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遗产论文-赵文静

城市文化遗产论文-赵文静

导读:本文包含了城市文化遗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城市文化,文化城市,河洛文化,黄帝故里,华夏文明,文明传承,传统文化资源,文化名片,黄河文化,文化自信

城市文化遗产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静[1](2019)在《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 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城市最宝贵的财富,是城市品质的最根本体现,是城市之“魂”。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结晶,是文化传承最重要的载体、是城市发展的脉络和见证。郑州如何做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在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本文来源于《郑州日报》期刊2019-12-04)

陈影,何依,许广通[2](2019)在《基于历史之径的城市文化遗产整合与活化——以武汉汉口老城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文化遗产的碎片化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普遍现象,而在当前遗产保护体系下还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本文通过引入历史之径这类文化线路,研究其概念内涵,提出其不同阶段的建构方法,并以汉口老城为例,从线路的选择和线路的活化两方面对历史之径的建构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剖析,以期提供一种新型的城市文化遗产整合与活化的方法。(本文来源于《活力城乡 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期刊2019-10-19)

尹笑非[3](2019)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城市文化空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宣言》中,"文化空间"一词,被解释为"文化人类学的概念",定义为"一个集中举行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场所"(aplace in which popular and traditional cultural activities are(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林怀策[4](2019)在《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兼论文化遗产保护的与时俱进》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共生理论,探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更新与城市发展的关系。首先,回顾国内外城市更新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引入共生理论,提出研究框架及思路;其次,以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为对象,研究发现园区的更新与城市在叁个维度实现了共生:一是从设计理念出发,使产业园的整体风貌、出入口设计与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相融合;二是尽可能保持整体风貌,使园区成为展示不同年代城市的连续记忆载体,实现超越时空的共生;叁是植入文化创意产业,使园区发展促进城市功能与品质的提升,实现与城市功能的共生。研究认为,城市更新应注重挖掘文化遗产的共享属性,发挥遗产的文化与社会教育价值,从而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助力城市的崛起。(本文来源于《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期刊2019-08-27)

胡惠林[5](2019)在《文明转型: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空间再造论纲——城市文化经济与政策的现代议程》一文中研究指出工业文化遗产是工业文明在实现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后现代工业文明转型过程中的产物,是一个国家工业文明的记忆。中国是一个工业文化遗产大国,从都江堰到大冶铁矿和江南制造局,形成了完整的工业文化遗产体系。这些工业文化遗产,既是中国文明历史进程的见证,同时也是中国文明发展与转型的标志。其中有不少工业文化遗产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人类文明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中国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关于工业文化遗产的政策,将工业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对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再利用,同时成为中国工业文化遗产政策的重要内容。中国已经取得了在这方面的成绩和经验,同时还存在着需要不断完善的问题。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作为文明转型的重要内容,正在和已经成为中国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新形态。(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9年08期)

胡一峰[6](2019)在《让城市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既是城市生生不息的动力来源,也是城市形象对外传播的名片。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因而城市历史文化发展传承得到空前重视,也被更加理性科学加以看待。一(本文来源于《成都日报》期刊2019-06-12)

梁拯,黄明燕,区杰智[7](2019)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讨论——以肇庆宋城墙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真实见证,它久经沧桑,凝聚了人们生活的智慧和情感,珍贵并具有重要的文化信息价值。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尤为重要。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如何处理好两者的关系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上旬刊)》期刊2019年06期)

乔治[8](2019)在《台湾工业遗产型Brown Field关于城市文化再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台湾叁个知名文化创意园区为研究对象,对园区及周边各类设施的空间分布情况、园区内举办文化活动的活跃度及周边设施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园区的活跃度与园区周边各类设施的关系,以对未来建设同类型园区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本文来源于《艺术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顾轩竹[9](2019)在《基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设计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下的城市文化遗产概念,已不同于传统意义上单独存在的实体遗存或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应是城市空间及其所承载的一系列当下生活场景与文化活动构成的整体环境。淮安是运河文化链中的重要节点之一,都天庙街区是淮安历史主城的核心区位之一,实体空间的历史遗留较好,相关历史风貌发展有不同程度的记载,但结合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相关更新设计研究略显不足,这是本文的主要出发点。笔者从时间与空间、物质与非物质等多维度对都天庙街区进行深入调研和记录,在揭示都天庙街区作为城市必要构成部分的实际意义的同时,记录了当代都天庙街区可以承担的文化角色,对其内在的场所精神与蕴含的文化属性进行挖掘,期冀通过相关设计问题思考对该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做出有益探索。本文由以下叁部分构成:一是解读都天庙街区的历史沿革与现实困境,对其建设溯源、文脉留存进行整理记述,分析其历史变迁与时代发展的辩证关系;二是解构当代都天庙街区的街巷空间与建筑场所,详实记录街区的实体现状,展示其在城市文化遗产体系认知范围内的空间特质与生活场景;叁是探索都天庙街区的相关更新设计问题,比较其现状遗存中各方面的保留价值与更新设计考虑,探讨在城市文化遗产保护最优化的初衷下可进行的相关设计实践探索。笔者对都天庙街区做了较为详尽的考察和梳理,结合调研成果与所掌握的知识做出了自己的初步理解与粗浅建议,以期为其他学者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9-03-08)

彭莹[10](2019)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文化建设互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记忆与空间的方式表征城市文化,城市文化建设为非遗传承提供新的机遇。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发现,目前城市普遍面临城市文化建设中非遗的融入过于扁平和机械、对非遗的文化认同存在断层、非遗的生产性保护与市场需求仍在磨合的现实困境。非遗传承与城市文化建设应该互助推进:一是多规融合,将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科学地融入城市文化建设的子项目中;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宣传长效机制和评估考核体系,推动基层非遗传承专业化,提升城市文化知识生产;叁是将非遗传承纳入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服务产品供给与社区营造项目实现文化认同与异质文化共生;四是探索非遗知识产权+新兴技术+新型传播方式的多产业链发展模式,以非遗的跨界融合发展助推城市文化提升。(本文来源于《韩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城市文化遗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市文化遗产的碎片化逐渐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普遍现象,而在当前遗产保护体系下还缺乏有效的应对方法。本文通过引入历史之径这类文化线路,研究其概念内涵,提出其不同阶段的建构方法,并以汉口老城为例,从线路的选择和线路的活化两方面对历史之径的建构策略进行了具体的剖析,以期提供一种新型的城市文化遗产整合与活化的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市文化遗产论文参考文献

[1].赵文静.加大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利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N].郑州日报.2019

[2].陈影,何依,许广通.基于历史之径的城市文化遗产整合与活化——以武汉汉口老城为例[C].活力城乡美好人居——201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城市文化遗产保护).2019

[3].尹笑非.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城市文化空间建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林怀策.基于共生理论的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更新研究——兼论文化遗产保护的与时俱进[C].2019城市发展与规划论文集.2019

[5].胡惠林.文明转型:中国工业文化遗产与城市文化空间再造论纲——城市文化经济与政策的现代议程[J].东岳论丛.2019

[6].胡一峰.让城市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N].成都日报.2019

[7].梁拯,黄明燕,区杰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辩证关系的讨论——以肇庆宋城墙为例[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9

[8].乔治.台湾工业遗产型BrownField关于城市文化再生研究[J].艺术科技.2019

[9].顾轩竹.基于城市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设计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9

[10].彭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城市文化建设互助研究[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

标签:;  ;  ;  ;  ;  ;  ;  ;  ;  ;  

城市文化遗产论文-赵文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