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性品格论文-龚晓会,李丹

公民性品格论文-龚晓会,李丹

导读:本文包含了公民性品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公民性品格,墨子,兼爱

公民性品格论文文献综述

龚晓会,李丹[1](2014)在《墨子兼爱思想与公民性品格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的问题一直是社会转型时期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而该核心问题的关键在于公民性品格的培育。从社会学角度而言,公民性品格培育之要义,为公共价值和行为方式的认同和选择。在濡养国人公民性品格的思想资源中,墨子思想可谓是最佳资源之一。其根据在于,国民人格多是遵循儒家的君子之道,即儒家君子人格是公民性品格塑造的基础。而墨子兼爱与儒家仁爱的差异恰恰是两者能够形成互补的前提;两者的共通性使得墨子思想能够比较顺利地进入国人人格内部,实现融合与对话。儒墨的差异性和共通性决定了墨子思想能够与儒家思想形成对接,最终对国民公民性品格塑造形成补益。(本文来源于《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4期)

周超异[2](2014)在《公民性品格塑造与转型期的法治秩序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其本身所带有的整体主义色彩为城邦民主制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随着西方社会的变迁发展,公民性品格也不断地发展、转变。在历经了城市兴起、宗教改革等社会运动之后,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近代公民性品格激发了西方法治的萌芽,为法治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奠定了近代西方民主宪政国家的社会基础。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璀璨的古代文化,但是却没有培养出公民性品格,没有自然地生成法治秩序,留存在当代的仍然是根深蒂固的“臣民”意识。当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社会结构都发生着巨大变革,相比于经济领域的高速发展,其他领域特别是中国的法治建设皆相对滞后。在这样的情况下,公民性品格的缺失不仅极大地减缓了中国法治化的进程,还成为了引发转型期法治秩序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深究公民性品格缺失的原因,除了传统中国政治结构的制约以及文化思想的禁锢,还有现实因素带来的阻碍。因此,为了加快公民性品格的塑造,亟需公民精神的激发、公民意识的提高和公民参与的深化,进而为法治秩序建构提供结构性支撑。(本文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期刊2014-04-15)

曲丹丹[3](2011)在《公民性品格:法治秩序的深层文化支撑》一文中研究指出西方公民性品格从古代整体主义的公民性诉求发展到当代多层面、多维度的公民理念,展现着公民从自在自发的自然状态走向自由自觉、理性自律的主体存在状态,其产生与发展顺应了民主与法治的时代诉求,为法治秩序提供了合法性、合理性、伦理性支撑。我国传统封建社会由于中央集权专制制度、自然经济、儒家宗法文化的相互作用,致使公民主体意识不强,不具有独立自主性、法律意识淡薄、公共精神匮乏、权利观念阙如,阻碍了法治秩序的生成与的发展。法治的进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中包含着政府与公民、宏观与微观的均衡互动、相互制约、协调发展。然而,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偏重于宏观层面的制度建构,而忽略了微观层面的公民性品格对于法治秩序的结构性支撑。因此,公民性品格塑造就成为中国法治建设的当务之急。(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1-04-30)

刘冰[4](2011)在《当代社群主义兴起与公民性品格塑造》一文中研究指出试图给我们经过的法律发展阶段快速拍摄掠影,实为草率之举。可是,如果没有这方面的努力,我们将无法借助一种手段使法律体系中的传统基础同现实情况保持完整的联系,并且能够适应已经变化和正在变化的社会。本文从法社会学、历史学和比较法的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发现: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我国公民的自主精神、社会责任感、权利意识普遍淡薄和缺乏,导致价值取向扭曲和行为失范,而这些已成为影响社会和谐进步和全面发展的制约因素。因而,对于当前正处在社会转型的我国,如何排除不和谐因素、避免个人道德滑坡和民众对社会生活的漠不关心就变得尤为重要。公民性品格的特质是倡导社群主义理念,以社群利益为出发点,积极行使政治权利,促进公共利益发展。故而,塑造公民性品格能够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公民观念,唤起公民的自主、平等意识,使得公民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社会地位,从而激发其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政治积极性。并且,要在此基础上振兴我国的伦理道德传统,继承中国传统集体主义、乐于奉献的优秀品质,从中汲取足够的养料。中国的法治建设不能固步自封,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叁十年以来的历史经验,但,过犹不及。我们在借鉴西方优秀个人主义理论的同时也要看到个人主义理论的缺陷,切不可将个人主义理论极端化和神圣化。在集体吞没个人的情况下通过结成社群来关照个人权利,而在个人利益泛滥时又应该强调一下集体,以期平衡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以及化解社会各种利益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1-04-30)

于涛[5](2009)在《公民性品格:法治秩序的文化支撑》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民性品格在西方法治生成、发展、变迁的历史进程中显示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也即,公民性品格的塑造推动了法治秩序的生成,并构成了法治秩序的文化支撑,成为法治秩序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古希腊起,公民性品格为城邦独特的直接民主制及其公民大会的生成提供了良好的内在动力,促成了原初意义的古代“法治”。中世纪欧洲历史的独特性、城市的兴起以及3R运动塑造了近代公民性品格,推动了民族国家的生成和近代法治的发展。我国由于传统社会专制主义的统治模式,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以及自然经济,造成了根深蒂固的臣民意识和小农意识,极大地限制了当代中国的法治化进程。因此,公民性塑造将成为法治化进程的关键要素。一方面,公民性品格作为法治社会的内在动力,有助于实现公民对权利、自由、平等的追求以及法律至上观念的弘扬;另一方面,公民的民主参与、权利意识、主体意识等公民性品格的价值理念又限制、消解了国家权力的滥用与专断,更好地保障自由和权利,推动法治国家的建立。(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09-04-30)

公民性品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民”的概念起源于古希腊,其本身所带有的整体主义色彩为城邦民主制提供了强大的内在动力。随着西方社会的变迁发展,公民性品格也不断地发展、转变。在历经了城市兴起、宗教改革等社会运动之后,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近代公民性品格激发了西方法治的萌芽,为法治秩序的建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奠定了近代西方民主宪政国家的社会基础。我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璀璨的古代文化,但是却没有培养出公民性品格,没有自然地生成法治秩序,留存在当代的仍然是根深蒂固的“臣民”意识。当前,中国社会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时期,各类社会结构都发生着巨大变革,相比于经济领域的高速发展,其他领域特别是中国的法治建设皆相对滞后。在这样的情况下,公民性品格的缺失不仅极大地减缓了中国法治化的进程,还成为了引发转型期法治秩序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深究公民性品格缺失的原因,除了传统中国政治结构的制约以及文化思想的禁锢,还有现实因素带来的阻碍。因此,为了加快公民性品格的塑造,亟需公民精神的激发、公民意识的提高和公民参与的深化,进而为法治秩序建构提供结构性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公民性品格论文参考文献

[1].龚晓会,李丹.墨子兼爱思想与公民性品格塑造[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2].周超异.公民性品格塑造与转型期的法治秩序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4

[3].曲丹丹.公民性品格:法治秩序的深层文化支撑[D].黑龙江大学.2011

[4].刘冰.当代社群主义兴起与公民性品格塑造[D].黑龙江大学.2011

[5].于涛.公民性品格:法治秩序的文化支撑[D].黑龙江大学.2009

标签:;  ;  ;  

公民性品格论文-龚晓会,李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