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镇工业职业危害控制适宜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付孟泽[1](2019)在《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研究 ——以浙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不仅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必然。人地关系是人类与自然环境一切互动关系的总和,乡村聚落空间的形态及其演变反映了农村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人地关系发展,探究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动力和原因,梳理演变过程和特征,揭示演变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路径,对指导乡村的规划实践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理论意义。本文首先构建了人地关系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的理论架构。定义了人地关系的基本概念、人地关系影响因素和乡村人地关系特征,以及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宏、中、微观上的界定与特征,从人地关系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诱发、推动和塑造这三个维度,构建了人地关系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分析方法,提出了从空间和时间这两个尺度研究分析人地关系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过程的研究架构。基于土地的私有、公有属性,分两个阶段对浙北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开展研究。第一阶段,沿时间轴从原始、传统农业到近代化,研究了人地关系从初始到不断发展与变迁的过程,梳理了从聚点到乡村聚落的空间形态演化路径,对近代以来浙北地区的村镇发展提出了“指向性”城市-市镇-村空间体系的概念。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在公社化、改革开放及快速城镇化阶段,研究了土改、土地集体化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人地关系的变迁特征及其对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重点考察了快速城镇化阶段的人地关系变化特征,总结了浙北地区初步形成的现代村镇空间形态的特点,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借鉴。对当前长兴县村镇空间形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实证研究。基于GIS平台构建了县域中微观空间尺度的研究方法。提出斑块空间聚集度的概念,分村域对村庄建设斑块进行空间聚集度分析;提出基于生产作用特征、人地承载特征和空间利用特征的乡村人地关系识别指数,实现了县域乡村人地关系的定量化和可视化分析。定量分析了全县域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特征,包括中心城区、县域村镇空间形态、8个典型村落空间形态的空间演变及特征分析,为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提供了定量化研究手段。最后对乡村振兴战略驱动下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发展进行了展望。从人地关系的视角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的举措,梳理了浙江在现代化村镇建设中的经验,结合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按照“指向性”空间体系概念,对浙北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本文的研究工作形成以下创新点:(1)构建了人地关系驱动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化的理论架构,从人地关系的视角为村镇空间形态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在宏观空间尺度提出了“指向性”城市-市镇-村空间体系概念,并以此概念诠释了近代浙北地区人地关系的发展和村镇空间形态的演变,展望了乡村振兴战略和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3)提出县域层面中微观空间尺度定量实证研究的方法,综合分析了长兴县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特征,为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提供了定量化研究手段。
孙淑霞[2](2011)在《某市乡镇企业职业危害现状调查》文中指出目的了解某市乡镇企业职业危害现状,为制定切合实际的职业病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监测点职业性危害因素现场监测及职业健康体检等方法。结果有13.91%的生产工人接触有害因素,粉尘作业的厂矿为49.29%,有毒作业厂矿为38.78%。生产场所有害因素平标合格率近50.00%。结论加强乡镇企业法制建设,改革工艺等综合管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做好乡镇企业健康监护,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李涛,李朝林,王焕强[3](2010)在《我国60年职业危害普查和大规模调查的回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比较和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历次职业危害普查和大规模调查的方式和成果,总结经验,为新时期开展职业危害摸底调查工作提供借鉴。方法检索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职业病危害普查和大规模调查的文献资料,只人选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调查项目,提炼出调查时间、调查范围和规模、调查行业或企业、调查职业病种类、职业病检出率、组织实施和技术指导机构、调查实施方式等,并总结分析各次调查的成果和经验。结果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部门联合其他部门共进行了7次全国范围或全国较大范围的职业危害调查工作,其中3次矽肺或尘肺危害普查,2次毒物和致癌物职业危害调查,1次工业企业噪声危害调查,1次以乡镇工业企业为对象,进行尘肺和职业中毒的综合调查。结论领导重视是做好调查工作的根本保证,健全的职业病防治机构是做好调查工作的基础,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是做好调查工作的重要条件,多学科团队、科学设计、质量控制和激励机制是高质量调查工作的保证,应该以行业为基础进行调查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刘凌波[4](2008)在《乡镇工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的利益博弈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获得快速发展,但在乡镇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乡镇企业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不断加剧。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其中乡镇工业污染损失值超过50%,乡镇工业环境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这种背景下,本文认为研究我国乡镇工业环境恶化的制度根源,探讨加强乡镇工业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对于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贯彻实施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关于“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对乡镇工业这一特定的领域,本研究侧重于对乡镇工业污染行为的经济分析,而对其污染行为的经济分析又集中在制度结构、行为主体间的博弈关系、特别是代表地方利益主体的地方政府的经济博弈行为,探索基于市场控制理念的污染物治理及环境经济运行系统的融合和优化等方面。制度经济学、激励理论、外部性理论和博弈论等理论和方法在这些问题的研究中将发挥很大的作用。本文运用制度经济学的方法,分别从约束和博弈的角度,分析了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问题的形成原因,探讨国家宏观政策和企业微观经济运行机理对乡镇工业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行为的影响,并以此为基础研究了如何加强政府规制和经济激励两种环境政策的作用,力图把环保投资的市场经济机理引入到环境经济的政策分析之中,从而为乡镇工业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建议。一是从约束的角度来看,我国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解决面临着许多障碍。这些障碍可基本划分为环境容量约束、收入约束、技术约束、产业结构约束和制度约束。尤其是在制度方面,我国乡镇工业企业产权形式的多样化、城乡控制体系的二元化、政府委托代理关系的不顺、规模经济缺乏、经济社会体制转轨、环境经济政策落后等因素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均有着不利的影响。二是从博弈的角度来看,进一步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学原因。辖区内乡镇企业之间、地方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地方政府之间在乡镇工业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着各种非合作的博弈关系,由此造成了政府失灵、资源和环境过度利用等现象,即是我国转型时期非合作博弈的例子。其结果必然是乡镇工业污染物排放增加和环境的恶化。分析各利益相关者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背景下的利益分配格局和所导致的环境成本的分担问题,用产权理论和博弈论的分析方法,揭示出制约乡镇工业环境经济良性运行的制度特点,以及制约乡镇企业环境经济制度变迁的基本因素。三是从发挥制度的激励功能。不同的制度结构体现着不同的产权结构,使得决策者面临不同的获利机会,从而影响决策者的有效选择。为解决我国乡镇工业的环境问题,必须同时加强政府规制和经济激励两种环境政策的作用。为加强乡镇工业的污染治理,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乡镇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和集中治理制度,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推进乡镇工业小区建设,建立健全县乡环保机构,不断提高执法水平。鉴于我国环境经济激励制度较为落后的状况,必须拓宽并理顺激励资源、发挥政府规制的庇古原则、创建市场的科斯机制,从而全面地、有效地使用环境经济激励手段,扭转乡镇工业污染治理的不利局面。不可否认,我国的环保投资长期以来执行重工轻农的政策,乡镇、农村的历史欠账巨大。以当前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现状,要想在一定的时间内遏制环境整体恶化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势头,仅仅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解决环境投资不足、效率不高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必须创新环保投资机制,构建一个适应乡镇工业环保投资优化的投融资体系。其内容包括:建立公司制的产权制度,为市场融资打下制度基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环保投资体制改革;多方吸引社会资本,提高社会化投资的规模和效率;用BOT方式优化乡镇工业环保投资。
张廷银[5](2005)在《乡镇工业发展中环保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探讨使乡镇工业在发展中自觉走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标模式及具体对策。 围绕这一研究目的,本文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对我国乡镇工业发展实践与趋势进行综合分析基础上,运用经济学关于“外部成本内部化”、科斯定理等理论,设计了符合乡镇工业发展实际的目标体制机制,并进一步提出了实现这一目标体制机制的具体对策和措施。 本文认为,要真正使乡镇工业自觉走上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从企业、市场、政府和公众等四个方面着手,努力构建以乡镇工业保护环境为目标、以乡镇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政府有效管理为保证、以社会公众有效监督为补充的乡镇工业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为了使这一目标体制机制尽快实现,必须更新发展观念、调整发展思路,必须加快市场建设、制度建设和立法进程。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乡镇工业发展中的环境污染问题。这一部分着重分析了我国乡镇工业发展中存在的环境污染、特点和严重危害。 第二部分: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背景与成因。这一部分指出,乡镇工业产生环境污染的历史背景是“先天不足”,现实背景则是政府的政策失调和管理失调。乡镇工业产生环境污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的发展模式。 第三部分:环境污染控制的理论依据及其在乡镇工业发展中的运用。这一部分从理论上解释了环境污染产生的根源,分析了自然资源定价理论、产权理论和制度选择理论在乡镇工业发展中的运用。然后,分析了乡镇工业发展中如何根据污染控制理论,合理选择环境保护手段的问题。 第四部分:乡镇工业环境保护的条件与目标模式。要真正实现乡镇工业的环境保护,必须在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因素的基础上,着力构建以乡镇工业企业可持续发展为核心,市场、政府和公众充分发挥作用的乡镇工业经济运行机制。 第五部分:乡镇工业环境保护的对策和措施。为实现乡镇工业保护环境的目标体制机制,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这些对策和措施主要包括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市场建设、制度建设和立法进程等五个方面。
杨昆,徐军,刘敬周[6](2001)在《乡镇水泥厂粉尘危害与卫生服务需求研究》文中认为某乡镇水泥厂 85 7%的粉尘作业点粉尘浓度超标 ,最高的超标 1667 8倍。实施干预后 ,作业场所平均粉尘浓度由治理前的 12 5 72mg/m3下降到治理后的 43 30mg/m3,并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尘措施。
郭文宏,金善玉,吴忠平,李彦琴,王晖,邵强[7](2001)在《乡镇工厂噪声职业危害现状及其控制对策研究》文中认为乡镇工厂噪声危害严重,通过资料分析和现场测定,掌握了噪声危害现状。针对乡镇工厂特点,运用噪声控制技术,提出了控制噪声适宜对策。
邵强[8](2000)在《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制定与实施历史沿革概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斗转星移,共和国度过了五十华诞,新中国的职业卫生事业也以不寻常的姿态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其间辉煌、波折、磨难、困惑、复苏、奋进交替而至,就职业卫生所获得的社会效益而言可谓喜忧掺半,使人感慨系之。作为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其制定与实施的历史沿革,在某种程度上可概略反映职业卫生预防领域的业绩,正确审视上述标准的功能。回顾历史,分析现状,展望未来,对探讨新世纪职业卫生预防面临的课题和解决的途径,不无好处,仅就此谈谈管见。
李朝林,黄美媛,蔡世雄,邹昌淇,高耘[9](2000)在《中国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的发展及新的挑战》文中认为
邵强[10](2000)在《乡镇工业职业危害控制适宜技术》文中指出 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乡镇企业逐渐兴起,至1998年企业总数已达2000余万家,从业人员达一亿人之多。据统计,全国乡镇企业中有320余万家存在职业危害(尤以尘、毒、噪声等危害因素为甚)。为改善乡镇工业劳动条件,保护从业人员
二、乡镇工业职业危害控制适宜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乡镇工业职业危害控制适宜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研究 ——以浙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时代背景 |
1.1.2 乡村空间形态是乡村转型与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
1.1.3 人地关系构成了乡村聚落空间演化的核心推动力 |
1.1.4 研究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二战后欧、亚部分国家的乡村振兴计划与启示 |
1.2.2 国际上由聚落地理学缘起的乡村及空间演变研究 |
1.2.3 国内关于乡村空间形态演变及规划建设的研究 |
1.2.4 乡村空间演化推动力的研究——由环境决定论到人地协调论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1 研究区域选择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人地关系及其推动下的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架构 |
2.1 人地关系的定义以及乡村人地关系的特征 |
2.1.1 人地关系的概念内涵 |
2.1.2 人地关系的决定因素 |
2.1.3 乡村人地关系的特征与考察视角 |
2.2 乡村聚落及空间形态的概念与定义 |
2.2.1 由乡村聚落到现代村镇的概念阐释 |
2.2.2 乡村空间及形态的物质性概念意义 |
2.2.3 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特征与考察视角 |
2.3 人地关系对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的影响机理 |
2.3.1 人地关系诱发了乡村聚落的出现 |
2.3.2 人地关系推动了乡村聚落的演化 |
2.3.3 人地关系塑造了乡村聚落的多样 |
2.3.4 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机制 |
2.4 人地关系下乡村聚落考察的空间尺度 |
2.4.1 乡村聚落的宏观空间尺度 |
2.4.2 乡村聚落的中微观空间尺度 |
2.5 人地关系下乡村聚落考察的时间尺度 |
2.5.1 人地关系的阶段划分与时间尺度的关系 |
2.5.2 本研究所取的时间尺度及其考虑 |
2.6 人地关系下乡村聚落考察的技术框架 |
2.7 本章小节 |
第3章 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的历史演变 |
3.1 从“采集渔猎”到原始农业——临时聚点到聚落雏形 |
3.1.1 “采集渔猎”下的临时聚点 |
3.1.2 原始农业与聚落空间形态雏形 |
3.2 传统农业社会浙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的发育发展 |
3.2.1 传统农业社会人地关系演化的历史环境 |
3.2.2 传统农业社会浙北地区的乡村人地关系特征 |
3.2.3 传统农业人地关系推动下的浙北地区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 |
3.3 近代浙北地区的人地关系及村镇空间的演变和发展 |
3.3.1 近代浙北地区人地关系演化的历史环境 |
3.3.2 近代浙北地区的乡村人地关系特征 |
3.3.3 近代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演变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土地集体所有制下的人地关系变迁与村镇空间多元发展 |
4.1 建设初期人地关系变迁及乡村空间形态 |
4.1.1 以土地改革为序幕的人地关系演化历史环境 |
4.1.2 建设初期的人地关系特征 |
4.1.3 建设初期浙北村镇空间形态的演变 |
4.2 改革开放后人地关系及村镇空间形态的变化 |
4.2.1 从家庭联产承包到乡镇工业的人地关系演化的历史环境 |
4.2.2 乡镇工业推动下的乡村人地关系特征 |
4.2.3 改革开放后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的变化 |
4.3 快速城镇化时期人地关系及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 |
4.3.1 快速城镇化时期人地关系演化的背景环境 |
4.3.2 快速城镇化推动下的人地关系特征 |
4.3.3 快速城镇化推动下浙北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当前人地关系特征下浙北县域村镇空间中微观形态研究 |
5.1 长兴县的典型性、概况及定量实证研究方法 |
5.1.1 长兴县的典型性及概况 |
5.1.2 县域层面中微观尺度定量实证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5.2 长兴县当前乡村人地关系特征的分析及发展驱动力评估 |
5.2.1 长兴县乡村生产作用特征 |
5.2.2 长兴县乡村人地承载特征 |
5.2.3 长兴县乡村生产生活组织特征 |
5.2.4 长兴县当前村镇空间发展驱动力类型及评估 |
5.3 长兴县村镇空间中微观形态的发展研究 |
5.3.1 中心城区(县城)的空间演变特征 |
5.3.2 县域村镇空间形态演变特征 |
5.3.3 典型乡村空间形态的构成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乡村振兴下浙北人地关系与村镇空间形态发展展望 |
6.1 浙江省在村镇现代化建设中的探索和启示 |
6.1.1 浙江省“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及启示 |
6.1.2 浙江省特色小镇建设的经验及启示 |
6.2 浙北地区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展望 |
6.2.1 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内涵 |
6.2.2 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的人地关系特点分析 |
6.2.3 浙北乡村地区村镇空间形态的发展展望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总结、创新点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与创新点 |
7.1.1 研究主要工作、相关结论 |
7.1.2 研究创新点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相关论文发表 |
致谢 |
(4)乡镇工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的利益博弈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框架 |
1.4.1 论文的逻辑框架 |
1.4.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乡镇工业发展与环境问题 |
2.1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现状 |
2.1.1 乡镇工业的迅猛发展 |
2.1.2 乡镇工业的环境污染 |
2.1.3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特点 |
2.2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危害 |
2.3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治理 |
2.3.1 政策法规相对滞后 |
2.3.2 环境政策执行不力 |
2.3.3 环保投入严重不足 |
2.3.4 环保队伍残缺不全 |
2.4 小结 |
第三章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从约束的角度 |
3.1 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环境容量约束 |
3.2 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收入约束 |
3.3 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产业结构约束 |
3.3.1 乡镇工业产业结构的低层次性 |
3.3.2 乡镇工业产业结构的低关联度 |
3.3.3 乡镇工业产业结构的高趋同性 |
3.4 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技术约束 |
3.5 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制度约束 |
3.5.1 产权形式多样化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影响 |
3.5.2 城乡控制体系二元化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影响 |
3.5.3 政府委托代理关系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影响 |
3.5.4 规模经济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影响 |
3.5.5 经济社会体制转轨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影响 |
3.5.6 环境经济政策落后对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影响 |
3.6 小结 |
第四章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成因分析:从博弈的角度 |
4.1 辖区内乡镇工业企业之间的博弈 |
4.1.1 乡镇工业企业之间的囚徒困境 |
4.1.2 乡镇工业企业之间的智猪博弈 |
4.1.3 乡镇工业企业之间的斗鸡博弈 |
4.1.4 乡镇工业企业博弈的结果:公地悲剧 |
4.2 地方政府与乡镇企业之间的博弈 |
4.2.1 作为监管者的地方政府 |
4.2.2 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地方政府 |
4.3 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博弈 |
4.4 地方政府之间的博弈 |
4.5 小结 |
第五章 乡镇工业环境问题的政府规制 |
5.1 环境规制手段的一般理论分析 |
5.2 我国有关乡镇工业的环境规制手段 |
5.3 我国乡镇工业环境规制的成就与不足 |
5.3.1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不足 |
5.3.2 “三同时”制度的不足 |
5.3.3 集中治理制度的不足 |
5.4 对策与建议 |
5.4.1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乡镇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 |
5.4.2 进一步完善“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
5.4.3 统一规划,合理布局,推进乡镇工业小区建设 |
5.4.4 建立健全县乡环保机构,不断提高执法水平 |
5.5 小结 |
第六章 乡镇工业环境保护的经济激励 |
6.1 经济激励手段的一般理论分析 |
6.1.1 庇古税与排污收费 |
6.1.2 科斯定理与排污许可 |
6.1.3 责任制以及责任的分担 |
6.2 经济激励下的中国乡镇工业 |
6.2.1 乡镇工业排污收费及其困局 |
6.2.2 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的实施障碍 |
6.2.3 乡镇工业污染治理成本分担的困境 |
6.3 乡镇工业环境经济手段的运用 |
6.3.1 拓宽并理顺激励资源 |
6.3.2 发挥政府规制的庇古原则 |
6.3.3 创建市场的科斯机制 |
6.4 小结 |
第七章 乡镇工业环保投资的优化和实证 |
7.1 乡镇工业环保投资的经济分析 |
7.1.1 困境:乡镇工业企业环保投资的博弈分析 |
7.1.2 社会成本内化的理论模型 |
7.1.3 政策建议 |
7.1.4 乡镇工业环保投资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
7.2 乡镇工业环保投资存在的问题 |
7.2.1 我国环保投资的历史和现状 |
7.2.2 我国乡镇工业环保投资的特有问题 |
7.3 乡镇工业环保投资优化的保障条件 |
7.3.1 建立公司制的产权制度,为市场融资打下制度基础 |
7.3.2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快环保投资体制改革 |
7.3.3 多方吸引社会资本,提高社会化投资的规模和效率 |
7.4 用BOT方式优化乡镇工业环保投资的探讨 |
7.4.1 用BOT方式优化乡镇工业环保投资的意义 |
7.4.2 BOT的投资模式 |
7.4.3 BOT的建设模式 |
7.4.4 BOT的运营管理模式 |
7.5 乡镇工业污染社会成本内部化的实证 |
7.5.1 问题的提出 |
7.5.2 投资建设方案 |
7.5.3 治污效应——工程总体评价 |
7.5.4 政策建议 |
7.6 基于模型分析与实证研究的结论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8.3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中文参考文献 |
外文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乡镇工业发展中环保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现状与特点 |
2.1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现状 |
2.2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特点 |
2.2.1 污染物排放总量增势较快 |
2.2.2 污染源由点状分布发展为面状分布 |
2.2.3 污染范围几乎覆盖所有的乡镇工业领域 |
2.2.4 污染治理水平未有明显提高 |
2.2.5 环境管理处于失控和半失控状态 |
2.3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严重危害 |
2.3.1 造成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浪费 |
2.3.2 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失衡和恶化 |
2.3.3 直接影响到生产发展和人类生存 |
第三章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的背景与成因 |
3.1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产生的背景 |
3.1.1 环境污染产生的历史背景 |
3.1.2 环境污染产生的现实背景 |
3.1.3 环境污染产生的经济背景 |
3.2 乡镇工业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
3.2.1 环境容量有限 |
3.2.2 环保意识匮乏 |
3.2.3 政府导向偏差 |
3.2.4 环境管理落后 |
3.2.5 传统的发展模式 |
第四章 环境污染控制理论及其在乡镇工业发展中的应用 |
4.1 环境污染控制的经济学分析 |
4.1.1 “市场失灵”与外部成本“内部化” |
4.1.2 资源价值或价格理论 |
4.1.3 环境经济系统与适度污染水平 |
4.1.4 产权安排与制度选择 |
4.2 合理选择乡镇工业环境保护手段 |
4.2.1 环境保护手段概述 |
4.2.2 税费手段 |
4.2.3 价格手段 |
4.2.4 排污权交易 |
4.2.5 其他经济手段 |
第五章 乡镇工业环境保护的体制模式 |
5.1 乡镇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 |
5.1.1 乡镇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
5.1.2 乡镇工业发展的内部条件 |
5.2 乡镇工业环境保护的体制模式 |
5.2.1 体制模式确立的现实依据 |
5.2.2 乡镇工业环境保护的体制模式 |
5.3 对体制模式各部分的具体要求 |
5.3.1 乡镇工业企业必须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
5.3.2 要发挥好乡镇政府对乡镇工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 |
5.3.3 要充分发挥市场对乡镇工业生产经营行为的引导作用 |
5.3.4 要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对乡镇工业企业的监督作用 |
第六章 建立乡镇工业环境保护体制的对策和措施 |
6.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新乡镇工业发展观念 |
6.1.1 加强环保宣传,确立环境资源价值论观念 |
6.1.2 克服小农经济思想的束缚,树立环境经济意识 |
6.1.3 建立公众参与机制,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 |
6.2 以环境保护为目标,调整乡镇工业发展思路 |
6.2.1 以乡镇工业园区为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企业布局 |
6.2.2 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和优化企业产业结构 |
6.2.3 以提高效益为目标,加快企业技术进步 |
6.3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发挥市场引导企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
6.3.1 充分利用现有市场,并把精力放在构建利益协调机制上 |
6.3.2 通过创建新市场,完善市场体系,强化市场的服务功能 |
6.4 加强制度建设,着力提高乡镇工业环境管理水平 |
6.4.1 健全乡镇工业环境管理制度体系 |
6.4.2 建立健全县、乡两级环境管理机构 |
6.4.3 加强对污染源和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 |
6.5 完善立法、强化司法,规范企业和政府行为 |
6.5.1 运用法律和行政手段保护环境和资源 |
6.5.2 创造管理农村环境所需的外部条件 |
6.5.3 实行环境质量行政领导负责制,力戒地方保护主义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个人简历 |
(9)中国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的发展及新的挑战(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的现状 |
1. 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的立法状况: |
2. 乡镇企业职业流行病学调查: |
3. 乡镇工业职业卫生服务对策试点: |
二、当前乡镇企业面临的挑战 |
1. 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
2. 对策: |
四、乡镇工业职业危害控制适宜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地关系视角下乡村聚落空间形态演变与发展研究 ——以浙北地区为例[D]. 付孟泽. 天津大学, 2019
- [2]某市乡镇企业职业危害现状调查[J]. 孙淑霞. 河南预防医学杂志, 2011(06)
- [3]我国60年职业危害普查和大规模调查的回顾分析[J]. 李涛,李朝林,王焕强. 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 2010(11)
- [4]乡镇工业发展与环境经济的利益博弈探析[D]. 刘凌波. 北京交通大学, 2008(08)
- [5]乡镇工业发展中环保问题研究[D]. 张廷银. 郑州大学, 2005(12)
- [6]乡镇水泥厂粉尘危害与卫生服务需求研究[J]. 杨昆,徐军,刘敬周.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01(04)
- [7]乡镇工厂噪声职业危害现状及其控制对策研究[J]. 郭文宏,金善玉,吴忠平,李彦琴,王晖,邵强. 中国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 2001(03)
- [8]我国《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制定与实施历史沿革概略[J]. 邵强. 中国卫生工程学, 2000(01)
- [9]中国乡镇企业职业卫生的发展及新的挑战[J]. 李朝林,黄美媛,蔡世雄,邹昌淇,高耘.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 2000(01)
- [10]乡镇工业职业危害控制适宜技术[J]. 邵强. 中国卫生, 2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