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学校生活世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学校体育生活化,哈贝马斯,生活世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
学校生活世界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1](2019)在《“学校体育生活化”叁路向——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学校体育与学生生活关系的论争上,"学校体育生活化"无疑是一个天然的批判性命题,"学校体育内容生活化缺失批判"、"学校体育效果生活化遗失窘境"、"学校体育价值生活化异化幽灵"是学界关于学校体育与学生生活关系问题的叁大批判声音。然而,反观"学校体育生活化"的诸多声音,一方面,呼吁学校体育内容单纯与学生现世生活相联系居多,鲜有能够从"文化进化或文化遗传"的角度将学校体育学习与学生今后生活建立联系的;另一方面,"学校体育生活化"批判声过多的在意生活的物质层面——一般的生活领域,鲜有将学校体育学习与比赛欣赏、社会认同、个人认同、社会交往等社会维度的精神层面生活建立联系的。至今,人们在诸如学校体育生活化具体指向哪些生活维度?体育知识的传授果真脱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吗?等问题上讳莫如深。本研究从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理论出发再次讨论学校体育生活化命题,旨在澄清以上问题,并从审视"生活世界"的"具身性"、"多维性"开始,重新拷问"学校体育生活化"的具体指向与现实路向,在核心素养与学校体育生活化之间建立起有机联系。研究结论表明,在理解学生生活世界这一关键问题上,学校体育生活化批判者在认识论基础上陷入了意识哲学的困境,即试图通过意识或者反思等途径所认识到的学生生活世界,由于研究者缺乏真切的体验或者缺乏与学生的交往,而使得研究者在论述"体育享受"或"体育发展"等方面显得捉襟见肘,并不明确具体,这影响了人们对"学校体育生活化"这一命题的深层次与清醒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至少未能认识到学生生活世界中的文化、交往、自我发展等层面。可以说,正是意识哲学,给"学校体育生活化"命题遮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因为无法清楚的认清"学生生活世界"而让"学校体育生活化"的批判显得不彻底,甚至有错误批判之嫌。与意识哲学不同的是,哈贝马斯意识到生活世界中文化的存在,通过交往,哈贝马斯意识到生活世界中社会关系的存在,从而生活世界脱离了以往意识哲学所看到的简单的个人意识领域,而进入"个人、社会、文化共生共存"的场域,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生活世界图景。可以说,哈贝马斯的交往哲学理论大大拓展和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世界,哈贝马斯所阐述的"文化、社会、个性"的生活世界结构观,由于交往的存在,而较之意识哲学下的生活世界更加真实与全面。依据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结构观可知,学校体育生活化至少表现在叁个维度:文化、社会、个性。首先,文化维度的学校体育生活化。此维度下,首先需要承认学校体育教学——传授相关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本身便是在实现着学校体育生活化,因为学生学习相关运动项目的运动技术,进行知识储备,属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观下"文化"部分的内容,此过程表现为学生体育文化的浸润,实现着由知识储备——运动技能的获得,到文化认同,最终体现为文化进化或文化遗传;其次,社会维度的学校体育生活化。此维度下,学生在参与学校体育活动的过程中,逐渐体验并形成或促进了规则意识的形成,进入社会后,规则意识增进了其对相应体育团体或非体育集体的认同,从而促进了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因此,社会维度的体育生活化表现为学校体育教学(包括运动项目本身)的规则、规定在促进学生规则意识形成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的社会化进程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第叁,个性维度的学校体育生活化。此维度下,学生因为个性化的运动技能在获得相关组织与团体认可的同时,也在进行着自我定位与判断——自己是否适合这个集体或组织,即对整个交往活动的反思。因此,此维度的体育生活化表现为个性融通,学生以个性化的运动技能在获得相关组织与团体认可的同时,最终实现他人认同与自我认同。在实现生活化路径上,学校体育通过"传授运动知识、培养规则意识与自我意识",在促进学生文化化、社会化、个性化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丰富着学生的生活世界。基于此,需要辩护的是,从历史上,学校体育未曾脱离过学生生活世界,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生活化指向,"片面性"认识不可取;从时效上,学校体育生活化可分为"当下的生活化"和"未来的生活化","功利性"认识需谨慎;从策略上,学校体育应关注学生"规则意识与自我意识"的培养,"整体性"认识需深化。同时,在学校体育生活化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上,基于哈贝马斯的学校体育生活化叁维观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在理论维度上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确立提供了哲学依据,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提供了现实参考路径。(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菊荣[2](2019)在《学校: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哲学诞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却又必须回到常识之问,必须具有专业特征。"学校: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在吴江实小教育集团发展过程中艰难诞生,诞生的过程融合了学校的现实、历史与未来。这个办学哲学的复杂含义吻合了学校发展的丰富性,儿童的智力生活、儿童的精神世界、教师的智力生活与教师的精神世界四者根系相连,同生共构,以一种"不断丰富"的动态生长之美,构成了学校发展的"四重奏"、教育生活的"嘉年华"。(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卢德生[3](2016)在《从普遍境域到特殊境域: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探析——基于生活世界现象学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生活世界现象学的观点,人同时生活在特殊境域与普遍境域中。对于学生而言,民族文化作为学生普遍境域的构成部分而存在,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实质是让民族文化由普遍境域转化到特殊境域。为破除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困囿,学校教育应该在学生的意向兴趣与民族文化之间找到结合点,引导学生"回到文化本身",并让学生认识民族文化的现代价值。(本文来源于《民族教育研究》期刊2016年06期)
糜丹[4](2016)在《新加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改革方法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历史的发展,新加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不断探索,不断进行改革,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方法体系。并且,实践过程中回归"生活世界"的改革方法也卓有成效。新加坡与我国同属于"儒家文化圈",因此,新加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改革方法对我国思政教育具有宝贵的借鉴价值。(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6年07期)
周顺禄,邢陈强[5](2016)在《我期待的“学校生活世界”》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生活世界"是当代教育管理学家萨乔万尼在继承哈贝马斯理论的基础上所引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对此,萨氏曾做过这样的论述:"学校生活世界即一所学校所处地区的价值观、传统、意义和目的,它体现在由种种传统、仪式、规范所界定的学校文化中。"在他看来,学校生活世界是要给予学生意义特别的世界、生动活泼的世界、身心健康发展的世界等。而在我们当下教育体制下的"学校生活世界"又是怎样一种情态呢?可以说,目前的"学校生活世界"是一种受科层体制(本文来源于《教书育人》期刊2016年08期)
刘燕[6](2015)在《职业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学校德育过分推崇理性主义,强调道德概念和知识的学习,其结果只能是培养"理论上的道德者",这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不相适应的。生活德育倡导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主张从个体的生活世界出发,培养其道德品格和道德智慧,引导其做知行统一的道德践行者。职业学校生活中,德育回归生活世界主要有以下几个路径:第一,制度层面:道德的制度才能成就道德的个体;第二,学校德育课程的生活化;第叁,紧密联系学生的学校生活和非学校生活;基于现实生活建构道德教育空间,培养学生知行统一的道德品行。(本文来源于《新疆职业教育研究》期刊2015年01期)
李家成[7](2015)在《论班级建设的中国个性与世界贡献——基于对中美两国学生学校生活时空与组织结构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教育改革受到更多国际关注的背景下,如何认识中国的班主任和班级建设?本文认为,班主任及其工作是充分具有中国个性的教育构成,也具有为世界做出重要贡献的潜能。一、"生死存亡":中国班级建设面临哪些考验?对这一内容的聚焦,是想厘清当前班主任岗位及班主任工作所遭遇到的危机是怎样的类型。面对各类或理性或非理性的感慨、体验、尝试,惟有清晰地认识各类困难、障碍,乃至于背后的思维方(本文来源于《现代教学》期刊2015年Z2期)
奚亚英[8](2015)在《从中国儿童到世界公民——学校公共生活的意义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从中国儿童到世界公民,寓意着学校教育既要基于儿童视角又要基于国际视野。作为一所外国语学校,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从文化立魂到实践创生,以学会共同生活为培养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文化规划与课程建构,致力于真正实现学校公共生活的意义建构。(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5年07期)
张芳明[9](2014)在《学校道德教育向现实道德生活世界的回归》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在学校道德教育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传统的道德教育和当代学生的现实生活出现了很大的脱节,为了更好地解决道德教育面临的问题,必须重视将学校道德教育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道德教育回归生活面临的困境以及陷入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从制度层面和学校的具体实施行动中探讨了学校道德教育回归现实道德生活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骆厚军[10](2013)在《童眼看世界 稚手绘生活——盐城市射阳外国语学校学生儿童画作品欣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阅读》期刊2013年21期)
学校生活世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学校哲学诞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却又必须回到常识之问,必须具有专业特征。"学校: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在吴江实小教育集团发展过程中艰难诞生,诞生的过程融合了学校的现实、历史与未来。这个办学哲学的复杂含义吻合了学校发展的丰富性,儿童的智力生活、儿童的精神世界、教师的智力生活与教师的精神世界四者根系相连,同生共构,以一种"不断丰富"的动态生长之美,构成了学校发展的"四重奏"、教育生活的"嘉年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校生活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1].张磊.“学校体育生活化”叁路向——基于哈贝马斯“生活世界”的启示[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2].张菊荣.学校:智力生活和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之地[J].江苏教育研究.2019
[3].卢德生.从普遍境域到特殊境域:学校民族文化传承的路径探析——基于生活世界现象学的视角[J].民族教育研究.2016
[4].糜丹.新加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改革方法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6
[5].周顺禄,邢陈强.我期待的“学校生活世界”[J].教书育人.2016
[6].刘燕.职业学校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选择[J].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5
[7].李家成.论班级建设的中国个性与世界贡献——基于对中美两国学生学校生活时空与组织结构的比较[J].现代教学.2015
[8].奚亚英.从中国儿童到世界公民——学校公共生活的意义建构[J].江苏教育.2015
[9].张芳明.学校道德教育向现实道德生活世界的回归[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
[10].骆厚军.童眼看世界稚手绘生活——盐城市射阳外国语学校学生儿童画作品欣赏[J].阅读.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