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根性坐骨神经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根性坐骨神经痛,肌筋膜触发点,针刺,疼痛
根性坐骨神经痛论文文献综述
谢强文,陈水金[1](2019)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疗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肌筋膜触发点针刺疗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在接受非甾体消炎药治疗的同时,观察组采用肌筋膜触发点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针刺治疗,干预时间均为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腰椎JOA评分量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ODI)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2周后,两组VAS评分、腰椎JOA评分、OD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腰椎JOA评分、OD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肌筋膜触发点针刺疗法是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有效方法,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2019年22期)
唐玉萍,王雄将,石罗玉,班莹,王伟[2](2019)在《滞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型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滞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型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腰椎间盘突出型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采用滞针疗法,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口服,两组疗程圴为10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和5-HT的表达。结果:治疗前两组基线齐同,治疗10 d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54.17%(P<0.05);两组治疗结束时血清IL-6、TNF-α和5-HT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滞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型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肯定,且在缓解疼痛,消除炎症方面优于口服甲钴胺片。(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梁英业,唐宏亮,王开龙,卢栋明,王雄将[3](2019)在《枢经滞动针疗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枢经滞动针疗法和常规针刺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差异,探讨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较好方法。方法:将90例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治疗组施以枢经滞动针疗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对照组施以常规针刺疗法,每日1次,每次30 min。两组均连续干预14天。治疗结束后,分别于治疗前、后评价患者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坐骨神经痛不适指数(SBI)评分、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基线齐同,治疗14天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为77.78%,(P>0.05);两组ODI评分、SBI评分、IL-6水平、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后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枢经滞动针疗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总体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本文来源于《山西中医》期刊2019年05期)
陈飞,王敏,郭庆军,倪璐,蒋涛[4](2019)在《松筋正骨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髂臀部疼痛的随机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松筋正骨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髂臀部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8年1月明确诊断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2例。治疗组予以松筋正骨推拿干预,对照组予以常规推拿干预。两组均以10天为一疗程,治疗两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估(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以及叁者总分(SF-MPQ)、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CODI),并进行疗效分析。结果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PRI、VAS、PPI、SE-MPQ、CODI评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松筋正骨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髂臀部疼痛疗效显着,能够减轻患者疼痛,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腰椎-骶椎-骨盆稳定性、以及通过调节各附着处肌肉的协调性达到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目的。(本文来源于《按摩与康复医学》期刊2019年02期)
党文平,孔德良,孙述霞,张志强,李光毅[5](2018)在《坐骨神经阻滞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110例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坐骨神经阻滞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干性坐骨神经痛患者21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100例应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神经营养药、活血化瘀药、非甾体类药物治疗,观察组11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坐骨神经阻滞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疼痛缓解率、缓解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坐骨神经阻滞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疗效较好,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甘肃医药》期刊2018年09期)
梁莲琴,刘君[6](2018)在《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针灸与腰椎间盘突出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7年1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性坐骨神经痛患者8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1例。治疗组采用针灸治疗辅助TDP灯照射,对照组采用超短波治疗,两组均每周治疗3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记录两组治疗前后生存质量量表(SF-36)各个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并观察治疗组病程与生存质量的关系。结果:治疗后,治疗组PF、RP、BP、MH评分和总分分别为(54.02±8.96)分、(49.39±13.10)分、(56.34±12.27)分、(74.54±7.09)分和(60.70±8.38)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对照组PF、BP评分和总分分别为(34.88±9.97)分、(33.24±9.37)分和(48.80±8.96)分,较治疗前升高(P<0.01)。治疗组PF、BP评分和总分优于对照组(P<0.01)。MH评分和总分与病程呈正相关,治疗前的MH分值和总分与病程呈负相关(P<0.01)。结论:针灸能明显提高腰椎间盘突出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生存质量,且患者病程是影响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上海医药》期刊2018年12期)
韩金玲[7](2018)在《头针顶颞后斜线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头针顶颞后斜线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比较顶颞后斜线配合常规针刺与单纯常规针刺的疗效差异。通过严谨客观的疗效评价,确定较优的治疗方法,以期更好的临床应用与推广。方法:本课题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的针灸科门诊就诊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以针刺顶颞后斜线配合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以单纯常规针刺治疗,两组患者各32例(剔除和脱落后各30例)。两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在视觉评比表(VAS)、行为疼痛测定表(BRS-6)、腰痛疾患治疗成绩判定基准(JOA)和疗效判定标准各方面的临床效果。结果:1.两疗程结束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的VAS评分、BRS-6评分、JOA评分进行组内比较,显示各评分均有极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两组进行组间比较,显示各评分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2.两疗程结束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组间比较,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总有效率治疗组90%高于对照组80%。结论:头针顶颞后斜线配合常规针刺与常规针刺相比,更能有效地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减轻患者疼痛等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6-15)
杜亚兵[8](2018)在《臀叁针为主针灸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的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臀叁针为主针灸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0例干性坐骨神经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0)例、观察组(50)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的止痛、维生素类药物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臀叁针为主针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干性作古神经痛患者以臀叁针为主针灸治疗,能够取得显着效果,其有助于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因此,该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家庭医药.就医选药》期刊2018年05期)
王维,杨颖,袁志刚,廖辉雄,耿萍[9](2018)在《通痹止痛方结合针刺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疗效及对β-内啡肽、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通痹止痛方结合针刺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疗效及对β-内啡肽、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将60例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治疗,观察组30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通痹止痛方结合针刺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价量表评分(JOA)、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及血清β-内啡肽(β-EP)、白细胞介素-1(IL-1)、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情况,统计2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主要症状评分、VAS评分、ODI评分及IL-1、IL-6、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P均<0.05),JOA评分和β-EP水平均显着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改善情况均显着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痹止痛方结合针刺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可有效改善相关症状体征,降低疼痛程度,提高肢体活动功能,且安全。(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8年10期)
Shahryar,Behnamfar[10](2018)在《穴位埋线与针刺治疗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对比研究—小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坐骨神经痛是针灸推拿临床最为常见的主诉之一,常导致患者个人生活质量下降及社会经济效益降低。有报道,一生中患过坐骨神经痛者达到9.4%;每年1千人中有17.2人罹患此病。药物、手术等疗法有一定的副作用,有时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手术后综合征。诸多研究报道了针刺的治疗效果,针刺疗法是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腰痛及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方法。由于时间紧张,或疼痛严重,或经济原因,不少患者不能坚持针刺治疗,中西医结合理论及实践中产生的埋线疗法为坐骨神经患者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选择。评价埋线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研究目前很少(仅有1篇),更没有查到比较针刺与埋线治疗坐骨神经痛疗效的文章或研究。本研究是此方面研究的第一次,有其意义及必要性。目的以针刺为对照,评价埋线疗法治疗慢性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的疗效。方法本研究是一个小样本的临床研究,病例来源于2017年6月到9月的伊朗比尔詹德针灸诊所。患者第一次就诊时,经询问病史、查体,与符合慢性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而有意向接受针刺治疗的患者协商,考虑招募同意者进入本研究。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的诊断采用88%特异性与95%敏感度的诊断标准:腰痛伴单侧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单侧肌力减弱或跟腱反射减弱,MRI提示相应节段的椎间盘突出。2周药物洗脱期后,仍符合纳入标准而不符合排除标准,经签订知情同意书正式成为课题参与者,并被随机分为两组。随机方法:依患者纳入顺序,偶数分入第1组,单数分入第2组。二抽一确定第1组为穴位埋线组(接受1次埋线治疗。共纳入14例),第2组为针刺组(接受针刺治疗,每周2次,共4周。共纳入15例)。干预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在腰骶部及所涉及的下肢经脉探查穴位压痛点。埋线组先在腰骶局部埋线,然后在远端穴位埋线。先以聚维酮碘溶液消毒皮肤,然后用一次性埋线针将可吸收单晶外科手术线埋入穴位皮下(需得气)。每个穴位按其标准针刺深度植入。其中委中穴和环跳穴的植入深度要比各自的针刺标准深度浅,以防止损伤血管或神经。针刺组同样先针刺腰骶部穴位,然后针刺远端穴位。先以75%酒精消毒皮肤,然后将0.30rmm×40mrm或75mrm的针灸针刺入适当深度,得气后留针20分钟。其间行针2次,行补法。针刺组共针8次,每周2次。所有患者接受四次视觉模拟量表(VAS)和缅因-西雅图腰痛问卷(MSB)评价。时间点分别是:治疗前、第一次治疗后2周、第一次治疗后4周(针刺治疗结束)和第一次治疗后8周。可能的埋线及针刺副作用也将被记录下来。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SPSS22统计软件,以P<0.05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最终完成试验的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患者28例,每组14例。男性10例,女性18例。平均年龄47.13岁(27~63岁),其中埋线组46.42岁,针刺组47.85岁。两组治疗前VAS和MSB评分没有统计学差异,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前与治疗2周后的VAS评分都出现了下降,具有统计学差异。埋线组VAS评分,治疗前(7.5714± 1.0163)与治疗2周后(6.0.00±1.9215)、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1.7857± 2.1547)、治疗4周后与治疗8周后(0.2143±0.5789),都出现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针刺组VAS评分,治疗前(6.7143±1.4898)与治疗2周后(5.2857±1.5898)、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2.6429±1.5984)、治疗4周后与治疗8周后(0.9286±1.5915),也都出现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埋线组MSB评分,治疗前(8.0714±0.7300)与治疗2周后(6.3571 ±2.0608)、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2.2143±2.5773)、治疗4周后与治疗8周后(0.3571±0.9287),MSB值都出现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MSB评分,治疗前(7.7857±1.1217)与治疗2周后(5.7857±2.1901)、治疗2周后与治疗4周后(2.8571±2.0702)、治疗4周后与治疗8周后(1.000±1.7541),也都出现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针刺组每个时间点的VAS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针刺组每个时间点的MSB值的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是说,接受两种治疗方法的两组患者的VAS值、MSB值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埋线疗法和针刺都可使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及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差异不大。由于埋线治疗的一些优势,埋线疗法可能会得到更多人的认可与使用。虽然没有统计学差异,针刺的近期疗效似乎优于埋线,而埋线的长期疗效似乎更好一点。这需要今后通过优化试验方案、扩大研究病例来验证。(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8-04-01)
根性坐骨神经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滞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型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腰椎间盘突出型根性坐骨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观察组采用滞针疗法,对照组给予甲钴胺片口服,两组疗程圴为10 d。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IL-6、TNF-α和5-HT的表达。结果:治疗前两组基线齐同,治疗10 d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为54.17%(P<0.05);两组治疗结束时血清IL-6、TNF-α和5-HT均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滞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型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肯定,且在缓解疼痛,消除炎症方面优于口服甲钴胺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根性坐骨神经痛论文参考文献
[1].谢强文,陈水金.肌筋膜触发点针刺疗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
[2].唐玉萍,王雄将,石罗玉,班莹,王伟.滞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型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19
[3].梁英业,唐宏亮,王开龙,卢栋明,王雄将.枢经滞动针疗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9
[4].陈飞,王敏,郭庆军,倪璐,蒋涛.松筋正骨法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髂臀部疼痛的随机对照研究[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9
[5].党文平,孔德良,孙述霞,张志强,李光毅.坐骨神经阻滞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110例临床分析[J].甘肃医药.2018
[6].梁莲琴,刘君.针灸对腰椎间盘突出性坐骨神经痛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上海医药.2018
[7].韩金玲.头针顶颞后斜线配合常规针刺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8
[8].杜亚兵.臀叁针为主针灸治疗干性坐骨神经痛的效果观察[J].家庭医药.就医选药.2018
[9].王维,杨颖,袁志刚,廖辉雄,耿萍.通痹止痛方结合针刺治疗根性坐骨神经痛疗效及对β-内啡肽、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
[10].Shahryar,Behnamfar.穴位埋线与针刺治疗椎间盘源性坐骨神经痛的疗效对比研究—小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