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敬业拼搏 追求卓越(论文文献综述)
朱俊[1](2022)在《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摭探》文中研究表明工匠精神是一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其主要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将工匠精神融入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不但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的专业素养,还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文章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教师工匠精神的表现和当前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工匠精神的目标的分析,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对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工匠精神的策略进行探索研究。
张克俭[2](2021)在《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军工精神 推进国防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奋斗筚路蓝缕,百年艰辛苦难辉煌。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党领导的人民军工创建90周年。近百年来,人民军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砥砺奋进,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凤凰涅盘过程,成为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的脊梁。一、光辉的历程伟大的成就人民军工近百年的历史,是一部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艰苦创业的奋斗史。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充分发挥安源煤矿技术工人的特长,
姜利,林海,胡声超[3](2021)在《工程师精神是新时期科技工作者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文中研究指明工程师精神作为支撑新时期科技工作者精神体系闭环的重要组成,具有爱党报国、敬业奉献、自立自强、大力协同、严谨规范、坚忍不拔等特质。新时期随着科技与工程的共同发展,工程已经成为现代科技工作不可分割的部分。科学家、大国工匠、工程师作为现代科技工作者的典型代表,其精神也共同组成了科技工作者群体最典型的精神特质。
刘素梅,范学刚[4](2021)在《基于工匠精神的数学课堂教学》文中研究表明在职业院校,数学以"基础性"和"服务型"为专业课服务,并为学生进一步深造、提升专业技术技能、开展技术革新打下必要的基础,本文对基于工匠精神的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黄嘉悦,吴冰[5](2021)在《世界技能大赛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方式探析——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时代呼唤工匠精神,社会也需要培养新时代的工匠。在创新与多变的大环境中,社会需要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劳动者,所以,作为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高校,更应当推崇专业能力与职业工匠精神的培养。从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问题入手,结合世界技能大赛的要求与机制,探析有效的培养方式,提出针对性的培养建议。结合真情实景的课堂融入,在传统工匠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激励青年技能成才、以技报国,以推进工匠精神在世赛中的融合,突出世赛对工匠精神培育的促进作用,从而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打造优秀技能人才,实现技能强国目标。
卞波,刘绍鹏[6](2021)在《“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教育的理念与路径》文中提出国家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对"工匠精神"的推崇,既彰显了"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又展现了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的坚定信心。高职院校学生责任心的缺失,是用人单位对高职毕业生满意程度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社会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应该在深化产教融合、创新实践育人模式、加强校园文化等方面积极探索,将"工匠精神"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有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主动服务于经济社会的改革浪潮。
徐泽磊[7](2021)在《积极领导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为从1987年2万元人民币起家,到2018年总营业收入近7000亿人民币,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华为因此而成为千亿美元的企业。5G时代的到来,标志着华为在技术标准、专利、基站设备、协议支持等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华为已掌握了制定新一代移动标准的话语权;标志着华为站在了通讯行业产业链的最顶端。华为的成长与蜕变,不仅是中国制造的象征,中国企业的骄傲,同时引领了世界通讯行业的发展。而华为的这些骄人的战绩,与任正非的非凡管理思想、经营理念和领导行为密不可分。任正非所表现的带领企业走出低谷,走向成功;发现企业优势、发扬其优势、面对困难不畏惧、不放弃,不忘初衷的领导行为,被称为积极领导行为。积极领导行为又称为积极领导。积极领导是指领导者关注组织及成员优势、能力和潜力,培养其向善(美德)取向,并帮助组织及成员取得非凡的、惊人的、超出预期成就的积极领导行为。学术界对积极领导份外关注,虽然在积极领导的测量、积极领导的形成和积极领导的影响结果方面,取得一些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以下不足:(1)未能从如何建立珠穆朗玛峰目标视角测量积极领导在现有“建立和实现珠穆朗玛峰目标”的维度测量中,忽略了建立什么样的目标、如何建立这些目标的关键内容,不利于珠穆朗玛峰目标的实现,也不利于学术界深入理解与测试积极领导,难以为积极领导的管理实践提供切实、有效的指导。(2)未能从有效实现珠穆朗玛峰目标视角测量积极领导在现有“建立和实现珠穆朗玛峰目标”的题项中,忽略了实现目标最本质的内容,不利于珠穆朗玛峰目标的实现,不利于学界对积极领导的准确理解,难以为积极领导的管理实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3)缺少通过认知—情感加工系统揭示心理韧性影响积极领导形成的动态中介机制研究由于积极领导是一个动态的行为,因此,研究积极领导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动态分析。然而,目前基于积极领导的研究,却忽略了其动态性的特点。认知情感加工系统(Cognitive Affective Processing System,CAPS)具有可被激活性、动态性且是行为的直接决定因素等特点。所以,CAPS是揭示心理韧性动态影响积极领导形成的重要途径。然而,在目前研究中,却忽略了这个重要的作用路径,不利于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不利于对积极领导形成的全面理解和掌握。(4)缺乏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更缺乏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以往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影响的研究,多数集中在积极领导对工作绩的直接影响,缺乏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作用机制的研究,更缺乏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中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制的研究。然而,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影响机制研究,不仅加深了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影响的认知,丰富了积极领导影响效果的理论研究,而且还能使组织中的领导者利用已发现的中介机制和边界条件,有效地控制积极领导对工作绩效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积极领导的首要目标就是帮助组织成员实现非凡业绩,而非凡业绩能从工作绩效中的创新绩效得到更好的体现;同时非凡业绩的实现也离不开对角色外绩效的投入,而角色外的投入能从工作绩效中的组织公民行为维度得以充分体现。然而,现有的研究却缺乏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影响机制的研究,不利于丰富积极领导的理论研究,难以有效指导管理实践。(5)缺乏对积极领导的动态、跨层次、混合方法的研究现有对积极领导更偏重的是静态、截面研究。然而,积极领导是一种动态行为。但是,目前研究却忽略了动态数据的获得。同时,对积极领导更关注的是个体层面的研究,忽略了多层次、跨层次分析法的应用,不利于对积极领导的形成及作用效果的更全面理解。基于以上研究不足,本文的研究内容是(1)修订积极领导的测量量表(子研究1);(2)从心理韧性视角揭示积极领导的动态形成机制(子研究2);(3)从影响效果角度揭示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子研究3)。本文采用的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子研究1,首先通过相关文献回顾和35名领导的深度访谈,对积极领导内涵和维度进行识别,生成量表题项,之后历经二次问卷调查,通过获得233份有效问卷和325份有效问卷,优化量表题项,最终通过325份有效问卷对修订的量表进行验证。对于子研究2,在预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正式调查。正式调查以企业中的领导者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评方式,二时段、每时段间隔4周等方式,共获取有效问卷286份。对于子研究3,在预调查的基础之上,进行了正式调查。正式调查以企业的团队主管和直属员工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评与他评相结合,二时段、每时段间隔4周等方式,获取61个团队,共计248套有效问卷。本文的研究结论(1)从“积极沟通”、“积极意义”、“发现优势”、“真正乐观”四维度测量积极领导,更具科学性和实用性;(2)心理韧性是促使积极领导形成的重要前因变量;(3)积极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能揭示心理韧性促使积极领导形成的中介机制;(4)组织间竞争是心理韧性促使积极领导形成的边界条件;(5)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是积极领导的重要结果变量;(6)领导认同感能揭示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作用的中介机制,能揭示积极领导对组织公民行为作用的中介机制;(7)主动性人格是积极领导与领导认同感关系间重要的边界条件。本文理论贡献体现在(1)修订了积极领导的测量量表;(2)验证了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3)揭示了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影响的动态中介机制;(4)识别出了在心理韧性与积极领导之间的动态中介机制存在的边界条件;(5)验证了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具有正向影响;(6)揭示了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机制。本文研究理论意义体现在:(1)加深了对积极领导概念、内涵的理解;(2)补充了积极领导的形成机制研究;(3)增加了积极领导的作用效果研究;(4)拓展了认知情感加工系统(CAPS)、特质激活理论和社会认知等理论的应用。同时本文研究结论从(1)“积极沟通”、“积极意义”、“发现优势”和“真正乐观”甄别和培养积极领导行为;(2)提高领导者的心理韧性,促使积极领导行为产生;(3)提高积极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中介效应,有助于提升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影响;(4)提高领导认同感,有助于提升积极领导对员工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5)高主动性人格的员工,有助于其对积极领导认同感的提升,进而有助于员工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提升等方面,为企业(组织)发现、培养积极领导,激发员工实现非凡业绩,助力企业实现非凡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李梦卿,余静[8](2021)在《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价值追求与实施路径》文中提出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是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旨在实现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技能中国的目标任务,为技能人才工作的推进开创了崭新的发展格局。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通过实施"技能型社会教育体系"和"技能中国行动"方案,加快构建技能型社会的新模式、新理念、新业态,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弘扬工匠精神,进一步促进我国职业教育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引领国际化标准建设与发展。加强技能型社会建设,需要构建多元合作命运共同体,大规模开展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推动"技能"与各个领域紧密结合,以实现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科学性、协同性与可持续性。
王志鹏[9](2021)在《“文化+”助力高质量发展》文中研究表明具有63年创业历史的新世纪建设集团,坚持以贯彻落实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切实把企业文化建设创新作为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和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通过大力推进文化驱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三步"落地模式,有效激发企业广大员工增强"追求卓越品格、打造卓越团队、推进卓越管理、创造卓越贡献"的共识,凝聚起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王霂凡,赵冰[10](2021)在《“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作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楷模,以不同的身影出现在大众视野,从建国初期的"老黄牛"形象、60-70年代的"铁人"形象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当代愚公"形象,衍生为新世纪的"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形象。随着时代的变迁,劳动模范评选标准、劳模结构、劳模劳动方式也不断与时俱进,但劳动模范的坚守永俱民族气节;劳模精神常葆先进本色;劳模价值久涵时代特色,实现了"变"与"不变"的规律性统一,凸显出"不忘本来、面向现在、引领未来"的变迁发展规律。
二、敬业拼搏 追求卓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敬业拼搏 追求卓越(论文提纲范文)
(1)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摭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工匠精神的表现 |
二、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工匠精神的目标 |
1. 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服务理念 |
2. 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 |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
1. 部分教师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不足 |
2. 部分教师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缺乏 |
3. 部分教师德艺双馨的师道精神不足 |
四、培养高校思政课教师工匠精神的策略 |
1. 坚持政治强、情怀深,提升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
2. 坚持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提升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 |
3. 坚持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提升德艺双馨的师道精神 |
五、结语 |
(2)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军工精神 推进国防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光辉的历程伟大的成就 |
二、红色的基因先进的文化 |
三、新时代的使命高质量的发展 |
1. 在理论学习武装头脑上实现新进展 |
2. 在贯彻新发展理念上实现新进展 |
3. 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发挥上实现新进展 |
4. 在目标质量标准措施体系化建设上实现新进展 |
5. 在人才强业上实现新进展 |
6. 在军工文化建设传承红色基因上实现新进展 |
(3)工程师精神是新时期科技工作者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论文提纲范文)
科技和工程的紧密联系 |
构建科技工作者精神体系的必要性 |
科技工作者精神体系要素的组成 |
工程师精神要素初探 |
(4)基于工匠精神的数学课堂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匠精神与数学 |
(一)工匠及工匠精神 |
(二)数学与工匠精神 |
二、基于工匠精神的数学课堂教学 |
(一)把工匠精神融入课堂教学 |
1.爱岗敬业 |
2严谨认真 |
3.精益求精 |
(二)让工匠精神扎根学生心中 |
1.打好基础 |
2.服务专业 |
3.物勒工名 |
4.追求卓越 |
(三)让有工匠精神成为学生成才的目标 |
1.大国工匠 |
2.创新与创造 |
3.拼搏与努力 |
三、结论与建议 |
(5)世界技能大赛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方式探析——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 |
二、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三、世界技能大赛的理念与机制 |
四、世赛与工匠精神的联系、融合与促进 |
(一)世赛激发学生技能热情,增强工匠意识 |
(二)世赛激励学生技能精进,提升工匠能力 |
(三)世赛引领学生技能创新,培育工匠精神 |
(四)世赛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弘扬工匠精神 |
五、世赛背景下工匠精神培养方式探索 |
(一)工匠精神进课堂 |
(二)工匠精神融文化 |
(三)工匠精神永传承 |
结语 |
(6)“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教育的理念与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及评价标准 |
(一)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
(二)“工匠精神”的评价标准 |
二、国内外“工匠精神”的发展现状与对比分析 |
(一)发达国家“工匠精神”的培育经验分析 |
(二)我国“工匠精神”的发展现状分析 |
(三)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三、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 |
四、结语 |
(7)积极领导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6 论文结构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 |
2.1 积极领导的概念与测量 |
2.1.1 积极领导的概念 |
2.1.2 积极领导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
2.1.3 积极领导的维度与测量 |
2.2 积极领导的形成 |
2.2.1 自我构建对积极领导的影响 |
2.2.2 人格特质对积极领导的影响 |
2.2.3 环境因素对积极领导的影响 |
2.3 积极领导的影响结果 |
2.3.1 积极领导对个体层面的影响 |
2.3.2 积极领导对团队层面和组织层面的影响 |
2.4 积极领导的研究评述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积极领导的量表修订 |
3.1 问题提出 |
3.2 概念、内涵与维度识别 |
3.2.1 积极领导的概念与内涵 |
3.2.2 积极领导的维度识别 |
3.2.3“发现优势”维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
3.2.4“真正乐观”维度测量的理论基础 |
3.3 生成量表题项 |
3.3.1 初始题项的生成 |
3.3.2 内容效度评估 |
3.4 优化量表题项 |
3.4.1 数据收集 |
3.4.2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4.3 内部一致性评估 |
3.4.4 验证性因子分析 |
3.5 量表验证 |
3.5.1 研究假设 |
3.5.2 测量量表 |
3.5.3 数据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影响机制 |
4.1 问题提出 |
4.2 理论基础与理论模型构建 |
4.2.1 认知—情感加工系统理论与应用 |
4.2.2 特质激活理论与应用 |
4.2.3 理论模型的形成 |
4.3 研究假设 |
4.3.1 心理韧性对积极领导的直接影响 |
4.3.2 积极情绪和自我调节能力的中介作用 |
4.3.3 组织间竞争的调节作用 |
4.4 问卷设计与调查 |
4.4.1 测量工具 |
4.4.2 预调查与问卷修正 |
4.4.3 正式调查 |
4.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4.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5.2 信度分析 |
4.5.3 效度分析 |
4.5.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5.5 相关分析 |
4.5.6 假设检验 |
4.5.7 研究结果与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效果 |
5.1 问题提出 |
5.2 理论基础与理论模型构建 |
5.2.1 社会认知理论与应用 |
5.2.2 理论模型的形成 |
5.3 研究假设 |
5.3.1 积极领导对创新绩效和组织公民行为的直接影响 |
5.3.2 领导认同感的中介作用 |
5.3.3 主动性人格在积极领导与领导认同感关系间的调节作用 |
5.4 问卷设计与调查 |
5.4.1 测量工具 |
5.4.2 预调查与问卷修正 |
5.4.3 正式调查 |
5.5 数据处理与分析 |
5.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5.2 信度分析 |
5.5.3 效度分析 |
5.5.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5.5.5 数据聚合检验 |
5.5.6 相关分析 |
5.5.7 假设检验 |
5.5.8 研究结果与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理论贡献 |
6.3 管理启示 |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价值追求与实施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 |
(一)深化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需要构建“技能型社会教育体系”和“技能中国行动”新模式 |
(二)弘扬工匠精神,彰显新时代职教特色需要树立“技能型社会教育体系”和“技能中国行动”新理念 |
(三)建设国际标准,引领技能国际化发展需要展现“技能型社会教育体系”和“技能中国行动”新作为 |
二、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 |
(一)构建区域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新常态 |
(二)打造德技并修能力建设体系新标准 |
(三)推动经济转型的内生增长新发展 |
三、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实施路径 |
(一)技能渗入产业,构建多元合作命运共同体 |
(二)技能渗入生活,推进技能教育和职业培训实用化、常态化 |
(三)技能渗入文化,推进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建设 |
四、结束语 |
(9)“文化+”助力高质量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三个平台”传播内化于心的文化理念,着力营造追求卓越品格的浓厚氛围 |
“四个融入”落实外化于行文化担当,着力推进卓越管理深化进展 |
“三个强化”完善固化于制文化机制,着力达成创造卓越贡献愿景目标 |
(10)“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形象的时代变迁轨迹 |
(一)20世纪50年代:“老黄牛”献身社会理想 |
(二)20世纪60至70年代:“铁人精神”唱响时代强音 |
(三)20世纪80至90年代:“当代愚公”勇攀科技高峰 |
(四)21世纪初至今:复合型人才展现时代指向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之“变”与“不变”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之“变” |
1.因时而进:劳动模范评选标准之“变” |
2.因事而举:劳动模范结构之“变” |
3.因势而新:劳动方式之“变”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之“不变” |
1.旗帜鲜明:劳模坚守永俱民族气节 |
2.历久弥新:劳模精神常葆先进本色 |
3.凝心聚力:劳模价值久涵时代特色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 |
(一)不忘本来,彰显中国精神 |
(二)面向现在,体现时代需求 |
(三)引领未来,践行中国道路 |
四、敬业拼搏 追求卓越(论文参考文献)
- [1]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摭探[J]. 朱俊. 成才之路, 2022(01)
- [2]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军工精神 推进国防科技工业高质量发展[J]. 张克俭. 中国军转民, 2021(20)
- [3]工程师精神是新时期科技工作者精神体系的重要组成[J]. 姜利,林海,胡声超. 军工文化, 2021(10)
- [4]基于工匠精神的数学课堂教学[J]. 刘素梅,范学刚. 职业, 2021(19)
- [5]世界技能大赛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方式探析——以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黄嘉悦,吴冰. 经济研究导刊, 2021(29)
- [6]“工匠精神”的培育:高职院校教育的理念与路径[J]. 卞波,刘绍鹏. 中国高校科技, 2021(09)
- [7]积极领导的结构测量、形成机制与作用效果研究[D]. 徐泽磊. 吉林大学, 2021(01)
- [8]我国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价值追求与实施路径[J]. 李梦卿,余静.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24)
- [9]“文化+”助力高质量发展[J]. 王志鹏. 施工企业管理, 2021(08)
- [10]“变”与“不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模范的变迁发展逻辑[J]. 王霂凡,赵冰.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