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中推拉效应的研究进展

飞行中推拉效应的研究进展

一、飞行中推拉效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震,李晓春,张建业,闫昭君,刘婧源,徐鹏飞,刘宇航[1](2021)在《航空兵部队飞行员系统开展抗荷能力训练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加速度引起的意识丧失(G-LOC)是国内外航空医学界的重点研究内容。我军对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抗荷能力要求较高,须经过系统的抗荷能力训练以提升心血管反应能力才能达到要求。该文分析了现阶段航空兵部队飞行员抗荷能力训练现状,针对存在的抗荷知识普及不够、体能训练欠科学、抗荷动作训练欠规范等问题,从加强飞行员航空卫生教育、合理制定训练方案、创新体医融合等方面,提出了航空兵部队利用现有资源系统开展抗荷能力训练的方式方法,旨在为航空军医指导部队飞行员抗荷能力训练提供思路,提高飞行员抗荷能力,降低G-LOC发生率。

杨浩[2](2021)在《无人机机载XRF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土壤是人类生存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全球化的土壤污染问题,特别是土壤重金属污染已经严重威胁到粮食食品安全。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的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方法存在检测成本高、周期长且容易产生二次污染等不可避免的缺点,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限制,因此快速便捷化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方式具有巨大的现实需求。利用XRF(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元素含量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新型分析技术,XRF技术具有便捷、迅速、不破坏样品属性、结果稳定可靠等显着优点,而且该技术能够同时分析检测多种元素,但是当前商业便携式XRF分析仪需要手动操作,难以快速完成对较大范围区域内整体污染状况的检测评估工作。无人机(UAV)技术近年来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因灵活机动、成本低、受地形约束小等特点,其应用领域正在被不断扩展。本研究针对较大范围区域内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的问题,将XRF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结合,充分发挥两者各自的技术优势,综合嵌入式开发、计算机软件、电子信息等技术方法,进行无人机机载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无人机、便携式XRF分析仪、树莓派4B、压力传感器、测距传感器、电动推杆和直流推拉式电磁铁等硬件设备,研制系统定高模块和触地监测模块,辅助无人机实现安全精确的定点悬停;研制数据采集的驱动装置从而替代手动控制,实现XRF数据自动采集;(2)使用树莓派4B并结合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的数据反演方法,在近地面使用便携式XRF分析仪采集数据后,进行土壤内特定重金属元素含量反演处理的算法研究实现,使得便携式XRF分析仪能够在一定距离下自动准确检测土壤内重金属含量;(3)在上述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完成无人机协同控制与自动飞行的关键算法设计与实现,实现飞行任务规划与任务队列构建、飞行高度及速度自动控制等功能。本研究最后将实现的软硬件模块进行有机统一和优化集成,得到一套无人机机载XRF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软硬件设备系统,以便最终实现区域化、快速化、便捷化的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为当前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实际应用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肖原,沈功田,胡斌,陈涛,刘书娟[3](2019)在《游乐设施乘员加速度耐受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游乐设施是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重要设施,近年来,在乘坐高速、高加速度游乐设施过程中,乘员人身伤害事故偶有发生;为了减少游乐设施的意外伤害现象,在分析、总结了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揭示了游乐设施运行过程中的各种加速度对乘员的生理影响规律,对直接影响乘员安全的加速度推拉效应、科氏加速度和颈椎伤害风险,给出了针对性的防护和控制措施;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我国生理人群特征的乘员Z方向加速度耐受阈值,初步解决了困扰我国游乐设施加速度风险控制的难题。

庄敏[4](2019)在《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及粗提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悬铃木方翅网蝽(Corythucha ciliate)原产于美国和加拿大,是一种外来入侵害虫,由于其入侵后适应力极强,传播速度极快,现广泛分布于南极洲之外的世界各洲。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寄主专一性极强,仅为害悬铃木属(Platanus)的植物,对我国园林绿化树种悬铃木造成严重危害。利用非寄主植物能否有效防治该虫?本文拟通过研究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及粗提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的影响,以期探寻对其有引诱或忌避作用的非寄主植物,开发该虫的引诱剂及忌避剂,并初步为如何合理配置非寄主植物构建“推—拉”模型提供植物选材的基础理论信息,为绿色防控该虫提供新思路。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27种植物挥发物的单味源嗅觉选择以干净空气为对照时,银杏、牡丹、垂柳、柿树、海棠、日本晚樱、红瑞木、元宝枫、国槐、栾树、大叶黄杨、广玉兰、女贞等13种非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无明显忌避或引诱作用;水杉、枫香、构树、毛白杨、木瓜、鹅掌楸、白蜡等7种非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同寄主二球悬铃木叶片挥发物一样,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具有显着引诱作用;雪松、华山松、白皮松、侧柏、石榴、黄栌等6种非寄主植物枝叶挥发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具有明显忌避作用。2.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具有引诱作用的非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的双味源嗅觉选择以悬铃木叶片挥发物为对照时,水杉、枫香、构树、毛白杨、木瓜、鹅掌楸以及白蜡等7种非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引诱作用与悬铃木叶片挥发物对该虫的引诱作用无显着差异。3.挥发物具有引诱作用的非寄主植物叶片粗提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存活的影响分别以水杉、枫香、构树、毛白杨、木瓜、鹅掌楸、白蜡7种非寄主植物叶片粗提物以及寄主植物二球悬铃木叶片粗提物饲喂悬铃木方翅网蝽1日龄成虫,结果表明,以二球悬铃木叶片粗提物饲喂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存活状况明显优于以其他植物叶片粗提物饲喂的试虫。7种非寄主植物叶片粗提物饲喂的试虫存活状况低于清水饲喂组,说明水杉、枫香、构树、毛白杨、木瓜、鹅掌楸、白蜡等7种植物叶片粗提物对该虫有一定毒杀作用,其中木瓜粗提物对试虫的毒杀作用最大。4.挥发物具有引诱作用的非寄主植物叶片粗提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忌避作用分别以水杉、枫香、构树、毛白杨、木瓜、鹅掌楸、白蜡7种非寄主植物叶片粗提物涂抹悬铃木叶片其中半边,测试以上植物粗提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选择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植物叶汁原液(浓度为100%)均对试虫有忌避作用。随着植物叶片粗提物浓度的下降,水杉、毛白杨、木瓜、鹅掌楸4种植物叶片粗提物对该虫的忌避作用呈下降趋势;枫香植物叶片粗提物在浓度为100%,75%,25%时均表现出显着地忌避作用,而浓度为50%时忌避作用并不显着;白蜡植物叶片粗提物浓度为100%,50%,25%时有显着忌避作用,当浓度为75%时,忌避作用不显着;不同浓度下构树粗提物均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有显着的忌避作用。5.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具有忌避作用的非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的学习行为测定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经历雪松、华山松、白皮松、侧柏、石榴、黄栌等6种非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8h后,对上述6种植物叶片挥发物的选择率相较于无经历的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均有提高。这说明,一定的经历会使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这6种植物枝叶挥发物产生习惯性反应,影响其后期的嗅觉选择。6.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有忌避作用的非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的学习记忆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雪松、华山松、白皮松、侧柏、石榴、黄栌等6种非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的嗅觉学习与记忆有一定持续性,在气味源被剔除后,一定时间内仍会影响试虫的选择行为。为期8h的学习经历结束后,剔除气味源6h、12h后,发现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上述6种植物叶片挥发物的选择趋向率虽然呈现降低的趋势,但在被测时间内依旧高于无学习经历组。

于丽,钟方虎,韩学平,詹长录[5](2018)在《持续加速度生理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综述2007—2016年持续性加速度生理研究进展,为我军更好地开展飞行员离心机训练,减少加速度引起的意识丧失(G-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 G-LOC),保障飞行安全提供参考。资料来源与选择 2007—2016年美国航空航天医学会(Aerospace Medical Association, AsMA)学术年会发表的该领域研究论文摘要。资料引用 2007—2016年AsMA学术年会发表的有关持续性加速度生理研究论文摘要40篇。资料综合分析了2007—2016年AsMA学术年会发表的与持续性加速度生理研究相关论文的重点内容,主要探讨了抗荷措施、高G离心机训练、G-LOC和飞行员生理训练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结论借鉴国外有关持续性加速度生理研究成果,建议加强持续性加速度防护装备,探索G-LOC预警和恢复的方法,对提高航空医学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赵波,吕云利,孙喜庆[6](2017)在《高性能战机加速度致脑缺血预警与防护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航空生理环境是指航空环境因素如加速度、缺氧、低气压、噪声、振动、辐射等,其中,加速度是航空生理环境的重要方面[1]。不同水平的加速度对多种疾病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2]。加速度根据方向和时间分为很多种,当战斗机做机动特技飞行(如俯冲-拉起)时,战斗机向心加速度由飞行员足底指向头

陈杰华[7](2017)在《水稻主要害虫生态调控系统的构建及功能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害虫种类多且为害严重,众多研究表明,农药的连续施用使水稻害虫产生抗药性,因此,利用害虫生态调控方法防治水稻害虫的技术必然成为今后的发展趋势。根据生态调控的原则,2015年开始我们在广东省新会区,通过田间试验筛选出合理有效的生态调控措施,形成“推-拉”相结合的生态调控系统。该系统构建如下,驱避植物烟草、紫苏置于稻田一侧,形成“推力”系统,而诱虫植物香根草、诱虫灯和性诱剂置于稻田另一侧,形成“拉力”。对照区除了无以上措施外,施药和水肥条件相同。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的调查,得到以下结果:(1)稻田种植烟草和紫苏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有驱避作用,室内测定显示,白背飞虱(Y型管嗅觉反应)选择“烟草+水稻”为30.12%,选择“水稻”的为69.88%,选择“紫苏+水稻”为38.70%,选择“水稻”的为61.30%;(笼罩试验)选择“烟草+水稻”为34.74%,选择“水稻”的为65.26%,选择“紫苏+水稻”为33.90%,选择“水稻”的为66.10%;褐飞虱(Y型管嗅觉反应)选择“烟草+水稻”为39.65%,选择“水稻”的为60.35%,选择“紫苏+水稻”为33.87%,选择“水稻”的为66.13%;(笼罩试验)选择“烟草+水稻”为39.00%,选择“水稻”的为61.00%,选择“紫苏+水稻”为38.10%,选择“水稻”的为61.90%。可以看出,“烟草+水稻”“紫苏+水稻”组比例低于“水稻”组。另外,田间调查发现,距烟草和紫苏1-4m的稻株虫口数飞虱数量显着低于对照区;且随着距离的增长,飞虱类虫口数呈递增。研究表明,在一定范围内,烟草和紫苏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有一定的驱避作用。烟碱是烟草中生物碱的主要成分,我们对烟碱进行了进一步试验,结果表明,在各处理中,白背飞虱选择烟碱(25mg/L)的为16.7±0.9aB头,对照为22.0±1.2b A头;烟碱(50mg/L)为14.7±0.9bB头,对照为22.7±1.8b A头;烟碱(75mg/L)为12.3±1.2a B头,对照为26.0±1.0bA头;烟碱(100mg/L)为7.0±1.0a A头,对照为31.0±0.6b B头;烟碱(125mg/L)为6.7±1.5a A头,对照为31.3±1.2bB头。褐飞虱选择烟碱(25mg/L)的为18.4±1.0aB头,对照为21.0±0.7b A头;烟碱(50mg/L)为15.3±0.8a B头,对照为23.9±1.6bA头;烟碱(75mg/L)为13.3±1.5aB头,对照为24.7±1.2bA头;烟碱(100mg/L)为8.0±0.9a A头,对照为31.0±0.3b B头;烟碱(125mg/L)为7.7±0.9a A头,对照为30.7±0.9bB头。研究表明,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选择烟碱的数量显着低于选择对照的,可认为烟碱对白背飞虱和褐飞虱有一定的驱避作用。其中,烟碱100mg/L的浓度最适宜。(2)香根草对蜘蛛有引诱作用,室内测定显示,(Y型管嗅觉反应)选择“香根草+水稻”为67.55%,选择“水稻”的为32.45%,(笼罩试验)选择“香根草+水稻”为66.07%,选择“水稻”的为33.93%,可以看出,“香根草+水稻”组比例高于“水稻”。稻田边种植的香根草能为蜘蛛提供产卵和栖息场所,田边种植的香根草的稻田和对照区的蜘蛛平均数量(头/百丛)分别为237.33±74.92b和133.33±56.37a,可以看出调控田蜘蛛数量显着高于对照区。研究表明,稻田边种植香根草对蜘蛛有引诱作用,能增加稻田蜘蛛数量。(3)诱虫灯和性诱剂可明显减少稻田白背飞虱、褐飞虱、蛀茎螟虫和稻纵卷叶螟的数量。利用诱虫灯和性诱剂的调控田和对照区的白背飞虱平均虫口数(头/百丛)分别为229.33±73.42a和322.67±82.00b,褐飞虱平均虫口数(头/百丛)分别为216.00±61.75a和246.67±38.59b,平均枯心率(%)分别为6.80±0.80a和11.60±0.82b,平均卷叶率(%)分别为8.80±1.50a和12.60±3.21b,可以看出,调控田的飞虱类虫口数、枯心苗和卷叶数显着低于对照区。研究表明,诱虫灯和性诱剂对稻田白背飞虱、褐飞虱、蛀茎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发生有一定防治作用。以上室内测定和大田试验的研究表明,以烟草、紫苏、香根草、诱虫灯和性诱剂为主要措施所构建的水稻“推-拉”生态调控系统,可为保护天敌,减少水稻主要害虫白背飞虱、褐飞虱、蛀茎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数量提供科学依据。

张锐[8](2013)在《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严寒地区外窗物理性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是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严寒地区因为地域和气候的特殊性,该地区的建筑外围护有特殊的要求。外窗作为建筑外围护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受到了人们的重视。论文在严寒地区外窗满足既有采光和日照性能要求的前提下,以外窗的热工性能、通风性能和防噪声性能及全生命周期模型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全生命周期模型对室内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为研究范畴,通过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对全生命周期模型进行验证和评价,提出适合严寒地区使用的适配型外窗。论文对严寒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行了介绍,对严寒地区外窗相关概念进行解析,对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理论进行了全面地介绍,分析了严寒地区外窗全生命周期评价体系的影响因素,对这些影响因素的有效性了进行分析。论文分析了严寒地区现有外窗类型对采暖期室内热环境的影响和作用。外窗的隔热性能是严寒地区外窗设计的一个重点,严寒地区的特点就是温度低,如果窗户的隔热性能不好,使得室内外的热能交换率大,这样就无法保证室内的适宜温度。对外窗对室内热环境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得到相应的数据,建立理论模型,得到热对流和热传导的相关依据,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外窗物理性能优化提供有效的保障;同时,对外窗结露问题进行了研究和分析,提出解决结露问题的有效措施。论文分析了严寒地区现有外窗类型对采暖期室内风环境的影响和作用。由于严寒地区冬季风速快,持续作用在外窗上的应力大,对外窗的使用影响很大;由于冬季采暖期,外窗处于长期封闭的状态,严重影响了室内空气品质,人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必定影响其身心健康。通过风压值计算,得到哈尔滨地区的风压级,在测得风速的基础上通过有限元分析对现有外窗抗风压性能进行研究,得到不同材料、不同形式外窗抗风压性能的数据,通过不同类型外窗的对室内风环境的影响,得出理论模型,为后续的物理性能优化提供参考。论文分析了严寒地区现有外窗类型对采暖期室内声环境的影响和作用。通过统计能量分析得到影响外窗隔声性能的相关因素,得出玻璃部分的平均响应速度大于其它结构的平均速度响应,向外辐射的噪声最大;玻璃部分表面振动最大,向外辐射的能量最多。在此研究基础之上,提出改善外窗隔声性能的可行性解决方案,建立统计能量分析的理论研究框架,为后面的研究工作提供有效的保证。另外,根据严寒地区的具体需要,通过用户的需求调查,结合之前的研究,论文进行了窗式通风器的研究与设计。窗式通风器对改善室内空气品质、保证采暖期室内环境自然通风、减少室内外空气强对流、提高室内的热舒适性、隔声降噪和防止外窗结露等方面有明显的改良效果。最后,确定严寒地区外窗全生命周期模型的目的和范围,对严寒地区外窗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分类,确定了严寒地区外窗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类型包括:全球变暖、臭氧消耗、环境总的释放量、温室效应的影响、酸化影响以及富营养化影响。对现有外窗的清单进行了分析,评价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基于通风性能的外窗优化构想、基于热工性能的外窗优化构想、基于室内防噪性能的外窗优化构想、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外窗构想,通过数据的分析最终提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建筑外窗物理性能优化设计构想,建立外窗的全生命周期物理性能优化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验证与评价。

孙静[9](2011)在《电针对+Gz所致人体意识丧失防护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战机或航天飞机加速运动时,飞行员或航天员都会受到相当大的足向头方向的持续性加速度(+Gz)。+Gz可造成机体血液和体液重新分布,引发意识丧失(G-induced loss of consciousness, G-LOC),对飞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另外,高性能飞行器在训练或作战时,从-Gz、0Gz的加速度在飞行时突然转为持续性+Gz作用时,造成飞行员+Gz耐力下降,比单纯+Gz作用更易发生G-LOC,此现象叫做推拉效应(push-pull effect, PPE)。目前国内外主要采取防护设备和生理对抗动作等措施来抑制+Gz导致的脑血流减少,防止G-LOC的发生,但这些措施并未根本解决G-LOC的防护作用。因此,寻找一种新的,更为切实有效的方法来预防G-LOC是亟待解决的课题。我们的前期发现电针可以模拟缺血预处理,增加脑对缺血的耐受。而脑缺血是G-LOC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我们推测电针刺激同样会增强人体对+Gz引起的急性脑缺血的耐受能力,降低G-LOC的发生。本研究利用旋转床联合下体负压模拟G-LOC,探讨不同电针刺激方案对预防G-LOC的效果,并且在高性能载人离心机上进一步验证电针刺激对+Gz暴露和PPE引起G-LOC的预防作用,为G-LOC防护提供新视角。第一部分电针刺激对正常人群模拟G-LOC预防作用的研究方法1.提前30min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预防作用的研究本试验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采取自身对照,其中6名为女性,年龄22±3岁,BMI24±1 kg/m2,本试验随机分为三组。Con组:无电针刺激;Acupoint组:被试者双侧―内关穴‖在模拟G-LOC发生之前给予30min电针刺激;Non-acupoint:在被试者双侧大臂非穴位部位给予电针刺激,电针刺激参数与Acupoint组相同。本试验采取的是自身对照,所有被试者第一次试验结束均休息一周后行下次试验(不同组别)。在试验过程中连续监测被试者的平均耐受时间、一般生理学参数、心脏泵血功能、脑血流、血浆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和脑电双频指数(BIS)。2.模拟G-LOC发生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时对G-LOC预防作用的研究本试验选取10名健康志愿者采取自身对照,其中3名为女性,年龄24±2岁,BMI26±2 kg/m2,根据随机数字表将被试者随机分为三组。Con组:无电针刺激;Acupoint组:在模拟G-LOC发生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电针刺激时间与被试者G-LOC耐受时间相同;Non-acupoint:在被试者双侧大臂非穴位部位给予电针刺激,电针刺激参数同Acupoint组相同。本试验采取的是自身对照,所有被试者第一次试验结束后均休息一周行下次试验(不同组别)。在试验过程中连续监测被试者的平均耐受时间、一般生理学参数、心脏泵血功能、脑血流、血浆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和BIS。3.提前5d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预防作用的研究本试验选取20名健康志愿者,其中5名为女性,年龄23±2岁,BMI22±5 kg/m2,根据随机数字表将被试者随机分为二组。Con组:无电针刺激;Acupoint组:在被试者双侧―内关穴‖给予电针刺激,30min/d,连续5天,在第6天模拟G-LOC。在试验过程中连续监测被试者的平均耐受时间、一般生理学参数、心脏泵血功能、脑血流和BIS。结果1.与对照组相比,电针提前30min刺激可以明显延长平均G-LOC耐受时间;在心脏泵血功能和脑功能中,电针刺激可以增加心脏每搏输出量和大脑中动脉血流量,与对照组和非穴位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在给予30min电针刺激后,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非穴位组,具有统计学差异。另外,电针刺激组还可以提高交感神经兴奋的敏感性。BIS分析中,电针组BIS远远高于对照组和非穴位组。2.发生G-LOC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可以明显延长平均耐受时间。与对照组和非穴位组相比,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心脏每搏输出量、大脑中动脉血流量、血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和BIS值都显着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在心率变异性的分析中发现,电针可以提高交感神经的兴奋性。3.提前5d电针刺激,30min/d可以显着延长平均G-LOC耐受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在脑功能中,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显着增加大脑中动脉血流量和最大脑血流速度。但是,在心功能、心率变异分析中两组之间并没有统计学差异。第二部分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发生G-LOC预防作用的研究方法1.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Gz暴露防护作用的研究本试验选取7名训练员采取自身对照,年龄22±3岁,身高172±2cm,根据随机数字表将被试者随机分为分为二组。Con组:无电针刺激;Acupoint组:在离心机转动的同时给予被试者双侧―足三里‖电针刺激;所有被试者第一次试验结束后均休息一周后行下次试验(不同组别)。记录被试者所能耐受最大G值和周边视觉消失时间(PLL),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和BIS值,血液指标为电针刺激之前(+Gz暴露之前)和电针刺激(+Gz暴露之后)之后即刻抽血。2.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推拉效应防护作用的研究本试验选取7名训练员,年龄22±3岁,身高172±2cm, Con组:无电针刺激;Acupoint组:在被试者双侧―足三里‖给予电针刺激;每次推拉动作间隔时间为3~5min。本试验采取自身对照,所有被试者第一次试验结束后均休息一周后行下次试验(不同组别)。记录被试者所能耐受最大G值,同时记录平均心率、心率变异性和BIS值,结果1. +Gz暴露中,与对照组(3.9±0.1Gz)相比,给予电针刺激(4.7±0.2Gz),所有被试者+Gz暴露峰值显着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2);所有被试者在给予电针刺激后均有不同程度的PLL消失时间(耐受时间)延长,对照组PLL消失时间(耐受时间)为39.0±1.4s,电针组PLL消失时间(耐受时间)为47.5±2.8s,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4);通过心率变异性分析,+Gz暴露后,与对照组相比,电针组LH/HF的比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然而,平均心率、血浆中儿茶酚胺类物质和BIS值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2.在推拉效应中,给予电针刺激后,所有被试者G值耐力都有不同程度提高。与对照组(2.75±0.09G)相比,电针组平均G值耐力(3. 57±0.2G)显着提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通过心率变异性分析,与对照组相比,在推拉效应中电针组LH/HF的比值显着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电针组和对照组BIS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单次和重复电针刺激―内关穴‖或―足三里‖均可以提高交感神经兴奋性的敏感性、增强心脏泵血功能、影响血流动力学,从而改善大脑中动脉脑血流量;同时电针可以增加脑对缺血的耐受,延长平均耐受时间,提高人体对+Gz的耐受,最终有效地预防G-LOC的发生。

于丽,詹长录[10](2007)在《持续加速度生理研究透视——1997~2006年美国航空航天医学会学术年会相关论文摘要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综述近10年持续性加速度生理研究进展,探讨今后工作的发展方向。资料来源与选择 1997~2006年美国航空航天医学会(AsMA)学术年会所发表的该领域的研究论文摘要。资料引用复习在 ASMA 学术年会近10年所发表的该领域的291篇论文摘要,重点引用188篇摘要。资料综合统计分析了近10年 ASMA 学术年会所发表的与持续性加速度生理研究相关论文摘要数、涉及的重点内容及其来源国或有关地区情况,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结论国外有关持续性加速度生理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随时跟踪、全面了解国外发展动态,对更好地完成相关科研任务,提高科研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飞行中推拉效应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飞行中推拉效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航空兵部队飞行员系统开展抗荷能力训练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航空兵部队飞行员抗荷能力训练存在的问题
    1.1 抗荷理论知识普及不够
    1.2 体能训练欠科学系统
    1.3 抗荷动作训练欠规范
2 对策建议
    2.1 开展航空卫生教育,树立科学训练理念
        2.1.1 正确对待G-LOC 的发生
        2.1.2 了解G-LOC 的发生机制
        2.1.3 树立科学的抗荷训练理念
    2.2 结合飞行部队实际,合理制定训练方案
        2.2.1 人员编组
        2.2.2 训练项目及安排
        2.2.3 抗荷动作训练
        2.2.4 相关要求
    2.3 创新体医融合,提高训练效果
        2.3.1 指导飞行员做好运动后恢复
        2.3.2 利用中医理疗方法防治训练伤
        2.3.3 提供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

(2)无人机机载XRF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常见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方法研究现状
        1.2.2 XRF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检测中的研究现状
        1.2.3 无人机在土壤监测中的应用现状
    1.3 本文主要工作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工作
        1.3.2 技术路线
    1.4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研究的关键理论与技术
    2.1 数据采集与处理的理论基础
        2.1.1 便携式XRF分析仪的工作原理
        2.1.2 最小二乘法数据拟合
    2.2 基于DJI OSDK的无人机飞行控制基础
        2.2.1 姿态角的定义及其解算
        2.2.2 DJI Onboard SDK
    2.3 嵌入式技术
        2.3.1 嵌入式系统结构
        2.3.2 UART通信协议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系统硬件平台设计与实现
    3.1 系统硬件平台总体设计
        3.1.1 系统硬件平台设计原则
        3.1.2 系统硬件平台整体结构
    3.2 系统中心硬件设计与实现
        3.2.1 嵌入式开发板需求分析
        3.2.2 树莓派4B简介
        3.2.3 开发板的供电与通讯
    3.3 飞行平台硬件设计与实现
        3.3.1 无人机需求分析
        3.3.2 DJI M600 Pro简介
        3.3.3 定高模块设计与实现
        3.3.4 触地监测模块设计与实现
    3.4 数据采集器硬件设计与实现
        3.4.1 便携式XRF分析仪需求分析
        3.4.2 XRF分析仪选型对比实验
        3.4.3 连接挂载装置设计与实现
        3.4.4 数据采集驱动装置设计与实现
    3.5 系统硬件平台集成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系统软件平台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软件平台整体设计
        4.1.1 系统软件平台需求分析
        4.1.2 系统软件平台总体流程
    4.2 无人机飞行自动控制算法
        4.2.1 航线规划与任务队列构建
        4.2.2 无人机平面飞行控制
        4.2.3 无人机上升下降控制
    4.3 传感器数据读取与分析程序
        4.3.1 定高模块
        4.3.2 触地监测模块
    4.4 数据采集与处理算法
        4.4.1 数据采集驱动装置控制
        4.4.2 基于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的数据反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5.1 系统平台及运行环境配置
    5.2 无人机飞行自动控制模拟实验
        5.2.1 航线规划与作业任务队列构建
        5.2.2 无人机飞行自动控制
    5.3 传感器数据读取
        5.3.1 定高模块
        5.3.2 触地监测模块
    5.4 数据采集与处理实验
        5.4.1 数据采集驱动装置
        5.4.2 数据反演
    5.5 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实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4)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及粗提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相关研究
        1.1.1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传入及在国内的分布
        1.1.3 悬铃木方翅网蝽的非寄主及寄主研究
    1.2 植物挥发物与植食性昆虫的相互作用
        1.2.1 植物挥发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1.2.2 受虫害诱导的植物挥发物的变化
    1.3 植物非挥发物与植食性昆虫的相互作用
        1.3.1 植物非挥发物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1.3.2 植食性昆虫对植物非挥发物产生的影响
    1.4 调控害虫行为的“推-拉”系统
        1.4.1 昆虫生态学中“推-拉”系统的原理
        1.4.2 昆虫生态学中“推-拉”模型的应用及前景
    1.5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昆虫
        2.1.2 供试植物材料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27 种植物挥发物的单味源嗅觉选择
        2.2.2 7种挥发物有引诱作用的非寄主植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影响
        2.2.3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6 种有忌避作用的非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学习行为
        2.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27 种植物挥发物的单味源嗅觉选择
    3.2 7种挥发物有引诱作用的非寄主植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影响
        3.2.1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双味源嗅觉选择
        3.2.2 非寄主植物叶片粗提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存活的影响
        3.2.3 非寄主植物叶片粗提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忌避作用
    3.3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6种有忌避作用的非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学习行为
        3.3.1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非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的学习行为测定
        3.3.2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非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的学习记忆
4 讨论
    4.1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27 种植物挥发物的单味源嗅觉选择
    4.2 7种挥发物有引诱作用的非寄主植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影响
        4.2.1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双味源嗅觉选择
        4.2.2 非寄主植物叶片粗提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存活的影响
        4.2.3 非寄主植物叶片粗提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忌避作用
    4.3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6种有忌避作用的非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学习行为
        4.3.1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非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的学习行为测定
        4.3.2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非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的学习记忆
5.结论
    5.1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27 种植物挥发物的单味源嗅觉选择
    5.2 7种挥发物有引诱作用的非寄主植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影响
        5.2.1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双味源嗅觉选择
        5.2.2 非寄主植物叶片粗提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存活的影响
        5.2.3 非寄主植物叶片粗提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忌避作用
    5.3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6种有忌避作用的非寄主植物挥发物的学习行为
        5.3.1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非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的学习行为测定
        5.3.2 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对非寄主植物叶片挥发物的学习记忆
参考文献
致谢

(6)高性能战机加速度致脑缺血预警与防护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Gz对机体的主要影响
2 G-LOC在现代高性能战机中的发生情况
3 高G影响的防护和针对性训练措施
    3.1 强化离心机训练:
    3.2 改进抗荷装备:
    3.3 重视抗荷动作训练:
    3.4 缺乏“推拉效应”的模拟装备和针对性训练:
    3.5 开发G-LOC监测与自动恢复系统:

(7)水稻主要害虫生态调控系统的构建及功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中国水稻主要害虫研究现状和防治对策的演变
    1.2 水稻害虫生态调控对策及其主要措施
        1.2.1 “推”策略的主要措施
        1.2.1.1 烟草的生态功能
        1.2.1.2 紫苏的生态功能
        1.2.2 “拉”策略的主要措施
        1.2.2.1 香根草的生态功能
        1.2.2.2 诱虫灯的生态功能
        1.2.2.3 性诱剂的生态功能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烟草和紫苏在生态调控系统中的功能评价
        2.2.1.1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选择反应的测定
        2.2.1.2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稻田试验小区和对照区上的数量对比
        2.2.2 香根草在生态调控系统中的功能评价
        2.2.2.1 捕食性天敌在稻田试验区的种类和数量
        2.2.2.2 拟水狼蛛选择反应的测定
        2.2.2.3 蜘蛛在香根草植株上的发生情况
        2.2.3 诱虫灯和性诱剂在生态调控系统中的功能评价
        2.2.3.1 诱虫灯和性诱剂诱捕的害虫种类和数量
        2.2.4 “推-拉”策略稻田试验区害虫综合防治的整体评价
        2.2.4.1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推-拉”策略稻田试验区和对照区上的数量对比
        2.2.4.2 蜘蛛在“推-拉”策略稻田试验区和对照区上的数量对比
        2.2.4.3 水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在“推-拉”策略稻田试验区和对照区上的数量对比
    2.3 数据统计和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烟草和紫苏在水稻生态调控系统中的功能评价
        3.1.1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选择反应的测定
        3.1.2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烟草和紫苏试验小区和对照区上的数量对比
    3.2 香根草在水稻生态调控系统中的功能评价
        3.2.1 捕食性天敌在稻田试验区的种类和数量
        3.2.2 拟水狼蛛选择反应的测定
        3.2.3 蜘蛛在香根草植株上的发生情况
    3.3 诱虫灯和性诱剂在水稻生态调控系统中的功能评价
        3.3.1 诱虫灯和性诱剂诱捕的害虫种类和数量
    3.4 “推-拉”策略稻田试验区害虫综合防治的整体评价
        3.4.1 白背飞虱和褐飞虱在“推-拉”策略稻田试验区和对照区上的数量对比
        3.4.2 蜘蛛在“推-拉”策略稻田试验区和对照区上的数量对比
        3.4.3 水稻螟虫、稻纵卷叶螟在“推-拉”策略稻田试验区和对照区上的数量对比
4 讨论
    4.1 “推-拉”策略在害虫防治中的重要意义
    4.2 本试验研究总结及存在问题
    4.3 完善害虫生态调控系统的其他措施
    4.4 国内外对害虫生态调控的相关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严寒地区外窗物理性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建筑外窗基本理论的现状
        1.2.2 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的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基本概念解析
    2.1 严寒地区的气候特征
        2.1.1 我国的气候特征
        2.1.2 严寒地区的气候特征
    2.2 严寒地区外窗类型
        2.2.1 严寒地区外窗的分类
        2.2.2 严寒地区外窗的设计要求
    2.3 全生命周期评价的综述
        2.3.1 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定义
        2.3.2 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发展
        2.3.3 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研究
        2.3.4 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必要性和意义
        2.3.5 严寒地区外窗全生命周期影响因素划分及有效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严寒地区外窗热工性能分析
    3.1 热舒适性
        3.1.1 热舒适性评价
    3.2 结露现象的分析
        3.2.1 结露现象概述
        3.2.2 结露的主要原因和防止结露的原则
    3.3 严寒地区室内热环境的状况调查分析
        3.3.1 主观问卷调查分析
    3.4 严寒地区外窗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3.4.1 BP神经网络模型
        3.4.2 仿真实验基础数据
        3.4.3 仿真模型建立
        3.4.4 风速场及风压场仿真及分析
        3.4.5 温度场仿真及分析
        3.4.6 开窗开卧室门情况下浓度场仿真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严寒地区外窗通风性能分析
    4.1 室内空气品质
        4.1.1 室内空气品质评价
        4.1.2 室内空气品质与人体健康
    4.2 严寒地区外窗风压值性能计算
        4.2.1 抗风压性能计算的原则
        4.2.2 抗风压性能计算的内容
        4.2.3 哈尔滨地区风压值计算
    4.3 外窗抗风压性能的ANSYS仿真
        4.3.1 BP神经网络模型
        4.3.2 不同材质的单扇平开窗的ANSYS仿真
        4.3.3 不同材质的上下推拉窗的ANSYS仿真
        4.3.4 不同材质的双扇平开窗的ANSYS仿真
        4.3.5 不同材质的左右推拉窗的ANSYS仿真
        4.3.6 仿真结果分析
    4.4 严寒地区窗式通风器的状况
        4.4.1 窗式通风器的需求
        4.4.2 窗式通风器的分析
    4.5 严寒地区窗式通风器设计
        4.5.1 初步构思
        4.5.2 窗式通风器的细化设计
        4.5.3 窗式通风器的安装
        4.5.4 通风效果的仿真
        4.5.5 窗式通风器样机制作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严寒地区外窗防噪性能分析
    5.1 室内声环境
        5.1.1 声环境的基本概念
        5.1.2 噪声控制的方法
    5.2 严寒地区室内声环境主观问卷分析
        5.2.1 主观问卷的内容
        5.2.2 主观问卷调查数据的分析
    5.3 统计能量分析概述
        5.3.1 统计能量分析概况
        5.3.2 统计能量分析的基本理论
        5.3.3 SEA预测噪声
    5.4 严寒地区外窗统计能量分析模型
        5.4.1 统计能量理论模型
        5.4.2 Auto SEA模型建立
        5.4.3 设置子系统加载参数
    5.5 严寒地区外窗噪声仿真分析
        5.5.1 铝合金外窗噪声仿真分析
        5.5.2 钢窗噪声仿真分析
    5.6 严寒地区外窗噪声控制设计
        5.6.1 选择合适的窗体密封材料
        5.6.2 增加外窗玻璃厚度
        5.6.3 外窗玻璃添加玻璃纤维
        5.6.4 施加阻尼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全生命周期优化模型构建
    6.1 严寒地区外窗全生命周期系统分析
        6.1.1 外窗全生命周期模型目的的确定
        6.1.2 外窗全生命周期模型范围的确定
    6.2 严寒地区外窗的清单分析
        6.2.1 PVC外窗清单分析
        6.2.2 木窗清单分析
        6.2.3 钢窗清单分析
        6.2.4 铝合金外窗清单分析
    6.3 严寒地区外窗全生命周期影响评价
        6.3.1 不同材质外窗在全生命周期中总的释放量
        6.3.2 不同材质外窗对全球变暖的潜在影响
        6.3.3 不同材质外窗对酸化的潜在影响
        6.3.4 不同材质外窗对富营养化的潜在影响
    6.4 严寒地区外窗全生命周期优化模型设计
        6.4.1 基于通风性能的外窗优化构想
        6.4.2 基于热工性能的外窗优化构想
        6.4.3 基于防噪性能的外窗优化构想
        6.4.4 基于全生命周期评价的外窗构想
        6.4.5 全生命周期评价的物理性能优化模型
    6.5 严寒地区外窗物理性能优化模型的验证与评价
        6.5.1 严寒地区外窗物理性能优化模型的验证
        6.5.2 严寒地区外窗物理性能优化模型的评价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严寒地区外窗调查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电针对+Gz所致人体意识丧失防护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第一部分 电针刺激对正常人体模拟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1 材料
        1.1 被试者的筛选
        1.2 实验设备
        1.3 试验步骤
        1.4 参数测量
    2 方法
        2.1 提前30min 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2.2 模拟G-LOC 发生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2.3 提前5d 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志愿者一般资料
        4.2 提前30min 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4.3 模拟G-LOC 发生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4.4 提前5d 给予电针刺激对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5 讨论
第二部分 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发生G-LOC 预防作用的研究
    1 材料
        1.1 被试者的筛选
        1.2 实验设备
        1.3 实验步骤
        1.4 参数测量
    2 方法
        2.1 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Gz 暴露防护作用的研究
        2.2 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推拉动作防护作用的研究
    3 统计学处理
    4 结果
        4.1 训练员一般资料
        4.2 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Gz 暴露防护作用的研究
        4.3 电针刺激对高性能载人离心机推拉动作防护作用的研究
    5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四、飞行中推拉效应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航空兵部队飞行员系统开展抗荷能力训练探讨[J]. 王震,李晓春,张建业,闫昭君,刘婧源,徐鹏飞,刘宇航. 人民军医, 2021(11)
  • [2]无人机机载XRF土壤重金属污染快速检测系统研究[D]. 杨浩.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3]游乐设施乘员加速度耐受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 肖原,沈功田,胡斌,陈涛,刘书娟. 机械工程学报, 2019(24)
  • [4]非寄主植物挥发物及粗提物对悬铃木方翅网蝽成虫的影响[D]. 庄敏.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5]持续加速度生理研究进展[J]. 于丽,钟方虎,韩学平,詹长录.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8(Z1)
  • [6]高性能战机加速度致脑缺血预警与防护研究进展[J]. 赵波,吕云利,孙喜庆.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 2017(06)
  • [7]水稻主要害虫生态调控系统的构建及功能评价[D]. 陈杰华.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严寒地区外窗物理性能优化研究[D]. 张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3(03)
  • [9]电针对+Gz所致人体意识丧失防护作用的研究[D]. 孙静. 第四军医大学, 2011(03)
  • [10]持续加速度生理研究透视——1997~2006年美国航空航天医学会学术年会相关论文摘要综述[J]. 于丽,詹长录. 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07(04)

标签:;  ;  ;  ;  

飞行中推拉效应的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