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技术能力论文-杨兴珍

区域技术能力论文-杨兴珍

导读:本文包含了区域技术能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族区域,信息技术,高中生,创新能力

区域技术能力论文文献综述

杨兴珍[1](2019)在《民族区域环境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尤其是高中所有学科内容都有了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再加上民族区域的特殊性,学生的学习都或多或少的会加大难度。而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一方面在不同程度上化解了教学中的难点,另一方面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上的创新能力,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9年31期)

宁锋,覃家远,梁群璇[2](2019)在《创新信息技术培训模式 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贵港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务操作能力全员培训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提高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整校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服务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开展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本文来源于《广西教育》期刊2019年36期)

李玲玲,周利斌[3](2019)在《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内31个省截面数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我国国内31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的2017年截面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对23个评价指标进行降维得到3个因子,研究发现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区域创新人才贡献效率以及区域创新基础发展能力叁大公共因子组成的区域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商场现代化》期刊2019年16期)

刘冬华,白倩楠[4](2019)在《万亿GDP城市俱乐部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区域竞争力水平的关键要素之一。选取叁层次九个指标,通过因子分析法,对2016年及之前进入万亿GDP城市俱乐部的12个城市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实证结果提取了区域技术创新实力因子、区域环境支持和民众生活水平因子、区域技术产业因子叁个公共因子。研究发现北京、上海和深圳的区域技术创新实力因子得分位于前叁名;深圳、苏州和南京的区域环境支持和民众生活水平因子得分位于前叁名;技术产业因子得分在前叁名的是上海、苏州和重庆叁个城市;深圳、上海、苏州、北京、天津五个城市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综合得分位于俱乐部前五位。随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呼伦贝尔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施晓丽,李艳婷[5](2019)在《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2005—2017年长江经济带10省市的高技术产业面板数据,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构建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长江经济带地区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专业化程度以及对外开放程度、R&D经费投入与人员投入、城市化水平等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集聚的专业化程度、R&D经费投入及人员投入、城市化水平等均对区域技术创新具有显着的正向促进效应,而对外开放程度则对区域技术创新存在一定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高质量发展高技术产业、强化高技术产业集聚,分区域推动开放,加大研发经费与人员投入,以及持续提高城市化水平等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相关措施建议。(本文来源于《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7期)

张汝根,武振铎[6](2019)在《黑龙江省区域技术追赶能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黑龙江省的经济发展逐渐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发展缺乏驱动力,技术追赶能力逐步落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和质量滑坡引起了各界的重视。通过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科技活动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化和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这叁项主要一级指标排名变化分析黑龙江省技术追赶能力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家平均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省整体技术追赶水平偏低,基于现实情况黑龙江省应处于技术追赶阶段,并针对黑龙江省技术追赶能力的提升提出了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期刊2019年07期)

孔群喜,彭丹,王晓颖[7](2019)在《开放型经济下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人力资本吸收能力的解释》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利用2003-201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存量数据,检验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生产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人力资本吸收能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企业ODI逆向技术效应的发挥,并进一步带来了区域绿色生产率水平提升,其作用过程具有一定的"门槛条件";(2)考虑人力资本吸收能力的情形下,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表现出明显地域差异,只有东部地区的ODI逆向技术溢出对区域绿色生产率具有正向效应,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导致了地区之间绿色生产率水平的不平衡性。以上这些发现不仅为全面理解中国企业ODI技术溢出的机制和效应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中国对外投资政策和区域政策的调整提供了现实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期刊2019年04期)

吴海涛,冉启英[8](2019)在《国际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通过2005—2016年省际面板数据,以制度质量为门限变量,分别构建了以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为核心解释变量的动态门限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国际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能力的门限效应。结果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与对外贸易对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制度质量门限效应:当制度质量未跨过门限值时,虽然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显着为正,但系数较小,且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不显着。当制度质量跨越门限值后,外商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大,且对外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显着为正。(本文来源于《统计与决策》期刊2019年12期)

赵仁睫[9](2019)在《人力资本红利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人口红利多寡的角度,研究人力资本红利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程度。中国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因其数量可观的劳动力供给与相对优渥的劳动力-总人口占比,形成了相较于发达国家更为廉价的劳动力市场。因此为制造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促使国内生产总值数十年连续保持着高速增长。但近二十年,出生率不断下降至较低水平,死亡率基本维持在低数值。这一现象表明我国新生儿数量减少,老年人口逐年增加,养老负担日趋严重。同时劳动力人口数量从增长速度变缓迈向下坡式减少,人口结构发生根本性改变。这一系列的变动暗示着靠丰富的人口红利带动经济发展的时代已经过去,中国必须尽快调整经济结构采取新的发展模式。在新的社会发展需求和经济变革下,防止国民“未富先老”、保障市场持续活跃、避免经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途径和方式包括:提高居民消费力、促进消费升级;转变重点投资方向,遏制企业和政府过度投资风险产业行为;鼓励企业积极主动研究技术创新方法、升级生产效率;提供中小微企业创业环境;调整产业结构等。考虑到近十几年人口红利的变化,本文将人口红利作为门限变量,研究人力资本红利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差异。为体现出人力资本红利的不同特性,本文将人力资本红利分为通用型人力资本红利和专有型人力资本红利共两类。又将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分为区域技术创新产出和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分别从数量和转化率两个角度体现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利用1999年到2017年共19年的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研究人力资本红利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通过实证研究,最终得出结果显示:第一,无论是从技术创新产出的角度还是技术创新效率的角度,通用型人力资本红利对区域创新的正向促进作用最为显着。第二,专有型人力资本红利中的专业技术人员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变化最明显。人口红利从高水平变为较低水平,专业技术人员对创新能力的影响由反向抑制转为正向促进。第叁,对比高人口红利水平,当人口红利处于较低水平时,专有型人力资本红利对创新产出和创新效率的刺激作用都会加强,而通用型人力资本对创新效率的刺激作用会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董卫敏[10](2019)在《人口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从高速发展阶段转向新常态,在这个阶段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就必须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不断扩大,而人口作为创新的主体,将城镇化过程中不断聚集的人口与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相结合,就对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人口与区域创新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学术界对集聚经济与创新的关系也进行了大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空间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有显着的正向作用。理论上在人口因素推动下,集聚程度越高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也就越强,但现实中区域技术创新发展不均衡问题突出,与人口集聚水平并不匹配。本文试图从人口的异质性角度出发,将代表高科技劳动力的人才与人口区分开来单独讨论,并进一步将四大区域纳入到研究范围内,希望对人口与技术创新的关系有新的探索。本文首先梳理了相关概念和理论背景,并且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对人口集聚和技术创新的相关研究。其次,从集聚效应和拥挤效应两个角度分析了人口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提出了人才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有显着促进作用而人口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的假设。最后,建立线性回归模型对第一个假设进行检验;建立非线性动态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利用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对第二个假设进行检验;考虑到四大区域存在异质性,本文分别对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区域进行了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引入面板门槛模型检验人口集聚度的拐点以加强回归结果。研究结果表明:(1)人才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具有显着的积极作用,人才集聚度的当前项每增加1个百分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当前项增加0.028个百分点;(2)人口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但四大区域的回归结果表现出了差异性,东部和东北部地区呈倒“U”型关系,而中部和西部呈现正“U”型关系,并且影响效果呈现出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的局面;(3)采用面板门槛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人口集聚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之间存在双重门槛,即集聚区规模的过小导致“集聚效应”不足,而规模过大则导致“拥挤效应”过度,进而影响区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9-06-01)

区域技术能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提高教师及教育工作者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一项重中之重的工作。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提出"整校推进教师应用能力培训,服务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围绕学科课程标准、专业教学标准,以问题为导向,以专题研修为抓手,推进相关教学设备和学科软件应用,开展教学案例研讨、课堂实录分析等信息化教学校本研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区域技术能力论文参考文献

[1].杨兴珍.民族区域环境下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学周刊.2019

[2].宁锋,覃家远,梁群璇.创新信息技术培训模式推进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贵港市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务操作能力全员培训实践[J].广西教育.2019

[3].李玲玲,周利斌.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基于国内31个省截面数据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

[4].刘冬华,白倩楠.万亿GDP城市俱乐部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19

[5].施晓丽,李艳婷.高技术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基于长江经济带的考察[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9

[6].张汝根,武振铎.黑龙江省区域技术追赶能力研究[J].商业经济.2019

[7].孔群喜,彭丹,王晓颖.开放型经济下中国ODI逆向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差异研究——基于人力资本吸收能力的解释[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9

[8].吴海涛,冉启英.国际技术溢出对区域创新能力影响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19

[9].赵仁睫.人力资本红利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9

[10].董卫敏.人口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9

标签:;  ;  ;  ;  

区域技术能力论文-杨兴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