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包囊游仆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包囊游仆虫,休眠,iTRAQ技术,能量代谢
包囊游仆虫论文文献综述
陈芬芬[1](2015)在《包囊游仆虫休眠包囊形成相关基因和相关蛋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课题主要研究原生动物的休眠机制,实验以纤毛虫包囊游仆虫作为实验材料,其具有真核细胞的一切生命特征,研究其包囊形成的本质可以为真核细胞分化的调控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iTRAQ技术、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qRT-PCR)对包囊游仆虫休眠与营养细胞蛋白和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差异性分析,同时借助FLUTAX(紫杉醇)直接荧光标记技术和相差干涉显微技术对休眠细胞和营养细胞的形态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利用RNA干扰技术研究了β-tubulin基因在营养细胞中的功能;最后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对休眠细胞的壁蛋白组成成分进行了鉴定。利用iTRAQ技术鉴定分析游仆虫休眠细胞与营养细胞之间的差异蛋白,发现了21种与包囊形成相关的蛋白。与营养细胞相比,休眠细胞中有9种蛋白表达下调,12种上调。这些差异性蛋白涉及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包括细胞骨架的构建、基因的表达、能量的合成与代谢以及应激反应:并且有10种蛋白无115/114的比值,可能为休眠细胞或营养细胞的特异性蛋白,有待进一步研究。随后通过直接荧光标记技术和相差干涉显微技术研究发现,包囊游仆虫从营养细胞转化成休眠包囊的过程中,纤毛大量消失,仅保留一部分纤毛,从而验证了微管蛋白在此过程中确实发生了显着变化。对筛选出的与包囊有关的基因表达量进行了qRT-PCR相对定量分析,与营养细胞相比,休眠细胞中16种基因的表达量发生变化,其中10种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下调,6种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上调。这些差异基因在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使营养细胞能够顺利的形成包囊,从而在不良环境中存活下来。其中一些与能量代谢有关的基因表达显着下调,利用细胞呼吸代谢检测试剂盒检测发现,休眠细胞的呼吸强度远弱于营养细胞,表明休眠细胞的生命活动大大减弱,只进行一些基本的活动以维持生存。对营养细胞的β-tubulin基因进行干扰后,细胞内外都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直接荧光标记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的细胞体内会积累大量的颗粒状物质,并且处理时间越长细胞越敏感,在同等实验条件下,细胞膜出现破裂现象,而对照组无此现象。此实验结果表明β-tubulin基因在细胞形态的维持及物质的运输方面发挥重要作用。MTT实验结果发现:在开始的4-6天内实验组与对照组的细胞的生长都呈增长趋势;随后两天实验组的生长出现下降趋势,而对照组都保持稳步生长;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细胞的生长又恢复到增长趋势,但实验组包囊游仆虫的生长曲线一直位于对照组的下方,表明β-tubulin基因干扰后会影响细胞的生长繁殖。但对β-tubulin基因的表达量进行检测发现实验组较对照组其表达量未发生显着性差异,表明此干扰对该基因的表达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其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影响细胞的生命活动和形态结构。本研究还利用液质联用技术分离鉴定了包囊壁的组成蛋白,共鉴定出61种可信蛋白,包括各种微管蛋白、运输蛋白、信号转导相关蛋白以及能量代谢相关的酶等。并结合相差显微技术和直接荧光标记技术对包囊壁的表面形态进行了研究,发现其表面有很多由微管蛋白组成凸起结构。本课题从蛋白、基因、能量代谢等角度对包囊游仆虫营养和休眠细胞做了多方面的比较分析,为研究原生动物休眠机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并有助于研究真核生物在逆境下细胞分化的调控机理。(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5-04-01)
王萧慧,吴娜,范鑫鹏,顾福康[2](2014)在《包囊游仆虫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微管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干涉相差显微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显示,腹毛类纤毛虫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细胞微管胞器始终处于非装配及装配的功能活动状态,脱包囊过程中伸缩泡的运动对细胞充分吸水用于微管胞器的再装配及细胞运动起了关键的作用,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相伴发生变化.其中,微管胞器去分化时,细胞形成毛基体非吸收型包囊,细胞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整体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其细胞微管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大到小依次是β-、α-和γ-微管蛋白基因,但α-、β-微管蛋白基因的起始拷贝数远大于后一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微管胞器再分化时,伴随着伸缩泡的剧烈伸缩运动,口纤毛器和体纤毛器微管先后形成,细胞在包囊内做旋转运动并脱囊而出,迅速转化为营养细胞,期间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从小到大增加的趋势,其微管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大到小依次是β-、α-和γ-微管蛋白基因,而前两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起始拷贝数远大于后一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包囊游仆虫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伴随着皮层微管胞器的不同分化,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始终处于不同的功能活动状态,其中作为微管组织中心主要组分的γ-微管蛋白也始终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6期)
王帮正[3](2013)在《腹毛目纤毛虫包囊游仆虫休眠的分子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生动物纤毛虫是一类高度分化的真核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会有一种特殊的生理状态,即在遇到缺食、虫体密集、温度剧烈变化等逆境时,会发生一系列生理和形态变化,如细胞变小变圆、分泌特殊物质形成包囊壁。当环境条件有利时又脱包囊而出。纤毛虫的这种生存机制,归根结底与其休眠机制有关,纤毛虫休眠机制的研究已经成为纤毛虫系统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的重要内容。目前对纤毛虫的这种休眠包囊现象的研究多集中在细胞的显微和亚显微结构水平上。从生化与分子水平上去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休眠机制,更清晰地解释包囊形成前后的调控机理。本课题以腹毛目纤毛虫包囊游仆虫这种易培养和易诱导分化的纤毛虫作为实验材料,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双向电泳技术、质谱技术和生物信息学等技术,研究了纤毛虫休眠包囊形成前后的差异表达基因、差异表达蛋白和纤毛虫休眠包囊壁的蛋白组成,从分子水平探索纤毛虫包囊形成过程中基因和蛋白表达差异及其调控机制。所得实验结果和结论如下:1、包囊游仆虫形成包囊前后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包囊游仆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筛选,对筛选到的基因进行了测序和搜索比对分析。结果表明,选取的128个候选基因中,有效扩增的为52个基因,即筛选到52个差异基因。其中,休眠包囊中有24个基因上调表达,28个基因下调表达,差异范围在几倍到几百倍不等。进一步对差异表达量在2倍以上的基因测序分析可知,这些差异基因是与细胞结构、信号转导、生长代谢、胁迫响应等相关的基因,提示包囊游仆虫包囊形成是由多基因协同参与的精细化调控过程。2、包囊游仆虫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全蛋白的双向电泳及质谱鉴定提取了包囊游仆虫的休眠包囊和营养细胞的全蛋白,应用双向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研究了两组细胞的蛋白差异表达情况。对这两组实验电泳胶图比较分析后,共筛选出26个差异蛋白点。在两组中差异表达的有14个,另有12个蛋白点仅在包囊组中出现,为新表达。相比于营养细胞组,这14个差异表达蛋白在休眠包囊组中上调表达7个,下调表达7个,各占一半。后续鉴定新表达的蛋白,发现了丝氨酸乙酰转移酶和叁甲基赖氨酸羟化酶,这两种酶在细胞的代谢和胁迫应激反应中有重要作用,其他为未知蛋白和未知功能蛋白。这些差异蛋白和新蛋白的产生表明在休眠前后细胞内发生了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并且这些蛋白在细胞由活动状态转化到休眠状态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3、包囊游仆虫休眠包囊壁蛋白的分离鉴定应用SDS-PAGE、质谱技术和生物信息学技术分离鉴定了休眠包囊壁蛋白的组成。结果表明,包囊壁蛋白组成复杂,含有多种结构和功能蛋白。这些蛋白主要与保护细胞、维持细胞结构、信号转导、物质跨膜运输和分泌等有关。这种由多功能蛋白和碳水化合物组成的包囊壁,为细胞抵御逆境提供了结构基础。本研究结果有利于我们了解游仆虫类纤毛虫在不良条件下休眠现象产生的原因和本质,也有助于了解真核细胞抵抗逆境的调控机制和逆境下细胞变化的调控机理,也为阐明纤毛虫的生命活动特征和规律提供重要的分子生物学资料。(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3-05-01)
牛延宁,吴月华,倪兵,顾福康[4](2007)在《包囊游仆虫纤毛器微管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FLUTAX染色及荧光显微术研究了包囊游仆虫的皮层微管胞器及其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结构的分化:(1)细胞无性分裂过程中,棘毛基部的毛基体由紧密聚集状态逐渐分离、瓦解和消失;背纤毛基体逐渐膨大,基体内的周围微管散开成梅花形,之后在相应皮层区发生由颗粒组成的条带形原基.(2)细胞形成包囊时,口围带、波动膜和额腹横棘毛等微管胞器经历了部分去分化的过程,伴随着细胞体的凝缩,其纤毛器相互聚集,定位于球形体包囊细胞腹面;背纤毛按原有模式排列,位于包囊细胞背面.(3)脱包囊过程中,细胞吸水膨大,细胞体分化成变形虫状并显示一致的弱荧光,但未见微管胞器的荧光图像;细胞通过包囊壁背面小孔脱囊而出,恢复成为正常形态的纤毛虫;此后,在细胞脱包囊后残留的包囊壁背壁尚保存有部分背纤毛的痕迹.根据所得结果推测,形态发生中,纤毛器微管对新结构的形成可能有物质联系或物质贡献;脱包囊时,细胞成变形虫状,其微管结构可能发生了解聚和再分化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6期)
陈季武,曾红,顾福康[5](2007)在《包囊游仆虫休眠细胞中大核和线粒体DNA的多态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索纤毛虫休眠细胞中两套遗传系统的作用特征,对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休眠细胞与营养细胞大核DNA和线粒体DNA进行了RAPD比较.结果显示,在所选用的35条随机引物中,包囊游仆虫大核DNA共扩增出220条片段,其中以休眠细胞大核DNA为模板扩增出18条特有片段,以营养细胞大核DNA为模板扩增出44条特有片段,两者存在28%的差异.在所选用的32条随机引物中,线粒体DNA共扩增出154条片段,其中以休眠细胞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出19条特有片段,以营养细胞线粒体DNA为模板扩增出25条特有片段,两者有29%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包囊游仆虫休眠细胞与营养细胞的大核DNA结构存着一定的差异;两者的线粒体DNA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包囊游仆虫在休眠细胞形成过程中,大核DNA、线粒体DNA结构可能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且这些变化可能与休眠细胞形成过程中的形态结构和代谢活动等剧烈变化以及休眠状态下的生理生化变化密切相关.所得结果为揭示纤毛虫细胞结构的分化与细胞遗传物质的作用关系提供了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02期)
倪兵,隋淑光,顾福康[6](2006)在《包囊游仆虫细胞的类中间纤维细胞骨架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生化分级抽提,并结合DGD包埋-去包埋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方法显示,包囊游仆虫营养细胞和休眠细胞中,均存在由直径10nm左右的单根纤维及单根纤维聚集成的纤维束为结构单元形成的类中间纤维细胞骨架体系.其中,营养细胞的类中间纤维构成的细胞质叁维网架,在细胞膜内缘以较密集的纤维网占有了整个表质层,在表质层内缘的细胞质深部纤维形成较松散的网络,网内常见附着有细胞器及一些电子密度颗粒;核纤层位于大核核膜内缘,纤维紧密聚集成网;核骨架纤维网分布比较致密,未见有电子密度颗粒附着.休眠细胞中含有与营养细胞相似的纤维网架结构,但位于细胞内不同层次的纤维网比营养细胞中的同种结构要致密得多,这可能与纤毛虫形成包囊时细胞大范围的收缩有关.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休眠细胞包囊壁的内层壁中也观察到相似于中间纤维的纤维网络,其纤维网均匀和致密地分布在整个包囊壁层中.电泳图谱显示,纤毛虫形成包囊后,保留了营养细胞中的部分蛋白条带,失去了部分条带,新产生了一些特异的条带.结果表明,包囊游仆虫的类中间纤维-核骨架体系,是细胞在营养条件下和休眠状态下都稳定存在的结构,它可能起到比微管类骨架更重要的作用.并且休眠细胞中该体系产生的一些特异蛋白条带,可能是纤毛虫休眠生命活动中的重要蛋白.(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4期)
顾立刚[7](2005)在《包囊游仆虫不同时期超微结构变化及γ—微管蛋白分布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纤毛虫从休眠期到营养期转换过程中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以及γ-微管蛋白分布的变化,应用常规透射电镜技术、扫描电镜技术、免疫荧光显微术,对包囊游仆虫营养细胞、休眠细胞、脱包囊过程中的细胞,分别作了比较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 1.透射电镜揭示的超微结构变化 脱包囊过程中,包囊游仆虫包囊壁变薄断裂,特别是其内壁,如脱包囊过程中期,内壁断裂为一些小的片断。大核内部结构变化较大:休眠期染色质颗粒不均匀分布、核仁数量不多;脱包囊中期染色质颗粒分布均匀、核仁融合成膨大球形,而且核膜上粘连的染色质减少;而在脱包囊后期和营养期,大核染色质颗粒形状变得不规则,核仁数量增多。内膜系统经历一个逐步发达的过程,特别是内质网,;并且出现一些未知的膜性囊泡结构。线粒体在休眠期内部结构模糊、边界不清晰、嵴的数量少;经过脱包囊过程恢复,直至营养期内部结构清晰、嵴数量多。各种在形成包囊时退缩掉的纤毛结构,也逐步恢复。如脱包囊中后期围棘毛篮外出现微管层;某些纤毛腔外,毛基体列基部微管束变得发达。其它,如小核没有明显变化,可能与休眠解脱过程联系不大。这些结果表明,细胞生理状态的转换,伴随内部结构的巨大变化。对此的研究,为纤毛虫细胞休眠和脱包囊机制的阐明提供了基础。 2.扫描电镜揭示的大核结构 营养细胞中,正常非分裂时期大核近似“C”字型;而在DNA复制期,大核中间凹陷,形状变为“3”字型,两端各出现一个复制带。大核含有直径1μm左右的染色质颗粒,它们是由直径约50nm的小颗粒组成。复制带也是由类似小颗粒松散组成,靠近复制带的染色质颗粒正经历解体的过程。染色质颗粒以直径约100nm的纤维相连接。大核内部深处有复杂的骨架结构。对于休眠细胞和脱包囊过程中的细胞,由于完整大核提取时的困难,未能成功观察到大核内部的结构。营养细胞所得结果,比较与透射电镜观察到的大核内部结构,证实了大核染色质的存在形式。进一步有关休眠细胞和脱包囊过程中细胞大核的扫描电镜研究,将(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05-05-01)
倪兵,隋淑光,顾福康[8](2004)在《包囊游仆虫营养细胞和休眠细胞的胞器酶细胞化学》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毛基体非吸收型休眠包囊的生命活动特征及其胞器的功能,应用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检测了包囊游仆虫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胞器酶反应活性及其定位:(1)在营养细胞中的食物泡膜位置出现紧密排列的腺苷叁磷酸酶反应颗粒,但在休眠细胞中酶反应颗粒则聚集在细胞表膜区;(2)营养期细胞中,酸性磷酸酶反应颗粒分布在处于不同消化时期的食物泡或自噬泡内,在休眠期细胞中酶反应颗粒定位在自噬泡周缘;(3)营养细胞的线粒体内膜有稀疏的琥珀酸脱氢酶反应颗粒,休眠细胞中在分散的线粒体内也有稀疏的酶反应颗粒,但反应活性比前者要弱得多.作者由所得结果推测,大部分情况下休眠细胞的酶反应活性较营养细胞的同种反应弱;不同类休眠细胞的生命活动中,其酶的功能和作用部位可能是不一样的;在休眠细胞中也发生着消化和营养利用的过程,也经历着线粒体的功能作用过程.(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4年04期)
田沁,张莉,隋淑光,倪兵,顾福康[9](2002)在《休眠期和营养期包囊游仆虫的纤毛器骨架及其微管蛋白》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光镜和透射电镜术 ,显示了包囊游仆虫休眠细胞中纤毛器骨架的形态 ,并对该纤毛虫休眠细胞和营养细胞的纤毛器及其α、β -微管蛋白进行了免疫荧光定位的比较研究。由免疫荧光显微术显示 ,包囊游仆虫形成休眠包囊后 ,背部毛基体完整地按原有模式保存下来 ;纤毛杆解聚后微管蛋白多集中在细胞皮层 ,小部分均匀散布在细胞质中。据所得结果认为 ,包囊游仆虫形成包囊后 ,微管蛋白主要有 3个去向 ,即 :①处于自噬泡内被逐步消化 ;②以“微管蛋白库”的形式分布于细胞皮层及细胞质中 ;③保留在残留的基体中。此外 ,以往研究中发现的棘毛基部纤维网络未被标记上 ,提示这些纤维体系可能不属于微管系统(本文来源于《动物学研究》期刊2002年05期)
隋淑光,倪兵,顾福康[10](2001)在《包囊游仆虫营养细胞和休眠细胞的类中间纤维—核纤层—核骨架体系及其蛋白组成》一文中研究指出由非树脂包埋—去包埋电镜术显示,包囊游仆虫营养细胞和休眠细胞中均存在类中间纤维—核纤层—核骨架体系,该体系是由直径约10纳米的单根纤维或单根纤维(?)合在一起的纤维束形成的结构上互相联系的叁维网络体系。营养细胞中,类中间纤维分布在整个细胞质区,细胞核核纤层厚约50纳米,其纤维向外与类中间纤维接续,向内与核骨架纤维联系。休眠细胞的包囊壁经生化分级抽提后在内层壁显示纤维结构,包囊壁下相当于表质层位置有一个均匀的纤维网络区,在细胞质深部网络附着细胞器和胞质残留物。核纤层厚度约30纳米,核内纤维网比胞质纤维网密集,且纤维均匀分布,无胞质残留物附着。(本文来源于《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1-10-01)
包囊游仆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干涉相差显微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技术显示,腹毛类纤毛虫包囊游仆虫(Euplotes encysticus)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细胞微管胞器始终处于非装配及装配的功能活动状态,脱包囊过程中伸缩泡的运动对细胞充分吸水用于微管胞器的再装配及细胞运动起了关键的作用,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相伴发生变化.其中,微管胞器去分化时,细胞形成毛基体非吸收型包囊,细胞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整体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其细胞微管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大到小依次是β-、α-和γ-微管蛋白基因,但α-、β-微管蛋白基因的起始拷贝数远大于后一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微管胞器再分化时,伴随着伸缩泡的剧烈伸缩运动,口纤毛器和体纤毛器微管先后形成,细胞在包囊内做旋转运动并脱囊而出,迅速转化为营养细胞,期间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呈现从小到大增加的趋势,其微管蛋白基因的相对表达量从大到小依次是β-、α-和γ-微管蛋白基因,而前两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起始拷贝数远大于后一种微管蛋白基因的表达量.结果表明,包囊游仆虫形成包囊和脱包囊过程中,伴随着皮层微管胞器的不同分化,细胞内α-、β-和γ-微管蛋白基因始终处于不同的功能活动状态,其中作为微管组织中心主要组分的γ-微管蛋白也始终处于不同的功能状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包囊游仆虫论文参考文献
[1].陈芬芬.包囊游仆虫休眠包囊形成相关基因和相关蛋白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
[2].王萧慧,吴娜,范鑫鹏,顾福康.包囊游仆虫包囊形成和解脱过程中微管蛋白基因表达的变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3].王帮正.腹毛目纤毛虫包囊游仆虫休眠的分子机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4].牛延宁,吴月华,倪兵,顾福康.包囊游仆虫纤毛器微管在不同生理状态下的分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5].陈季武,曾红,顾福康.包囊游仆虫休眠细胞中大核和线粒体DNA的多态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6].倪兵,隋淑光,顾福康.包囊游仆虫细胞的类中间纤维细胞骨架体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7].顾立刚.包囊游仆虫不同时期超微结构变化及γ—微管蛋白分布变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
[8].倪兵,隋淑光,顾福康.包囊游仆虫营养细胞和休眠细胞的胞器酶细胞化学[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
[9].田沁,张莉,隋淑光,倪兵,顾福康.休眠期和营养期包囊游仆虫的纤毛器骨架及其微管蛋白[J].动物学研究.2002
[10].隋淑光,倪兵,顾福康.包囊游仆虫营养细胞和休眠细胞的类中间纤维—核纤层—核骨架体系及其蛋白组成[C].中国原生动物学学会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