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电穿孔论文-耿杨烨,潘任豪,王颖瀛,吴成均,初慧杰

细胞电穿孔论文-耿杨烨,潘任豪,王颖瀛,吴成均,初慧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细胞电穿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流控,细胞转染,电穿孔,转染效率

细胞电穿孔论文文献综述

耿杨烨,潘任豪,王颖瀛,吴成均,初慧杰[1](2019)在《用于流式细胞电穿孔的微流控芯片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转染在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临床医疗等领域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我们提出一种集成微电极的微流控电穿孔芯片,可实现有效的单细胞电转染。通过微纳制造工艺在玻璃衬底上加工叁组叉指微电极和一组平行微电极,利用软光刻工艺制备PDMS微流体通道层,经表面改性后,将两者键合,形成微流控电穿孔芯片。实验中采用HeLa细胞进行电穿孔操作,在15V_(pp)(电压峰峰值),300 kHz交流电压下,有效导入荧光染料的活细胞占总数的48.72%,成功实现了单细胞电穿孔。(本文来源于《电子器件》期刊2019年03期)

张玉,张琳,刘欣,郭飞[2](2018)在《纳秒脉冲作用下球形细胞电穿孔过程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电穿孔过程中各参数的精确计算是制定电穿孔(EP)治疗计划的关键所在。基于球形细胞五层介电模型,引入介电参数阶跃模型和Smoluchowski电穿孔方程来表征细胞膜的电穿孔效应,定量计算了100ns、45k V/cm纳秒脉冲作用下细胞电穿孔过程中各参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与单独Smoluchowski电穿孔方程仿真结果相比,引入细胞膜介电常数阶跃模型后,阳极处介电常数在35~120ns跃变为初始值的2倍,使得阳极处电导率变化滞后10 ns,跨膜电位(TMP)变化滞后30 ns;50 ns时阳极附近微孔密度由1012 m-2下降为109 m-2;电穿孔过程中,细胞膜微孔密度在距离阳极4~10μm区域始终维持在初始值,细胞膜跨膜电位在4~5μm出现小于电穿孔阈值的极小值。因此,考虑细胞膜介电常数的影响后,细胞电穿孔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时间上出现延迟,且细胞膜上发生电穿孔的区域明显缩小。(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8年10期)

姚陈果,刘红梅,赵亚军,米彦,吕彦鹏[3](2016)在《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球形单细胞及不规则真实细胞电穿孔动态过程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深入研究脉冲电场对细胞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推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基于有限元仿真软件建立了考虑胞内细胞器的单细胞五层介电模型,从2维和3维的角度研究分析了脉冲电场诱导细胞发生电穿孔的动态过程。同时,鉴于理论球形细胞与真实细胞结构的差异,建立不规则细胞介电模型,讨论分析脉冲电场作用于理论球形细胞与真实细胞电穿孔效应的差异。仿真结果表明:在1.5 k V/cm、10μs脉冲电场作用下,细胞膜上跨膜电位升高达到穿孔跨膜电位阈值(1 V)后发生穿孔,孔密度急增(达到1016数量级),电导率随着时间快速增加,从而进一步改变跨膜电位的分布,穿孔区域由正对电极的点逐渐往四周扩展,最终穿孔区域达到整个表面积的71.4%。而不规则细胞下的跨膜电位、电导率等分布较复杂,不再具有对称分布性,对于畸形度较大的细胞则必须考虑其形状的影响。仿真结果合理解释了脉冲作用下单细胞电穿孔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分析复杂细胞系统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推进了脉冲电场的临床应用。(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6年08期)

鲁世绒[4](2016)在《树突状细胞电穿孔法转染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将带有EGFP的质粒电转入树突状细胞,探讨不同电转条件对树突状细胞的电转率和存活率影响。方法分离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加入刺激因子将其诱导为成熟DC,设置不同电转参数将质粒转入树突状细胞,荧光显微镜检测转染效率及细胞存活率。结果电转48小时后,镜下观察在电转条件为300V,20ms时,细胞存活率及表达率最高,结论选择适当的电转参数及细胞浓度,可明显提高转染效率同时降低细胞死亡率。(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世界》期刊2016年04期)

张高丽,隋娟,刘喜红,李平法[5](2015)在《Jurkat T细胞电穿孔转染条件的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优化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Jurkat T细胞)的电转染条件。方法通过选择不同的电压、质粒浓度、细胞状态等转染参数,采用不同条件组合后用电穿孔法将质粒转入Jurkat T细胞。通过锥虫蓝拒染实验和荧光显微镜分析转染效率。结果 Jurkat T细胞在电压150 V条件下转染效率达到(62.10±2.13)%;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胞转染效率较高;质粒浓度低于0.5 g·L-1时影响转染效率;短时期内温度对转染效率的影响不大。结论本实验通过选择优化Jurkat T细胞的转染参数、控制影响因素,可有效提高Jurkat T细胞电转染效率。(本文来源于《新乡医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8期)

谈亚芳[6](2012)在《高强电磁脉冲源及肿瘤细胞电穿孔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讨论了叁个方面的研究内容:为研究不同波形参数的电脉冲对肿瘤细胞的电穿孔效应,设计并研制了脉宽从ps-ns、偏压从100-101kV的高压脉冲源;为进一步探索电磁脉冲的电穿孔效应,设计了辐射瞬态电磁脉冲的超宽带聚焦天线;采用细胞均匀分层介质模型及其等效电路,结合已有实验文献的相关数据,定量分析了肿瘤细胞发生外膜、内膜电穿孔效应的波形参数条件,并对应开展了相关医学验证性实验。采用IGBT模块,设计并研制了脉宽300-800ns、电压0-5kV连续可调、重频1-400Hz连续可调、输出脉冲为高斯波形的电脉冲源,主要用于肿瘤细胞外膜穿孔等医学实验研究;采用MOSFET开关管,设计并研制了20ns高斯上升沿、40-200ns指数下降沿、分档可调(半峰值脉宽50-250ns分档可调)、幅值0-1kV连续可调、重复频率0-5kHz连续可调的纳秒脉冲源;采用基于Blumlein形成线的光控光电导开关(Photoconductive Semiconductor Switches, PCSS),设计并研制了脉宽1-5ns可调、电压1-10kV连续可调、重频1-1kHz连续可调的高压脉冲源;采用雪崩叁极管,设计并研制了基于Marx电路的高压脉冲源,输出电脉冲宽度0.2-10ns可调、输出电压1.2kV、重频1-10kHz可调。通过上述研制的四种不同脉冲源,实现了脉冲宽度从亚纳秒到微秒量级、偏压从1-10kV的各种瞬态电脉冲输出。在电磁脉冲的电穿孔效应的研究方面,主要开展了基于电磁波束聚焦的电磁信号源设计工作。包括采用椭球反射面的蝶形天线及天线阵的电磁脉冲信号源设计以及用龙伯透镜聚焦抛物面天线电磁波束的电磁脉冲信号源设计。将肿瘤细胞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膜、染色质分别看作不同电参数(r,)的均匀分层介质,各细胞组分在瞬态电脉冲作用下被看作为由不同电阻、电容构成的等效电路;依据电路理论,可定量分析不同电脉冲参数下电路元器件的端压,结合文献报道细胞膜、细胞核膜发生电穿孔的电压条件,得到细胞膜、细胞核膜发生电穿孔的电脉冲波形参数阈值条件。考虑到悬浮组织液中瞬态电场分布对细胞电穿孔效应的影响,采用CST电磁仿真软件,对不同形状、容量、针状电极尺寸及相对位置等不同实验条件情形开展了系统的仿真计算,为优化实验方案提供参考数据;利用所研制的瞬态脉冲信号源,开展了电脉冲诱导HeLa细胞坏死、凋亡的相关医学实验研究;并定量分析了脉宽与细胞凋亡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2-04-25)

刘群[7](2012)在《细胞电穿孔仪的研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融合技术广泛的应用于遗传学、细胞学、病毒学、免疫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工作之中,并日益成为生物医药研发工作中的一种重要技术手段。在目前的多种融合技术中,电穿孔融合技术是最具有市场应用前景的一种。本论文根据以往细胞电融合实验的经验,和生物物理学理论上的支持,结合最新电子技术的发展,制定了仪器整体的设计方案。在仪器的设计中,通过对以单片机为核心与以可编程逻辑器件(FPGA)为核心的脉冲控制单元进行设计、测试和比较,确立了以FPGA为核心的脉冲控制单元的设计方案,其中对FPGA的设计过程中加入了以Nios Ⅱ软核为核心的SOPC系统的设计。同时对以光电耦合器和铁氧体变压器为主的电气隔离设备与POWER MOSFET的驱动设备进行设计、测试和比较,确立了以光电耦合器为电气隔离设备的POWER MOSFET的驱动设计为仪器的脉冲信号传输和放大的电路。由于仪器涉及到高压部分,为了仪器操作者的安全,在仪器中加入了安全模块的设计。同时为了仪器的正常运转,还增加了电源模块的设计。最后经过测试和验证,仪器可实现脉宽在1到300μS的脉冲精确输出,误差范围控制在0.15μS范围,并可实现312V高压脉冲的输出,满足仪器最初的设计要求,并符合生物物理理论上的要求。(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12-04-01)

薛萍,孙倩[8](2012)在《细胞电穿孔联合艾迪注射液对小鼠宫颈癌U14作用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细胞电穿孔联合艾迪注射液对小鼠宫颈癌U14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取雌性昆明小鼠58只,建立U14宫颈癌皮下移植瘤模型,然后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艾迪注射液治疗组(Ai组)、电穿孔处理组(E组)、电穿孔+艾迪注射液低剂量治疗组(EAL组)、电穿孔+艾迪注射液高剂量治疗组(EAH组)。比较治疗后各组荷瘤鼠体质量和肿瘤的质量,计算各组抑瘤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组织的病理变化,用TUENL细胞凋亡试剂盒检测各组肿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Ai组、E组、EAL组和EAH组平均瘤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能显着抑制肿瘤生长。EAH组的平均瘤质量显着低于E组和Ai组。Ai组、E组、EAL组和EAH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6.8%,25.6%,51.9%和59.4%。结论电穿孔联合艾迪注射液对U14移植肿瘤起到很大的杀伤和抑制生长的作用。(本文来源于《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2年05期)

樊占威,王晗,王柏春,刘宏宇[9](2010)在《悬浮细胞电穿孔转染参数的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以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Survivin为目的基因,对采用电穿孔转染悬浮培养的小鼠原代淋巴细胞的各种参数进行选择,以提高转染效率。方法通过选择不同的电压、温度、细胞状态等转染参数,采用不同参数组合将化学合成靶向Survivin的siRNA导入悬浮培养的小鼠原代淋巴细胞,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计数,台盼兰拒染试验来评估siRNA的转染率和细胞存活率。结果小鼠原代淋巴细胞在350 V,40μs条件下,可获得最大转染率,约为31%;良好的细胞状态以及低温条件等参数均可获得更好的转染效果。结论电穿孔转染法是一种高效的基因转染方法 ,通过选择经优化的针对悬浮细胞的转染参数,可以获得较高的转染率。(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医学》期刊2010年12期)

唐小丽,彭芝兰,张宏,何蓉,张羽[10](2010)在《细胞电穿孔联合低浓度顺铂作用卵巢癌SKOV_3细胞体外生长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细胞电穿孔联合低浓度顺铂对卵巢癌SKOV3细胞株体外生长作用的影响。方法选用电场600V/cm,脉冲个数5个,电容11μF作用于SKOV3细胞株。根据作用不同分为电穿孔+药物(E+M)组;电穿孔(E)组,药物(M)组和空白(C)组。每3d一次观察处理后的生长细胞共24d。描绘细胞生长曲线,观察各组细胞生长变化。结果不同方式处理后细胞生长情况表明电穿孔+药物组对SKOV3细胞的体外生长有良好抑制作用,差异显着(P<0.01);单纯电穿孔组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大于单纯药物组,低于电穿孔+药物组;单纯药物组的低浓度顺铂对卵巢癌SKOV3细胞仅有微弱生长抑制。结论以电场600V/cm,脉冲个数5个,电容11μF作为细胞电穿孔参数并同时联合低浓度顺铂作用卵巢癌SKOV3细胞株时,有明显加强非细胞抑制剂量顺铂对体外SKOV3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本文来源于《西南国防医药》期刊2010年11期)

细胞电穿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电穿孔过程中各参数的精确计算是制定电穿孔(EP)治疗计划的关键所在。基于球形细胞五层介电模型,引入介电参数阶跃模型和Smoluchowski电穿孔方程来表征细胞膜的电穿孔效应,定量计算了100ns、45k V/cm纳秒脉冲作用下细胞电穿孔过程中各参量的时空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与单独Smoluchowski电穿孔方程仿真结果相比,引入细胞膜介电常数阶跃模型后,阳极处介电常数在35~120ns跃变为初始值的2倍,使得阳极处电导率变化滞后10 ns,跨膜电位(TMP)变化滞后30 ns;50 ns时阳极附近微孔密度由1012 m-2下降为109 m-2;电穿孔过程中,细胞膜微孔密度在距离阳极4~10μm区域始终维持在初始值,细胞膜跨膜电位在4~5μm出现小于电穿孔阈值的极小值。因此,考虑细胞膜介电常数的影响后,细胞电穿孔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在时间上出现延迟,且细胞膜上发生电穿孔的区域明显缩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细胞电穿孔论文参考文献

[1].耿杨烨,潘任豪,王颖瀛,吴成均,初慧杰.用于流式细胞电穿孔的微流控芯片的研究[J].电子器件.2019

[2].张玉,张琳,刘欣,郭飞.纳秒脉冲作用下球形细胞电穿孔过程仿真[J].高电压技术.2018

[3].姚陈果,刘红梅,赵亚军,米彦,吕彦鹏.基于有限元分析的球形单细胞及不规则真实细胞电穿孔动态过程仿真[J].高电压技术.2016

[4].鲁世绒.树突状细胞电穿孔法转染条件的优化[J].生物技术世界.2016

[5].张高丽,隋娟,刘喜红,李平法.JurkatT细胞电穿孔转染条件的优化[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

[6].谈亚芳.高强电磁脉冲源及肿瘤细胞电穿孔效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

[7].刘群.细胞电穿孔仪的研制[D].扬州大学.2012

[8].薛萍,孙倩.细胞电穿孔联合艾迪注射液对小鼠宫颈癌U14作用的实验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

[9].樊占威,王晗,王柏春,刘宏宇.悬浮细胞电穿孔转染参数的选择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0

[10].唐小丽,彭芝兰,张宏,何蓉,张羽.细胞电穿孔联合低浓度顺铂作用卵巢癌SKOV_3细胞体外生长实验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0

标签:;  ;  ;  ;  

细胞电穿孔论文-耿杨烨,潘任豪,王颖瀛,吴成均,初慧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