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杂语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女神》,杂语性,话语,新诗
杂语性论文文献综述
程继龙[1](2016)在《众语喧哗 杂而有致——郭沫若《女神》的杂语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巴赫金的"杂语性"思想重新观照郭沫若的《女神》,可以发现:《女神》的语言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纯粹诗歌语言,而是由科学话语、政治话语、历史话语、日常生活话语等构成的"杂语"。诗中各种话语较典型的组织方式有并置、嵌套和杂置等。经由这种杂语化抒写,《女神》触及了初期新诗的一系列深层因素,创造了全新的诗人主体形象,改变了新诗的发生机制,也深化了人们对新诗的认识。(本文来源于《郭沫若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程继龙[2](2011)在《伊沙诗歌杂语性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沙诗歌中充斥着大量杂语。借鉴巴赫金的杂语理论分析伊沙诗歌的杂语性特征,有一定的合理性。伊沙诗歌的杂语性表现为各种时代、各种阶层、各种行业、各种文体等多种话语的共存。杂语在诗歌中并非松散无序地存在,而是相互激发、相互依托,形成"有意味的形式"。反讽、戏仿等是诗歌组织杂语的重要方式。(本文来源于《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陈彦馨[3](2008)在《莫言小说的杂语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莫言的小说语言具有杂语性,这是莫言小说创作的一个明显的艺术特征。小说语言中人物对话本身具有杂语性,但就叙述语言而言,传统的作者叙事具有权威话语的一元性,而莫言小说的叙述语言就具有一种对话性,从而打破了作者话语权威意志主导的一元世界。本文试从小说的叙述语言出发分析莫言小说语言的杂语性特征。(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08年12期)
胡婷婷[4](2008)在《新闻语篇中的互文性与杂语性——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对一篇CNN报道的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批评性话语分析的角度来分析新闻报道,其中话语文本互文性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话语表现和杂语在文本中表现各自权力阶级的权势和意识形态。反之,权力和意识形态也影响着话语的产生和形成。(本文来源于《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8年03期)
梁平[5](2005)在《直觉与文学的杂语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杂语性是文学面对的语言现实 ,文学性的获得在于消除杂语对文学性的分解力 ,而文学性的心理基础在于创作主体的直觉能力。直觉对杂语具有统摄作用 ,并使之由实用语言转化为直觉语言。在文学创作中 ,直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5年01期)
陈学广[6](2003)在《文学语言:杂语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张力》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杂语性”与“文学性”的关系角度观照文学语言的张力性质 ,以此认识文学作品中不同语言功能之间的关系。语言的诗歌功能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文学性。只是由于文学性及其文学语境的存在 ,人们才能从众多的语言功能中划分出语言的诗歌功能 ,诗歌功能也才能在文学中得到突出 ,语言中的其他功能、语体也才会在文学中获得相对的统一性。(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03年03期)
杂语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伊沙诗歌中充斥着大量杂语。借鉴巴赫金的杂语理论分析伊沙诗歌的杂语性特征,有一定的合理性。伊沙诗歌的杂语性表现为各种时代、各种阶层、各种行业、各种文体等多种话语的共存。杂语在诗歌中并非松散无序地存在,而是相互激发、相互依托,形成"有意味的形式"。反讽、戏仿等是诗歌组织杂语的重要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语性论文参考文献
[1].程继龙.众语喧哗杂而有致——郭沫若《女神》的杂语性[J].郭沫若学刊.2016
[2].程继龙.伊沙诗歌杂语性初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1
[3].陈彦馨.莫言小说的杂语性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
[4].胡婷婷.新闻语篇中的互文性与杂语性——从批评性话语分析角度对一篇CNN报道的浅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5].梁平.直觉与文学的杂语性[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
[6].陈学广.文学语言:杂语性与文学性之间的张力[J].江海学刊.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