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颗粒复位手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西医结合疗法,化痰宁眩汤,颗粒复位手法
颗粒复位手法论文文献综述
黄剑涛,车雄宇,刘畅[1](2017)在《化痰宁眩汤联合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2例总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化痰宁眩汤联合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2例采用化痰宁眩汤联合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对照组28例采用单纯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对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7天、第14天、3个月的伴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和临床疗效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伴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痰宁眩汤联合颗粒复位手法在改善前庭功能和植物神经功能症状方面优于单纯颗粒复位手法。(本文来源于《湖南中医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佟朝霞[2](2017)在《定眩颗粒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定眩颗粒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6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医辨证为“风痰瘀阻型”,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手法复位加定眩颗粒口服,每次1袋,每天3次;对照组30例,予手法复位加倍他司汀(敏使朗)口服,每次6 mg,每天3次,2组疗程均为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天、14天、21天观察两组服药前后眩晕残障程度评分量表中躯体评分(P)、功能评分(F)、情绪评分(E)及DHI总评分的变化,中医证候量表以及应用眼震视图评价变温试验水平半规管轻瘫值(CP,canal paralysis)的前后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躯体评分(P)、功能评分(F)、DHI总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情绪评分(E)在疗程结束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患者治疗后CP值均有所下降,21d时间点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表临床疗效分析: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显示均有疗效,且两组间有差异,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中药定眩颗粒联合手法复位治疗BPPV,中医证型为“风痰瘀阻型”,能改善眩晕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定眩颗粒服用方便,价格低廉,副作用小,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9-26)
佟朝霞,惠振,王敬卿[3](2017)在《定眩颗粒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BPPV临床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定眩颗粒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医诊断为眩晕,风痰瘀阻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手法复位加定眩颗粒口服,1剂/d;对照组30例,予手法复位加敏使朗口服,6mg/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d、治疗后14d观察服药前后DHI(眩晕残障程度评定)评分中躯体评分(P)、功能评分(F)、情绪评分(E)及DHI总评分,并应用眼震视图评价变温试验水平半规管轻瘫值(CP,canal paralysis)。结果:两组在治疗后7d及14d躯体评分(P)、功能评分(F)、DHI总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均存在显着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CP值均有所下降,14d时间点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情绪评分在疗程结束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结论:中药定眩颗粒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风痰瘀阻型,疗效确切,服用方便,价格低廉,适宜推广。(本文来源于《内蒙古中医药》期刊2017年15期)
姚晓喜,田涛,黄仁彬,杨期明,陈继华[4](2010)在《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颗粒复位手法(PRM)对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对40例PC-BPPV患者进行PRM治疗。结果经1次PRM治疗后,30例症状消失,首次治疗成功率为75%,其中病程在1周内的21例有19例症状消失。5例经2次PRM治疗,2例经3次PRM治疗后症状也消失,总治疗成功率为92.5%。结论 PRM治疗PC-BPPV安全有效,凡诊断明确均应给予PRM治疗。(本文来源于《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张华艳,施平声[5](2010)在《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颗粒复位手法(PRM)对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118例后半规管BPPV分成2组,复位组进行PRM治疗,对照组给予假复位治疗。结果:复位组58例,对照组60例。治疗第4天随访成功率分别为48.3%和1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8天,两组的成功率为86.2%和23.3%。两组差异显着。结论:PRM治疗后半规管BPPV安全有效,凡诊断明确均应给予PRM治疗。(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10年06期)
胡文霞,庄建华,张琳,陈小燕[6](2009)在《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对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颗粒复位手法(PRM)在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PC-BPPV)中的作用。方法将PC-BPPV患者随机分成2组,复位组给予PRM治疗,对照组给予假复位治疗。结果复位组43例,对照组45例,第4天随访时复位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成功率分别为86.05%(37/43)和8.89%(4/45),两者差异显着(χ2=49.56,P<0.01);第7天时,两者的成功率分别为95.35%(41/43)和17.78%(8/45),仍差异显着(χ2=50.52,P<0.01)。结论PRM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凡PC-BPPV诊断明确者均应给予PRM治疗。(本文来源于《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期刊2009年01期)
吴大玉[7](2005)在《颗粒复位手法中的体位限制对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颗粒复位手法(PRM)中的体位限制在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中的作用。方法:将后半规管 BPPV 患者随机分成2组,复位组33例给予 PRM 治疗加体位限制;对照组32例仅给予体位限制治疗。结果:治疗后第4天复位组和 对照组的成功率分别为75. 8%(25/33) 和15. 6%(5/32) ,两者差异显着(x~2=21. 28,P<0. 005) ;治疗后第7天两者的成功率分别为 87. 9%(29/33) 和28. 1%(9/32) ,具有显着差异(x~2=21. 49,P<0. 005) 。结论:PRM 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体位限制治疗,凡后半规管 BPPV 诊断明确者均应给予 PRM 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医学》期刊2005年05期)
庄建华,李焰生,赵忠新,黄坚,王文昭[8](2005)在《颗粒复位手法治疗36例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颗粒复位手法 (PRM)对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BPPV)的治疗效果。方法 从2 0 0 3年 1~ 12月 ,对 36例后半规管BPPV进行PRM治疗。结果 经 1次PRM治疗后 ,2 8例症状消失 ,首次治疗成功率为 77 8% ,其中病程在 1周内的 18例患者有 16例症状消失。 4例经 2次PRM治疗 ,2例经 3次PRM治疗后症状也消失 ,总治疗成功率为 94 4 %。 2例无效者行Semont锻炼 ,症状缓解 ,随访至今 ,3例复发 ,复发率 8 8% ,复发者再行PRM治疗仍有效。结论 PRM治疗后半规管BPPV安全有效 ,凡诊断明确均应给予PRM治疗。(本文来源于《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期刊2005年01期)
颗粒复位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定眩颗粒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选择60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中医辨证为“风痰瘀阻型”,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手法复位加定眩颗粒口服,每次1袋,每天3次;对照组30例,予手法复位加倍他司汀(敏使朗)口服,每次6 mg,每天3次,2组疗程均为3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7天、14天、21天观察两组服药前后眩晕残障程度评分量表中躯体评分(P)、功能评分(F)、情绪评分(E)及DHI总评分的变化,中医证候量表以及应用眼震视图评价变温试验水平半规管轻瘫值(CP,canal paralysis)的前后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后躯体评分(P)、功能评分(F)、DHI总评分组内及组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情绪评分(E)在疗程结束后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2)两组患者治疗后CP值均有所下降,21d时间点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3)两组患者中医证候量表临床疗效分析: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显示均有疗效,且两组间有差异,治疗组疗效较对照组好(P<0.05)。[结论]:中药定眩颗粒联合手法复位治疗BPPV,中医证型为“风痰瘀阻型”,能改善眩晕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定眩颗粒服用方便,价格低廉,副作用小,适宜进一步推广应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颗粒复位手法论文参考文献
[1].黄剑涛,车雄宇,刘畅.化痰宁眩汤联合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2例总结[J].湖南中医杂志.2017
[2].佟朝霞.定眩颗粒联合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7
[3].佟朝霞,惠振,王敬卿.定眩颗粒联合手法复位治疗水平半规管BPPV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
[4].姚晓喜,田涛,黄仁彬,杨期明,陈继华.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湘南学院学报(医学版).2010
[5].张华艳,施平声.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疗效分析[J].激光杂志.2010
[6].胡文霞,庄建华,张琳,陈小燕.颗粒复位手法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对照研究[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9
[7].吴大玉.颗粒复位手法中的体位限制对治疗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的作用[J].中国临床医学.2005
[8].庄建华,李焰生,赵忠新,黄坚,王文昭.颗粒复位手法治疗36例后半规管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
标签: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中西医结合疗法; 化痰宁眩汤; 颗粒复位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