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形改建论文-任洪峰,黄昌林,薛刚

塑形改建论文-任洪峰,黄昌林,薛刚

导读:本文包含了塑形改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军事训练,跟腱,塑形改建

塑形改建论文文献综述

任洪峰,黄昌林,薛刚[1](2006)在《强化循环训练促进跟腱组织塑形改建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考察耐力运动训练过程中大鼠跟腱组织结构与生化成分的变化及不同训练模式与大鼠跟腱塑形改建规律的对应关系。方法120只8周龄雄性Wistar大鼠按训练方式、训练时间两因素析因设计以体重区组进行随机分组,训练方式有自由活动、中等负荷训练、强化训练、强化循环训练4个水平,训练时间有1、2、3、4、6、8周6个水平,共24组,每组5只。训练结束后切取跟腱组织,通过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并应用碱解法测定强化循环训练组大鼠跟腱中羟脯氨酸的含量,以其代表胶原蛋白总量的变化;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对该训练组大鼠跟腱组织中Ⅲ型胶原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在训练过程中,跟腱的组织结构出现由以损伤为主到修复重建占主导的动态变化,循环训练模式下损伤表现出现早,程度轻,持续时间最短。跟腱胶原蛋白总量在训练过程中保持不变,而Ⅲ型胶原的表达呈现训练早期增强,随塑形改建的进行又逐渐减弱的规律。在运动训练下肌腱组织的塑形改建过程中,胶原的新生与破坏,合成与降解是相平衡的过程。训练早期Ⅲ型胶原的含量增加提示应力作用下胶原代谢活动加速,促进组织结构发生改建。结论肌腱在运动训练中的塑形改建是通过其内部结构的重塑而非组织肥大来完成的。训练中负荷重复的次数较之单次负荷的大小对肌腱的塑形改建更具积极意义,强化循环训练可以加速跟腱的塑形改建。(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黄昌林,薛刚,侯文根[2](2006)在《“强化循环训练”法加速骨塑形改建的形态计量学观察及其现场人群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强化循环训练对骨塑形改建的影响,探讨其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模式的科学性。方法雄性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强化循环训练组(循环组)。每组分别于1、2、3、4、5、6周切取大鼠胫骨上段,进行皮质骨厚度(CT)、骨小梁平均骨壁厚度(MRT)、骨小梁类骨质表面(Sos)及骨小梁吸收表面(Sr)的百分比等骨形态学分析和比较。随机将某部新兵1303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现场人群干预试验,实验组以“强化循环训练法”代替传统的“循序渐进”训练模式训练,以应力性骨折发生率为观察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第4、5、6周,循环组反映骨形成情况的指标CT(1·37±0·09,1·86±0·14,1·94±0·23)、Sos(12·29±1·17,14·61±1·84,15·51±1·13)、MWT(56·37±2·52,57·28±3·01,58·23±2·9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反映骨破坏吸收情况的指标Sr在循环组第4周升高后持续降低,而对照组则持续增加。实验组新兵连的应力性骨折发生率(6·1%)低于对照组(12·9%),骨应力性改建时限(2~6周)亦较对照组缩短(3~8周),训练成绩则显着提高。结论“强化循环训练”能缩短骨塑形改建时限。(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06年04期)

艾进伟[3](2005)在《强化训练对跟腱塑形改建影响的动物实验和人群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期训练无疑能对肌腱力学性能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作为肌腱载荷的主要承担者、细胞外基质的主要成分-胶原和蛋白多糖,却没有研究表明它们的成分、含量在训练后发生变化;同样不能证明训练后肌腱的截面积或胶原原纤维直径发生改变,说明肌腱的力学特性不仅仅由单独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和胶原原纤维直径决定。胶原原纤维-蛋白多糖分子间的超微结构是否与训练有关,即训练能否影响肌腱的超微结构还不明确。总之,对训练后肌腱塑形改建的机理和物质基础还不明确。 军事训练伤仍有很高的发生率,是造成非战斗减员的主要原因,合理安排训练能减少军训伤的发生。强化循环训练能促进骨骼的塑形改建,因此我们推测强化训练同样也能促进肌腱的塑形改建。 基于上述考虑,并且作为军事训练伤防治系列研究的一部分,本文从动物实验和现场干预两方面探讨强化训练对跟腱塑形改建的影响。 一强化训练对豚鼠跟腱力学特性、胶原原纤维-蛋白多糖超微结构、胶原和蛋白多糖成分的影响 为探讨强化训练对豚鼠跟腱塑形改建的影响,35只5月龄健康、雄性豚鼠被随机分成5组、每组7只,即对照组、中等强度(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05-05-01)

李祖国,黄昌林,韩西,张莉[4](1996)在《加速新兵下肢骨塑形改建的现场干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速新兵下肢骨塑形改建的现场干预研究471031洛阳解放军第150医院李祖国,黄昌林,韩西,张莉关键词骨折,预防学,新兵中国图书资料分类号R681.7应力性骨折(SF)是新兵基础训练中最常见的骨伤之一,各国军队对此高度重视,进行了多方面研究,报道SF...(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1996年02期)

黄昌林,王炳南,黄涛,韩西,钟汉馨[5](1994)在《骨应力性塑形改建的研究及其对新兵基础训练的指导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分组模拟训练的288只兔股骨标本病理观察及扭断试验结果表明,较大强度和时限训练的主导作用是加速骨塑形改建,增强抗骨折能力。分3组经3种方法训练的180只大鼠的胚骨上段病理切片及电镜观察表明,强化循环训练组的改建完成率(41.7%)高于其它两组(26.1%,21.9%),而应力性骨折发生率(11.5%)则低于其它两组(22.9%,18.8%)。对1129名新兵12周基础训练的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证实,下肢长管状骨经历约9周的应力性塑形改建期,训练的第2、7周出现的应力性骨折高发的双峰现象可随训练强度与时限的加大或减少,而提前或延迟出现。在训练中采用“强化循环训练法”将加速骨的塑形改建及降低应力性骨折发生率。(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1994年01期)

塑形改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强化循环训练对骨塑形改建的影响,探讨其作为一种新的训练模式的科学性。方法雄性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强化循环训练组(循环组)。每组分别于1、2、3、4、5、6周切取大鼠胫骨上段,进行皮质骨厚度(CT)、骨小梁平均骨壁厚度(MRT)、骨小梁类骨质表面(Sos)及骨小梁吸收表面(Sr)的百分比等骨形态学分析和比较。随机将某部新兵1303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现场人群干预试验,实验组以“强化循环训练法”代替传统的“循序渐进”训练模式训练,以应力性骨折发生率为观察指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第4、5、6周,循环组反映骨形成情况的指标CT(1·37±0·09,1·86±0·14,1·94±0·23)、Sos(12·29±1·17,14·61±1·84,15·51±1·13)、MWT(56·37±2·52,57·28±3·01,58·23±2·93)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反映骨破坏吸收情况的指标Sr在循环组第4周升高后持续降低,而对照组则持续增加。实验组新兵连的应力性骨折发生率(6·1%)低于对照组(12·9%),骨应力性改建时限(2~6周)亦较对照组缩短(3~8周),训练成绩则显着提高。结论“强化循环训练”能缩短骨塑形改建时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塑形改建论文参考文献

[1].任洪峰,黄昌林,薛刚.强化循环训练促进跟腱组织塑形改建的实验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

[2].黄昌林,薛刚,侯文根.“强化循环训练”法加速骨塑形改建的形态计量学观察及其现场人群干预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6

[3].艾进伟.强化训练对跟腱塑形改建影响的动物实验和人群干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

[4].李祖国,黄昌林,韩西,张莉.加速新兵下肢骨塑形改建的现场干预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6

[5].黄昌林,王炳南,黄涛,韩西,钟汉馨.骨应力性塑形改建的研究及其对新兵基础训练的指导意义[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4

标签:;  ;  ;  

塑形改建论文-任洪峰,黄昌林,薛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