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中西医结合方案对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探究中西医结合方案对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黑龙江省鸡西鸡矿医院黑龙江鸡西158100)

【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方案对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心律失常患者,依据随机法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参照组50例患者给予西医治疗,研究组50例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对心律失常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得良好的效果,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方案;心律失常;有效性;安全性

【中图分类号】R54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3-0165-02

作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心律失常是指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心脏传导性、兴奋性以及自律性改变,进而致使的心脏节律异常或收缩频率异常[1]。这一疾病一般会使得患者心输出量降低,进而致使其肾、脑、心等重要器官缺乏血液灌注,一般在临床上表现为头晕、烦躁出汗、气短乏力、心脏跳动剧烈等。这一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复发率且难以治疗[2]。我院对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在应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案进行治疗,发现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自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标准,依据随机法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50例。其中参照组患者有29例男性患者,21例女性患者,年龄42~67岁,平均(53.9±1.42)岁;研究组患者有27例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年龄41~69岁,平均(54.2±1.3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参照组50例患者给予西医治疗,其中包括胺碘酮抗心律失常、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阿托伐他汀调脂等。研究组50例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中医治疗,中药药方为人参5g,桂枝9g,生地20g,切片生姜、胡麻仁以及大枣各8g,当归10g,炙甘草30g[3]。如果患者痰浊,则需要在药方中再加入郁金、法半夏、全瓜萎各10g;如果患者血瘀气滞,则需要再加入蒲黄、红花各9g,枳壳12g;如果患者气虚较重,则需要再加入黄芪20g;如果患者阴虚较重,则需要再加入玉竹、麦冬、阿胶各10g,沙参15g。患者需要水煎煮后分早晚二次服用,一日一剂,15日为一个疗程[4]。

1.3疗效判定标准

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判断标准为:(1)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没有变化,且临床体征和症状没有改善,即为无效;(2)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好转,且临床体征和症状改善明显,即为有效;(3)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基本正常,且临床体征和症状基本消失,即为显效。总有效率=(有效+显效)/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行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研究组50例患者中有3例无效,22例有效,25例显效,总有效率为94%;参照组50例患者有12例无效,17例有效,21例显效,总有效率为76%。在治疗有效率上研究组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研究组50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恶心呕吐,1例出现疲乏眩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参照组50例患者中有3例出现恶心呕吐,5例出现疲乏眩晕,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在不良反应发生率上研究组显著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作为心血管内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心律失常一般多见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心肌退行性病变、心肌重构、心肌缺血等,这些都会致使心脏起搏传导系统发生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的相关因素中,可以将心律失常分为缓慢性和快速性[5]。

作为器质性心脏病合并症,心律失常在中医方面被认为是瘀阻严重、阳气虚亏造成,所以在治疗的时候需要确定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滋心阴、温心阳、化瘀活血。在此次研究中选用的中药药方中,当归、人参、生地以及炙甘草能够对阴阳进行调和,从而对患者的气血进行调理,胡麻仁能够对肝肾进行滋养,将这些药一起使用能够发挥通络复脉、养阴益气、化瘀活血的作用[6]。现代医学现实,黄芪能够有效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对患者心肌能量代谢进行改善,对酶的活性进行提升,对氧自由基进行清除。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94%)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76%),P<0.05;研究组(6%)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参照组(16%),P<0.05。由此可见,对心律失常患者给予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将中药和西药的作用一起发挥,从而对疗效进行进一步的提升,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张元亮.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疗效[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09:130-131.

[2]孙荣涛.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缓慢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12:51-52.

[3]花荣.中西医结合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律失常疗效及安全性评价[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15,06:273-275.

[4]谢咏镰.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效果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01:52-53.

[5]赵洁晶.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缺血性心律失常39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03:63-64.

[6]黄满花,刘云涛,秦红,丛小飞,丁邦晗.丁邦晗“先中后西”治疗心律失常经验[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6,10:4096-4098.

标签:;  ;  ;  

探究中西医结合方案对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有效性及安全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