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性甘露聚糖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β-甘露聚糖酶,Paenibacillus,sp.,A1,基因克隆,表达
中性甘露聚糖酶论文文献综述
刘小丹,杨培龙,刘永超,许修宏,孟昆[1](2009)在《一种来源于Paenibacillus sp. A1的中性β-甘露聚糖酶基因克隆及其酶学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简并PCR和TAIL-PCR技术,从来源于天山冰川土壤的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sp.A1菌株基因组中扩增出β-甘露聚糖酶基因编码序列。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全长960bp,编码一个新的糖苷水解酶第5家族的β-甘露聚糖酶。将该基因克隆到原核表达载pET-22b(+)中,经过IPTG诱导表达,酶的胞外表达量达0.62U/mL。酶学特性分析表明其最适pH为6.5,最适温度为55℃,属中性β-甘露聚糖酶,具有较好的底物适应性,适宜用于鱼类等水产动物养殖饲料行业中。(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技导报》期刊2009年05期)
刘朝辉,陈云,齐崴,王康,何志敏[2](2008)在《中性β-甘露聚糖酶分批发酵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魔芋粉为碳源,研究了10 L自控发酵罐中枯草芽孢杆菌TJ-200603分批发酵产中性β-甘露聚糖酶的过程动力学。实验数据表明,菌体生长呈现典型S型曲线,而酶的合成与菌体生长同步进行,属于生长耦联型。基于这些过程曲线的变化规律,构建了β-甘露聚糖酶分批发酵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经非线性拟合和优化,获得了最佳的模型参数值,最终确定了能够较好表征实际发酵过程中菌体细胞生长、产物β-甘露聚糖酶合成以及基质总糖消耗的3个动力学方程。(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08年10期)
成莉凤,刘正初,张运雄,段盛文,冯湘沅[3](2007)在《CXJZ11-01菌株分泌中性β-甘露聚糖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现有菌种资源进行提纯复壮和筛选,采用透明圈法和发酵液酶活力比较法,获得高产中性β-甘露聚糖酶菌株CXJZ11-01。进而采用单因子和多因子相结合的统计方法以及DNS法,对该菌株β-甘露聚糖酶活力检测体系及其产酶规律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中性β-甘露聚糖酶最适pH值为6.0,最适温度为65℃;菌株CXJZ11-01在适宜条件下培养9小时,发酵液粗酶活力高达3050U/ml。(本文来源于《中国麻业科学》期刊2007年05期)
张峻,何志敏[4](2002)在《地衣芽孢杆菌中性β-甘露聚糖酶的分离纯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絮凝、超滤及离子交换对地衣芽孢杆菌中性β-甘露聚糖酶进行了分离纯化,纯化倍数为33倍, 酶活收率达42%,所得纯化的β-甘露聚糖酶比活为4341 U/mg蛋白质。本文提出的分离纯化工艺易于工业放大。(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传质与分离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2-11-01)
程立忠,张理珉,丁骅孙,沙涛,张汉波[5](2000)在《丙酮沉淀法提取中性β-甘露聚糖酶的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丙酮沉淀提取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subtilis)K3- 14发酵产生的中性 β -甘露聚糖酶 ,- 2 0℃时V(发酵液 )∶V(丙酮 )用量为 1∶1.0时 ,提取率为 82 .5 7% ,固体酶制剂酶活力为 19.43万U/g ,1∶2 .0时提取率为 95 .40 % ,所得固体酶净重增加 ,酶活力下降为 8.6 2万U/g ;在 - 2 0℃低温下丙酮对酶的提取影响较小 ,12h内提取率从 97.34 %下降到 87.89% ,下降 9.71% ,而 30℃丙酮对 β -甘露聚糖酶提取影响大 ,从 90 .31%下降到 41.89% ,下降 5 3.6 2 % ,但在 4h以内酶提取率仍能保持在 78.93%以上 ,此工艺在工业上是可行的 .(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4期)
李文玉,董志扬,崔福绵[6](2000)在《枯草芽孢杆菌中性内切β-甘露聚糖酶的纯化及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枯草芽孢杆菌 (Bacillussubtilis)BM960 2产生的中性内切 β 甘露聚糖酶 (endo β 1 ,4 D mannanmannanohydrolase ,EC ,3.2 .1 .78)经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 纤维素 (DE2 2 )离子交换柱层析 ,得到电泳纯的样品 ,提纯了 45 5倍 ,收率为 5 9%。用SDS PAGE测得该酶的分子量为 35kD。用PAGEIEF测得其等电点 pI为 4 5。酶反应的最适 pH为 5.8,最适温度为50℃。该酶在 pH6 0~ 8 0 ,50℃以下稳定。金属离子Hg2 +和Ag+对酶活性强烈抑制。酶对槐豆胶、羟丙基瓜胶、田菁胶和魔芋粉的Km 值分别为 3 8、1 4 9、1 1 3和 2 4mg/mL ,Vmax值分别为 2 4 5、86 5、38 4和 1 9 8μmol.min- 1 mg- 1 。酶水解甘露聚糖为甘露寡糖 (不含单糖 )。(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2000年04期)
马建华,高扬,牛秀田,邹俊,毕汝昌[7](1999)在《枯草芽孢杆菌中性β-甘露聚糖酶的纯化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硫酸铵分级沉淀、超滤浓缩、阴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由枯草芽孢杆菌(Bacilussubtilis)BM9602培养滤液得到了常规凝胶电泳一条带的中性β-甘露聚糖酶.该酶具有与其它已知同类酶相类似的性质,但用SDS-PAGE测得该酶分子量为37kD;用聚丙烯酰胺等电聚焦电泳测得等电点pI为4.9.(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崔福绵,石家骥,鲁茁壮[8](1999)在《枯草芽孢杆菌中性β-甘露聚糖酶的产生及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由土壤中分离出一株产中性β甘露聚糖酶的枯草芽孢杆菌(Bacilussubtilis),编号BM9602。该菌在液体培养条件下,产生中性β甘露聚糖酶。多糖能作为碳源,而单糖不能作为碳源;有机氮源优于无机氮源。产酶最适培养基组成:魔芋粉4%,牛肉蛋白胨和酵母膏各1%。产酶最适培养条件:培养基起始pH85,35℃,振荡培养36h。以槐豆胶为底物,培养滤液中性β甘露聚糖酶活力为96IU/mL。酶在pH50~100和50℃下稳定;作用最适条件为pH60和50℃;水解魔芋粉和槐豆胶均产生寡聚糖。(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报》期刊1999年01期)
中性甘露聚糖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魔芋粉为碳源,研究了10 L自控发酵罐中枯草芽孢杆菌TJ-200603分批发酵产中性β-甘露聚糖酶的过程动力学。实验数据表明,菌体生长呈现典型S型曲线,而酶的合成与菌体生长同步进行,属于生长耦联型。基于这些过程曲线的变化规律,构建了β-甘露聚糖酶分批发酵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并经非线性拟合和优化,获得了最佳的模型参数值,最终确定了能够较好表征实际发酵过程中菌体细胞生长、产物β-甘露聚糖酶合成以及基质总糖消耗的3个动力学方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性甘露聚糖酶论文参考文献
[1].刘小丹,杨培龙,刘永超,许修宏,孟昆.一种来源于Paenibacillussp.A1的中性β-甘露聚糖酶基因克隆及其酶学性质研究[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9
[2].刘朝辉,陈云,齐崴,王康,何志敏.中性β-甘露聚糖酶分批发酵动力学研究[J].化学工程.2008
[3].成莉凤,刘正初,张运雄,段盛文,冯湘沅.CXJZ11-01菌株分泌中性β-甘露聚糖酶的研究[J].中国麻业科学.2007
[4].张峻,何志敏.地衣芽孢杆菌中性β-甘露聚糖酶的分离纯化[C].第叁届全国传质与分离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2002
[5].程立忠,张理珉,丁骅孙,沙涛,张汉波.丙酮沉淀法提取中性β-甘露聚糖酶的条件研究[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6].李文玉,董志扬,崔福绵.枯草芽孢杆菌中性内切β-甘露聚糖酶的纯化及性质[J].微生物学报.2000
[7].马建华,高扬,牛秀田,邹俊,毕汝昌.枯草芽孢杆菌中性β-甘露聚糖酶的纯化及性质研究[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9
[8].崔福绵,石家骥,鲁茁壮.枯草芽孢杆菌中性β-甘露聚糖酶的产生及性质[J].微生物学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