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纤与纺织技术》2003年总目录

《化纤与纺织技术》2003年总目录

一、《化纤与纺织技术》2003年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姚博明[1](2012)在《中欧纺织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纺织业一直是中欧经贸交往中的重要领域之一。作为世界三大纺织品进口市场之一的欧洲,一直是中国纺织品出口的最主要目标地区之一。尤其是随着2005年1月1日国际纺织品服装配额制度的取消,中欧双方在纺织品贸易上的相互往来更为紧密。而随着中欧纺织品贸易的日益紧密,中欧双边贸易摩擦和争端也日益增多,尤其是伴随2009年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未来更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当前需要我们重新全面审视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及其失衡的实质和影响因素,从经济层次探讨影响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成本的主要因素,全面评估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具体实际影响,并探讨持续扩大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战略重点和具体措施。本文将基于上述研究需要,在全面回顾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研究现状与理论基础的前提下,首先,从历史的视角,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全面回顾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并选择合适的中欧双边贸易数据和产业内贸易指数,探讨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具体特征。其次,从需求、供给和环境政策因素等方面,探讨了影响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基本因素,并对其中的主要因素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实际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再次,利用贸易成本测度模型,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成本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探讨。然后,重点针对2009年之后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数据,利用实证方法,对欧洲债务危机给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最后,在总结发展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的基础上,提出发展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具体对策措施。全文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绪论主要阐明了研究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主要意义。该章首先分别从欧盟内部经济发展的现实,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分析了当前研究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历史背景,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层次介绍了研究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主要意义。然后从中欧双边贸易、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摩擦等三个视角对这一问题的已有研究进行了综述和评价。最后,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并说明了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全面梳理了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理论基础。全章从国际贸易理论现有的发展入手,介绍了中欧纺织品贸易的理论基础,并重点针对现有国际贸易理论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失衡及其调整的理论进行探讨,最终提出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研究的理论框架。第三章,在历史分析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归纳了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并重点针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产业内贸易特点(包括第SITC26类纺织品、第SITC65类纺织品和第SITC84类纺织品的中欧双边贸易)进行了实证测度,从而对其包括的三类纺织品双边贸易,是属于产业内贸易还是属于产业间贸易,进行了实证检验和统计证明。第四章,从需求、供给、政策和环境等多方面,探讨了影响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利用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方法,实证总结了当前影响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主要因素具体有哪些。第五章,利用Novy贸易流量模型,设计了一个新的贸易引力模型,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成本进行了全面测度,实证计算了中国与欧盟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平均成本;然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探讨了影响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成本的主要因素;最后,借助改进的引力模型,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成本下降对双边贸易增长的解释力度,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探讨了贸易成本下降这一主要因素,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增长的实际影响程度。第六章,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在全面回顾欧洲债务危机的历程、发展特点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欧洲债务危机对中国对欧第SITC26类、第SITC65类和第SITC84类产品进出口贸易的具体影响。同时探讨了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影响的主要传导路径,最终通过设计的面板数据模型,利用面板协整分析方法,实证探讨了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实际影响。第七章,在论述中国发展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的基础上,提出中国推动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具体政策与措施。

曹令军[2](2012)在《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文中认为历史恰似一条割不断的时间链条,今天的发展只能建立在昨天的基础上。自晚清以来,中国的对外经济开放实际上是一个绵延不绝的体系。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了被动、屈辱的对外经济开放进程。1978年开始的对外经济开放,成为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转折点,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对外经济开放历时170多年,我国从封闭半封闭国家演变成全方位开放的国家。对外经济开放是总结历史经验的必然选择,是社会化大生产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国家吸收一切人类文明成果,赢得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优势的重要途径。回顾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伟大历程,总结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经验,探索新形势下扩大和优化对外经济开放的思路和对策,对于进一步提升我国对外经济开放水平,完善我国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1章是绪论。首先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在此基础上,对国内外的有关对外经济开放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进而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内容安排及可能的创新之处进行了简单概括。第2章至第3章研究晚清对外经济开放。第4章至第7章研究中华民国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第8章至第10章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对外经济开放。第11章分析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对中国从1840年到2010年的对外经济开放进行高度概括和提炼,对于中国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最后部分是结论,总结全文并对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未来研究方向做出展望。在对中国对外经济开放进行全景式勾勒和概括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坚持实行对外经济开放是一个国家抓住重大战略机遇的关键。清政府因为历史眼光的局限性,错失重大历史机遇,失去人民的支持和信任,只能黯然淡出历史舞台。1978年实行的对外经济开放,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重大历史机遇,中国的发展得到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也赢得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赞叹。(2)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是:从被动屈辱到主动可控;从任人宰割到实现双赢;从学习西方到中国特色;从漠视华侨到重视华侨;从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3)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制约因素包括国际环境、国内环境、文化氛围、军事因素、技术因素、法律因素等等。(4)中国对外经济开放的经验教训:对外经济开放要持之以恒;对外经济开放要稳中求进;对外经济开放要防范风险;对外经济开放要内外兼顾;对外经济开放要精心设计。(5)对外经济开放必须与国内改革同步。如果只有对外开放,没有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既难以深入,也不可能持久。清政府向欧美派出留学生的时候,他们的如意算盘是:留学生只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不学习西方的制度和文化,结果当留学生开始剪辫子、穿西装时,清政府认为留学生政治上已经不可靠,将留学生全部撤回。清政府甚至对百日维新运动镇压,拒绝进行改革,开历史的倒车,最终被历史无情淘汰。1978年开始的对外开放,具有留学经历的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指出:既要改革也要开放。可以说,对外开放带来了中国经济大发展大繁荣,如果没有国内的配套经济和政治改革,是难以保持30多年高速增长。(6)对外经济开放要注重技术学习和制度学习的协调发展。技术的长远发展必须有一定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制度作为根本保障。南京国民政府和清政府一样喜欢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技术,过分注重技术的模仿,惰于学习西方发达国家的制度。南京国民政府虽然建立了西方的宪政制度,但是本质上还是独裁统治,而这注定南京国民政府逃脱不了最终失败的命运。中国1978年开始的对外经济开放,既有技术层面的学习,也有经济、政治、文化制度方面的学习。在对外经济开放过程中,中国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说,保证了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又好又快发展。(7)对外经济开放实际上就是制度安排和制度变迁的历史。中国通过对外经济开放,通过制度安排和制度设计,学习和引进世界上先进的经济制度和经济结构。就中国来说,都是开放在前,改革在后。改革的内容和方向,往往取决于中央政府对外经济开放的领域和路径设计。通过对外开放,中国逐步从自给自足为特征的自然经济向分工合作为特征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过渡,从农业大国向工业大国不断迈进,中国制造誉满全球。通过对外经济开放,中国真正摆脱了贫穷落后,避免了落后挨打的悲剧。实际上,对外经济开放过程中,也是中国工业化不断发展的过程。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不断调整与之相适应。中国在改变,世界也在改变,中国对外经济开放也必然需要扩大和深化。以传统制造加工业为主体的经济结构,客观上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西方国家一直在对其不断调整和优化。对中国来说,粗放型和资源密集型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已经难以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刻不容缓。就中国来说,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对外经济开放水平,更好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主动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本文力图在以下4个方面进行创新:(1)对1840—2010年这170年的对外经济开放历史和进程进行全景式描述和概括。根据时间顺序,把对外经济开放分为清朝、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重要阶段。对这170年对外经济开放进程和历史进行概括,为学术界研究中国对外经济开放提供有益的探索。(2)对清朝、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每个阶段的对外经济开放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客观评价。对外开放的研究,当前最重要的是梳理基本历程,要从整体上作出客观准确的评价既需要研究时间更需要新的研究视角。(3)对1840—2010年这170年的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进行研究总结,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和深化对外经济开放提供政策建议。(4)对中国向外国派遣留学生进行概括和总结。全文对留学生派出的类别、留学生如何管理服务、留学生学习专业、留学生本身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等进行分析研究,对如何进一步吸引更多留学生回国服务提供建议。

周泯非[3](2011)在《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间关系及共同演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产业集群的学习现象逐渐成为集群研究领域内的关注焦点。相关研究指出,基于集群参与者之间交互而形成的知识扩散和知识创造等学习效应是产业集群具有较高渐进式创新活力并形成竞争优势的主要原因。然而,对于我国产业集群来说,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产业成熟情境下的同质性问题和市场饱和带来的剧烈竞争破坏了原有的关系基础,而有效协调机制的缺乏往往又使得集群企业无法构建新的网络关系,导致集群整体的学习效应和创新效率日益降低。新近的研究指出,以制度构建为核心的集群治理活动能够显着地改善这种情况,通过重构并协调网络关系而重新激发集群的学习潜力。当前对于集群治理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不仅本身概念边界尚不明确,其对于集群学习的具体作用机理更是有待探索。在这样的理论和现实背景下,本文提出了“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间具体存在怎样的因果关系”这一基本问题,围绕此展开研究。首先,在回顾、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论文收集了浙江省范围内五个产业集群的质性数据进行探索性案例分析,以扎根理论为基本方法归纳了集群治理的构念原型,并提出了有关集群治理、创新网络关系和集群学习间关系的一系列初始命题。而后,本文通过理论演绎对扎根模型进行补充和完善,对初始命题进行细化和扩展,构建了截面意义上的集群治理对集群学习影响机理概念模型。紧接着,本文使用367份企业问卷数据所合成的37个集群样本开展统计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支持了大部分先前概念模型中的假设。在完成以上横向研究后,本论文进一步对动态视角下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间的共同演化关系开展研究。具体分为两个步骤:先是通过规范研究构建了一个探讨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共演机制及共演路径的概念模型,而后通过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纵向案例研究,对概念模型进行具体化和深化,并针对案例过程中捕捉到的特定现象作进一步探讨。基于以上分析论证,本文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集群治理是集群层面上对集群参与者经济交互活动存在约束和激励作用的各种内生性协调机制总体,是同时包含着地方规制、经济层级、社群规范和社团自治四种微观机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2)集群学习是集群整体层面上发生的以集体交互为核心特征的学习活动,包含探索式学习和利用式学习两个维度。(3)从相对静态视角来看,集群治理各维度对于集群探索式和利用式学习均存在不同程度上的正向影响,这种影响通过集群创新网络关系的中介而产生。(4)从动态视角来看,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之间存在互为因果和互相选择的关系,从而在长期中表现出明显的共同演化特征。对照相关领域内的现有研究成果,本论文的创新和发展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聚焦于制度层面对集群治理理论进行收敛并明确界定其概念。现有集群治理领域的研究较为分散且尚不成熟。本研究从制度层面明确提出了集群治理的概念并通过扎根研究和实证检验形成了适用于量化研究的构念,此项工作在推进现有集群治理研究并形成系统化理论方面具有较大的探索性意义。(2)融合制度观和知识观两种理论范式揭示了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间的具体因果机制。结合案例探索、规范分析和统计实证方法,本研究构建了“集群治理-创新网络关系-集群学习”的因果分析框架,并且从微观层面上具体解剖了三者在各维度上的因果关联。这一结果不仅有利于推动集群领域内治理理论和学习理论的融合发展,也能为集群治理实践提供依据。(3)剖析了动态视角下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共同演化的内在机制与可能路径。本研究较为规范地将共同演化理论和扎根研究方法应用于集群治理和集群学习的共演现象,纵向案例验证、丰富和深化后的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和理论解释力。质性数据的翔实程度以及与研究整体过程与实践情境的紧密结合也使得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原创性和启示性。

吴珺[4](2009)在《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纺织产业是浙江传统优势产业,对浙江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研究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可以更好地了解浙江纺织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潜力,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更好地促进浙江纺织产业今后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要素,采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通过和世界主要竞争对手比较,实证研究浙江纺织产业在各个方面的国际竞争力优劣势;并且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定量研究,分析各个影响要素对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浙江纺织产业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出口单价低、民间投资积极性高、国内市场广阔、经济运行环境良好;主要劣势为劳动力素质低、原材料对外依存严重、科技投入和技术创新不足、品牌国际知名度低以及国际贸易摩擦加剧这些方面。主成分分析法表明,管理和资源是影响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要素,具有竞争优势的进出口能力要素对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程度比较低。由于浙江纺织产业在管理和资源方面国际竞争力显示为不足,而管理和资源对浙江纺织产业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从总体上来说,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显示为竞争潜力不足。

黄慧[5](2009)在《绍兴纺织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与出口绩效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纺织业是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同时也是我国国际依存度较高的产业。然而以同质化中低档产品为基础,以价格战为主要手段的无序竞争加剧,已成为制约我国纺织业出口贸易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选取浙江绍兴的纺织产业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微观经济学、国际贸易学、产业组织理论以及管理学等相关知识和理论,建立纺织业出口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及理论模型,探索企业制定出口策略时的影响因素以及出口绩效的决定因素,帮助纺织企业寻找经营差距及产生的原因,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势力。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国际营销战略和出口绩效的文献回顾及理论综述为基础,从经济学理论上论证了企业实行差异化战略能有效提升其的国际市场势力,并结合绍兴纺织业的发展及出口情况,构建了绍兴纺织业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与出口绩效的理论模型。然后根据理论模型设计调查问卷对绍兴纺织企业进行相关资料调查和数据收集,并通过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建模,分析各因素对国际市场策略和出口绩效这两个主要变量的影响和作用。最后对检验的结果进行了解释和讨论,并提出进一步提升绍兴纺织业出口绩效的政策建议。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本文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绍兴纺织企业采用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差异化营销策略对企业的出口绩效有着显着的正效应,但企业的资源,如成立的时间长短,开始出口业务时间的长短,员工的多少等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影响不显着,同时在初步模型中发现企业家精神对差异化策略并不存在显着影响。模型结果显示,政策支撑和管理层特征对出口绩效的影响有两条路径:一条是通过影响企业的国际市场战略来间接影响出口绩效,另一条是直接对出口绩效产生正向的作用。但是实证显示企业家精神对出口绩效的影响是负向的,与理论背离,本文对此单独进行了讨论。

王信友[6](2002)在《山东省化学纤维研究所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国有科研院所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特别是政府对科研院所管理体制的重大改革,使科研院所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组织面临生存与发展的抉择。 目前,化纤所正处于变革的紧要关头。化纤所面临的问题是生存受到威胁;发展困难很大。山东省化学纤维研究所的建立、成长以及今天所面临的处境,在我国科研事业单位具有广泛代表性(山东省有91家)。化纤所应该何去何从?这不仅是化纤所要关心的问题,也是上级党组织和政府所关注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本文力求运用所学知识,在充分调查研究内外部环境的基础上,提出化纤研究所大胆发展的企业战略方向,在此基础上,选择制定了化纤所应对变革应采取的“集中性”竞争战略,并做了较为具体的战略实施计划。 战略管理是动态的,重在实施效果。对化纤研究所发展战略的研究,不仅能对面临战略选择的化纤研究所提供战略选择依据,也对同类型研究机构变革具有借鉴作用,对政府进一步进行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赵景[7](2011)在《杭州出口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杭州作为国内代表性开放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虽然在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与应要达到的目标之间差距还比较大,出口优势产业向集约型发展态势仍不够明显。本文以杭州出口优势产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核心竞争力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并结合运筹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相关知识,在对出口优势产业进行判定的基础上,在核心竞争力视角下对其进行定性SWOT分析,进而据此建立出口优势产业创新绩效评价模型,探求核心竞争力视角下,杭州出口优势产业的创新绩效,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建议。本文大致思路如下:首先,以核心竞争力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二者之间的耦合关系为切入点,从理论上阐述技术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其次,把杭州37个细分产业划分为8个大类,而后采用单指标分析与多指标综合分析的方法筛选杭州出口优势产业。再次,采用SWOT分析法定性分析杭州出口优势产业内外部技术创新环境,采用DEA-Tobit两阶段模型定量分析杭州出口优势产业创新绩效。最后,对本文得到的结果进行总结和概括,并据此给出核心竞争力视角下,杭州出口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的针对性建议。经过反复分析和计算,本文得出以下结论:装备制造业和纺织服装业是杭州出口优势产业,纺织服装业作为杭州传统优势产业,一方面,创新投入相对不足,另一方面,纯技术效率,尤其是规模效率较低导致产业创新效率不佳;装备制造业创新绩效较差,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创新投入欠缺。

David Hart,金磊[8](2010)在《尼龙纤维面临基本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尼龙纤维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一个是朝着增长和进步的方向发展,通过技术差异化产品为供应链带来重要的收益并开发新的应用领域;另一个方向就是放松对聚酯进攻的抵抗,平稳回退到现有市场中更有局限性的领域。聚酯已涌入美国地毯业领域,最近还进入了安全气囊业,这一系列动向展现了一场在聚酰胺(PA)和聚酯(PET)之间仍旧十分活跃的争斗,而在这场争斗中PA还未占上风。

郭慧敏[9](2010)在《开放经济下浙江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研究》文中提出浙江省是我国纺织品服装的生产大省和出口大省,纺织服装业在浙江省的工业生产和出口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浙江纺织服装业又存在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不合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低、品牌建设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FDI利用水平不高等问题,从而使浙江纺织服装业“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抗风险能力也相对较弱。如果继续走这种粗放式的发展道路,今后浙江纺织服装业必然陷入发展的泥沼。而通过转型升级,超越已有的发展模式,既是企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实施内涵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浙江纺织服装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主要是在开放条件下来研究浙江纺织服装业的转型升级问题,运用比较、数理分析、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研究。文章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环环紧扣,层层剖析。首先,分析了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历程、地位和作用,并分析其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从而指出其转型升级的必要性。其次,对产业“转型升级”的概念进行界定,构建出开放条件下衡量产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指标体系,并据此指标体系测算出浙江、江苏、上海、广东以及全国的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指数,发现浙江省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综合指数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其他三省市。再次,对开放条件下影响产业转型升级的因素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人力资源和国际贸易是影响浙江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最主要的因素。另外,总结国际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经验,同时对绍兴纺织业、宁波服装业进行案例分析,并对其领先企业的转型升级模式进行剖析。最后,提出浙江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三条路径以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人才战略、加快产品结构和贸易结构转型、有效利用FDI,吸引“微笑曲线”左端移入、加快“走出去”步伐等对策。

丁珏[10](2010)在《要素密集型逆转与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要素密集型逆转为研究的切入点,在对要素密集型逆转的动因及其促进产业升级的机理与路径选择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灰色聚类模型,以中美英三国的纺织业和中国产业用纺织品为对象进行实证测度与分析,并相应提出了促进我国纺织产业升级的对策措施。文章的主体部分,先是对要素密集型逆转促进产业升级的机理和路径选择作了阐释,一方面分析了产业内各生产要素的非均衡增长及资本、技术要素对劳动力的替代性而引致要素密集型逆转,并促进产业内升级的内在机理;另一方面,提炼了要素密集型逆转促进产业升级的两条路径选择:沿产业价值链的要素密集型环节的逆转;跨产业价值链的要素密集型产品结构性逆转。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运用灰色聚类法,结合要素密集型产业的指标体系,选取了中美英三国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率和劳动力平均贡献率三个指标作为考察对象和数据统计基础,对中国、美国和英国的纺织产业进行了实证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虽然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量、总产出量都位居世界第一,且纺织业中技术要素和资本要素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纺织产业整体上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对比美国和英国的实证结果显示,这两个国家的纺织产业都已经发生了要素密集型逆转,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升级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文章分析相关数据后认为:造成美国和英国纺织产业要素密集型逆转的原因,最主要的是由于这两国的劳动力要素价格上升,致使美国和英国的纺织品生产和出口企业利用生产要素之间的可替代性,通过不断增加资本要素和技术要素的投入来替代劳动力要素,并最终使英美两国的纺织产业逆转成为技术密集型产业,从而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和获利能力。通过与英美等发达国家纺织产业的实证对比分析,以及中国产业用纺织品的现状和前景的实证测度,并在对国外纺织产业成功升级的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通过要素密集型逆转实现中国纺织产业内升级的相关对策建议。

二、《化纤与纺织技术》2003年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纤与纺织技术》2003年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中欧纺织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及其对双边贸易成因的理论研究
        一、传统的贸易理论
        二、新古典国际贸易理论
        三、新贸易理论
        四、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新新贸易理论
    第二节 国际贸易失衡及其调整的理论阐释
        一、国际贸易理论对经济失衡的理论阐释
        二、国际贸易失衡调整的理论
    第三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理论基础和分析工具
        一、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理论基础——比较优势理论与竞争优势理论
        二、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理论分析工具
第三章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演变及特点
    第一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历程
        一、中国纺织业及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二、欧盟纺织业及其对外贸易的发展历程
        三、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中国纺织品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二、欧盟纺织品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三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数分析
        一、影响产业内贸易的相关因素
        二、中欧双边产业内贸易的指数分析
        三、主要结论
第四章 影响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基本因素
    第一节 需求因素分析
        一、中欧居民收入水平因素
        二、汇率变化因素
        三、气候和环境因素
    第二节 供给因素分析
        一、中欧双方的纺织品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二、国际直接投资(FDI)因素
        三、纺织业内的验厂标准因素
    第三节 贸易环境与政策因素
        一、欧盟东扩因素的影响
        二、取消配额因素的影响
    第四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差额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
        三、模型结果
第五章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成本测度
    第一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成本测度
        一、贸易成本测度模型及其改进
        二、数据描述与参数设定
        三、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成本测度的结果
    第二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成本影响因素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和基本方法
        二、实证检验
        三、主要结论
    第三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成本下降与贸易增长
        一、基于分解方程的贸易成本下降与经济增长分析框架
        二、贸易成本下降与行业经济发展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三、主要结论
第六章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 欧洲债务危机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及其发展特点
        二、欧洲债务危机爆发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三、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纺织产品贸易的影响
    第二节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影响的主要因素
        一、欧洲国家经济不景气导致其对纺织品的进口需求增长缓慢
        二、经济景气指数和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
        三、区域内失业率持续高位,使欧盟对外贸易壁垒日益增多
        四、欧元兑人民币汇率贬值,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持续恶化
        五、贸易摩擦增加,限制对欧纺织业出口
        六、国内外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导致纺织业成本难以确定
    第三节 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序列的单位根检验
        二、协整检验结果
        三、实证结论
        四、欧洲债务危机对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影响结论
第七章 中国参与中欧纺织品贸易的战略重点及政策建议
    第一节 中国参与中欧纺织品贸易的基本原则
        一、优势互补,相互依存
        二、以“我”为主,互利共赢
        三、鼓励竞合,包容增长
        四、内外结合,以内促外
        五、携手整合,多管齐下
    第二节 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发展的战略重点
        一、推动创新,着力调整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产品失衡结构
        二、努力开拓市场,实现中国对外纺织品市场的多元化
        三、扩大内需,降低对欧洲市场的依赖
        四、加强品牌营销,做大做强国内领先的纺织类企业
        五、注重成本控制,提升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六、强调国际协调,充分利用WTO和G20全球治理平台
    第三节 中国推动中欧双边纺织品贸易的具体措施
        一、开展“战略性协调”,积极游说欧盟内部利益集团
        二、坚持自主创新,提升中国纺织业出口商品结构
        三、提升国产面辅料质量,鼓励国内下游纺织企业采购国产商品
        四、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和危机控制观念,全面提升外贸综合竞争力
        五、加强行业联盟建设,降低纺织业对外贸易成本
        六、加强对欧盟的纺织品贸易政策的研究
        七、重视人民币汇率有序调整,积极推动中欧纺织业进一步开放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后记

(2)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整体评价
1.3 研究方法、内容安排与主要创新
    1.3.1 论文研究方法
    1.3.2 论文内容安排
    1.3.3 论文主要创新 第2章 鸦片战争后的对外经济开放(1840—1894 年)
2.1 对外经济开放的国内外局势
    2.1.1 国际局势
    2.1.2 国内局势
2.2 对外贸易由顺差转逆差
    2.2.1 西方列强的特权
    2.2.2 对外贸易形势逆转
2.3 对外资金交流日益频繁
    2.3.1 银行业
    2.3.2 保险业
    2.3.3 商业
    2.3.4 航运业
    2.3.5 工业
    2.3.6 外债
2.4 技术引进方兴未艾
    2.4.1 军事工业技术的引进
    2.4.2 矿冶技术的引进
    2.4.3 交通和通讯技术的引进
    2.4.4 科技人才的引进
    2.4.5 向外国派遣留学生
2.5 “苦力贸易”规模空前(1840—1911 年)
    2.5.1 人口外迁的动因
    2.5.2 “苦力贸易”的输出方式
    2.5.3 “苦力贸易”的运输过程
    2.5.4 “苦力贸易”的输出范围
    2.5.5 “苦力贸易”的影响和后果
2.6 对外经济开放对经济结构的影响
    2.6.1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6.2 民族资本企业的步履维艰
    2.6.3 农产品商品化逐渐加速
    2.6.4 工商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2.6.5 新兴工商业城市发展壮大
    2.6.6 对外经济开放在屈辱中起步 第3章 甲午战争后的对外经济开放(1895-1911 年)
3.1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概述
    3.1.1 科技革命密切了世界的联系
    3.1.2 国内市场不断扩大
3.2 主权矮化下的对外贸易
    3.2.1 对外贸易主权的进一步丧失
    3.2.2 对外贸易政策的转变
    3.2.3 对外贸易逆差扩大
3.3 西方列强进一步控制清政府
    3.3.1 西方列强对华投资
    3.3.2 清政府外债
3.4 大量引进外国技术、设备、管理和人才
    3.4.1 技术引进
    3.4.2 管理方法的引进
    3.4.3 科技人才的引进
    3.4.4 向日本和美国派遣留学生
3.5 对外经济开放的作用和影响
    3.5.1 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3.5.2 农产品商品化进一步提速
    3.5.3 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
    3.5.4 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3.5.5 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变本加厉
    3.5.6 清政府实行主动性对外经济开放 第4章 北洋政府对外经济开放(1912-1927 年)
4.1 国内外局势扫描
    4.1.1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4.1.2 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双重性
4.2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
    4.2.1 增开商埠
    4.2.2 减少进口,扩大出口
    4.2.3 积极开拓国际市场
    4.2.4 力争关税自主权
    4.2.5 收回对外贸易主权的努力
    4.2.6 对外贸易发展状况
4.3 利用外资反被外资利用
    4.3.1 西方列强在华投资快速增长
    4.3.2 北洋政府的外债
4.4 对外技术交流蓬勃发展
    4.4.1 技术引进全面展开
    4.4.2 引进泰罗制管理方法
    4.4.3 中国留学生成为引进人才的重点
    4.4.4 技术出口势单力薄
    4.4.5 继续派遣留学生
4.5 人口外迁波浪式前进
    4.5.1 人口外迁的动因
    4.5.2 人口外迁的输出方式
    4.5.3 人口外迁的运输过程
    4.5.4 人口外迁的范围
    4.5.5 人口外迁的影响和后果
4.6 对外经济开放的影响和评价
    4.6.1 农产品商品化继续发展
    4.6.2 国家经济平稳发展
    4.6.3 催生了行业革命
    4.6.4 依然受制于西方列强 第5章 南京国民政府对外经济开放(1928-1936 年)
5.1 国内外环境鸟瞰
    5.1.1 “产业合理化运动”和经济大危机
    5.1.2 建立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5.2 对外贸易总体发展势头良好
    5.2.1 废除协定关税,实现关税自主
    5.2.2 废除领事裁判权
    5.2.3 健全机构,加强领导
    5.2.4 对外国商品恶意倾销进行限制
    5.2.5 易货偿债政策和出口贸易管制
    5.2.6 对外贸易曲折中前进
5.3 西方列强用金融大棒施加影响
    5.3.1 西方列强对华投资快速增长
    5.3.2 南京国民政府重树国家信用
5.4 高度重视对外技术交流
    5.4.1 技术引进力度大
    5.4.2 管理方法引进不尽人意
    5.4.3 人才引进走向正规化
    5.4.4 继续向外国派遣留学生
5.5 对外经济开放促进经济发展
    5.5.1 经济在曲折前进
    5.5.2 农村经济波动发展
    5.5.3 民族工业发展受限
    5.5.4 城市化进程相对落后
    5.5.5 重技术模仿轻制度学习 第6章 抗战时期对外经济开放(1937-1945 年)
6.1 对外经济开放的国内外局势
    6.1.1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6.1.2 日本侵华压缩国内市场
6.2 实行战时对外贸易管制政策
    6.2.1 实施对外贸易管制
    6.2.2 执行易货偿债政策
    6.2.3 限制进口鼓励出口
    6.2.4 对外贸易一波三折
6.3 西方列强扩大在华影响力
    6.3.1 美国成为最大的对华投资国
    6.3.2 巨额外债购买武器
6.4 高度重视技术引进和技术发明
    6.4.1 克服困难引进技术
    6.4.2 推广成本会计制度和行政三联制
    6.4.3 人才引进更加规范
    6.4.4 放宽条件鼓励留学
6.5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点和影响
    6.5.1 战时贸易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6.5.2 美国加强对华控制
    6.5.3 对外贸易垄断加速官僚资本膨胀
    6.5.4 民族工业衰退明显
    6.5.5 对外经济开放受限于战争也服务于战争 第7章 内战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46-1948 年)
7.1 国内外环境分析
    7.1.1 美国成为世界头号强国
    7.1.2 国共两党开始打内战
7.2 对外贸易纳入世界贸易体系
    7.2.1 缔结《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7.2.2 实行贸易管制政策
    7.2.3 出口贸易相对繁荣
7.3 美国加大对华资本输出
    7.3.1 美国成为最大的对华投资国
    7.3.2 美国成为中国最大债权国
7.4 对外技术交流继续进行
    7.4.1 技术引进满足于低水平模仿
    7.4.2 管理方法引进缺乏动力
    7.4.3 人才引进工作进展缓慢
7.5 对外经济开放的影响和特征
    7.5.1 战争制约对外经济开放的发展
    7.5.2 中国主动融入世界
    7.5.3 美国霸占中国市场
    7.5.4 对外经济开放大起大落 第8章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49-1956 年)
8.1 国内外局势的综合比较
    8.1.1 两大敌对阵营的形成
    8.1.2 学习苏联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8.2 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
    8.2.1 建立新型外贸体制和机构
    8.2.2 外贸重点发生转变
    8.2.3 外贸由长期逆差转变为顺差
    8.2.4 对外贸易加快发展
8.3 对外资金交流形式多样
    8.3.1 从苏联和东欧引进大量外资
    8.3.2 对外投资和对外援助界限模糊
    8.3.3 举借外债缓解资金不足压力
8.4 对外技术交流更加深入
    8.4.1 大量引进成套设备
    8.4.2 从苏联引进管理方法
    8.4.3 引进大批科技人才
    8.4.4 技术出口极其微弱
    8.4.5 派遣留学生工作的起步
8.5 对外劳务交流走上正常化
    8.5.1 从对外移民到劳务输出
    8.5.2 劳务输出成为外援的一部分
8.6 对外经济开放走进新时代
    8.6.1 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
    8.6.2 对外贸易起点很低
    8.6.3 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8.6.4 工业部门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8.6.5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8.6.6 对外经济开放开创新纪元 第9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对外开放(1957-1977 年)
9.1 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综合考察
    9.1.1 中美关系由对峙走向缓和
    9.1.2 国内政治环境恶劣
9.2 对外贸易受到强烈冲击
    9.2.1 对外贸易重点发生转移
    9.2.2 提出“大进大出”口号
    9.2.3 实行“以进养出”战略
    9.2.4 对外贸易遭受冲击
    9.2.5 建立基地扩大出口
9.3 对外资金交流速度下降
    9.3.1 引进外资进展缓慢
    9.3.2 利用外债从重视到抛弃
    9.3.3 对外援助作用巨大教训深刻
9.4 技术引进工作重点转向西方国家
    9.4.1 技术引进曲折发展
    9.4.2 形成独特的企业管理模式
    9.4.3 留学生工作的恢复与摸索
9.5 印尼华侨回迁和“伊塔事件”
    9.5.1 印尼排华导致华侨回迁
    9.5.2 中苏边境“伊塔事件”
9.6 对外经济开放的作用和反思
    9.6.1 加速了经济发展速度
    9.6.2 打破了西方国家的封锁
    9.6.3 为后来的对外开放奠定基础
    9.6.4 经济开放与国内政治稳定相辅相成
    9.6.5 外债规模要保持合适比例
    9.6.6 对外援助要与国家经济实力相匹配 第10章 走向市场经济时期的对外经济开放(1978-2010 年)
10.1 国际大环境和国内小环境
    10.1.1 苏联解体和 WTO 成立
    10.1.2 改革开放成为基本国策
10.2 对外贸易的发展和繁荣
    10.2.1 积极优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0.2.2 不断创新对外贸易方式
    10.2.3 稳步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
    10.2.4 实行鼓励出口政策
    10.2.5 商品结构日趋合理
    10.2.6 中国制造誉满全球
10.3 对外资金交流前所未有
    10.3.1 大规模引进外资
    10.3.2 大手笔对外投资
    10.3.3 充分利用外债
    10.3.4 对外援助增强了中国的辐射力
10.4 对外技术交流走上快车道
    10.4.1 技术引进前所未有
    10.4.2 技术出口规模大增
    10.4.3 管理方法从引进到创新
    10.4.4 多种形式引进科技人才
    10.4.5 留学生派遣规模化、常态化
10.5 对外劳务合作和对外旅游蓬勃发展
    10.5.1 对外劳务输出增长惊人
    10.5.2 移民主体发生改变
    10.5.3 旅游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
10.6 对外经济开放的历史进程划分
    10.6.1 主动探索期
    10.6.2 高速发展期
    10.6.3 全面提升期
10.7 对外经济开放的伟大成就
    10.7.1 成就中国 30 多年经济发展奇迹
    10.7.2 对外贸易的作用日益凸显
    10.7.3 对外援助扩大了中国的影响力
    10.7.4 工业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迅速增加
    10.7.5 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10.7.6 技术引进是实现工业化的必然选择
    10.7.7 对外经济开放的路径和模式 第11章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制约因素和经验教训
11.1 对外经济开放的特征
    11.1.1 从被动屈辱到主动可控
    11.1.2 从任人宰割到实现双赢
    11.1.3 从学习西方到中国特色
    11.1.4 从漠视华侨到重视华侨
    11.1.5 从闭关锁国到融入世界
11.2 对外经济开放的制约因素
    11.2.1 国际环境
    11.2.2 国内环境
    11.2.3 文化氛围
    11.2.4 军事因素
    11.2.5 技术因素
    11.2.6 法律因素
11.3 对外经济开放的经验教训
    11.3.1 对外经济开放要持之以恒
    11.3.2 对外经济开放要稳中求进
    11.3.3 对外经济开放要防范风险
    11.3.4 对外经济开放要内外兼顾
    11.3.5 对外经济开放要精心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和参与项目目录

(3)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间关系及共同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框架与章节安排
        1.4.1 逻辑框架
        1.4.2 章节安排
    1.5 研究方法
    1.6 主要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集群治理相关研究述评
        2.1.1 集群治理的理论基石
        2.1.2 集群治理研究综述
        2.1.3 小结
    2.2 集群创新网络关系述评
        2.2.1 网络与网络关系的辨析
        2.2.2 集群创新网络的概念演化
        2.2.3 不同视角下的集群创新网络关系研究
        2.2.4 小结
    2.3 集群学习相关研究述评
        2.3.1 集群学习的理论基础与脉络
        2.3.2 集群学习的类型与机制
        2.3.3 小结
3 集群治理对集群学习影响机理的探索案例
    3.1 研究方法
        3.1.1 方法选择
        3.1.2 数据收集
        3.1.3 研究流程
    3.2 数据分析
        3.2.1 开放式编码
        3.2.2 主轴式编码
        3.2.3 核心式编码
    3.3 研究发现与讨论
        3.3.1 集群治理构念的内涵与维度
        3.3.2 高度竞争环境中集群治理的现实特征
        3.3.3 集群治理对集群学习的影响机理
    3.4 扎根模型的提出和讨论
        3.4.1 模型提出
        3.4.2 模型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集群治理对集群学习影响机理的模型构建
    4.1 集群学习的作用双重性及集群治理的功能
        4.1.1 集群学习的内涵及其作用双重性
        4.1.2 面向集群学习的集群治理功能
    4.2 集群治理对创新网络关系的影响
        4.2.1 集群治理与地方化关系
        4.2.2 集群治理与超地方关系
    4.3 创新网络关系对集群学习的影响
        4.3.1 创新网络关系与集群利用式学习
        4.3.2 创新网络关系与集群探索式学习
    4.4 创新网络关系的中介作用
    4.5 本章小结
5 集群治理对集群学习影响机理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方法
        5.1.1 样本选择
        5.1.2 数据收集
        5.1.3 变量测度
        5.1.4 分析方法
    5.2 实证结果
        5.2.1 效度与信度检验
        5.2.2 多元回归分析
    5.3 结果讨论
        5.3.1 集群治理对创新网络关系的影响
        5.3.2 创新网络关系对集群学习的影响
        5.3.3 创新网络关系的中介作用
    5.4 研究小结
6 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共同演化的模型构建
    6.1 动态视角下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的因果关系
    6.2 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共同演化模型的构建
        6.2.1 共同演化理论的概述
        6.2.2 集群治理模式的提出和分类
        6.2.3 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的共演机制
        6.2.4 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的共演路径
    6.3 本章小结
7 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共同演化的案例研究
    7.1 研究方法
        7.1.1 研究设计
        7.1.2 数据收集
        7.1.3 数据分析
    7.2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集群治理和集群学习的共同演化过程
        7.2.1 集群简史及生产结构
        7.2.2 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的共演过程
    7.3 案例讨论与结论
        7.3.1 实际共演机制与模型的对照及探讨
        7.3.2 实际共演路径与模型的对照及探讨
        7.3.3 对集群学习演化特征的进一步探讨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理论贡献与实践启示
        8.2.1 理论贡献
        8.2.2 实践启示
    8.3 研究不足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4)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2 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和存在的不足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国外文献综述
    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相关文献评价
3 浙江纺织产业发展状况
    3.1 浙江纺织产业总体状况
    3.2 浙江纺织产业子行业发展现状
        3.2.1 纺织业发展现状
        3.2.2 服装业发展现状
        3.2.3 化纤业发展现状
4 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
    4.1 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要素及分析
        4.1.1 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要素
        4.1.2 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要素分析
    4.2 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要素实证研究
        4.2.1 资源要素
        4.2.2 市场要素
        4.2.3 管理要素
        4.2.4 科技要素
        4.2.5 相关产业要素
        4.2.6 政府要素
        4.2.7 环境要素
        4.2.8 不确定性要素
    4.3 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综合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政策建议
    5.1 结论
    5.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绍兴纺织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与出口绩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表目次
图目次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综述
        1.3.1 对纺织业出口的研究
        1.3.2 对营销策略与出口绩效关系的研究
    1.4 研究逻辑框架
    1.5 采用的研究方法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回顾
    2.1 国际营销战略的理论综述
        2.1.1 国际营销的内涵及地位
        2.1.2 国际营销战略的构成
        2.1.3 营销组合理论
        2.1.4 营销组合的标准化与差异化
    2.2 出口绩效的理论综述
        2.2.1 出口绩效的内涵
        2.2.2 出口绩效的评价指标
        2.2.3 出口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决定模型
3 绍兴纺织业产品和价格差异化的经济学解释
    3.1 垄断竞争的市场定位
        3.1.1 绍兴纺织业的市场定位
        3.1.2 垄断竞争的市场需求
        3.1.3 垄断竞争的差异化战略
    3.2 垄断竞争市场需求模型
        3.2.1 垄断竞争的对称模型
        3.2.2 垄断竞争的不对称模型
    3.3 基于产品差异化的经济学分析
        3.3.1 纵向差异
        3.3.2 横向差异
    3.4 基于价格差异化的经济学分析
4 绍兴纺织业的发展与挑战以及典型企业出口策略分析
    4.1 绍兴市纺织业发展历程及现状
        4.1.1 发展历程
        4.1.2 发展现状
    4.2 绍兴纺织品的出口现状
    4.3 绍兴纺织企业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典型案例分析
        4.3.1 企业概况
        4.3.2 出口历程
        4.3.3 营销策略
    4.4 绍兴纺织业提升出口绩效的困难与挑战
        4.4.1 企业管理方面
        4.4.2 营销策略方面
        4.4.3 宏观政策方面
5 模型框架和理论假设
    5.1 模型框架
    5.2 理论假设
        5.2.1 产品差异化与出口绩效
        5.2.2 价格差异化与出口绩效
        5.2.3 渠道差异化与出口绩效
        5.2.4 促销差异化与出口绩效
        5.2.5 其他相关因素分析
    5.3 衡量指标汇总
6 绍兴纺织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与出口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6.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6.1.1 调查问卷设计
        6.1.2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6.2 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6.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2.2 缺失值分析
        6.2.3 信度分析
        6.2.4 项目分析
        6.2.5 效度分析
    6.3 结构方程建模
        6.3.1 结构方程模型概述
        6.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初步检验
        6.3.3 结构方程模型的第一次调整:修改模型假设
        6.3.4 结构方程模型的第二次调整:添加残差项相关关系
        6.3.5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解释
    6.4 研究结果小结
    6.5 讨论:企业家精神悖论
7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7.2 提升绍兴纺织企业的出口绩效的对策研究
        7.2.1 重视出口业务,制定适应目标市场的差异化营销策略
        7.2.2 在出口产品结构上下功夫,注重产品研发和品牌建设
        7.2.3 建立强大的销售网络和多样化的营销渠道
        7.2.4 政府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完善政策扶持体系
    7.3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6)山东省化学纤维研究所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外部环境分析
    1.1 宏观环境分析
        1.1.1 社会需求的发展为化纤工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1.1.2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化纤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提供了条件
        1.1.3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化纤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提供了机遇
        1.1.4 国际经济一体化为化纤工业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提供了良好环境
        1.1.5 可持续发展战略对化纤工业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提出了新的要求
        1.1.6 加入WTO对我国化纤工业的影响
        1.1.7 世界融纺纤维工业未来十年发展趋势
    1.2 行业环境分析
        1.2.1 我国的R&D浅析
        1.2.2 国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对科研行业的影响
        1.2.3 我国化纤研究现状
        1.2.4 我国化纤技术研究市场分析
    1.3 行业竞争分析
        1.3.1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1.3.2 同行业之间的竞争
        1.3.3 替代品产生的威胁
        1.3.4 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
        1.3.5 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2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2.1 资源分析
        2.1.1 企业文化
        2.1.2 人力资源
        2.1.3 固定资产与财务状况
        2.1.4 信息资源
    2.2 企业能力分析
        2.2.1 研究与开发
        2.2.2 生产作业
        2.2.3 营销
    2.3 企业竞争地位
3 发展战略制订
    3.1 SWOT分析
    3.2 制订发展战略
        3.2.1 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3.2.2 竞争战略的选择
        3.2.3 发展战略目标
4 战略实施
    4.1 战略实施步骤及阶段目标
    4.2 资金是企业运作的第一动力
    4.3 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根本
    4.4 研发创新是企业必须保持的优势
    4.5 生产作业与营销是企业资源转换能力的重要体现
    4.6 组织结构与企业文化建设
    4.7 企业发展生产项目计划
5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7)杭州出口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表目次
图目次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对优势产业的相关研究
        1.3.2 对产业(企业)转型升级的相关研究
        1.3.3 对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4 本文逻辑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
2 理论基础
    2.1 核心竞争力理论
        2.1.1 核心竞争力内涵及来源
        2.1.2 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2.1.3 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及指标体系
    2.2 技术创新理论
        2.2.1 技术创新理论的提出及发展
        2.2.2 技术创新形式及分类
        2.2.3 技术创新的动因及实现机制
        2.2.4 技术创新绩效的内涵界定
    2.3 核心竞争力理论与技术创新理论耦合关系
        2.3.1 技术创新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2.3.2 技术创新是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2.3.3 技术创新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良性互动作用
3 杭州出口优势产业筛选及判定
    3.1 问题的提出
    3.2 杭州出口优势产业判定
        3.2.1 单项指标分析
        3.2.2 多指标综合评价
    3.3 小结
4 杭州出口优势产业发展现状SWOT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出口优势产业SWOT分析
        4.2.1 出口优势产业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es)分析
        4.2.2 出口优势产业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分析
    4.3 小结
5 杭州出口优势产业创新绩效评价方法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DEA-Tobit两阶段模型理论基础
        5.2.1 DEA基本模型
        5.2.2 截取回归(Tobit)模型
    5.3 产业创新绩效测度方法与框架
        5.3.1 DEA-Tobit两阶段模型应用前提假设
        5.3.2 决策单元(DMU)的确定
        5.3.3 输出输入指标设立
        5.3.4 数据分析以及相关处理方式
    5.4 小结
6 杭州出口优势产业创新效率测度
    6.1 问题的提出
    6.2 装备制造业创新效率测度
        6.2.1 投入产出变量的确定
        6.2.2 投入产出数据的确定
        6.2.3 效率评价结果及分析
        6.2.4 截取回归结果及分析
    6.3 纺织服装业创新效率测度
        6.3.1 投入产出变量的确定
        6.3.2 投入产出数据的确定
        6.3.3 效率评价结果及分析
        6.3.4 截取回归结果及分析
    6.4 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结论及建议
    7.2 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结论及建议
    7.3 小结
    7.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单指标与多指标综合分析相关指标值
附录二 DEA-Tobit两阶段模型统计数据表

(9)开放经济下浙江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转型升级理论的研究综述
        1.2.2 纺织服装业的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1.4 可能的创新点
2 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发展历程
    2.2 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地位与作用
        2.2.1 浙江是全国的纺织服装大省
        2.2.2 纺织服装业是浙江的支柱产业
    2.3 开放经济下浙江纺织服装业可持续发展的SWOT分析
        2.3.1 浙江纺织服装业的优势分析
        2.3.2 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劣势分析
        2.3.3 浙江纺织服装业面临的机遇分析
        2.3.4 浙江纺织服装业面临的威胁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浙江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3.1 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概念界定
        3.1.1 转型概念的界定
        3.1.2 升级概念的界定
    3.2 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衡量指标
        3.2.1 制程转型升级的衡量指标
        3.2.2 产品转型升级的衡量指标
        3.2.3 功能转型升级的衡量指标
    3.3 浙江、江苏等四省市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实证检验
        3.3.1 浙江、江苏等四省市纺织服装业全要素生产率分析
        3.3.2 浙江、江苏等四省市纺织服装业GDP占地区GDP比重
        3.3.3 浙江、江苏等四省市纺织品服装世界市场占有率
        3.3.4 浙江、江苏等四省市纺织机械产业内贸易指数
        3.3.5 浙江、江苏等四省市纺织服装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
        3.3.6 浙江、江苏等四省市纺织品服装净出口显性比较优势指数
        3.3.7 浙江、江苏等四省市纺织服装业工业增加值率
        3.3.8 浙江、江苏等四省市纺织品服装进出口相对平均单价水平
        3.3.9 浙江、江苏等四省市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指数
    3.4 本章小结
4 浙江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4.1 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4.1.1 国际贸易与产业转型升级
        4.1.2 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转型升级
        4.1.3 对外投资与产业转型升级
        4.1.4 竞争优势与产业转型升级
    4.2 影响因素衡量指标的确定
        4.2.1 指标选择
        4.2.2 数据来源
    4.3 计量模型的设定
    4.4 计量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国际经验和典型案例分析
    5.1 境外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经验
        5.1.1 全能型的典型代表:意大利
        5.1.2 技术型的典型代表:美国
        5.1.3 营销型的典型代表:韩国
    5.2 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案例分析
        5.2.1 绍兴纺织业的现状概述
        5.2.2 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的综合指数
        5.2.3 绍兴纺织业的优劣势分析
        5.2.4 唐龙模式:营销创新
    5.3 宁波服装业转型升级案例分析
        5.3.1 宁波服装业现状概述
        5.3.2 宁波服装业的转型升级的综合指数
        5.3.3 宁波服装业的优劣势分析
        5.3.4 雅戈尔模式:技术+品牌
    5.4 本章小结
6 浙江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路径和对策
    6.1 浙江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路径
        6.1.1 路径A:技术能力提升为先,市场能力提升随后
        6.1.2 路径B:市场能力提升为先,技术能力提升随后
        6.1.3 路径C:市场能力和技术能力同时提升
    6.2 浙江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的对策
        6.2.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6.2.2 加快实施人才战略
        6.2.3 优化产品结构和贸易结构
        6.2.4 提高利用FDI水平
        6.2.5 加快"走出去"步伐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0)要素密集型逆转与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目次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框架
    1.3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1 要素密集型逆转相关理论研究
    2.2 纺织产业升级相关理论研究
    2.3 要素密集型逆转与产业升级关系的相关研究
3 要素密集型逆转促进产业升级的机理分析
    3.1 要素密集型逆转的内涵与动因分析
        3.1.1 要素密集型逆转的内涵
        3.1.2 要素密集型逆转的动因分析
    3.2 要素密集型逆转促进产业升级的机理与路径选择
        3.2.1 要素密集型逆转促进产业升级的基本机理
        3.2.2 要素密集型逆转促进产业升级的路径选择
4 中国纺织产业的密集型及其逆转的测度与分析 #34—兼与美英的比较
    4.1 中国纺织产业的现状分析
        4.1.1 中国纺织产业发展现状
        4.1.2 中国纺织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分析
        4.1.3 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背景
    4.2 应用灰色聚类法对中美英纺织产业的密集型及其逆转的实证测度
        4.2.1 分析模型的建立
        4.2.2 数据的选择和处理
        4.2.3 结果分析
    4.3 中国纺织业产业用纺织品的要素密集型及其逆转的实证测度
        4.3.1 行业选择和数据选取
        4.3.2 模型的操作与计算结果
        4.3.3 结果分析
    4.4 国外纺织产业要素密集型逆转的经验借鉴
5 通过要素密集型逆转实现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的对策建议
    5.1 沿产业价值链的要素密集型环节逆转促进产业升级的对策
        5.1.1 培养产业高级要素和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产品的质量和档次
        5.1.2 把握价值链的动态调整机会,提高出口获利能力
    5.2 跨产业价值链的要素密集型结构性逆转促进产业升级的对策
        5.2.1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实现区域性突破
        5.2.2 发挥行业协会的中介作用和政府的服务功能
6 结论和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四、《化纤与纺织技术》2003年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欧纺织品贸易影响因素研究[D]. 姚博明. 武汉大学, 2012(05)
  • [2]近代以来中国对外经济开放史研究[D]. 曹令军. 湖南大学, 2012(11)
  • [3]集群治理与集群学习间关系及共同演化研究[D]. 周泯非. 浙江大学, 2011(05)
  • [4]浙江纺织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吴珺. 浙江大学, 2009(08)
  • [5]绍兴纺织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与出口绩效关系研究[D]. 黄慧. 浙江大学, 2009(08)
  • [6]山东省化学纤维研究所发展战略研究[D]. 王信友. 大连理工大学, 2002(02)
  • [7]杭州出口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基于核心竞争力视角[D]. 赵景. 浙江大学, 2011(08)
  • [8]尼龙纤维面临基本选择[J]. David Hart,金磊. 合成纤维, 2010(12)
  • [9]开放经济下浙江纺织服装业转型升级研究[D]. 郭慧敏. 浙江大学, 2010(10)
  • [10]要素密集型逆转与中国纺织产业升级研究[D]. 丁珏. 浙江大学, 2010(10)

标签:;  ;  ;  ;  ;  

《化纤与纺织技术》2003年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