能融合的功率分配器:基于耦合传输线结构,引入端口延展线拓展电路设计自由度,从而设计实现了一款集成阻抗变换功能的小型化功率分配器,实现了高达44%的长度缩减;引入双面带线到微带线的转换结构,并结合传输线滤波综合理论,设计实现了一款集成阻抗变换功能的双频带滤波巴伦;合理利用枝节加载耦合线单元的高Q值特性,设计实现了一款集成窄带滤波(带宽6%)、阻抗变换、超宽带输出隔离(带宽大于200%)及直流阻隔功能的功率分配器;在传统Wilkinson功率分配器的基础上嵌入横向信号干扰单元,设计实现了一款具备超宽带滤波功能的功率分配器并提出此类功分滤波电路的联合设计方法,原型实例的带宽高达90%;基于耦合线和可调电容器,设计了一款结构简单、设计灵活的集成复数阻抗变换功能的频带可调功率分配器。本文推导出了相应功率分配器的严格、简明设计理论,最终利用数值和实验的验证方法证明了设计理论与方法的有效性。(3)提出一系列多频带、宽频带功能融合射频耦合器:在耦合线耦合器的基础上引入端口延展线,拓展了电路参数自由度,实现了一款具备不等分功率输出特性的双频带正交耦合器;创造性地引入高Q值十字形微波陶瓷,设计实现了一款立体的窄带滤波环形耦合器;在耦合线耦合器的基础上引入非接触式耦合馈电,设计实现了一款带宽达58%、具有不等功率分配和直流阻隔功能的宽带滤波集成耦合器;充分释放传统分支线耦合器的参数自由度,构造通用化方程,推导出超广义化的分支线耦合器设计理论,该理论可指导设计具备任意端口阻抗、任意功分比和输出相位差的耦合器;创新地提出基于可调移相器的耦合器架构,实现了一款相控功率分配比、可调范围达士25 dB的耦合器。这些工作致力于广义化的耦合器理论研究以及多功能集成,并采用实验验证的方式证明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4)提出多款适用于差分单端混合系统而无需外接巴伦的多功能功率分配器和耦合器:灵活应用短路耦合线及其传输线等效结构,精准解决了差分到单端功率分配器的叁大痛点,设计实现了一款同相输出、具有宽带滤波响应和超宽带共模抑制特性的差分到单端功率分配器,其差模和共模抑制带宽分别为50%和222%;在传统分支线耦合器的基础上引入全波长传输线,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具备差分单端混合端口的正交和环形六端口耦合器的通用化设计理论,该理论指导设计的耦合器具有任意端接电阻以及差分功率不等分的特性;设计构造双环嵌套结构,利用多端口分解技术作为分析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用于连接差分和单端信号路径的宽带单平面过桥。这些差分器件用途广泛、功能完备,具有良好的共模干扰抑制特性,且在使用过程中无需外接巴伦,因此是构建差分单端混合系统的优良备选元素。上述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I:Regular Papers、IEEE Transactions on Microwave Theory and Tech-niques、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onents,Packaging an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IEEE Microwave and Wireless Components Letters、IEEE Access、Electronics Letters、AEU-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s and Communi-cation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crowave and Wireless Technologies、Mi-crowave and Optical Technology Letters、Electrornagnetics以及 China Com-munications,另有一项发明专利获授权。(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8-06-12)

缪旻[5](2018)在《面向射频/微波电路叁维集成的硅基转接板设计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全球半导体业界已放弃以摩尔定律(Moore’s Law)为中心的发展思路,转而采用"拓展摩尔定律"(More than Moore)战略,由应用来主导软件乃至芯片与基础器件发展;而物联网、移动/云计算、新型卫星通信与雷达传感器等主宰未来的应用均要求系统具备高密度、多功能、多工作模式、灵活捷变的无线连通前端和射频/微波传感器等核心模块。2005年兴起的叁维(3D)集成为上述战略性应用的核心需求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模块级集成技术途径。其中硅基转接板具备叁维化的高频/高速电互连,可集成无源元件等功能结构,承载内外信息交换网络与基带和射频等信号处理模块,是射频/微波微系统叁维集成的重要平台,相关理论与技术亦成为叁维集成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核心课题之一。本报告将介绍北京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联合团队在TSV(硅通孔)及其互连网络电磁特性分析与建模、基于TSV的射频微波用硅转接板集成架构、设计、仿真、测试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新进展。(本文来源于《2018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期刊2018-05-06)

周鹏[6](2017)在《射频和微波电路设计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的不断的飞速的发展,射频和微波电路越来越受到广泛的重视与高速的发展。这无疑对当今时代的设计人员和设计工程师产生着巨大的设计挑战,即使是最自信的设计人员,对于射频电路也总是望而却步。因此如果能够设计一种可以支持射频和微波设计的PCB设计和分析工具,这将变得很有意义。因为单纯的用手动建立铜箔形状、倒角或者是via模式的过程,不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且又不能保证正确率。但是如果能用高效率的设计工具,一方面能提高操作射频和微波元素的能力,另一方面,设计人员和工程师可以花更多精力去开发更多功能或者进一步将设备尺寸缩小,与此同时这样的工具也更能保证设计人员设计出来的产品的质量。(本文来源于《山东工业技术》期刊2017年24期)

[7](2016)在《第六届东南大学―R&S射频微波电路设计竞赛成功举办》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日,第六届东南大学―R&S射频微波电路设计竞赛于南京金陵饭店成功举办。该竞赛由东南大学携手罗德与施瓦茨公司在2009年创办。每年来自南京地区的数百名学生报名参赛。参赛者自行组队,按照大赛要求基于罗德与施瓦茨公司信号发生器、矢量网络分析仪及频谱分析仪等设备设计及制造器件、搭建系统,完成精确测试。截至目前,有超过(本文来源于《电信网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彭宝阳[8](2015)在《面向X波段雷达系统应用的微波电路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X波段多普勒雷达在民用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例如安防上用的防入侵雷达。防入侵雷达是基于多普勒原理,通过检测雷达的多普勒频移来判断是否有入侵。目前市场上的低成本的安防雷达探测距离短,灵敏度不高。虽然高性能的雷达性能优良,但成本过高,限制了安防雷达的普及。为了解决安防雷达性能与成本之间的矛盾,本文采用分立的场效应管与二极管搭建雷达系统,进行了指标的合理分配。最终设计出的雷达不仅探测距离远灵敏度高而且成本低廉,解决了安防雷达性能与成本的矛盾。本文设计的多普勒雷达不仅可以应用在安防领域,也可以应用在交通测速领域。首先论文提出了一种X波段测速雷达射频前端电路的设计方案,该方案由射频、中频信号处理两部分组成。其中射频部分由介质振荡器、功分器、功放、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收发天线组成。中频信号处理部分由中频信号放大器与中频信号单片机处理组成。并且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完成了单元电路指标的合理分配。其次完成了该雷达射频电路的仿真设计,其中发射部分由介质振荡器、功率分配器、功率放大器、发射天线组成。介质振荡器采用并联反馈结构实现了输出功率8dBm.功率分配器采用T型等分结构,实现了功率等分。功率放大器输出功率12dBm。接收部分由接收天线、低噪声放大器、混频器组成。其中低噪声放大器采用场效应管实现,增益13dB,噪声系数小于2dB。混频器采用二极管单平衡混频器,混频增益-8dB。发射与接收天线均采用微带天线,增益19dB、E面H面角度均为30度、S11优于-15dB。本文详细阐述了上述各个模块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最后采用多级运算放大器对微弱的中频信号进行放大,提高中频信号的电平,从而提高了雷达探测器的探测距离。论文针对多普勒雷达中频信号的处理设计了信号处理系统,采用Stm32单片机分析出中频信号的频率,从而得到运动物体的速度信息。经过实际测试大约可以探测到40米左右人体运动。射频前端与雷达信号处理部分采取一体化设计,实现了雷达模块的小型化。(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5-12-18)

陈伟[9](2015)在《队伍演化算法及其在微波电路设计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优化问题日趋复杂,而传统的优化方法在寻优时往往会有很大的局限性。以进化优化算法为主的现代优化算法是从生物智能或物理现象上获得启发建立起来的,它们具有适于高度并行、全局性与自适应等特点,用目的性和系统性的过程代替传统的手工实验方法,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在微波电路设计中,许多应用问题都要求元件优化时要适应于各类型的设计变量、指标约束及单元组合结构的线性、非线性等。HFSS作为微波电路设计中的一款重要的电磁仿真软件,为用户提供了简明易用的建模界面和功能强大的处理器,能够计算分析各种复杂3D无源元件的电磁特性。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作为一种经典的群智能进化算法,由于其原理简单,较易实现等特点而被广泛研究和应用。本文对该算法深入研究,为了加快优化速度,提高收敛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PSO的队伍演化算法(Team Evolutionary Algorithm,TeamEA),并将其与HFSS软件的接口脚本相结合,完成微波元件的建模、仿真与优化。主要工作概括如下:1.对PSO算法的基本概念、实现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描述,进一步阐述了该算法的研究现状和研究趋势。2.对优化算法中一些常用的测试函数深入研究,将原有测试函数进行旋转平移操作,新得到的测试函数更加复杂多变,对算法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于检验算法对于现实存在的许多未知结构或空间的适应能力与寻优能力。3.对于PSO算法存在的一些不足,引入多种群策略,提出了队伍演化算法。该算法将优化过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保持多样性,把队员分成若干个初级队伍并行优化,形成高级队伍;后一阶段为提高收敛速度,仅对高级队伍进行优化。在整个优化过程中,根据评估队员所取得的成绩,动态控制队员的调整步长和最大调整空间,同时产生教练组,为队员的进步方向提供指导。通过高维多峰测试函数及其旋转平移函数进行测试比较,验证了算法的优越性和有效性。4.研究通过宏命令控制HFSS软件实现自动建模,使用VBscript脚本语言实现Matlab与HFSS的联合仿真,利用队伍演化算法的寻优能力和HFSS强大的电磁分析能力,实现一种基于队伍演化算法和电磁仿真软件HFSS的优化方案。5.将该优化方案应用于微波电路设计中,通过对1.2~1.5 GHz发卡型滤波器、WLAN天线的成功设计优化,实验结果表明了基于队伍演化算法和HFSS软件的优化方案的有效性和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5-03-01)

邓良[10](2015)在《负群时延微波电路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二十世纪叁十年代美国科学家H.N.yquistand S.Brand提出“群时延”这一概念后,各国科研人员对这一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开始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空间探测、卫星导航、通信雷达、毫米波测量等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和软硬件水平的不断提高,对通信系统的传输能力、信道传输特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通过理论和实践发现,相位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可以承载的信息量更大,稳定性更高,而群时延正是用来表示相位线性度的重要参数,因此有更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对群时延展开研究。尤其是近些年来,负群时延电路因其特殊的性能和在前馈放大器、天线阵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吸引了世界各国研究者的注意,成为又一个研究热点。然而目前负群时延电路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国内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据作者所知,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的着作和文献来论述负群时延电路的理论和设计,本文所设计的部分电路结构在国内尚属于首次。本文针对目前国内教科书对于群时延概念解释不够透彻,结合国外负群时延相关理论,利用谐振电路特点,对负群时延的产生原理进行严谨的数学推导和物理层面的解释。然后利用以上分析结果,结合现代通信系统的需要,设计了混合集成负群时延电路、分布式负群时延电路、对称耦合线结构负群时延电路和多级不对称耦合器负群时延电路共四种不同结构的电路结构,电路中心频率均为2.2GHz。四种负群时延电路的最大负群时延值分别可以达到-5.8ns、-6.8ns、-9ns和-3.5ns,其最大负群时延带宽分别可以达到92MHz、104MHz、120MHz和400MHz,并且工作频段内信号损耗值较小。本文对以上每一种负群时延电路结构的工作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利用Advanced Design System2009(ADS2009)进行版图仿真,以验证电路设计的合理性和正确性,并给出每一种电路结构的优缺点及其改进方向。通过总结以上四大类型负群时延电路的特点,结合带阻滤波器的特性,从滤波器的设计角度,又提出一种新的设计负群时延电路的思路,并利用这一思路,设计出一个中心频率为2.2GHz的负群时延电路,其在中心频率处的最大负群时延值可以达到-6.8ns,负群时延带宽为120MHz,以上结果都已经通过版图仿真验证其正确性,同时,在本文的最后对电路级数与负群时延电路性能之间的关系,做出定量分析,为以后的设计工作做好了铺垫。(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1-01)

微波电路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电子设备的工作频率日益提高。作为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微波电路的设计攸关重要。在设计中将微波电路与通信系统设计协同考虑,将有利于设计者从系统设计的角度,优化系统架构,协调基带和射频系统之间的指标分配等要求。采用SystemVue和ADS(Advanced Design System)两个仿真软件,可以在进行系统仿真的前提下,对其中的微波系统及单元电路进行设计,从而满足系统的设计需要。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兼顾了基带信号的处理和射频收发系统的各项指标需求,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系统构成和微波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在系统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研究和创新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波电路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1].张国荣.浅谈数字微波电路路由设计中几个应注意的问题[J].数字通信世界.2019

[2].凌丹,崔晓伟.基于SystemVue和ADS的微波电路设计实验教学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9

[3].丁旭东.对射频电路和微波电路设计重点问题的探讨[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8

[4].焦凌霄.功能融合微波电路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8

[5].缪旻.面向射频/微波电路叁维集成的硅基转接板设计与实现[C].2018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上册).2018

[6].周鹏.射频和微波电路设计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J].山东工业技术.2017

[7]..第六届东南大学―R&S射频微波电路设计竞赛成功举办[J].电信网技术.2016

[8].彭宝阳.面向X波段雷达系统应用的微波电路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5

[9].陈伟.队伍演化算法及其在微波电路设计中的应用[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5

[10].邓良.负群时延微波电路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5

标签:;  ;  ;  

微波电路设计论文-张国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