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集聚扩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区域一体化,制造业集聚,制造业扩散,粤桂比较
集聚扩散论文文献综述
陈喜强,郑为法[1](2019)在《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广西制造业空间集聚和扩散研究——基于粤桂比较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运用产业空间集聚和扩散的分析方法探讨了粤桂两省区制造业空间集聚和扩散的变化特征。从分工指数来看,粤桂两省区之间的制造业分工水平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从制造业集中率指数来看,粤桂两省区之间的制造业差距在向逐步缩小的方向发展;从制造业空间集中度(SP)指数来看,粤桂制造业集聚或扩散的方向不一致。研究结果对新时期探索广西调整和优化制造业结构提供新的认识视域。(本文来源于《区域金融研究》期刊2019年08期)
邬雪,张红[2](2019)在《高铁对旅游产业集聚和扩散的影响——以京津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产业集聚和扩散理论,使用双重差分法对我国京津冀地区1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定量分析了高铁对旅游产业集聚和扩散的影响以及高铁效应的年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高铁开通能够降低京津冀的旅游产业集聚程度,促进旅游产业扩散,且这种高铁效应呈现逐年增强的变化趋势;高铁开通一段时间后,中心地区与外围地区的旅游产业向边缘地区扩散,促进边缘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本文来源于《资源开发与市场》期刊2019年07期)
刘勇,杜俊良[3](2019)在《区域创意产业集聚效应和扩散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创意产业成熟期存在的"产业集聚与扩散作用无法发挥,产业发展速度与规模偏低"问题,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提出了创意产业区域集聚叁阶段假说,分析区域创意产业集聚的形成路径和演化机理,探究知识链、资金链、产业链的叁链融合问题,及其与创意产业集聚的共生问题。然后,研究创意产业创意扩散路径、扩散模式等问题,提出了影响区域创意产业扩散效应的四大阻力,并给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涂平,赵唯为,梁娟珠[4](2019)在《集聚扩散视角下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时空转移及其影响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福建省市、县(区)为研究区域,在脱钩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区位熵和脱钩指数构建产业集聚扩散判定条件,对2005-2015年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时空转移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0年产业集聚地区分布较为均匀,产业扩散地沿海呈阶梯状分布,2010-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沿福厦铁路、鹰厦铁路扩散,内陆地区产业集聚高于东部沿海;2005-2015年福建省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出现象明显,内陆非鹰厦铁路沿线地区适合承接产业转移且空间分布较为均匀;高新技术产业要素投入、政府政策、产业结构、人力资本等对产业转移存在显着影响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余东华,信婧[5](2018)在《信息技术扩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一文中研究指出信息技术的扩散和应用能够便利地区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沟通,突破资源配置的地域隔阂和刚性约束,增强知识和技术溢出效应,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服务型制造业发展,进而提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本文基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分析信息技术扩散推动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制,构建测度信息技术融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衡量指标,利用DEA方法测度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情况,并采用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级区域的面板数据对信息技术扩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信息技术扩散能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融入程度越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就越高,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加快推进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网络互联互通,普及计算机知识,提升信息技术的普及和应用程度,能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进而提高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本文来源于《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8年12期)
代明,郑闽,王颖贤[6](2018)在《基于集聚-创新-扩散(AID)模型的知识城市发展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集散效应是城市的主体核心功能,其演变过程则是城市形态转换的主要表征。通过构建知识集聚-创新-扩散(AID)的数理模型,阐释知识集散过程中知识集聚、知识创新及知识扩散间的影响机理,并用以对我国东中西部和港澳台地区样本城市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丰富发展中的城市和知识经济理论体系。研究结果表明:知识集散催生出"知识城市"形态。知识集散效应是知识城市的核心功能:知识的集聚(A)、创新(I)与扩散(D)呈现为一个正向互动循环累积的过程,知识城市主要担当这一过程的集聚点、创新枢纽与扩散源的角色,持续发挥着知识集散的功能和效应。(本文来源于《科技管理研究》期刊2018年21期)
曾鹏,李洪涛[7](2018)在《城市集聚—扩散效应:空间信息场迭加模型下的中国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要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的机制体制,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提高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效率。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统筹使用各类编制资源,形成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构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主体功能区配套政策。集聚—扩散效应是各类要素在空间中流动的重要动力来源,促使空间的重构和地区及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向更高层次变迁。研究梳理建立出城市集聚—扩散作用机理及演化规律的理论框架,基于理论框架联系物理场的概念,提出创新性的构建城市集聚—扩散效应:空间信息场迭加模型。研究对空间信息场迭加模型进行MATLAB软件程序开发,计算得到集聚—扩散效应下城市边界及承载力范围,实现对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的系统性评估。研究发现就全国整体水平而言,各城市集聚—扩散效应发展水平差异性较大,城市边界及承载力与其综合实力正向相关。东部地区城市集聚—扩散效应发展良好,城市边界及承载力适中。中部地区城市之间存在空间挤压,城市承载力过高,城市扩散能力受限。西部地区城市集聚—扩散效应发展水平较弱,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效率较低阻碍了其集聚—扩散效应发展。最后,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海派经济学》期刊2018年03期)
杨烁,于涛方[8](2018)在《特大城市功能格局和集聚扩散研究:以北京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功能格局(或者说就业区位)与集聚扩散一直是特大城市产业疏解的研究重点。文章基于大城市就业区位和功能集聚的一般规律,以及日本首都圈疏解的案例经验,利用北京市全国第二、第叁次经济普查数据,研究了2008~2013年北京的就业区位和产业集聚扩散趋势。研究表明,特大城市周边的近郊区经历了较大幅度的产业结构变动,且不同产业体现出各异的集聚扩散规律: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不均衡性增强、生活性服务业的空间均质化、公共服务业的地区差异增大。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未来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发展进行预判,指出中心城区周边地区未来可能出现的人口及设施压力。(本文来源于《规划师》期刊2018年09期)
苏华,刘芳[9](2018)在《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水平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市群作为新的经济增长极,集聚与扩散是其成长发育必经的两个阶段,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测度指标。利用熵测度指数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群从"十一五"时期到"十叁五"开局之时的变化趋势,横向比较了各城市群的集聚扩散水平。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城市群的熵测度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说明西北地区城市群尚处于集聚阶段,扩散效应并不显着,这与西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密不可分;各城市群单位面积GDP集聚扩散水平显着高于以城市为单位的集聚扩散水平,跨区域扩散效应越来越显着,说明经济的发展逐渐打破行政区划限制,逐步实现全方位开放,这与近年来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等息息相关。(本文来源于《开发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薛琰如,张海亮,邹平[10](2018)在《中国对外投资模仿性、集聚性与区域性投资的过度:基于信息扩散视角的演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信息扩散的角度来考察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决策过程,能进一步解释投资者区域选择演化路径和关键影响因素。本文将对外投资面临的信息分为主观和客观信息,以生态学演化角度将投资决策过程看做不同信息竞争的过程。在Lotka-Volterra模型基础上构建对外投资区域选择模型,刻画主观信息影响下投资区域选择模仿对海外投资量及区域分布的影响,并进行仿真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区域选择平衡量与信息替代系数(信息竞争力)密切相关,且与区域投资容纳量正相关;而到达平衡状态的时间与信息自然扩散率相关。同时,研究发现主观信息下模仿行为的存在,对投资区域分布结构产生影响,会造成某一区域的投资集聚,并引发更多投资,促使投资总规模超出区域投资容纳量,加剧中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本文来源于《管理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集聚扩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产业集聚和扩散理论,使用双重差分法对我国京津冀地区1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16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处理,定量分析了高铁对旅游产业集聚和扩散的影响以及高铁效应的年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高铁开通能够降低京津冀的旅游产业集聚程度,促进旅游产业扩散,且这种高铁效应呈现逐年增强的变化趋势;高铁开通一段时间后,中心地区与外围地区的旅游产业向边缘地区扩散,促进边缘地区旅游产业集聚。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集聚扩散论文参考文献
[1].陈喜强,郑为法.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广西制造业空间集聚和扩散研究——基于粤桂比较的视角[J].区域金融研究.2019
[2].邬雪,张红.高铁对旅游产业集聚和扩散的影响——以京津冀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9
[3].刘勇,杜俊良.区域创意产业集聚效应和扩散机制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9
[4].涂平,赵唯为,梁娟珠.集聚扩散视角下福建省高新技术产业时空转移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5].余东华,信婧.信息技术扩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
[6].代明,郑闽,王颖贤.基于集聚-创新-扩散(AID)模型的知识城市发展之路[J].科技管理研究.2018
[7].曾鹏,李洪涛.城市集聚—扩散效应:空间信息场迭加模型下的中国城市空间资源配置研究[J].海派经济学.2018
[8].杨烁,于涛方.特大城市功能格局和集聚扩散研究:以北京为例[J].规划师.2018
[9].苏华,刘芳.中国西北地区城市群空间集聚与扩散水平分析[J].开发研究.2018
[10].薛琰如,张海亮,邹平.中国对外投资模仿性、集聚性与区域性投资的过度:基于信息扩散视角的演化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