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肠癌患者血清sCD_(44v6)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王雯[1](2014)在《CD44V6、PCNA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在大肠癌中,CD44v6以及PCNA主要呈现什么样的状况;2.联系临床病理因素,确定上述表达与其之间的关系,并且分析这些表达能够用来评估预后状况;3.在大肠癌中,对CD44v6以及PCNA之间的相关性进行探讨;4.在大肠癌发展过程中,CD44v6以及PCNA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5.在大肠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CD44v6以及PCNA分别扮演什么样的角色;6.利用CD44v6以及PCNA来判断淋巴转移所具有的现实以及理论价值;【方法】1.本文的主要调查对象来自延安大学附属医院,涉及了85例大肠癌组织标本,这些大肠癌标本的切除时间跨度为2011年到2013年,主要确认方式为病理诊断确认。在实验过程中,首先选择癌组织标本,其次选取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然后确定上述标本中以下两个因素的具体情况,即CD44v6以及PCNA,主要确定方法为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2.具体需要收集以下四个方面的资料:首先,患者的基本信息,包括其年龄、性别等等;其次,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确定为大肠癌的时间、治疗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等等;再次,患者的临床实验室资料,包括CEA等等;最后,病理资料,包括肿瘤的基本信息、患病程度、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等等。资料收集方式为查阅患者的病历。3.在分析过程中,其主要运用的软件为SPSS17.0,在分析CD44v6以及PCNA过程中,关于阳性表达率采用的分析方法为χ2检验,相关性的分析方法为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1.通过研究发现,CD44v6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为80%,在转移灶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为98.1%,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7.6%。χ2检验结果为68.71,P<0.01,换言之,两组之间相关性显着,并且在大肠癌中,CD44v6的表达要更高。2.PCNA在大肠癌中的阳性率为70.2%,在转移灶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为90.2%,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6.1%。χ2检验结果为52.711,P<0.01,换言之,两组之间相关性显着,并且在大肠癌中,PCNA的表达要更高。3.在大肠癌样本中,CD44v6以及PCNA均呈现阳性和均呈现阴性的样本数量分别为52、13;CD44v6呈现阴性,而PCNA呈现阳性的样本数量为9例;CD44v6呈现阳性、PCNA呈现阴性的样本数量为10例,对二者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可以知道,γ=0.351,P<0.01,换言之,二者之间的关系呈现正相关关系。4.在大肠癌样本中,有50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现象,这些样本中,有43例CD44v6呈现阳性,换言之,拥有90%的阳性表达率;另外没有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样本一共有35例,在这些样本中,有14例CD44v6呈现阳性,换言之,拥有60%的阳性表达率。由此可以看出,前者高于后者,通过对其进行χ2检验可以知道,χ2等于10.818,P<0.01,换言之,二者之间的差异性非常明显。5.在大肠癌样本中,有50例出现淋巴结转移现象,这些样本中,有41例PCNA呈现阳性,换言之,拥有82%的阳性表达率;另外没有出现淋巴结转移的大肠癌样本一共有35例,在这些样本中,有11例PCNA呈现阳性,换言之,拥有56%的阳性表达率。由此可以看出,前者高于后者,通过对其进行χ2检验可以知道,χ2等于7.638,P<0.01,换言之,二者之间的差异性非常明显。【结论】1.通过研究可以看出,CD44v6的表达位置主要有两个,即细胞膜以及胞浆,这点类似于与其细胞定位。通过探讨之后可以确定,CD44v6的表达和淋巴结转移之间存在紧密的关系,换言之,通过CD44v6可以判断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状况。2.通过研究我们可以知道,PCNA的强弱主要受到癌淋巴结转移影响。其细胞增殖活性和PCNA阳性呈现正比例关系,而淋巴结转移的核心基础之一即肿瘤细胞拥有异常的活性。为此,我们可以根据PCNA的阳性强弱来判断淋巴结转移状态。3.通过分析之后我们发现,CD44v6表达和PCNA表达之间具有显着的相关性,换言之,当CD44v6的表达发生改变时,拥有较大活性的肿瘤细胞则可以拥有转移表型,通过这一行为可以更加容易地进行转移。
何赢,张军,王书奎,黄文斌,陈兴国,何帮顺,赵有财,王劲松[2](2012)在《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4v6和E-钙黏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检测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4v6(sCD44v6)和可溶性E-钙黏蛋白(sE-cadherin,sE-cad)的表达,探讨这2种可溶性黏附分子表达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以及这2种可溶性黏附分子在血清中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集65例食管鳞癌患者、32例糜烂性食管炎患者和35例正常食管者的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sCD44v6、sE-cad的表达,并与其临床病理资料对照。结果:血清sCD44v6在食管鳞癌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及糜烂性食管炎组(P<0.05),正常食管组与糜烂性食管炎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566);血清sCD44v6水平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无关。血清sE-cad水平在食管鳞癌组明显高于正常食管组及糜烂性食管炎组(P<0.05),正常食管组与糜烂性食管炎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708);血清sE-cad水平与食管鳞癌临床病理特征无关。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sCD44v6和sE-cad水平无显着相关性(r=-0.057,P=0.651)。结论:血清sCD44v6及sE-cad水平测定有望成为筛查食管鳞癌的血清学指标。
程勇,王子卫,熊兵红,胡祥[3](2009)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血中CD44、ICAM-1和VCAM-1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CD44、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与结直肠癌病理分化及肿瘤进展的关系,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细胞黏附分子的影响进而推论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20例健康成人及55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术后血清中可溶性CD44v6(sCD44v6)、可溶性ICAM-1(sICAM-1)和可溶性VCAM-1(sV-CAM-1)的表达水平,并与同期开腹手术病例进行比较,结合术后病检分析CD44、ICAM-1和VCAM-1与结直肠癌病理分化程度及肿瘤进展的关系,比较腹腔镜手术与传统开腹手术对肿瘤黏附因子的影响。结果结直肠癌患者中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病理分化中低分化及其他组中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虽比高中分化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淋巴结转移组和TNM分期Ⅲ期组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均明显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和Ⅰ期+Ⅱ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手术前后比较,sCD44v6、sICAM-1和sVCAM-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无关,但与TNM分期、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有关。提示sCD44v6、sICAM-1和sVCAM-1在结直肠癌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以作为结直肠癌诊断、判断预后、监测病情变化的指标之一。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不促进肿瘤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不增加结直肠癌细胞转移的趋势。
周东辉,马志敏,陈瑜[4](2007)在《CD44v6与可溶性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CD44v16与可溶性CD44v6(s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03例胃癌组织和10例正常胃黏膜标本的CD44v6表达,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期为3-91个月;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86例胃癌、30例胃溃疡患者和30例健康人外周血血清中sCD44v6的浓度,并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随访期为1~91个月。结果(1)CD44v6在正常胃黏膜中不表达,而在胃癌中的表达率为60.2%;CD44v6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TNM分期、脉管是否存在癌栓以及Bomnann分型有关(P<0.05),而与胃癌浸润深度、是否远处转移、分化程度以及患者的生存率无关(P>0.05);9例伴有肝转移的胃癌患者中,有7例CD44v6为强阳性表达。(2)胃癌患者外周血血清中sCD44v6的浓度明显高于胃溃疡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血液中sCD44v6的浓度比术前明显下降(P<0.01),而姑息术后患者的浓度变化却不明显(P>0.05);sCIM4v6的浓度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是否远处转移、脉管是否存在癌栓、Borrmann分型以及分化程度无关;sCD44v6浓度较高组的生存率较sCD44v6浓度较低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1),但经Cox回归分析显示,sCD44v6的浓度与生存期有关(P=0.415),而手术方式却与生存期有关(P=0.000)。(3)胃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与外周血血清中sCD44v6的表达无明显平行关系(P>0.05)。结论CD44v6的表达对评估胃癌生物学行为有参考价值,但是否与预后有关仍需探讨;sCD44v6的表达对胃癌辅助诊断、手术彻底性判定及生物学行为评估有一定的意义;CD44v6与sCD44v6的表达无明显平行关系。
高明[5](2007)在《LN、CD105及CD44v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意义》文中指出背景: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其死因顺序位于常见恶性肿瘤死因的第4~6位,而且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目前,降低大肠癌病死率和死亡率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有效地判断病情发展以及对其预后的评估。肿瘤标记物(Tumor Markers TM )的测定是最为简单且较为灵敏的诊断手段之一,层粘连蛋白(laminin LN)现已成为许多医学工作者研究的对象,其有望成为新的肿瘤标记物。同时,对于血清及组织中LN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正在逐步深入。近几年来,肿瘤血管新生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浸润过程中的作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肿瘤研究中的一大热点。对大肠癌基因水平的研究有利于加深对其发生、发展的认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并对其进行进一步研究。目的:利用放射免疫技术(radioimmunoassay RIA)对75例大肠癌患者血清中LN进行检测,探讨血清LN作为大肠癌标记物的可行性;通过对手术前后大肠癌血清LN含量的比较,观察血清LN含量的变化特点及意义;检测并比较大肠癌组织与正常组织中LN含量,探讨大肠癌组织内LN与血清中LN的相关性;利用免疫组化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 IHC)研究68例大肠癌组织中CD105及CD44v6的表达与意义;通过上述研究,以期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等进行探讨。方法: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对大肠癌血清和组织匀浆中LN进行测定。采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大肠癌组织、正常组织中CD105、CD44v6的表达。结果:(1)大肠癌组血清LN明显高于良性疾病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而良性疾病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血清LN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大肠癌血清LN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生长方式及分化程度均无关;但与大肠癌转移及分期有关:有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组高于无转移组(P<0.05) ,DukesC、D组血清LN含量高于DukesA、B组(P<0.01)。(3)大肠癌根治性手术后血清LN含量明显低于手术前(P<0.05);而大肠良性疾病患者于内镜或手术治疗前后血清LN含量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4)大肠癌组织中LN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5)大肠癌组织与血清中的LN含量呈直线正相关(r =0.978)。(6)大肠癌组织中MVD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1),癌组织MVD值与瘤体大小及生长方式无关(P>0.05),但随肿瘤分化程度、转移程度和肿瘤分期的加深而升高。(7)CD44v6在大肠癌组织及正常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和34%,两者之间差异有显着性(P<0.01);大肠癌组织中CD44v6的阳性表达与瘤体大小、生长方式及分化程度均无关(P>0.05),仅与有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有关(P<0.05)。结论:(1)血清LN有望成为一种大肠癌标记物而用以大肠癌的诊断;血清LN检测对大肠癌与大肠良性疾病间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血清LN的升高为肿瘤源性的;血清LN检测能间接反映癌组织中LN的变化,为研究癌组织中LN的表达提供便利。(3)微血管生成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MVD可以作为评价大肠癌恶性程度和侵袭性的重要指标。(4)CD44v6在大肠癌的发生和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CD44v6与MVD的联合检测将能更全面而准确地评价大肠癌的生物学特性及淋巴结转移状况。(5)MVD、LN及CD44v6可能共同参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
熊兵红[6](2007)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肿瘤细胞血循环转移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目的:检测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CK20mRNA的表达,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术后肿瘤细胞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FQ-PCR方法检测24例行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和31例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外周静脉血的CK20mRNA,并用免疫组化(IHC)SP法测定术后组织标本的CK20和CD44 v6的表达水平。结果:TNM分期Ⅲ期结直肠癌患者外周静脉血的CK20 mRNA阳性表达率显着高于Ⅰ期+Ⅱ期患者(P<0.05)。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CK20手术开始时阳性率为29.16%(7/24),手术结束时阳性率为37.50%(9/24),两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手术前后和开腹组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CK20mRNA阳性表达患者结直肠癌组织中CK20(57.14%)和CD44 v6(71.43%)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CK20mRNA阴性表达患者的CK20(35.29%)和CD44 v6(47.06 %)阳性表达率(P<0.05)。结论:结直肠癌患者外周静脉血CK20mRNA的水平和组织学分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和传统开腹手术一样,并不增加外周静脉血CK20mRNA的阳性率,不增加术后肿瘤血行微转移的危险性。第二部分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血循环中黏附分子的影响目的:探讨腹腔镜术对结直肠癌患者血清sCD44v6、sICAM-1和sVCAM-1各类黏附分子手术前后表达的影响及这些黏附分子水平对肿瘤细胞血行转移的影响,并探讨其在结直肠癌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24例腹腔镜辅助下结直肠癌术患者和31例开腹结直肠癌术患者血清中sCD44v6、sICAM-1和sVCAM-1进行测定,比较两组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后sCD44v6、sICAM-1和sVCAM-1的水平变化。结果: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直肠癌低分化组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与高中分化组无明显差异(P>0.05)。淋巴结转移组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比淋巴结未转移组增加,有显着性意义(P<0.05)。Ⅲ期的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均明显高于Ⅰ期+Ⅱ期(P<0.05)。腹腔镜结直肠癌组中,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在手术前后均无明显差异(P>0.05),和开腹组手术前后比较,也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无关,但与TNM分期、有无区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有关。sCD44v6、sICAM-1和sVCAM-1在结直肠癌的发病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以作为结直肠癌诊断、预后判断、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之一。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不促进肿瘤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不增加结直肠癌细胞转移的趋势。
赵丽红,田建辉[7](2006)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sCD44v6的检测意义》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测定血清可溶性CD44v6含量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定量酶联免疫反应法(ELISA法)测定75例NSCLC患者及30例正常人血清中可溶性CD44v6(sCD44v6)的含量。结果:NSCLC患者血清sCD44v6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P<0.001);腺癌、鳞癌、鳞腺混合癌3组之间sCD44v6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与肺癌分期相关,Ⅲ、Ⅳ期患者血清sCD44v6的含量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01,P<0.01)。结论:血清sCD44v6与肺癌的进展和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NSCLC早期诊断的辅助指标,并可作为监测病情进展、转移和预后的指标。
徐笑红,束新华,张毅敏,冯海洋[8](2004)在《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和sCD44v6检测的意义》文中认为[目的]研究结直肠癌患者血清中VEGF和sCD44v6的水平和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ILSA法检测比较106例结直肠癌患者和32例正常人血清中VEGF和sCD44v6的水平。[结果]大肠癌患者血清中VEGF和sCD44v6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与肿瘤的分期、转移和浸润程度相关(P<0.01)。但与癌细胞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血清中VEGF和sCD44v6是观察大肠癌病程进展及肿瘤浸润和转移的较好的指标。
孙晓敏[9](2004)在《VEGF、CD44V6和MMP-2,-9对恶性腹水的诊断价值及形成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腹水(ascites)为一种临床常见病症,由不同病因导致的腹水其治疗方法和预后截然不同,故病因的鉴别尤其是良、恶性腹水的鉴别极为重要。目前,国内外常用鉴别方法有:(1) 细胞学检查 该法有确诊价值,但阳性率低。尽管近年来染色体检测、单抗免疫细胞化学染色和端粒酶活性检测的应用使细胞学检查法敏感性有所增加,但仍不理想。(2) 生化和免疫学检查 传统的FN、ADA、AFP、铁蛋白、溶菌酶以及腹水血清白蛋白比值与血清腹水白蛋白梯度的检测,其特异性和敏感性较差。近几年来新的肿瘤标志物的发现如内皮素、钙粘附素、白介素(IL-2、IL-6)、TNF、以及糖类抗原如CA19-9、CA50等为良、恶性腹水的鉴别带来了新的进展,但迄今尚无一个特异而敏感的指标。因此,从腹水中寻找理想的癌性标志物已成为当前腹水研究的主要课题。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是一个多步骤且复杂和连续的过程,其中肿瘤细胞粘附、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及新的转移灶的形成为必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而细胞粘附分子,即细胞表面分化抗原(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CD)、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此环节中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细胞粘附分子CD44剪接变异体6(CD44 splice variants 6,CD44v6)、MMPS尤其是IV型胶原酶(包括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MMP-2和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VEGF可作为血清、组织肿瘤标志物,用于良、恶性疾病的鉴别。然而,它们与恶性腹水的关系,目前国内外研究的还较少。 恶性腹水(malignant ascites)是肿瘤细胞腹膜侵袭和转移的一个突出而直接的临床表现。因此,检测恶性腹水中VEGF、CD44V6及Ⅳ型胶原酶,探讨它们与恶性腹水的关系,在理论上是可能的。 本课题在此背景下以良、恶性疾病患者的腹腔液和腹水为研究对象,采用成熟实验技术率先探讨密切关联的肿瘤生长、浸润、转移标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细胞粘附分子CD44V6、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恶性腹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腹水诊治提供科学依据。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1.腹水常规检查:乳酸脱氢酶、腹水细胞学检查、血清综合指标(AFP、CEA、CA)检测。 2.不同性质腹腔液和腹水中VEGF水平及其变化。 3.不同性质腹腔液和腹水中CD44v6水平及其变化。 4.不同性质腹腔液和腹水中W型胶原酶(MMP一2、MMP一9)活性及其变化。 5.恶性腹水中VEGF、CDov6、w型胶原酶相互关系研究。 肿瘤的生长与发展取决于血管生成,而VEGF是目前发现的刺激肿瘤血管生成最重要的促进因子。本实验研究发现,恶性腹水VEGF水平明显高于良性腹水,其诊断恶性腹水的敏感性高(91.3%),特异性强(88.9%)。不同恶性肿瘤腹水,卵巢癌腹水VEGF水平高于胃癌和结肠癌腹水,而后二者相比VEGF水平则无明显差异。这一实验结果提示腹水VEGF水平检测极有可能成为恶性腹水诊断的一种新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协助癌源诊断。 本实验通过检测不同性质腹水及良、恶性疾病患者腹腔液,发现癌性腹水VEGF水平显着高于非癌性腹水及癌性腹腔液,而非癌性腹水间、癌性腹腔液与非癌性腹水间VEGF水平则无明显差异,且VEGF水平均在1 OOPg/ml以下,这说明高水平VEGF促进恶性腹水的形成,VEGF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可能是促使恶性腹水形成的最基本因素。 在肿瘤转移过程中,细胞粘附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由细胞表面粘附分子CD44所介导的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是肿瘤侵袭和转移的生物学基础。本实验结果显示,癌性腹水组可溶性en44v6(soluble CD44v6,sCD44v6)水平明显高于非癌性腹水组。SCDov6对癌性腹水具有较高的敏感性(73.9%)和特异性(91.7%)。因此,我们认为鉴于sCD44v6与肿瘤浸润转移之间的关联性,sCD44v6有望成为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指标。 本实验结果发现,恶性腹水SCD44v6水平显着高于良性腹水及腹腔液,而良性腹水和腹腔液sCD44v6水平比较差异不显着,提示sCD44v6可能参与肿瘤细胞腹膜转移,诱发恶性腹水形成。但是,其具体机制尚不明。 肿瘤细胞在侵袭转移过程中必须破坏由细胞间基质(Interstitial matrix)和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组成的细胞外基质(Exrracellular maxtrix,ECM)。在参与破坏ECM的酶类中MMPS是主要的直接作用者,而其中的W型胶原酶(包括MMP一2和MMP一9)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IV型胶原酶不但可以酶解细胞间基质成分,还能酶解基底膜主要成分IV型胶原。本实验结果显示肝硬化腹水、结核性腹水均未检测到MMP一2和MMP刁;相反,大部分恶性腹水有MMP一2、MMP一9较高水平的表达,而且恶性腹水中MMP一2、MMP一9检测显着高于腹水常规检查对肿瘤的检出。提示IV型胶原酶活性检测可用于良恶性腹水的鉴别诊断,MMPS尤其是IV型胶原酶可能与恶性腹水形成密切相关。 VEGF、CD44v6、W型胶原酶通过促新生血管形成作用,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破坏肿瘤细胞?
冯海洋,李德川,陈文虎,曹浩明[10](2003)在《大肠癌患者血清sCD44v6检测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 :研究大肠癌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 s CD4 4v6 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 EL ISA法 ,检测 6 6例大肠癌患者血清 s CD4 4v6 的水平 ;同期应用免疫组化法 ,检测 s CD4 4v6 在其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大肠癌患者血清 s CD4 4v6 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 ,s CD4 4v6 表达阳性的大肠癌患者血清 s CD4 4v6 的水平明显高于 s CD4 4v6 表达阴性的患者 ;s CD4 4v6 的水平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及 Dukes 分期有关。结论 :血清 s CD4 4v6 可作为大肠癌辅助诊断及病情估计的一个重要的分子生物学指标。
二、大肠癌患者血清sCD_(44v6)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肠癌患者血清sCD_(44v6)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CD44V6、PCNA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文献回顾 |
1、现代医学对大肠癌病因的认识 |
2、现代医学对大肠癌发病机制的认识 |
3、现代医学对大肠癌的治疗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资料收集 |
1.3 标本的采集和检测方法 |
1.3.1 免疫组织化学原理 |
1.3.2 免疫组织化步骤 |
1.4 结果判断 |
1.5 统计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CD44V6 和 PCNA 在大肠癌中的表达 |
2.2 大肠癌组织中 CD44V6 和 PCNA 表达的相关性 |
2.3 CD44V6 和 PCNA 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 |
第三章 讨论 |
3.1 CD44v6 的表达在大肠癌中意义 |
3.2 PCNA 的表达在大肠癌中意义 |
3.3 CD44V6、PCNA 的相关性研究 |
3.4 CD44V6、PCNA 评价淋巴转移的意义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CD44V6 和 PCNA 与大肠癌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发表文章 |
(2)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4v6和E-钙黏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血清中sCD44v6和sE-cad的表达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sCD44v6在血清中的水平 |
2.2 sE-cad在血清中的水平 |
2.3 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sCD44v6水平和sE-cad水平的相关性 |
3 讨 论 |
(3)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血中CD44、ICAM-1和VCAM-1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2.1 手术方法 |
1.2.2 标本采集、处理和保存 |
1.2.3 主要试剂 |
1.2.4 试验步骤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CRC患者与健康成人血清sCD44v6、sICAM-1和sVCAM-1含量比较 |
2.2 CD44、ICAM-1和VCAM-1与CRC病理分化及肿瘤进展的关系 |
2.3 CRC患者经腹腔镜和开腹手术前后血清sCD44v6、sICAM-1和sVCAM-1 |
3 讨 论 |
(4)CD44v6与可溶性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免疫组化组: |
2.血清检测组: |
3.免疫组化S-P法检测免疫组化组标本中CD44v6的表达: |
4.ELISA法检测血清检测组血清标本中sCD44v6的浓度: |
5.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CD44v6检测结果: |
2.sCD44v6检测结果: |
3.胃癌组织中CD44v6的表达与血清中sCD44v6浓度之间的关系: |
讨论 |
(5)LN、CD105及CD44v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1. 引言 |
2.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展望 |
附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6)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肿瘤细胞血循环转移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正文: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肿瘤细胞血循环转移影响的研究 |
前言 |
第一部分: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血循环中黏附分子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及参与科研情况 |
(7)非小细胞肺癌患者sCD44v6的检测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NSCLC患者与正常人比较 |
2.2 NSCLC患者各期间比较 |
2.3 NSCLC患者各型间比较 |
3 讨论 |
(9)VEGF、CD44V6和MMP-2,-9对恶性腹水的诊断价值及形成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引言 |
四、 正文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五、 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四、大肠癌患者血清sCD_(44v6)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CD44V6、PCNA表达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研究[D]. 王雯. 延安大学, 2014(02)
- [2]食管鳞癌患者血清中可溶性CD44v6和E-钙黏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J]. 何赢,张军,王书奎,黄文斌,陈兴国,何帮顺,赵有财,王劲松.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03)
- [3]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血中CD44、ICAM-1和VCAM-1表达影响的研究[J]. 程勇,王子卫,熊兵红,胡祥. 重庆医学, 2009(05)
- [4]CD44v6与可溶性CD44v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J]. 周东辉,马志敏,陈瑜. 中华肿瘤杂志, 2007(11)
- [5]LN、CD105及CD44v6在大肠癌中的表达与意义[D]. 高明. 安徽医科大学, 2007(08)
- [6]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对肿瘤细胞血循环转移影响的研究[D]. 熊兵红. 重庆医科大学, 2007(02)
- [7]非小细胞肺癌患者sCD44v6的检测意义[J]. 赵丽红,田建辉.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6(05)
- [8]结直肠癌患者血清VEGF和sCD44v6检测的意义[J]. 徐笑红,束新华,张毅敏,冯海洋. 中国肿瘤, 2004(09)
- [9]VEGF、CD44V6和MMP-2,-9对恶性腹水的诊断价值及形成作用的研究[D]. 孙晓敏. 武汉大学, 2004(04)
- [10]大肠癌患者血清sCD44v6检测的临床意义[J]. 冯海洋,李德川,陈文虎,曹浩明. 肿瘤研究与临床, 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