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对华政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波罗的海叁国,小国外交,中国观,“一带一路”倡议
对华政策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艳璐[1](2019)在《小国对外战略的逻辑与偏好分析:以波罗的海叁国为例——兼论波罗的海叁国对华关系和政策的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小国特别是地缘政治支轴小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显着。梳理波罗的海叁国对华关系的发展脉络表明,小国对外战略具有可塑、变动、务实的特点,从而存在影响、转变甚至塑造小国外交政策的可能性与潜在空间。比较分析波罗的海叁国对华关系与中国观显示,经济联系的加深会提升政治关注度,但并不一定促成政治认可度的提升以及对他国认知单向趋好的结果。此外,结合波罗的海叁国的外交行为偏好,本文认为在与小国发展关系和开展合作时应侧重地区多边合作平台,同时兼顾双边关系的发展,注重专长外交理念的应用,并加强公共外交和人文领域交流。善用小国在地缘博弈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将更有力地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本文来源于《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易君[2](2019)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变化的权力转移理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关系从顺利对接到发生激烈的贸易冲突,发生了"过山车式"的变化。表面上看,这种变化很突然,令人难以琢磨。但从部分美国人所信奉的权力转移理论来看,这种变化是一种必然的现象。由于中美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中国迅速发展对美国的地区和全球霸权均构成了强大的压力。为延缓霸权衰落和权力转移出现,美国必然从各方面采取措施牵制中国发展,维持中美力量差距。在此考量下,特朗普政府未来可能采取更加消极的对华政策,在具体问题领域不断制造事端,以制约中国发展,但挑起对华霸权战争的可能性不大。(本文来源于《湖北社会科学》期刊2019年08期)
陶文钊[3](2019)在《美国对华政策真的形成共识了吗?——基于当前对华政策辩论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特朗普政府《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出台和挑起对华贸易摩擦,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实质性改变,美国舆情也更加严峻。但这并不是说,美国社会已经真正形成了对华政策的共识。一年多来,许多接触派前政府官员和智库学者发表报告和文章,进行公开辩论,批评政府的对华遏制政策,并提出各自的主张。辩论集中在叁个问题上:过去40多年美国对华政策是否失败了?是否要终止对华接触政策?如何修正现行的对华政策?从接触派的大量言论可以看出,美国对华政策实际上并没有形成真正的共识。虽然有的知华派的主张也变得强硬了,但在美国政府非理性主义当道、对华强硬成为"政治正确"的情况下,这些知华派仍然秉持自由主义的理念,反对极端的思维和做法,客观而平心静气地思考中美两国关系并提出自己的主张,仍属难能可贵。(本文来源于《国际关系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刘青青[4](2019)在《印度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014年5月,纳伦德拉·莫迪(Narendra Modi)以“压倒性”优势赢得印度大选,当选为印度第15任总理。由于莫迪本人的强势风格,一时间,外界普遍认为印度在莫迪总理的领导下将产生强势外交。莫迪政府时期,印度的外交政策尤其是对华外交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冷战结束后,由于全球战略格局进行重组,导致印度洋地区的地缘政治优势日益凸显,中印关系也进而成为亚洲和印度洋地区比较复杂的双边关系之一。中印两国既有基于相似历史上的战略利益,又有地缘政治竞争的脆弱性。随着中印两国的双崛起以及印度洋地位的上升,中印两国不仅共同利益增加,而且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同时印度还处于被域外国家拉拢的有利地位中。莫迪总理上台后,印度外交的进取性姿态更加明显,希望从全球地位中的“平衡力量”转化为“领导力量”。莫迪政府时期对外政策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印太”地区以及中印双边关系层面。在“印太”地区,印度为应对中国崛起不仅与美日等国组建“小多边”机制对冲中国“一带一路”倡议,而且还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来阻碍中国在南亚地区的发展。在中印关系层面,中印边界争端等老问题依然存在,同时在安全上,印度对中国仍存在“战略焦虑”,但两国在经贸合作上稳步推进。观察自莫迪上任以来领导的“强势政府”的对华外交实践,可以发现莫迪政府时期对华政策的延续性大于可变性。莫迪政府注重务实外交,通过不断调整外交手段来为战略目标服务,以期冀实现“有声有色的大国梦想”。为了更好地把握印度对华外交的重点与诉求,本文首先分析莫迪上任后的对华政策,其次再研究莫迪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原因,最后研究莫迪政府调整对华政策的影响及面临的困境。因此,研究莫迪政府时期的对华政策,阐述中印两国关系的现状,对中印两国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龚然,马博森[5](2019)在《中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以特朗普对华贸易政策报道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采用费尔克拉夫的叁维话语分析模型和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从文本、话语实践和社会文化实践这叁个维度对《中国日报》英文版和《华盛顿邮报》中关于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贸易政策的新闻报道展开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日报》在报道时相对客观积极,对特朗普对华贸易政策持更加乐观自信的态度。与之相比,《华盛顿邮报》更具倾向性,态度相对消极悲观且缺乏自信。(本文来源于《昌吉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岳圣淞[6](2019)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话语战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考察当前美国对华政策的形成过程可以发现,美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大幅提升对中国的威胁感知并实现政策调整,使决策者的主观意志转化为现实的政策行动,离不开政治修辞:首先提出以"经济安全"为核心的新国家安全观,突出中国的"经济威胁",重新建构对双边关系内涵的叙述逻辑,营造出紧迫的政策情境;其次,重新确立政策对象的身份标签——定义中国为"修正主义大国",是威胁美国国家安全、核心利益和价值观的"挑战者"和"战略对手",进一步巩固对华政策的基本方向;最后,通过官方话语高强度的持续干预,使"中国威胁"的含义不断扩展、影响在各领域扩散,并大力渲染采取相应政策的必要性,最终形成完整的对华政策话语体系。(本文来源于《战略决策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叶晓迪[7](2018)在《美国对华战略与对台政策间的逻辑关系辨析——以新一轮对华战略大辩论为分析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2015年前后,美国国内出现一股对华战略辩论的反思潮,被视为美国对华战略转向的潜在转折点。学界对"美国对台政策服从于其对华战略"这个观点存在一定的共识,然而,既有的研究并未能厘清美国对华战略与对台政策的逻辑关系。有鉴于此,本文尝试以新一轮的对华战略辩论为切入视角,总结美国对华战略转向的原因及其现实效力,进而探讨战略转向与对台政策间的逻辑关系。基于奥巴马时期与特朗普时期的案例分析,本文认为,美国对台政策变化与其国内的对华战略大辩论的强硬、维持现状与和缓叁种立场的偏好存在正相关关系。(本文来源于《台湾研究集刊》期刊2018年06期)
张天翼[8](2018)在《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分析与探究——结合2018中美贸易战》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回顾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环境的变化,结合中美贸易近些年现状,论述美国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并以2018年中美贸易战为例,提出看法与建议。本文认为随着美国经济的复苏与加强,以保护本国利益为主要目标的贸易保护政策仍然是美国贸易政策的核心,对中国贸易政策会继续一定程度的制裁,但贸易战在未来是行不通的。(本文来源于《智富时代》期刊2018年10期)
杨庆龙[9](2018)在《近年来美国战略思想界对华政策的观念转变及其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与中美两国竞争日趋加剧,中美关系进入了大变动、大调整时期。美国战略思想界纷纷发表各种文章、报告来阐述对美国对华政策的看法。目前美国战略思想界对华政策主张主要存在叁种声音:第一,加强对华制衡;第二,中美应相互妥协顺应;第叁,对华接触加制衡。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当前美国战略思想界主张对华强硬的声音居多,而主张对华顺应的温和派的声音逐渐减少,美国社会整体对华政治气氛趋向保守。这种现象的产生既有国际体系层面中美实力对比变化的原因,也有美国国内政治层面以及美国政治精英对华认知方面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国际观察》期刊2018年05期)
陈翔[10](2018)在《印尼对华政策中的美国因素分析——基于不对称关系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印尼作为中国周边重要邻国,其对华政策向来受到第叁方因素尤其是美国的干预。本文着重建构一种不对称关系中弱者抉择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在无政府国际体系下,不对称关系中弱者在处理与强者关系时,出于威胁认知与经济预期,会借助第叁方力量,采用制衡、追随与对冲等战略。通过实证考察印尼对华外交政策的历史演进,可以发现作为第叁方的美国是有力的外部干预变量,作为弱势方的印尼在实施对华政策时,始终把美国作为重要影响因素,并在其采用制衡、追随与对冲等战略方式中扮演相应角色。(本文来源于《区域与全球发展》期刊2018年04期)
对华政策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特朗普执政以来,中美关系从顺利对接到发生激烈的贸易冲突,发生了"过山车式"的变化。表面上看,这种变化很突然,令人难以琢磨。但从部分美国人所信奉的权力转移理论来看,这种变化是一种必然的现象。由于中美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中国迅速发展对美国的地区和全球霸权均构成了强大的压力。为延缓霸权衰落和权力转移出现,美国必然从各方面采取措施牵制中国发展,维持中美力量差距。在此考量下,特朗普政府未来可能采取更加消极的对华政策,在具体问题领域不断制造事端,以制约中国发展,但挑起对华霸权战争的可能性不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对华政策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张艳璐.小国对外战略的逻辑与偏好分析:以波罗的海叁国为例——兼论波罗的海叁国对华关系和政策的演变[J].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2019
[2].易君.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变化的权力转移理论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9
[3].陶文钊.美国对华政策真的形成共识了吗?——基于当前对华政策辩论的分析[J].国际关系研究.2019
[4].刘青青.印度莫迪政府对华政策分析[D].河南大学.2019
[5].龚然,马博森.中美英语新闻语篇的批评话语分析——以特朗普对华贸易政策报道为例[J].昌吉学院学报.2019
[6].岳圣淞.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话语战略分析[J].战略决策研究.2019
[7].叶晓迪.美国对华战略与对台政策间的逻辑关系辨析——以新一轮对华战略大辩论为分析视角[J].台湾研究集刊.2018
[8].张天翼.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分析与探究——结合2018中美贸易战[J].智富时代.2018
[9].杨庆龙.近年来美国战略思想界对华政策的观念转变及其成因分析[J].国际观察.2018
[10].陈翔.印尼对华政策中的美国因素分析——基于不对称关系的视角[J].区域与全球发展.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