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教会论文-曾志辉

山区教会论文-曾志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山区教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迁徙,婚姻,天主教,瑶族

山区教会论文文献综述

曾志辉[1](2015)在《迁徙、婚姻与天主教——清末以来桂北土养槽山区教会发展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选取桂北一个瑶族天主教徒山寨——土养槽为个案,在查阅相关中外文献史料和四次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天主教在该地区的传播历史与现状,实证分析了迁徙频繁、入赘婚俗两大瑶族文化特质,直接推动了天主教在当地传播与发展,以此说明西南山区教会的"民族特征依附性"之特点。(本文来源于《基督宗教研究》期刊2015年02期)

罗锋[2](2014)在《柏格理与圣经基督教教会的关系探析——兼论柏格理前往中国西南乌蒙山区传教原由》一文中研究指出柏格理(S.Pollard)是近代英国循道公会在中国西南乌蒙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传教活动取得巨大成功的传教士。国内学界迄今对他已有较多关注,但对其早期与循道公会的关系却分析不够。作为循道公会的成员,柏格理与该会的关系可概括为地缘紧密、家道传承、信守弘道叁个方面,通过对二者相互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实际有助于厘清柏格理来华传教的深层次原由。(本文来源于《昭通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3期)

曾志辉[3](2010)在《传教士、山地民族与山区教会——立于广西叁个区域堂点历史与现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查阅相关中外文献史料和多次实地田野的基础上,以几个典型的山地民族堂点为中心,梳理了天主教在桂西民族山区、桂中大瑶山区及桂南十万大山等叁个广西民族山区的传播历史与现状,并分析其传播特点及由此形成的山地民族与传教士共存的"山区教会"的特点,以期抛砖引玉。(本文来源于《世界宗教研究》期刊2010年04期)

王伟[4](2008)在《为了山区的孩子们——访贵州教会利民中学校长李一飞神父》一文中研究指出贵州安龙这个地名,原先叫南笼。原是贵州省的一个教区,上世纪末,随着贵州教务管理的需要,安龙教区与贵阳教区合并为一个教区。5年前听到贵州教会在当地教育部门的批准下由安龙天主教会承办公益学校的事后,就萌(本文来源于《中国天主教》期刊2008年06期)

曾志辉[5](2008)在《清末以来天主教在广西瑶族山区传播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区域社会文化史角度,以长期积累的中外文文献史料和多次田野调查获得的大量非文本史料为基础,对清末以来位于广西北部毗邻金秀大瑶山的土养槽山区教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作者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弥补西南民族地区天主教传播史体系中,作为唯一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广西板块”,以便让学界更加关注与东部乡村教会和都市教会发展特点有所不同的西部少数民族山区教会。作者认为,清末以来,天主教在土养槽瑶族山区的百年传播与发展,对当地瑶族教民的信仰和生活带来了深刻影响。他们放弃传统宗教信仰而皈依天主的原因复杂而多元,天主教文化与瑶族传统文化之间的内部某些相适性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土养槽山区教会的发展是瑶族教徒与外国传教士之间内外互动的结果。天主教在广西瑶族山区本土化历程在于,通过瑶族所特有的迁徙频繁和婚姻形式等形成的“差序格局”式发展模式,具有明显的“瑶族文化特质依附性”,完全不同于东部乡村教会的“宗族依附性”,也无都市教会的官府和绅士势力的强力介入,从而使得天主教成为广西北部瑶族山区保存至今的一种区域性主流宗教。论文分为绪论、正文和结尾叁部分。绪论部分即第一章,主要是从中国—区域—广西叁个递进角度,对天主教史研究的学术史进行了概括性的回顾,并对选题的缘由、主要概念的界定以及史料的来源进行了说明。正文部分按照天主教在桂北土养槽瑶族山区的传播过程、传播原因和传播特点分为叁章,即文中的第二、叁、四章。第二章系统梳理清末以来天主教在土养槽瑶山的传播与发展历史,分析土养槽山区教会的历史与现状,展现出当地瑶族教徒在信仰和生活上所经历的“百年变迁”。第叁章是运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格拉克(Glock)为首的美国宗教学界提出的“短缺与皈依”理论来分析瑶族教徒外力因素的“短缺”,再从传教士与道士之间较量的人为因素,瑶族文化与天主教文化之间相适性的内部因素,以及作为催化剂效应的个人因素和偶然因素等四个方面来深入探讨土养槽瑶民皈依天主之原因。第四章共叁节,以土养槽山区教会嬗变规律为关注点,着重探讨天主教在西部少数民族山区本土化历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即:山区教会的发展是少数民族教徒与外国传教士之间内外互动的结果。前两节讲瑶族教徒内在动力,最后一节讲外国传教士的外力支持。第一节通过瑶族教民村开教史个案考察来论证瑶族教徒频繁迁徙导致各瑶寨开教。第二节通过对瑶族教徒普遍存在的“入赘上门”等婚姻形式所构建起的“婚姻圈”、“信仰圈”和“族群圈”重合的婚姻网络的论述,来说明这种婚姻网络对山区教会发展的关键作用。迁徙频繁体现出教徒之间地缘远近和宗亲血缘关系,婚姻网络体现教徒之间婚姻亲属关系,以这两种血亲关系为标准形成的“差序格局”式发展模式,成为瑶族山区教会发展的独特的内在驱动力,带有明显的“瑶族文化特质依附性”,完全不同于东部地区乡村教会和都市教会发展规律,第叁节则是通过外国传教士笔下的瑶族教徒和山区教会来说明外国传教士对少数民族山区教会的特别“关照”。结尾部分包括结余、后记和参考文献。第五章即为结余部分,对本文的观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几个未成熟的想法为笔者未来研究取向提供相应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08-06-30)

吴摇澜,黄明高[6](1997)在《山区教会如何按叁自原则办好教会?》一文中研究指出崇阳县,是地处鄂南的一个山区县。 1992年以前,崇阳县教会在神的特别恩待下,已有信众5000多人。全县有12个自然聚会点,因没有教牧人员和教会组织,以致内部纠纷迭起。不少信众不明真道,某些人借机利用异端邪说将封建迷信带入教会,迷惑信徒大发主财。基层教会负责人也随意传讲《圣经》,曲解真道,妄称神名,将信徒引向了歧路,使基督的身体受到了创伤……(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1997年06期)

郑玉桂[7](1995)在《独立自主 办好山区教会》一文中研究指出福建省山多,丘陵多,平原较少,教会分布多数在沿海地区、丘陵地带。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不平衡,沿海地区发展较快,经济情况较好,相应教会发展也较快,人力物力较集中,比山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强。为加强教会建设,按叁自原则办好教会,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省两会力所能及对山区和贫困地区的教会和神学生及同工进行帮助,主要做了如下叁方面的工作:(本文来源于《天风》期刊1995年03期)

山区教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柏格理(S.Pollard)是近代英国循道公会在中国西南乌蒙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开展传教活动取得巨大成功的传教士。国内学界迄今对他已有较多关注,但对其早期与循道公会的关系却分析不够。作为循道公会的成员,柏格理与该会的关系可概括为地缘紧密、家道传承、信守弘道叁个方面,通过对二者相互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实际有助于厘清柏格理来华传教的深层次原由。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山区教会论文参考文献

[1].曾志辉.迁徙、婚姻与天主教——清末以来桂北土养槽山区教会发展特点分析[J].基督宗教研究.2015

[2].罗锋.柏格理与圣经基督教教会的关系探析——兼论柏格理前往中国西南乌蒙山区传教原由[J].昭通学院学报.2014

[3].曾志辉.传教士、山地民族与山区教会——立于广西叁个区域堂点历史与现状的研究[J].世界宗教研究.2010

[4].王伟.为了山区的孩子们——访贵州教会利民中学校长李一飞神父[J].中国天主教.2008

[5].曾志辉.清末以来天主教在广西瑶族山区传播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

[6].吴摇澜,黄明高.山区教会如何按叁自原则办好教会?[J].天风.1997

[7].郑玉桂.独立自主办好山区教会[J].天风.1995

标签:;  ;  ;  ;  

山区教会论文-曾志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