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江盆地论文-罗希,李永祥,李祥辉

信江盆地论文-罗希,李永祥,李祥辉

导读:本文包含了信江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地磁,风成红层,晚白垩世,信江盆地

信江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罗希,李永祥,李祥辉[1](2019)在《江西信江盆地上白垩统风成红层的古地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层是古地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以往对河湖相红层的古地磁研究较多,而对于风成红层的研究较少。因此,对于风成红层剩磁记录是否可靠等基本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文章对江西信江盆地上白垩统圭峰群塘边组风成红层和河口组河流相红层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并通过对比风成红层与河流相红层的古地磁结果,探究风成红层剩磁记录的可靠性及不同沉积过程对古地磁记录的影响。逐步热退磁实验结果显示仅有19%的塘边组风成红层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而且其强度衰减曲线为凸形,表明特征剩磁为碎屑赤铁矿携带的原生剩磁。其平均方向为D_s=15.6°, I_s=28.9°, n=25,κ=13.0,α_(95)=8.3°;对应的古地磁极为Latitude=70.7°, Longitude=245.6°, A_(95)=6.8°。该古地磁极与赣州地区河湖相红层的古地磁极及华南晚白垩世的古地磁极位置一致,表明风成红层的剩磁记录是可靠的。河口组河流相红层绝大部分样品未能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显示塘边组和河口组为沉积组构。岩石磁学结果表明,载磁矿物为赤铁矿和磁铁矿。通过对塘边组风成红层的薄片观察和红度值比较等进一步研究表明,颗粒粒度和胶结程度可能对红层剩磁记录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高校地质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罗希[2](2019)在《华南句容盆地和信江盆地上白垩统风成红层的古地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陆相红层是古地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以往的古地磁研究主要涉及河流相、湖相红层,对风成红层的古地磁研究较少。因此,对于风成红层剩磁记录的可靠性以及不同沉积过程对剩磁记录的影响等基本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对江苏句容盆地上白垩统赤山组风成红层、江西信江盆地上白垩统圭峰群塘边组风成红层和河口组河流相红层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并通过对比风成红层与河流相红层的古地磁结果,探究风成红层剩磁记录的可靠性及不同沉积过程对红层剩磁记录的影响。对风成红层和河流相红层样品进行了逐步热退磁实验、岩石磁学实验、薄片镜下观察以及色度实验,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赤山组风成红层低温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1 0.5°,Ig=45.8°(n=154,ik=7.5,α95=4.4°),地层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s=4.0°,Is=40.7。,(n=154,K=7.1,αα95=4.6°),为现代地磁场的粘滞剩磁。逐步热退磁未分离出特征剩磁。岩石磁学结果表明,赤山组样品的磁组构为沉积组构,载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磁铁矿。(2)塘边组风成红层低温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1.2°,Ig=43.1°(n=149,k=3 1.7,α95=2.1°),地层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s=12.4°,Is=29.5。(n=149,k=30.3,α95=2.1°),为现代地磁场的粘滞剩磁。仅有19%的塘边组风成红层样品分离出了稳定的特征剩磁,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5.7°,Ig=43.7°(n=25,κ=12.8,α95=8.4°),在地层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s=15.6°,Is=28.9。(n=25,k=13.0,αα95=8.3°),对应的古地磁极为:Latitude=70.7°,Longitude=245.6°,A95=6.8°。基于塘边组风成红层的剩磁强度衰减曲线在高温段为凸形,而且代表性样品的薄片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存在碎屑赤铁矿,推测塘边组特征剩磁为碎屑赤铁矿携带的原生剩磁。岩石磁学结果表明,塘边组样品的磁组构为沉积组构,载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磁铁矿。(3)河口组河流相红层低温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358.8°,Ig=49.0°(n=66,k=43.8,α95=2.7°),在地层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s=1.0°,Is=21.7°(n=66,κ=43.8,α95=2.7°),为现代地磁场的粘滞剩磁。逐步热退磁未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岩石磁学结果表明,河口组样品的磁组构为沉积组构,载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磁铁矿。(4)由于赤山组风成红层和河口组河流相红层未能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将塘边组风成红层的古地磁极与时代相近的赣州群河湖相红层的古地磁及华南晚白垩世的古地磁进行对比,结果一致,表明风成红层的剩磁是可靠的。同时也说明不同沉积过程对红层的剩磁记录没有显着影响。另外,通过对赤山组、塘边组风成红层的薄片观察和红度值比较等进一步分析发现赤山组风成红层遭受了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样品中染色赤铁矿携带的化学剩磁掩盖了碎屑赤铁矿携带的碎屑剩磁;胶结程度对塘边组风成红层剩磁记录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30)

王高春,田小波[3](2018)在《利用密集台阵背景噪声记录获得高分辨率的地壳速度结构——以信江盆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浅层地壳速度(1-2km)是了解沉积环境和浅层构造变形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基于短周期密集台阵的背景噪声面波层析成像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环保高效地获取区域高分辨率的浅层地壳结构提供了可能。本文在中国东南部的信江盆地中布置了一个短周期密集台阵,台阵包含203个短周期地震仪,平均台间距大约400米,连续记录33天。用短周期密集台阵背景噪声成像技术对记录的地震数据进行处(本文来源于《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专题55: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期刊2018-10-21)

付光明,严加永,张昆,胡浩,罗凡[4](2019)在《信江盆地上饶段结构特征与成矿前景——来自大地电磁的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江盆地处于赣东北武夷山脉和怀玉山脉之间近东西向狭长的谷地内,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古板块接合部,中生代以来经历了由裂陷盆地到断陷盆地的演化历程,沉积了一套"下灰上红"的陆相碎屑岩系.白垩纪之后经历了喜山期构造及新构造运动的作用,随而沉积了厚达数千米的红砂岩,俗称"红层".为了较全面、客观地认识盆地上地壳的电性结构,研究成矿规律与深部地球物理、地质结构的对应关系,依托钦杭结合带及邻区深部地质调查项目在上饶地区探测廊带部署的大地电磁(MT)和高频大地电磁(HMT)剖面,对其中33个MT和43个HMT测深点进行数据处理和反演,结合MT反映的深部信息和HMT反映的浅层信息,对信江盆地上饶段的边界、内部结构及成矿前景进行分析,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MT和HMT反演剖面均能较好的反映盆地边界,红层盆地在上饶段跨度达40 km以上,且呈现浅宽深窄的形态,厚度从几百米到2 km左右不等.(2)盆地南侧发现一个产状较陡的低阻带,一直延伸到近10 km以深,推测为华夏和扬子板块边界,也即钦杭结合带的南边界—江绍断裂.(3)盆地内部多为陆相红色砂岩,除前人已发现的火山岩型热液铀矿和石膏矿以外,推断盆地内几大结构完整的凹陷为成油有利区.(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进展》期刊2019年02期)

王凤之,陈留勤,郭福生,李余亮[5](2018)在《江西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塘边组成壤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古土壤成壤碳酸盐岩稳定同位素组成估算古代大气CO_2浓度,是当前古气候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对采自江西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圭峰群塘边组的成壤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测试表明,δ13C(PDB)值在-4.30‰~-2.10‰之间,平均值为-2.84‰。δ18O(PDB)值在-6.62‰~-1.14‰之间,平均值为-3.62‰。由Cerling经验公式估算出晚白垩世Campanian晚期约75 Ma的大气CO_2浓度在782~1 420 ppmv之间,平均值为1 181 ppmv,是当今大气CO_2浓度的2~4倍。因此,基于信江盆地塘边组成壤碳酸盐岩的大气CO_2浓度估算结果,可能指示了晚白垩世Campanian晚期存在一个大气CO_2浓度高峰值,反映了晚白垩世大气CO_2浓度的波动性。(本文来源于《岩石矿物学杂志》期刊2018年01期)

曹姝璐[6](2017)在《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沉积特征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江西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发育一套石膏和泥岩互层沉积,沉积岩中的某些特征元素具有比较稳定的化学性质,其最大影响因素为物源,在沉积过程和成岩作用中保持独立,在风化阶段、沉积物的形成阶段及沉积后作用阶段其含量保持相对稳定,所以可以通过研究沉积岩中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硫同位素的含量及分布特征,来反映当时的沉积环境。本文通过对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的野外观察,及对样品的碳、氧同位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分析,对周田组的沉积环境初步得出以下几点认识:(1)研究区发育的石膏可以作为古气候的良好指示剂,反映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的古气候类型为干热型,且蒸发作用较强。(2)研究区钙质结核样品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反映了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为一个开放性的湖泊沉积环境且这一时期的植被以C4植物类型为主。(3)研究区样品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的水介质环境为咸水,其湖泊沉积时的气温较温暖;且研究区围岩主要形成于水体分层不强的缺氧环境。(4)由微量元素Rb/Sr、Th/U、Zr/Th、Sc/Cr比值特征和利用La-Th-Sc、Th-Co-Zr/10判别图可以得出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石膏及围岩源区具有活动大陆边缘、大陆岛弧及大洋岛弧构造背景;盐类物质与碎屑物质均来源于盆地边缘剥蚀区母岩风化的产物(5)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的石膏不仅能够在一定深度的且水体平静的环境下形成,也可以在蒸发作用强烈的浅水环境中形成。(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7-06-15)

王凤之[7](2017)在《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塘边组沉积特征与古气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江盆地位于赣杭构造带中部,是中国东南部地壳拉张背景下形成的陆相断陷盆地之一。白垩系陆相红层发育,是区内丹霞地貌发育的物质基础。本次通过野外露头测量和描述、砾石统计、砂岩薄片鉴定及碎屑颗粒统计、古土壤碳-氧同位素分析,对晚白垩世塘边组沉积特征、物源和古气候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研究成果:信江盆地塘边组为河流-湖泊-风成沉积。塘边组早期发育辫状河沉积的河床亚相和泛滥平原亚相,中期发育湖泊沉积的滨湖和浅湖亚相,晚期气候干旱化,转变为风成相。早期沉积的砾岩层砾石成分复杂,分选磨圆差,成分和结构成熟度低。古流向玫瑰花图指示物源来自盆地的北、北东、东部和南部。砂岩碎屑颗粒统计表明,石英含量高,岩屑次之,长石最少。C_m=3.72,指示成分成熟度为中等,分选、磨圆为中等偏好,指示中等结构成熟度。通过Dickinson投图可知,砂岩碎屑沉积物主要来自再旋回造山带物源区,消减杂岩带提供了大量的物源,同时具有弧造山带物源的成分。盆地两侧隆起地区的中-新元古界低级变质岩系地层、燕山期中酸性火山-侵入杂岩和塘边组沉积时期遭受剥蚀的前晚白垩世地层可能也提供了碎屑物源。对采自江西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塘边组的成壤碳酸盐样品碳、氧同位素测试表明,δ~(13)C值在-4.30‰~-2.10‰之间,平均值为-2.84‰。δ18O值在-6.62‰~-1.14‰之间,平均值为-3.62‰。由Cerling经验公式估算出晚白垩世Campanian期75Ma的大气CO_2浓度在782~1420 ppmv之间,平均值为1181ppmv,是当今大气CO_2浓度的2~4倍左右。因此,基于信江盆地塘边组成壤碳酸盐的大气CO_2浓度估算结果,可能指示了晚白垩世Campanian晚期存在一个大气CO_2浓度高值,反映了晚白垩世大气CO_2浓度的波动性。(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7-06-10)

曹姝璐,朱志军,刘腾,刘远超,饶强[8](2016)在《信江盆地白垩纪周田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碳、氧同位素特征能够清楚的反映湖相盆地的沉积环境,采用磷酸盐法对信江盆地周田组的钙质结核样品进行碳、氧同位素的测试和分析。结果表明:钙质结核的δ ~(13)CV-PDB值分布范围为-7.2‰~3.1‰,平均为-5.8‰;δ ~(18)OV-PDB值的分布范围为-9.8‰~8.6‰,平均为-9.1‰,反映了信江盆地周田组为盐度较低的淡水沉积环境,且这一时期的湖泊初级生产力呈增强到减弱再增强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时期周田组的植被以C_4植物类型为主。(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郑冰,李帝铨,田茂军[9](2015)在《信江盆地东部富有机质泥页岩广域电磁法探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查明测线的地层分布、构造形态、断裂特征,落实测线主要烃源层冷水坞组地层的埋深、厚度、电性分布规律等情况,在江西信江盆地东部地区应用广域电磁法(WFEM)进行探测,采用"重磁电叁维反演成像解释一体化系统"对广域电磁法数据进行处理,获得了地电断面真实的电性分布,通过综合地质解释,推断了地层结构、构造形态、断裂特征以及目的层的埋深和厚度等,结果表明:广域电磁法可有效应用于富有机质泥页岩探测。(本文来源于《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28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专题29盆地动力学与能源、专题30活动断层、地震构造与深部结构》期刊2015-10-10)

陈姗姗[10](2015)在《江西信江盆地丹霞造型景观及成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丹霞地貌系指由水平或缓倾斜的层状红色碎屑岩(主要为砾岩、砂岩、粉砂岩)组成的具有陡崖坡的红层地貌,其特殊的形态特征及地层组成赋予了该种地貌较强的造景能力,在构造切割、重力崩塌、流水侵蚀、风化作用等综合作用下,易形成千姿百态、形态逼真的造型景观。这些丹霞造型景观是珍贵的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随着“中国丹霞”申遗的成功,对造型景观基础地质理论的深入研究已成为当前的急切需求。信江盆地处于扬子古板块和华夏古板块的接合部,是我国丹霞地貌发育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受大地构造位置和内外地质作用的影响,盆地内形成了大量的丹霞地貌,如石峰、石崖、石柱、峰林、峰丛、石梁、穿洞、岩洞等。随着丹霞地貌的不断发育演化,形成了许多极具科研及旅游观赏价值的丹霞造型景观,代表性景观有:龙虎山的金枪峰、仙女岩、象鼻山,龟峰石龟、老人峰、八戒峰、天外来客、叁迭龟,六石岩石象,广丰羚羊石等。根据丹霞造型景观的形态类型,本文将信江盆地丹霞造型景观分为石峰造型景观、孤峰残石造型景观、穿洞造型景观、石龟造型景观及组合型造型景观。通过对这五类造型景观发育特征的研究发现,残峰孤石、峰林、峰丛、石丛、穿洞、陡峻石峰等丹霞地貌较易形成造型景观,丹霞丘陵、石墙、小石峰等丹霞地貌不易形成造型景观。孤峰残石型、穿洞型及石龟造型景观通常为溶蚀风化成因,由岩性差异较大的岩层组成,以钙质胶结、泥质胶结为主;石峰型、组合型造型景观通常为崩塌成因或流水成因,岩石组成较均匀,以铁质胶结为主。此外,信江盆地造型景观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地区,以盆地南缘最为发育,位于盆地中部和边缘之间的过渡地带偶有发育,盆地中部基本不发育。丹霞造型景观演化程度一般较高,以壮年晚期-老年早期为主,盆地北缘及盆地过渡地带偶见壮年早期的造型景观。综上可知,丹霞造型景观的形成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是所有丹霞地貌都能发育成造型景观。红层条件、构造条件及外动力条件是丹霞造型景观形成的必要前提,是主要的成景条件。(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期刊2015-06-15)

信江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陆相红层是古地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以往的古地磁研究主要涉及河流相、湖相红层,对风成红层的古地磁研究较少。因此,对于风成红层剩磁记录的可靠性以及不同沉积过程对剩磁记录的影响等基本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本文对江苏句容盆地上白垩统赤山组风成红层、江西信江盆地上白垩统圭峰群塘边组风成红层和河口组河流相红层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并通过对比风成红层与河流相红层的古地磁结果,探究风成红层剩磁记录的可靠性及不同沉积过程对红层剩磁记录的影响。对风成红层和河流相红层样品进行了逐步热退磁实验、岩石磁学实验、薄片镜下观察以及色度实验,获得以下主要认识:(1)赤山组风成红层低温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1 0.5°,Ig=45.8°(n=154,ik=7.5,α95=4.4°),地层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s=4.0°,Is=40.7。,(n=154,K=7.1,αα95=4.6°),为现代地磁场的粘滞剩磁。逐步热退磁未分离出特征剩磁。岩石磁学结果表明,赤山组样品的磁组构为沉积组构,载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磁铁矿。(2)塘边组风成红层低温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1.2°,Ig=43.1°(n=149,k=3 1.7,α95=2.1°),地层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s=12.4°,Is=29.5。(n=149,k=30.3,α95=2.1°),为现代地磁场的粘滞剩磁。仅有19%的塘边组风成红层样品分离出了稳定的特征剩磁,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5.7°,Ig=43.7°(n=25,κ=12.8,α95=8.4°),在地层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s=15.6°,Is=28.9。(n=25,k=13.0,αα95=8.3°),对应的古地磁极为:Latitude=70.7°,Longitude=245.6°,A95=6.8°。基于塘边组风成红层的剩磁强度衰减曲线在高温段为凸形,而且代表性样品的薄片显微镜下观察结果显示存在碎屑赤铁矿,推测塘边组特征剩磁为碎屑赤铁矿携带的原生剩磁。岩石磁学结果表明,塘边组样品的磁组构为沉积组构,载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磁铁矿。(3)河口组河流相红层低温分量在地理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g=358.8°,Ig=49.0°(n=66,k=43.8,α95=2.7°),在地层坐标系下的平均方向为:Ds=1.0°,Is=21.7°(n=66,κ=43.8,α95=2.7°),为现代地磁场的粘滞剩磁。逐步热退磁未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岩石磁学结果表明,河口组样品的磁组构为沉积组构,载磁矿物主要为赤铁矿和磁铁矿。(4)由于赤山组风成红层和河口组河流相红层未能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将塘边组风成红层的古地磁极与时代相近的赣州群河湖相红层的古地磁及华南晚白垩世的古地磁进行对比,结果一致,表明风成红层的剩磁是可靠的。同时也说明不同沉积过程对红层的剩磁记录没有显着影响。另外,通过对赤山组、塘边组风成红层的薄片观察和红度值比较等进一步分析发现赤山组风成红层遭受了较强的化学风化作用,样品中染色赤铁矿携带的化学剩磁掩盖了碎屑赤铁矿携带的碎屑剩磁;胶结程度对塘边组风成红层剩磁记录有一定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江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罗希,李永祥,李祥辉.江西信江盆地上白垩统风成红层的古地磁研究[J].高校地质学报.2019

[2].罗希.华南句容盆地和信江盆地上白垩统风成红层的古地磁研究[D].南京大学.2019

[3].王高春,田小波.利用密集台阵背景噪声记录获得高分辨率的地壳速度结构——以信江盆地为例[C].2018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二十七)——专题54:地震面波、背景噪声及尾波干涉法研究地下介质结构及其变化、专题55:深地资源地震波勘探理论、方法进展.2018

[4].付光明,严加永,张昆,胡浩,罗凡.信江盆地上饶段结构特征与成矿前景——来自大地电磁的证据[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9

[5].王凤之,陈留勤,郭福生,李余亮.江西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塘边组成壤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特征[J].岩石矿物学杂志.2018

[6].曹姝璐.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周田组沉积特征及意义[D].东华理工大学.2017

[7].王凤之.信江盆地晚白垩世塘边组沉积特征与古气候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7

[8].曹姝璐,朱志军,刘腾,刘远超,饶强.信江盆地白垩纪周田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意义[J].四川地质学报.2016

[9].郑冰,李帝铨,田茂军.信江盆地东部富有机质泥页岩广域电磁法探测[C].2015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十)——专题28电磁地球物理学研究应用及其新进展、专题29盆地动力学与能源、专题30活动断层、地震构造与深部结构.2015

[10].陈姗姗.江西信江盆地丹霞造型景观及成因研究[D].东华理工大学.2015

标签:;  ;  ;  ;  

信江盆地论文-罗希,李永祥,李祥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