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超额盈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家族企业,盈余管理,超额控制权,总经理持股比例
超额盈余论文文献综述
高小莉[1](2019)在《家族企业超额控制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会计盈余是企业经营成果的反映,是投资者与企业共同关注的焦点,其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投资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影响到资本市场的发展。然而,以侵占中小投资者利益为目的的会计盈余操纵,不仅有损投资者利益与企业发展,更会影响到资本市场的秩序。管理者实施盈余管理可能处于多种动机,但其实施需要拥有一定的能力,这就与企业的控制权结构紧密相关。一方面,家族企业的控制权主要掌握在实际控制人手中,其治理结构大多数是金字塔结构或者交叉持股,无形中会增强实际控制人的控制权,形成超额控制权,进而可能会产生额外收益,实际控制人可能有谋取私利并且利用盈余管理对侵占行为进行掩饰的动机,绝对的控制权使其具有盈余管理的能力;另一方面,家族企业治理结构中会有不同程度的家族成员涉入,尤其是总经理在会计盈余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其持有股份对于实际控制人的盈余管理行为产生一定影响,而且职业总经理与家族总经理扮演角色不同,其利益需求与行为可能也会有所差异。基于此,家族企业中实际控制人获取私利并掩饰侵占行为是盈余管理的源头,其对盈余管理的程度与方式有怎样的影响?总经理作为会计信息的主要经手人,其身份和持有股份是否会对实际控制人盈余管理行为的程度和方式进行调节?家族企业是我国社会经济中比较普遍的组织形式,是民营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持续发展并不如人意,并未完全发挥出其对我国经济的作用,其中,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为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为了反映企业真实盈余,提高盈余质量,保护投资者利益,促进家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民营企业在我国经济中的作用,需要深入到其治理结构研究影响其因素。所以为了深入研究家族企业实际控制人的超额控制权对盈余管理水平与方式的影响,以及总经理持股比例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以2010-2017年A股家族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利用stata分析软件对超额控制权与盈余管理关系以及总经理持股比例的调节作用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家族企业实际控制人拥有的超额控制权与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呈现显着正相关关系,与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存在微弱正向关系;(2)总经理持股比例对超额控制权与两种盈余管理方式关系的调节作用不同,即会负向调节超额控制权与应计盈余管理水平关系,正向调节超额控制权与真实盈余管理水平关系;(3)进一步将总经理按照来源属性划分后发现,不同类型总经理持股比例的调节作用有所不同,家族总经理持股比例会负向调节超额控制权与应计盈余管理尤其是负向应计盈余管理之间的关系,职业总经理持股比例会正向调节超额控制权与真实盈余管理关系,负向调节超额控制权与应计盈余管理关系。根据实证检验的结果,从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会计准则,加强家族企业监管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为家族企业的发展以及我国市场经济活力提供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邓路,刘瑞琪,廖明情[2](2019)在《盈余管理、金融市场化与公司超额银行借款》一文中研究指出公司在获取银行信贷的过程中会通过盈余管理以满足会计业绩审核要求的行为已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现有文献尚未研究公司在获得一定的银行借款后是否会继续进行盈余管理以获得超额银行借款.本文基于该问题,以2003年~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个维度,考察了盈余管理行为与公司超额银行借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均与公司超额银行借款正相关;进一步,在考虑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之后,发现金融市场化弱化了应计盈余管理与公司超额银行借款的正相关关系,但增强了公司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获得更多超额银行借款的行为.本文从公司超额银行借款行为出发,同时结合金融市场化程度,拓展了会计信息质量与信贷资源配置的研究视角.(本文来源于《管理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秉祥,高小莉,张涛[3](2018)在《家族企业超额控制权与盈余管理研究——基于CEO持股的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民营企业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家族企业因独特的治理结构而深受关注,其治理结构与盈余质量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成为研究热点。为了深入研究家族企业实际控制人对盈余管理的影响以及总经理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基于家族企业金字塔股权结构特征,利用2012-2016年面板数据进行考察。研究表明:实际控制人两权分离度越大,家族企业的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总经理持股比例对二者之间关系具有显着调节作用,总经理持股比例会加剧实际控制人的盈余管理程度且更显着的体现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这一调节作用并不会因为总经理的类型有实质性的改变。(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8年36期)
古志辉[4](2018)在《战略变革、超额薪酬与盈余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绩效反馈理论认为公司盈利能力低下源于不恰当的资源配置方式,因此通过调整资源配置方式进行战略变革是提升财务绩效的重要途径。股东无法获悉资源配置过程的全部细节,高管可能会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盈余操纵,但人力资本市场的声誉机制可能会抑制机会主义动机。基于这样的理论预设,文章对战略变革对盈余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检验了超额薪酬对二者关系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战略变革与盈余管理正相关,但超额薪酬负向调节二者的关系。本研究不仅有利于财务会计人员理解战略变革的会计后果,而且可以帮助股东和审计机构客观评估战略变革对公司盈余质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会计之友》期刊2018年24期)
王东清,李静[5](2017)在《市场化程度、超额在职消费与盈余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在职消费效率观与代理观相融合的视角,将企业在职消费区分为正常在职消费与超额在职消费,以2012—2015年沪深两市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为样本,分别检验了两者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超额在职消费会引发企业高管盈余管理行为;相较于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中超额在职消费引起的盈余管理行为更为显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能抑制高管超额在职消费所引起的盈余管理行为。(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4期)
张雪彤,朱琪[6](2017)在《盈余管理动机、超额薪酬与公司真实业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盈余管理动机的异质性观点,考察不同动机的盈余管理公司中盈余管理对高管薪酬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公司真实业绩的作用。研究发现,在控制其他影响高管薪酬的公司特征因素、公司治理因素和经济因素之后,不管是出于机会主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还是出于信息驱动动机进行盈余管理的企业,高管都通过盈余管理获得了显着较高的薪酬。但是,在机会主义动机的盈余管理中,由盈余管理引致的超额薪酬与真实业绩负相关;在信息驱动动机的盈余管理中,由盈余管理引致的超额薪酬与真实业绩正相关。(本文来源于《财会通讯》期刊2017年21期)
韩秉宸[7](2017)在《希腊债务问题有所缓解》一文中研究指出欧盟委员会4月24日宣布,希腊2016年基本预算盈余约为国内生产总值4.2%,远高于国际债权人设定3.5%的目标。此前,希腊国家统计局21日公布数据显示,在将偿还债务的利息等计算在内后,希腊2016年基本预算盈余与国内生产总值比仍高达3.9%。(本文来源于《人民日报》期刊2017-04-26)
高萌[8](2015)在《上市家族企业的超额控制与盈余质量》一文中研究指出财务报表的主要编制原则是应计制。但应计制很可能为管理者利用进行盈余管理,粉饰财务报表,进而影响报告的盈余质量。而我国上市公司中家族控制的企业所占比重较大,该文探讨在不同家族控制理论下,上市家族企业的超额控制与盈余质量的不同关系。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相关的盈余质量问题也是财务报表使用者需要高度关注的问题。而我国家族控制的上市公司较多,在不同的家族控制理论假设下,盈余质量问题的表现形式也不同。究竟哪种理论更能体现我国的实情,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科技创新导报》期刊2015年24期)
丁晴[9](2015)在《盈余公告下信息交易对股票超额收益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市场微观结构理论打破了传统的市场完全有效假说,认为存在信息不对称。学者研究表明,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信息交易可以影响资产收益。我国的证券交易相对欧美国家起步较晚,市场监管制度较为不成熟,更容易发生信息交易。故本文基于机构投资者的视角,以盈余公告为研究契机,研究在盈余公告前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与股票超额收益的关系,考察机构投资者是否可能进行信息交易,检验信息交易对股票超额收益的影响。本文选取2013年6月调整的沪深300成份股在2011至2013年间2728个季度盈余公告日为样本,选取盈余公告前机构投资者的异常净交易指标和信息交易概率分别作为信息交易的间接和直接度量指标,可以发现:(1)盈余公告前短期和中期的机构投资者异常净交易对盈余公告日后的超额收益有正向影响,本文认为机构投资者存在利用私有信息进行交易以获得超额收益的行为。(2)信息交易概率对盈余公告日后的超额收益存在负向的影响,说明信息交易概率可能是一个包含信息量的变量,PIN值越大,信息量越小,获得的超额收益也就越小。(3)信息交易概率对超额收益的作用会受到机构投资者异常净交易的影响。当机构投资者异常净交易值大于某一值时,信息、交易概率对超额收益存在正向作用,此时PIN可以被看成是资产定价的一个风险因子;反之,当机构投资者异常净交易值小于某一值时,信息交易概率对超额收益存在负向作用,此时PIN是一个包含信息量的变量。(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5-03-01)
赵永辉,鲍宗平[10](2015)在《股本全流通、超额盈余回报与资本市场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为基础,以股权分置改革为背景,通过构建盈余反应模型,利用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对我国资本市场效率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股改后公司盈余反应系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公司信息的透明度和决策有用性得到提高,这表明股本全流通背景下,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运行效率得到提高,大股东利益与中小股东利益趋于一致,从而使资本市场功能得到改善,资源配置效率显着提高,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因此也得到更有效保护。(本文来源于《中国市场》期刊2015年03期)
超额盈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公司在获取银行信贷的过程中会通过盈余管理以满足会计业绩审核要求的行为已得到学者们的关注,但现有文献尚未研究公司在获得一定的银行借款后是否会继续进行盈余管理以获得超额银行借款.本文基于该问题,以2003年~2016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两个维度,考察了盈余管理行为与公司超额银行借款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应计盈余管理和真实盈余管理均与公司超额银行借款正相关;进一步,在考虑地区金融市场化程度之后,发现金融市场化弱化了应计盈余管理与公司超额银行借款的正相关关系,但增强了公司通过真实盈余管理获得更多超额银行借款的行为.本文从公司超额银行借款行为出发,同时结合金融市场化程度,拓展了会计信息质量与信贷资源配置的研究视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超额盈余论文参考文献
[1].高小莉.家族企业超额控制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2].邓路,刘瑞琪,廖明情.盈余管理、金融市场化与公司超额银行借款[J].管理科学学报.2019
[3].李秉祥,高小莉,张涛.家族企业超额控制权与盈余管理研究——基于CEO持股的调节作用[J].财会通讯.2018
[4].古志辉.战略变革、超额薪酬与盈余管理[J].会计之友.2018
[5].王东清,李静.市场化程度、超额在职消费与盈余管理[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6].张雪彤,朱琪.盈余管理动机、超额薪酬与公司真实业绩[J].财会通讯.2017
[7].韩秉宸.希腊债务问题有所缓解[N].人民日报.2017
[8].高萌.上市家族企业的超额控制与盈余质量[J].科技创新导报.2015
[9].丁晴.盈余公告下信息交易对股票超额收益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15
[10].赵永辉,鲍宗平.股本全流通、超额盈余回报与资本市场效率[J].中国市场.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