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杂砾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钾交代,风化程度,南沱组,新元古代
杂砾岩论文文献综述
吴忠银,顾尚义[1](2019)在《华南新元古代南沱杂砾岩中富钾现象的研究——以贵州松桃南沱组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集了贵州省松桃县道坨锰矿102钻孔(ZK102)新元古代南沱组岩芯。通过对南沱组岩石矿物组成的光学显微镜研究,发现南沱组杂砾岩中含有不等量的钾长石与斜长石。其CIA平均值为65,在A-CN-K叁角图解中表现钾富集。综合南沱组杂砾岩钾长石、斜长石的风化特征、CIA值和WIP值与SiO_2的关系分析,认为南沱组地层中的富钾现象是由于风化源岩中混入不同含量的钾长石和伊利石,其受到的风化作用弱,从而导致在A-CN-K叁角图解中风化趋势偏向钾端的现象,是因为钾的富集,并非大多学者所解释的"钾交代",而是受源岩组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杨继友,秦松,张伟,尼玛次仁[2](2016)在《冈底斯带东段色日绒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色日绒地区冰海杂砾岩产于砂泥质为主的陆缘碎屑岩段中,累积出露厚度325m,沉积于浅海环境。该段顶部化石生物组合指示其沉积于早二迭世阿丁斯克期的冷水型海洋环境。岩层地质构造特征,与同层位产出的冷水型生物群为冰海杂砾岩的成因提供了证据,指示其形成于冰川作用下,由冰筏搬运的海相沉积。通过收集资料对比,确定其在近似冰期南半球15°~35°的古纬度范围内,环境平均水温0~10℃。在陆内裂谷或被动陆缘裂谷形成的广阔岛块、谷槽相间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下,冰筏携带基底砾石,在赤道洋流作用等因素影响下,在消融以后,下落至色日绒地区浅海环境中,与砂泥质、砂质基质一同沉积形成冰海杂砾岩层。(本文来源于《四川地质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王鹏程,王约[3](2015)在《豫西汝州罗圈组杂砾岩的成因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罗圈组为一套以杂砾岩为主的沉积建造广泛分布于华北地块南缘。本文对河南汝州罗圈组的杂砾岩沉积特征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探讨。在该套地层中见有大块的冰川漂砾及砾石表面的刻蚀痕迹等现象,推断该套地层形成的沉积环境与冰川作用相关。另外,层状杂砾岩及含砾纹泥岩中的砾石多为次棱角—棱角状,且对围岩的上、下层理具有明显的扰动,形成了具有"上凸下绕"形态的沉积构造,即坠石构造;在显微镜下砂级碎屑颗粒也见有此类坠石构造。砾石及砂级颗粒对其围岩层理的影响表明其为坠石构造,从而可指示罗圈组沉积期间具有冰筏沉积作用的存在。(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秦松,孙传敏,杨继友,张伟,尼玛次仁[4](2015)在《冈底斯东段色日绒地区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特征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色日绒地区冰海杂砾岩产于砂泥质为主的陆缘碎屑岩段中,累计出露厚度约325 m。岩石学及沉积学特征指示其沉积于滨海—上部浅海环境;顶部的化石生物组合指示此段岩层沉积于晚石炭世—早二迭世的冷水型海洋环境。岩层中的坠石结构、压裂面以及与其同层位产出的冷水型生物群为冰海杂砾岩的成因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指示其形成于冰川作用下,是由冰筏搬运的海相沉积。通过资料综合收集、对比,确定了冰海杂砾岩形成的古构造及古地理、古气候控制条件。根据古构造位置及古地理特征,大致总结出了以该地区为代表的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的沉积及成因模式。(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5年11期)
王约,吴桐[5](2015)在《华北地块南缘罗圈组杂砾岩上覆地层的生物地层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地块南缘罗圈组被多数学者认为是冰碛成因或冰水混成成因的杂砾岩地层,并认为可与分布于华北地块边缘及其周边的小型或微地块上的其他杂砾岩地层相对比。但因缺乏可靠的化石和同位素年龄值依据,横亘于中国中部的、呈近东西条带状分布的"罗圈冰期"杂砾岩以及其上地层时代存在着较大(本文来源于《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5-08-10)
王鹏程[6](2015)在《豫西汝州罗圈组杂砾岩及上覆东坡组的成因及时代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华北地台南缘、以杂砾岩沉积为特征的罗圈组自命名起就一直倍受地质学界的关注。关于其是否为冰川成因以及形成时代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出统一的意见。而罗圈组杂砾岩之上的东坡组,普遍为一套以成熟度较高的细碎屑岩为主的地层,该地层与具有生物地层依据的寒武纪地层呈不整合接触关系。本文在野外剖面考察以及室内的砾石数据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可以认为层状及纹层状杂砾岩中含有的特殊“上凸下绕”现象为冰筏沉积的坠石构造,特别是发现了微观砂级碎屑的“坠石”现象,能够反映当时为寒冷的冰川环境。加上罗圈组地层中其他与冰川作用相关的现象和证据,如漂砾现象,以及砾石的形态特征等,再结合地层本身的层位、分布规律,可以认为罗圈组应为冰川作用所形成。而于东坡组发现的Skolithos、Arenicolites、Treptichnus、Palaeophycus、Planolites等遗迹化石,表明东坡组不低于早寒武世的第一个遗迹化石带,为晚于Treptichnus(Phycodes)pedum生物带的寒武纪沉积。可认为东坡组的形成年代应晚于震旦纪,为寒武纪早期。而其下伏的罗圈组与东坡组整合接触,形成时代应为寒武纪早期或震旦纪晚期(埃迪卡拉纪末期或之后)。(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5-06-01)
范建军,李才,王明,胡培远,杨韩涛[7](2012)在《青藏高原羌塘南部冰海杂砾岩的成因与物源——以冈玛错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青藏高原及其邻区石炭纪—二迭纪地层中广泛分布的漂砾层、杂砾岩、含砾板岩等是一套特殊的冰海相沉积岩,称为冰海杂砾岩,前人已对它的成因环境做了初步的研究,但没有获得统一的结论。本次以青藏高原羌塘南部冈玛错地区冰海杂砾岩的砾石为研究对象,观察它们的野外特征和镜下特点,并对与冰海杂砾岩互层产出的石英砂岩做了粒度分析。结果表明,冰海杂砾岩是在冈瓦纳大陆冰川呈消融状的情况下,冰阀搬运沉积的产物。通过碎屑锆石和岩性对比,初步认为冰海杂砾岩的物源为冈瓦纳大陆,并简单论述了冰海杂砾岩各类砾石的可能来源。以上研究成果为探讨冈瓦纳大陆的沉积环境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12年09期)
李才,谢尧武,蒋光武,施建荣,王生云[8](2008)在《藏东吉塘地区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的特征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察雅县吉塘镇澜沧江以西的酉西和泄巴发现冰海杂砾岩,是藏东地区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以东首次发现的冈瓦纳相沉积岩,其基本特征与青藏高原南部的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相同,而吉塘镇澜沧江以东的石炭纪—二迭纪地层与古生物则是典型的扬子型的。冰海杂砾岩的分布范围大致代表冈瓦纳大陆塔尔切尔冰期影响的空间,并具有时代对比价值。这些资料可能说明一个事实,藏东地区石炭纪—二迭纪冈瓦纳大陆的东部边界为北澜沧江断裂带。(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08年10期)
李晓勇,谢国刚,袁建芽,肖业斌,黄传冠[9](2003)在《西藏文部一姆错丙尼地区早二迭世拉嘎组及杂砾岩成因与形成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区拉嘎组出露范围较广,呈近东西向带状展布,并构成研究区目前认为出露的最老地层,具准盖层性质。岩石具轻度变质。研究区拉嘎组地层厚度>1492.52—1631.39m,顶、底部均以含砾砂岩或含砾泥岩与下伏永珠组、上覆昂杰组呈整合接触关系。为一套特征的含砾碎屑岩组合,含滑塌块体和冰川落石。下部浅灰、灰白色薄—厚层状(含砾)细粒石英砂岩、青灰色薄层状钙质泥岩及钙质粉砂质泥岩;中上部青灰色中—厚—巨(本文来源于《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03-04-01)
李晓勇,谢国刚,袁建芽,肖业斌,黄传冠[10](2002)在《西藏文部一姆错丙尼地区早二迭世拉嘎组——兼述杂砾岩形成环境与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1∶250000邦多区幅和措麦区幅区域地质调查,对西藏文部—姆错丙尼地区的早二迭世拉嘎组进行了地层古生物及杂砾岩特征的研究,发现赋存于滑塌块体中的生物化石反映的地质时期为早二迭世Sakmarian—Artinskian期,而滑塌块体的“基质”地层时代应稍晚于早二迭世Sakmarian—Artinskian期;沉积特征表明杂砾岩成因具冰海相和水下块体重力流的复合(双重)性质。(本文来源于《地质通报》期刊2002年11期)
杂砾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色日绒地区冰海杂砾岩产于砂泥质为主的陆缘碎屑岩段中,累积出露厚度325m,沉积于浅海环境。该段顶部化石生物组合指示其沉积于早二迭世阿丁斯克期的冷水型海洋环境。岩层地质构造特征,与同层位产出的冷水型生物群为冰海杂砾岩的成因提供了证据,指示其形成于冰川作用下,由冰筏搬运的海相沉积。通过收集资料对比,确定其在近似冰期南半球15°~35°的古纬度范围内,环境平均水温0~10℃。在陆内裂谷或被动陆缘裂谷形成的广阔岛块、谷槽相间的构造古地理格局下,冰筏携带基底砾石,在赤道洋流作用等因素影响下,在消融以后,下落至色日绒地区浅海环境中,与砂泥质、砂质基质一同沉积形成冰海杂砾岩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杂砾岩论文参考文献
[1].吴忠银,顾尚义.华南新元古代南沱杂砾岩中富钾现象的研究——以贵州松桃南沱组为例[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杨继友,秦松,张伟,尼玛次仁.冈底斯带东段色日绒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特征[J].四川地质学报.2016
[3].王鹏程,王约.豫西汝州罗圈组杂砾岩的成因浅析[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秦松,孙传敏,杨继友,张伟,尼玛次仁.冈底斯东段色日绒地区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特征及其意义[J].地球科学进展.2015
[5].王约,吴桐.华北地块南缘罗圈组杂砾岩上覆地层的生物地层初探[C].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5
[6].王鹏程.豫西汝州罗圈组杂砾岩及上覆东坡组的成因及时代探讨[D].贵州大学.2015
[7].范建军,李才,王明,胡培远,杨韩涛.青藏高原羌塘南部冰海杂砾岩的成因与物源——以冈玛错地区为例[J].地质通报.2012
[8].李才,谢尧武,蒋光武,施建荣,王生云.藏东吉塘地区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的特征及其意义[J].地质通报.2008
[9].李晓勇,谢国刚,袁建芽,肖业斌,黄传冠.西藏文部一姆错丙尼地区早二迭世拉嘎组及杂砾岩成因与形成环境[C].青藏高原及邻区地质与资源环境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2003
[10].李晓勇,谢国刚,袁建芽,肖业斌,黄传冠.西藏文部一姆错丙尼地区早二迭世拉嘎组——兼述杂砾岩形成环境与成因[J].地质通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