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论英语词语的搭配(论文文献综述)
赵羚[1](2021)在《中文经济合同中“责任”表述的局部语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务汉语教学一直是专门用途汉语教学的热点领域。合同文本是规范和约束商务活动的书面契约,属于典型的商务领域受限语言。“责任”是合同文本重要的功能之一,针对规范的合同语言现象细致的分析与对比,有助于丰富和深化特定领域的专门用途汉语教学与研究。本研究选取标的物为房屋的租赁合同和买卖合同,自建包含312篇合同文本共计61万字的专题语料库,结合Swales(1981)的语步分析、Sinclair(2004)的扩展意义单位和局部语法分析方法,考察有关“责任”表述在合同文本的分布、具体的语言型式及在不同类型文本的差异问题,主要包括(1)租赁合同和买卖合同的“责任”表述主要分布在文本的哪些部分?(2)租赁合同和买卖合同的“责任”表述局部语法型式分别有哪些?(3)租赁合同和买卖合同中“责任”表述局部语法型式有什么异同?研究发现:(1)结合合同法规的要求和对语料文本的分析,租赁合同有9个语步,买卖合同有13个语步。两类合同语步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和杂糅现象。“责任”表述在两类合同的各语步中分布不均。(2)有关“责任”表述的语言标记共有8个,包括实义动词“负责、承担、负担”,情态动词“应(应该、应当)、必须(须)、需、不得”,短语“是|有|负……责任”,分别传递不同的语义韵。从责任语言标记出发总结概括的局部语法型式,租赁合同有29个,买卖合同有27个。两类合同“责任”表述的功能范畴一致,共有12个,功能范畴可根据实际的责任表述省减。合同文本存在四种责任类型,包括费用支付、标的物及产权管理、后果补救以及事件申请。(3)两类合同局部语法型式的功能范畴和责任类型一致,但在责任标记和局部语法型式的使用上存在差异。整合总结出的33个“责任”局部语法型式,可应用于对同类购销合同的“责任”表述发现。本研究以Firth(1957)的受限语言思想为基础,从微观层面对商务领域的合同文本有关“责任”表述进行局部语法分析,有助于精细刻画功能与语言形式的对应关系研究,这一分析过程同样适用于数据驱动的商务汉语学习。
张璐[2](2021)在《现代汉语授受语义范畴研究》文中指出授受义在汉语交际中经常出现,研究者们很早就开始了对授受语义的研究。汉语语法研究中,主要从形式出发,在双宾语结构、双及物构式和“给”字句等框架下解释授受义。这些研究虽然对人们认识授受义及表现形式有很大帮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授受语义是什么?表现授受语义的只有双宾语、双及物构式等形式么?从实际话语中可以发现,有些非双宾语形式也表现了授受语义。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实际言语交际经验出发,站在语义的立场上,沿着“语义出发——形式表现”的解释路径,对汉语授受语义及表现形式做一个整体的描述和解释。1.建立授受语义范畴,解释其内涵、特征和结构授受语义范畴是基于授受行为事件抽象出来的事件图式,是人的一种认知范畴。其内涵可以表述为:某个主体的领有物转移到另一个主体的行为过程。授受语义范畴具有四个特征:主动性、移动性、方向性和得失性。授受语义范畴的构成决定于授受事件的构成要素,包括必有要素和非必有要素两类。必有要素是授受语义范畴话语形式生成的根本前提,包括授受主体、授受行为和授受对象。非必有要素对授受语义范畴来说不是必不可少的,是具有普遍性的事件要素,包括方式、时间、空间、结果、原因等。授受语义范畴赋予了各必有要素不同的特征,授受主体双方具有拥有能力、授受行为能力和损益性特征,可以是生命体或非生命体;对象具有可转移性和预存性特征,可以是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或人。行为具有转移性,分为予取行为、交换行为和分享行为。2.授受语义范畴的语言表征形式本文将授受语义范畴的表现形式分为语言表征和话语表现。在语言层面上,授受语义范畴主要由授受动词表征,基于语料库,我们找到了243个能表征授受语义范畴的动词,从表征类型、抽象程度和音节形式三个方面对这些动词作了分析。根据授受语义范畴的类型,授受动词也可分为三类:予取类、交换类和分享类,每类还可以再细化为不同的小类;根据表征的抽象程度,授受动词可分为单纯型动词和复合型动词,前者只对授受行为本身编码,抽象等级高,后者除表征授受行为本身外,还包含事件的其他信息,抽象等级低。根据表征动词的音节可分为单音节动词和双音节动词,二者在使用频率、隐喻能力和语体方面存在差异。3.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话语形式授受语义范畴实现指言语交际中,授受语义范畴的具体化,即用话语指称具体的授受语义。根据语料,我们找出了汉语中实际存在的话语形式44种。再根据话语始发成分的要素性质,将话语形式分为动作者前置序列、参与者前置序列、行为前置序列和对象前置序列,各类序列在功能和特征上存在一定差别。与索取事件相比,给予事件在动词数量、组合形式数量和实际话语形式数量上存在一定优势。4.授受语义范畴话语形式选择的条件和原则归纳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话语形式是一种静态描述,在真实的言语交际中,话语形式是一个动态建构或选择过程,受到一定条件和规则的制约。基于对语料的分析,我们概括出了话语形式选择的条件,包括事件抽象程度的需要、主体的特征、主体关系、语境等条件。话语形式的选择过程除了条件外,还存在一些原则,我们把这些原则概括为激活原则、得体性原则、简洁性原则、信息分布原则、凸显性原则和词语组配原则。话语形式的选择是各种原则综合作用、平衡的结果。
郭笑甜[3](2021)在《中国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易读度的对比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名着阅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改写本质量参差不齐,目前急需对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进行系统的易读度研究。以往易读度研究多聚焦于语言的形式特征和心理认知因素,忽视了语言的意义。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易读度研究以意义为核心,重视形式和意义的结合,可以有效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中,语篇功能是语言在意义选择的基础上动态构建语篇的使能功能,由包括互文、主位、信息和衔接的组篇系统表征,涉及语篇间意义关联、概念意义、人际意义等语篇的意义关系。基于语篇功能的研究可以将各种意义关系有机地关联起来,从整体性的视角阐释语篇意义。本研究从语篇功能出发,选取《三国演义》原着及其三个分别主要面向外国学习者、国内小学生和青少年读者的改写本为例,分析名着原着和改写本在语境中不同的组篇选择即语篇功能的不同体现形式,研究不同体现形式和语篇易读度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不同体现形式产生的动因。研究发现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在语篇功能体现形式即组篇系统上的差异涉及互文、主位、信息和衔接四个子系统。原着和改写本互文系统的差异涉及原着和改写本之间的语篇间互文、原着和改写本作为一个整体与其他语篇和语境之间的语篇间互文、原着和改写本的语篇内互文三个方面。主位和信息系统的差异涉及小句主述结构、语篇的超主位和宏观主位、主位推进模式、主位链、信息结构、信息单位的意义六个方面。衔接系统的差异涉及及物性、语气、时态、指称、替代、省略、连接、重复、搭配九种衔接手段。比如改写本中语篇间抽象意义互文数量均明显少于原着,在三个改写本中,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改写本抽象意义的互文数量最少,面向国内小学生的改写本居中,面向国内青少年的改写本抽象意义的互文数量最多。原着和改写本之间不同的语篇功能体现形式大多影响到语篇的易读度。根据其涉及层面,和易读度相关的因素可分别归入小句及以下层面和语篇层面,具体包括:涉及小句及以下层面的语篇内词句互文、小句主述结构、信息结构、时态手段、指称手段、替代、省略、重复和搭配;涉及语篇层面的语篇间抽象意义互文、语篇内正副文本互文、宏观主位和超主位、主位推进模式、主位链、信息单位的意义、及物性结构体现的意义关联,语篇语气关联、时间关系、指称链和连接关系。通过对上述因素的综合分析,本研究发现三个改写本在词汇-语法层、语义层和语境层具有不同的易读度。其中,词汇-语法层和语境层的语篇易读度从高到低排序为: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改写本,面向国内小学生的改写本和面向国内青少年的改写本;语义层的易读度从高到低排序为:面向国内小学生的改写本,面向外国学习者的改写本和面向国内青少年的改写本。语篇易读度在词汇-语法层和语义层的不同排序说明易读度研究不仅要注重形式特征如字词量、句长等的研究,更需关注和意义相关的因素的研究;不仅要关注小句等语法单位,更要注重语篇。语篇是语言系统在适应语境过程中调整出的意义的最佳组织模式。通过对语篇生成机制的分析,本研究发现中国古典名着原着和改写本语篇功能的不同体现形式的原因在于语境,涉及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语场、语旨和语式三个变量。具体来说,原着和改写本在宏观层面的语场上基本一致。但原着和改写本分别涉及了不同身份的参与者即不同身份的改写者和读者,语旨明显不同。而语旨的不同引起了语式相应的变化,针对不同的读者,原着和不同改写本具有不同的交际目的。语旨和语式的不同,进一步引起了更精密层级上语场的变化。语场、语旨和语式一起形成了不同的情景语境。同时,文化语境中的差异如不同时代的阅读需求、不同读者人群的文化背景也潜在地制约着语篇。改写本在生成过程中为适应语境的不同而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为更好地帮助改写者认识改写过程中组篇系统的变化及其对易读度的影响,本研究提出了语篇功能视角下改写遵循的普遍原则,包括情景性、交互性、意义一致性、渐进性、显化、具体化、聚焦和文化适用八条原则。本研究表明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汉语易读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从意义视角对易读度影响因素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不仅为汉语易读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而且还可以为名着改写、阅读材料编写和分级等提供借鉴。
张艾爽[4](2021)在《英语国家留学生顺承复句习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顺承复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繁,是汉语重要的复句类型之一,学界对于顺承复句的本体研究已经比较完善,但在第二语言习得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域,以国别和留学生母语背景分类的顺承复句研究仍处在发展阶段。目前,以英语为母语的留学生人数较多,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他们在习得顺承复句的过程中,在关联词语的选择及使用上都有自己的特点,整体上也常常发生一些偏误,因此我们借助问卷调查法、语料库分析法、偏误分析法,以英语国家留学生为例,进行顺承复句习得研究。首先,我们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确定研究范畴,再对汉语顺承复句进行多角度考察。其次,调查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顺承复句习得情况,从易混关联词语辨析情况、顺承关联词语误加和遗漏情况、顺承关联词语句法位置和搭配情况、顺承逻辑关系判别情况四方面统计与分析调查结果。再次,通过综合语料库和问卷调查结果,分析英语国家留学生顺承关联词语习得过程,我们发现,英语国家留学生在选择顺承复句关联词语时,会优先选择结构简单的关联词语,语义越复杂的关联词语留学生偏误比例越高,我们将偏误类型分为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其他成分使用不当、句子逻辑关系错误,并分析偏误成因。最后,通过对教材的考察,发现相关教材中存在缺少对顺承复句的整体说明、对顺承关联词的选取不够全面、注释不够合理、练习不够充分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修改建议。针对顺承复句的课堂教学,我们建议教师以关联词语为轴心进行讲解,重视相近关联词语的对比分析,加强顺承复句的情境操练。希望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英语国家留学生顺承复句教学提供参考,为相关教材的编写带来一些启示,并为留学生习得顺承复句提供帮助。
孔德岚[5](2021)在《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处理方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教材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的重要媒介和材料,是教师实施教学的基础和主要依据,其质量的优劣会直接影响到学习者学习汉语的效果。生词处理是汉语教材编写中的重要环节。对生词做出恰当的处理可以帮助汉语学习者有效地理解和学习汉语生词,从而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初级阶段的汉语学习者汉语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学习时他们也更加依赖教材对生词的释义和讲解来建立母语和汉语之间的联系。教材对生词的恰当的处理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做好预习和复习工作。由此,初级汉语综合教材(包括精读教材)中生词的编排和处理对汉语学习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考察了64套我们可及的且使用范围较广的初级汉语综合教材,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对当前初级汉语综合课教材中生词处理方式进行较为全面的考察和分析,考察分析的角度主要分为三种:生词的编排方式、生词的释义方式、生词的讲解方式。在此基础上,再对中国学者(指汉语为自身基底语的学者,简称“CL1FL2学者”)和外国学者(指汉语为自身目标语的学者,简称“CL2FL1学者”)所编写的初级汉语综合教材进行对比。由于两类学者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他们所编教材在对生词的编排方式、释义方式和讲解方式上均有明显的差异,而同一类编者所编教材内部却呈现出相对的一致性,具体体现在教材中编排时会采用组构和解构的方式来编排生词和补充生词,释义时也多考虑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对容易出错的生词单独进行定义,讲解时关注学习者的母语,着重强调母语和目的语生词用法之间的对比和说明。最后,我们针对初级汉语综合教材中生词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关于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处理的建议。教材生词编排时需要运用灵活的编排方式将生词和生词的用法联系起来编排。释义时要采用多样化且合适的释义模式和方法。讲解时要添加生词的常用搭配和例句,重视目的语和母语之间生词表达的对比,同时还需要对生词的文化内涵进行补充和说明,考虑母语负迁移的影响,教材也应该从偏误分析的角度去讲解生词,不避讳偏误句的出现。
张彤[6](2021)在《英语母语者习得“再”“又”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文中提出副词一般位于动词和形容词前,起修饰和限制作用,在句子中常作状语。因副词语义类型多,用法复杂,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本文之所以将“再”“又”作为研究对象,对比探究这组词在结构、语义、语用的用法,是因为这组词无论是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还是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中,都是出现频率较高的一组近义副词。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母语为英语学习者习得副词“再”“又”的偏误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说明了选题缘由,并梳理了以往学者对重复义副词“再”“又”的本体研究和教学研究,之后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其次从结构、语义、语用角度对比“再”和“又”的用法,二者虽然句法结构相同,但表义有很大不同,“再”表示动作未实现,“又”表示动作已实现。然后归纳了英语为母语学习者的偏误类型,主要有遗漏、错序、误用、误加等类型。并从多角度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主要有母语负迁移、目的语知识泛化和学生自身辨析不清等原因。最后针对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对策,主要有三方面,其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学生母语所对应词语进行对比,分析汉语“再”“又”与英语对应词语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其二解释清楚“再”和“又”表义特点和使用的语言环境,让学生了解二者的差别。其三在教学中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因混淆而造成的偏误。本研究有利于母语为英语者习得汉语副词“再”和“又”,对国际汉语教学也有借鉴意义,望为汉语国际传播尽绵薄之力。
高倩[7](2021)在《“形成类”易混淆词的语义韵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文中指出语义韵(semantic prosody)以真实的语言材料为基础,是从语料库语言学中衍生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其在探索词语语义特征、传递说话者语用功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对于语义韵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英语教学领域,以汉语为中心的语义韵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同时,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留学生对于“形成类”词语存在混淆使用的情况,而目前学界对于这类词语的研究也尚有不足。因此,本文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视角出发,依据易混淆词辨析和词语搭配等相关理论,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语义韵研究方法,结合留学生“形成类”词语的混淆实际,对“形成类”易混淆词进行了语义韵分析,并且探讨了留学生发生偏误的原因及对外汉语教学策略,以期丰富“形成类”词语的语义韵研究,为“形成类”易混淆词的词语辨析及搭配研究提供新视角,为对外汉语词典编纂及词汇教学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首先,本文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形成类”词语的偏误例句进行了全面考察,发现留学生最常出现的偏误是词语之间的混淆使用。之后运用绝对频次和相对频度相结合的方法统计出了总体混淆程度最高的三个易混淆词对:“成为?当成”、“形成?造成”、“形成?成为”,通过逐一分析三对易混淆词的偏误特征发现,“形成类”词语的混淆多表现在谓宾和状中搭配不当上,这表明要想解决留学生的问题,需要对易混淆词的搭配类型、语义特征及语用范畴进行全面地考察。最终,笔者确定了“形成”、“造成”、“成为”、“当成”四词作为本文语义韵的研究对象。其次,为研究词语语义韵特性,本文采用由英国布莱顿大学Adam Kilgarriff等研制的在线语料库检索工具Sketch Engine作为研究工具,并选取Chinese Giga Word2 Corpus:Mainland(涵盖语料205,031,379)及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北京大学语料库(CCL)作为语料来源。在研究方法上,本文选取Sketch Engine中的词汇速描(Word Sketch)和词汇速描对照(Word Sketch Difference)对易混淆词进行描写和对比,以期探索易混淆词的语义韵特征及两两之间的差异特征;在研究内容上,本文采用扩展意义单位(EUM)语义韵研究模式,综合运用搭配、类联接、语义选择趋向和语义韵为主要成分的最大路径研究方法,从词法、句法、语义、语用等不同角度探究“形成类”词语的语义韵特征。最后,通过研究与分析,本文得到了“形成类”易混淆词在扩展意义单位上的语义韵特征:“形成”与属性类词语搭配最多,具有中性偏积极语义韵;“造成”与事情类词语搭配最多,具有消极语义韵;“成为”与积极属性类和“人”类词语搭配最多,具有积极语义韵;“当成”与“人”类、概称类词语搭配最多,具有中性语义韵。此外,通过混淆词组的两两对比得出:“形成”的过程性语义较强;“成为”的结果性语义较强;“造成”很少表示过程,其结果性语义更强;“当成”只表示结果,其结果性语义最强。基于语义韵研究结果,本文进而分析了造成留学生产生偏误的原因,提出了词汇语义韵教学所应遵循的原则,并通过设计“形成”和“造成”的语义韵教学方案以及二者的辨析方案,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郁玮[8](2021)在《《基础中文:听与说》生词释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别化教材的编写中,如何根据课型特点、基底语的语言和文化特点进行合理的生词释义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基础中文:听与说》,该书由基底语教师顾百里编写,语言形式上汉语全部使用拼音呈现,生词全部用基底语英语进行释义,具有很强的国别化教材特点。本文以翻译相关理论、对比分析理论为基础,以归纳法、对比分析法以及访谈法为研究方法,参考中美相关语言政策和生词释义的一般原则,对教材生词释义的内容及方式进行归纳。内容上,义项选择多为语境义,词性标注强调英汉对比,在同一语义场中进行词汇拓展;方式上,采取直译法、对比法以及情景法,语言释义和非语言释义相结合。在考察了释义内容和方式的基础上,通过对教材的定量统计,对教材中存在的释义问题进行分类总结,指出教材存在同音异形词混淆、儿化音词语错用、课堂式用语以及释义不准确的问题。本文从语言内部因素和外部编写因素两方面分析了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认为英汉词汇存在词义不对等性、搭配范围不同、文化附加义不同的内部因素,同时教材的编写体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释义的准确性,并且存在校对疏漏的问题。最后结合对本教材的分析,从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两方面为初级汉语生词释义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吴宇[9](2021)在《韩国汉语学习者五级易混淆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词汇是语言表达中极为重要的建筑材料,但是词汇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性一直没有被提高到相应的高度。同时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词汇和语法方面都对汉语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中高级汉语学习者来说,需要掌握的语法知识相对有限,学习者为了能够熟练掌握基本的语法知识,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更加偏重语法方面的学习。但是只重视语法学习是不够的,不论考试还是日常交际,缺乏对词汇的正确理解都寸步难行。从整体来看,学习者对词汇的掌握还存在很多问题。笔者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一些中高级词汇的习得对学习者来说有一定难度。例如:新HSK五级要求学生掌握2500个词,词汇量大、词义复杂。在这些词中有同音词、形近词、近义词等,还有留学生在学习汉语时,受诸多因素影响特有的“混淆词”,这都是教师词汇教学的重难点,也是学生词汇学习的困难点。从国别背景来看,韩国汉语学习者的情况较为特殊。因为韩国处在汉字文化圈,受汉字和汉语的影响较深。相较于其他国家,韩国汉语学习者的词汇偏误问题更复杂,存在一些学习者和教师双方都容易忽视的易混淆词。对于词汇误用来说,词语混淆是汉语学习者较为凸显的一种词汇错误。在目前的汉语教学中,易混淆词的研究包括“词汇本体研究”“词汇习得”以及“词汇教学”这三方面的内容。教师需要这三方面相互融通找到学习者特有的“易混淆词”,分析其特点,了解学习者目前所处的中介语系统阶段,进而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策略。在汉语词汇教学中,新HSK词汇大纲无疑是重要的教学参考标准。因此本文选取新HSK五级词汇大纲为研究对象,为学习者更好的进入六级,正确理解、运用更多汉语词汇打下良好的词汇基础。本文利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2.0版,以及搜集整理的口语语料,结合汉语词汇本体知识和韩语词义,运用中介语理论、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以韩国学生为研究对象,对新HSK五级词汇大纲中的易混淆词进行穷尽式搜索。根据韩国汉语学习者词汇混淆的特点结合新HSK考试五级真题设计调查问卷,对五级易混淆词进行补充。并总结其出现的具体原因,进而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教学建议,希望为今后中高级韩国汉语学习者词汇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绪论和四章正文的内容。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意义,阐述了前人对易混淆词的研究现状,并简要介绍了本文的语料来源。第一章是关于易混淆词的界定和筛选,共两个小节。第一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本文中的“易混淆词”进行界定;第二节分别从语料来源、筛选过程、易混淆词的确定三方面对本文中选用的“易混淆词”进行了介绍。第二章为深入了解韩国汉语学习者词语混淆情况,考察语言理解层面的词语混淆,以及学习者通过一些策略回避掉的词语混淆问题,设计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及访谈。第三章是关于“易混淆词”偏误原因的分析,共三个小节。第一节从母语负迁移的角度,通过韩汉词语对比进行分析;第二节从目的语的角度对偏误进行分析;第三节从教学方面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第四章从辨析方法和教学方法两个角度出发,提出针对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的教学策略,共两个小节。第一节提出三种易混淆词辨析方法;第二节提出四种易混淆词教学方法。
徐天娇[10](2021)在《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第五、六季)中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各地方电视台开始录制以外国汉语学习者为主体的中文谈话类节目,其中湖北卫视与哔哩哔哩联合打造了一档文化访谈类节目——《非正式会谈》,节目自2015年开播至今已连续播出六季,每季邀请来自11个不同国家的青年代表就当下青年群体普遍关注的话题,以中文脱口秀的形式展开讨论与交流。节目中,各国青年代表的汉语口语词汇偏误呈现多样化的形式。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是对外汉语教学中重要的一环,学习者对汉语词汇的掌握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汉语水平和能力。偏误分析在二语习得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偏误分析,可以提前做好偏误预警,及时纠正偏误,有效减少偏误。鉴于此,本文以《非正式会谈》第五季和第六季为语料来源,对节目中汉语学习者的话语进行转录,并以此为基础建立“11国青年代表汉语中介语语料库”,以语料库中呈现的部分口语词汇偏误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偏误分析等方法对11国青年代表口语词汇偏误整体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探究高水平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类型和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解决这些偏误进行一些策略上的讨论,力求做到面面俱到,以期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各部分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绪论。简要地介绍了本课题的缘起和研究意义,阐述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步骤、方法以及所运用的基本理论,并主要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研究、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研究两个方面综述了与本研究相关的课题研究现状。第一章《非正式会谈》(第五、六季)中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统计及分析。为清晰地呈现11国青年代表口语词汇偏误的整体面貌,本章将所有偏误进行词性上的划分,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类:量词偏误、名词偏误、动词偏误、形容词偏误。然后将以上几类词的偏误根据偏误性质分为误代、冗余、遗漏、错序、其他五大类,并在大类的基础上再列出一些下位小类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能更准确、细致地反映11国青年代表口语词汇偏误情况。第二章《非正式会谈》(第五、六季)中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原因分析。本章从认知因素、学习环境、情感因素三个角度对11国青年代表口语词汇偏误成因进行分析。第三章研究结果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启示。本章将偏误分析结果用以指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结合11国青年代表口语中常出现的词汇偏误,分别对量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教学提出了一些可参考的意见,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结语部分总结了本项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指明论文的不足和缺陷,并对不足之处提出了后续可拓展的空间。
二、试论英语词语的搭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英语词语的搭配(论文提纲范文)
(1)中文经济合同中“责任”表述的局部语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方法意义 |
1.3.3 实践意义 |
1.4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商务汉语研究 |
2.1.1 专门用途语言与商务汉语 |
2.1.2 商务汉语研究与教学 |
2.1.3 小结 |
2.2 合同语言研究 |
2.2.1 语言学视角 |
2.2.2 教学视角 |
2.2.3 小结 |
2.3 局部语法研究 |
2.3.1 局部语法的理论机制 |
2.3.2 局部语法的发展 |
2.3.3 小结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3.1 概念界定 |
3.1.1 合同相关定义 |
3.1.2 “责任”相关定义 |
3.1.3 局部语法相关定义 |
3.2 研究问题 |
3.3 研究方法 |
3.4 研究工具 |
3.4.1 文本清理工具 |
3.4.2 语料加工工具 |
3.4.3 语料标注与分析工具 |
3.4.4 有限状态自动机构画工具 |
3.5 研究步骤 |
3.5.1 语料处理及统计阶段 |
3.5.2 局部语法描写阶段 |
3.5.3 对比分析阶段 |
3.6 小结 |
第四章 两类合同的“责任”分布 |
4.1 租赁合同 |
4.1.1 合同文本语步结构 |
4.1.2 “责任”表述在各语步的分布 |
4.1.3 责任人在各语步的分布 |
4.1.4 小结 |
4.2 买卖合同 |
4.2.1 合同文本语步结构 |
4.2.2 “责任”表述在各语步的分布 |
4.2.3 责任人在各语步的分布 |
4.2.4 小结 |
第五章 两类合同“责任”表述局部语法分析 |
5.1 租赁合同“责任”标记 |
5.1.1 责任标记的频次 |
5.1.2 责任标记的特点 |
5.1.3 小结 |
5.2 租赁合同“责任”局部语法结果与分析 |
5.2.1 实义动词 |
5.2.2 情态动词 |
5.2.3 短语 |
5.2.4 小结 |
5.3 买卖合同“责任”标记 |
5.3.1 责任标记的频次 |
5.3.2 责任标记的特点 |
5.3.3 小结 |
5.4 买卖合同“责任”局部语法结果与分析 |
5.4.1 实义动词 |
5.4.2 情态动词 |
5.4.3 小结 |
第六章 两类合同对比分析 |
6.1 词汇-语法型式 |
6.2 功能范畴体系 |
6.3 局部语法型式 |
6.4 语义韵分析 |
6.5 购销合同检验 |
6.6 局部语法的教学启示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发现 |
7.1.1 合同“责任”表述分布 |
7.1.2 “责任”局部语法分析 |
7.1.3 租赁和买卖合同异同 |
7.1.4 创新点 |
7.2 研究局限及展望 |
7.2.1 研究局限 |
7.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商务汉语教材 |
附录二 租赁合同样例 |
附录三 买卖合同样例 |
附录四 购销合同样例 |
(2)现代汉语授受语义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研究对象和问题 |
2 研究的路径及方法 |
3 研究的目标及意义 |
4 语料来源 |
第1章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1.1 句法形式研究 |
1.1.1 双宾语的研究 |
1.1.2 双及物构式的研究 |
1.1.3 “给”字句的研究 |
1.2 授受动词研究 |
1.3 授受意义研究 |
1.3.1 给予义和索取义 |
1.3.2 其他语义 |
1.4 相关研究评述 |
第2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内涵和特征 |
2.1 双宾语、双及物构式和授受语义 |
2.1.1 意义的不同认识 |
2.1.2 共性和差异 |
2.2 授受语义范畴的内涵和范围 |
2.2.1 授受事件和授受语义范畴 |
2.2.2 授受语义范畴的内涵 |
2.2.3 授受语义范畴的范围 |
2.3 授受语义范畴的特征 |
2.3.1 主动性 |
2.3.2 移动性 |
2.3.3 方向性 |
2.3.4 得失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结构 |
3.1 授受语义范畴的构成要素 |
3.2 核心要素 |
3.2.1 授受主体 |
3.2.2 授受对象 |
3.2.3 授受行为 |
3.3 非核心要素 |
3.3.1 时间要素 |
3.3.2 空间要素 |
3.3.3 结果要素 |
3.3.4 方式要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动词表征 |
4.1 语义范畴和动词 |
4.2 授受语义范畴类型的动词表征 |
4.2.1 予取范畴的动词表征 |
4.2.2 交换范畴的动词表征 |
4.2.3 分享范畴的动词表征 |
4.3 单纯型和复合型动词表征 |
4.3.1 单纯型动词表征 |
4.3.2 复合型动词表征 |
4.4 单/双音节动词的表征差异 |
4.4.1 使用频率差异 |
4.4.2 隐喻能力差异 |
4.4.3 语体差异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授受语义范畴的话语表现形式 |
5.1 授受语义范畴的实现 |
5.2 出现在话语形式上的要素及序列 |
5.2.1 给予事件的话语形式类别 |
5.2.2 索取事件的话语形式类别 |
5.2.3 给予事件和索取事件话语形式的关系 |
5.2.4 授受语义范畴的特殊话语形式 |
5.3 授受语义范畴构成要素的词语表现 |
5.3.1 主体要素的词语表现 |
5.3.2 对象要素的词语表现 |
5.3.3 时空要素的词语表现 |
5.3.4 结果要素的词语表现 |
5.3.5 方式要素的词语表现 |
5.4 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话语形式总汇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授受语义范畴实现的条件和基本原则 |
6.1 实现的条件 |
6.1.1 需要条件 |
6.1.2 主体条件 |
6.1.3 语境条件 |
6.2 实现的基本原则 |
6.2.1 激活原则 |
6.2.2 简洁性原则 |
6.2.3 得体性原则 |
6.2.4 信息分布原则 |
6.2.5 凸显性原则 |
6.2.6 词语组配原则 |
6.3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3)中国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易读度的对比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1.3 研究对象和语料选取 |
1.4 研究方法和意义 |
1.5 研究的总体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引言 |
2.2 中国古典名着及其改写本 |
2.2.1 中国古典名着的研究 |
2.2.2 中国古典名着改写本的研究 |
2.3 易读度 |
2.3.1 传统易读度研究 |
2.3.2 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易读度研究 |
2.4 语篇功能 |
2.4.1 语篇功能理论的建立 |
2.4.2 语篇功能理论的发展 |
2.4.3 语篇功能理论的融合和创新 |
2.5 小结 |
第三章 理论框架—语篇功能的表征系统:组篇系统 |
3.1 引言 |
3.2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思想 |
3.2.1 系统的思想 |
3.2.2 功能的思想 |
3.2.3 层次的思想 |
3.2.4 语篇的思想 |
3.2.5 语境的思想 |
3.2.6 适用的思想 |
3.3 组篇系统的层次性 |
3.4 互文 |
3.4.1 语篇间互文 |
3.4.2 语篇内互文 |
3.5 主位 |
3.5.1 小句的类型及其主位 |
3.5.2 多重主位 |
3.5.3 超主位和宏观主位 |
3.5.4 主位推进模式 |
3.6 信息 |
3.7 衔接 |
3.7.1 及物性 |
3.7.2 语气 |
3.7.3 时态和语态 |
3.7.4 指称 |
3.7.5 替代和省略 |
3.7.6 连接 |
3.7.7 重复和搭配 |
3.8 小结 |
第四章 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互文方式对比 |
4.1 引言 |
4.2 语篇间互文方式对比 |
4.2.1 原着与改写本的语篇间互文方式对比 |
4.2.2 原着及其改写本与其他语篇的语篇间互文方式对比 |
4.3 语篇内互文方式对比 |
4.3.1 词句互文对比 |
4.3.2 正副文本互文对比 |
4.3.3 图文互文对比 |
4.4 小结 |
第五章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主位和信息对比 |
5.1 引言 |
5.2 主位系统对比 |
5.2.1 小句主述结构对比 |
5.2.2 语篇主位系统对比 |
5.3 信息系统对比 |
5.3.1 信息结构对比 |
5.3.2 信息单位的意义对比 |
5.4 小结 |
第六章 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衔接手段对比 |
6.1 引言 |
6.2 及物性对比 |
6.3 语气对比 |
6.4 时态和语态对比 |
6.4.1 时态对比 |
6.4.2 语态对比 |
6.5 指称对比 |
6.5.1 指称类型及密度对比 |
6.5.2 指称衔接纽带及衔接链对比 |
6.6 替代和省略对比 |
6.6.1 替代对比 |
6.6.2 省略对比 |
6.7 连接对比 |
6.8 重复和搭配对比 |
6.8.1 重复对比 |
6.8.2 搭配对比 |
6.9 小结 |
第七章 讨论 |
7.1 引言 |
7.2 原着与改写本的语篇功能对比 |
7.2.1 语篇功能体现形式的差异 |
7.2.2 语篇功能体现形式的差异和易读度的关系 |
7.3 原着与改写本语篇功能差异的原因 |
7.3.1 语境对语篇生成的制约 |
7.3.2 语境对改写本的影响 |
7.4 原着与改写本语篇功能研究的启示 |
7.4.1 古典名着改写的原则 |
7.4.2 在阅读教学相关领域的应用 |
7.5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 |
8.1 引言 |
8.2 研究发现 |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三国演义》原着与改写本的部分语料 |
附录2 英汉人名对照表 |
附录3 英汉术语对照表 |
(4)英语国家留学生顺承复句习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范畴说明 |
五、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一)顺承复句本体方面的研究 |
(二)顺承复句习得方面的研究 |
第二章 汉语顺承复句多角度考察 |
一、汉语顺承复句的界定与分类 |
(一)汉语顺承复句的界定 |
(二)汉语顺承复句的分类 |
二、汉语顺承复句关联词语分析 |
(一)顺承关联词语的界定 |
(二)顺承关联词语的语义特征 |
(三)顺承关联词语的句法位置 |
(四)顺承关联词语的搭配类型 |
第三章 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顺承复句习得情况调查设计与分析 |
一、问卷调查目的 |
二、问卷调查对象 |
三、调查问卷设计 |
(一)调查问卷设计思路 |
(二)调查问卷内容 |
四、调查问卷发放及回收 |
五、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一)易混顺承关联词语辨析情况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二)顺承关联词语误加和遗漏情况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三)顺承关联词语句法位置和搭配情况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四)顺承逻辑关系判别情况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
第四章 英语国家留学生顺承复句习得情况分析 |
一、英语国家留学生顺承关联词语习得过程分析 |
(一)选择倾向分析 |
(二)使用情况分析 |
(三)习得难易度分析 |
二、英语国家留学生汉语顺承复句习得偏误分析 |
(一)偏误类型分析 |
(二)偏误成因分析 |
第五章 对相关教材编写的启示及教学的建议 |
一、对相关教材编写的启示 |
(一)对相关教材编写情况的考察 |
(二)相关教材中存在的问题 |
(三)对相关教材编写的建议 |
二、对课堂教学的建议 |
(一)以关联词语为轴心进行讲解 |
(二)重视相近关联词语的对比分析 |
(三)加强顺承复句的情境操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英语国家留学生顺承复句习得调查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处理方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综述 |
1.3.1 关于汉语教材生词方面的研究 |
1.3.2 关于中外学者所编汉语教材对比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编排方式分析 |
2.1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编排方式 |
2.2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编排的主要方式 |
2.2.1 编有专门的词表 |
2.2.2 以组构(build up)的方式代替词表 |
2.2.3 以解构(break down)的方式代替词表 |
2.3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编排方式利弊分析 |
第三章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释义方式分析 |
3.1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释义方式 |
3.2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释义的主要模式 |
3.2.1 语言释义模式 |
3.2.2 非语言释义模式 |
3.3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释义的主要方法 |
3.3.1 翻译法 |
3.3.2 定义法 |
3.3.3 分解法 |
3.3.4 举例法 |
3.3.5 综合法 |
3.4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释义方式利弊分析 |
第四章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讲解方式分析 |
4.1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讲解方式 |
4.2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讲解的主要方式 |
4.2.1 语法功能和用法的说明 |
4.2.2 扩展搭配 |
4.2.3 例句展示 |
4.2.4 易混淆词分析 |
4.3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讲解方式利弊分析 |
第五章 中外学者编写的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处理方式的对比分析 |
5.1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编排方式对比 |
5.2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释义方式对比 |
5.2.1 释义模式对比 |
5.2.2 释义方法对比 |
5.3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讲解方式对比 |
第六章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编写建议 |
6.1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编排方式的编写建议 |
6.1.1 不拘泥于专门的生词表 |
6.1.2 运用灵活的生词编排方式 |
6.2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释义方式的编写建议 |
6.2.1 采用多样化的释义模式 |
6.2.2 选择合适的释义方法 |
6.3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讲解方式的编写建议 |
6.3.1 添加生词的常用搭配和例句 |
6.3.2 注重中外语言表达的对比 |
6.3.3 渗透生词的文化内涵 |
6.3.4 从偏误分析的角度去讲解生词 |
第七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初级汉语综合教材 |
(6)英语母语者习得“再”“又”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1.“再”“又”本体研究综述 |
2.“再”“又”对外汉语的教学研究 |
(四)理论基础 |
1.中介语理论 |
2.偏误分析理论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对比分析法 |
3.问卷调查法 |
4.偏误分析法 |
(六)研究对象 |
(七)语料来源 |
一、“再”“又”对比分析 |
(一)“再”“又”语法结构对比分析 |
1.搭配对比分析 |
2.时态的选择对比分析 |
(二)“再”“又”语义对比分析 |
1.“再”“又”重复语义分析 |
2.“再”“又”差别语义分析 |
(三)“再”“又”语用对比分析 |
1.“再”“又”在陈述句中的使用情况 |
2.“再”“又”在疑问句中的使用情况 |
3.“再”“又”在祈使句中的使用情况 |
4.“再”“又”在感叹句中的使用情况 |
二、英语母语者习得“再”“又”的情况调查 |
(一)英语母语者习得“再”“又”的情况调查设计 |
1.调查对象 |
2.调查问卷的设计及实施 |
(二)英语母语者习得“再”“又”调查结果分析 |
1.英语母语者习得“再”的偏误率 |
2.英语母语者习得“又”的偏误率 |
三、英语母语者习得“再”“又”的偏误类型及偏误原因 |
(一)英语母语者习得“再”“又”的偏误类型 |
1.遗漏 |
2.误用 |
3.错序 |
4.误加 |
(二)英语母语者习得“再”“又”的偏误原因 |
1.母语负迁移 |
2.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 |
3.目的语规则掌握不足 |
四、英语母语者习得“再”“又”的教学对策 |
(一)学生学习方面的建议 |
1.注重语义、搭配的学习 |
2.避免过度类推 |
3.结合语境学习 |
(二)教师教学方面的建议 |
1.注重对比分析教学 |
2.加强词义的辨析教学 |
3.注重词语搭配教学 |
4.利用语境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形成类”易混淆词的语义韵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汉语易混淆词研究综述 |
1.2.2 词语搭配研究综述 |
1.2.3 语义韵研究综述 |
1.2.4 小结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
1.4.1 理论依据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第二章:“形成类”易混淆词的确定与误用倾向分析 |
2.1 “形成类”易混淆词的实例考察 |
2.2 “形成类”易混淆词的筛选与确定 |
2.3 “形成类”易混淆词的误用特征分析 |
第三章:“形成类”易混淆词的语义韵分析 |
3.1 Sketch Engine语料库的使用方法 |
3.2 “形成”的语义韵探究 |
3.2.1 “形成”的显着搭配词 |
3.2.2 “形成”的类联接 |
3.2.3 “形成”的语义选择趋向 |
3.2.4 “形成”的语义韵 |
3.3 “造成”的语义韵探究 |
3.3.1 “造成”的显着搭配词 |
3.3.2 “造成”的类联接 |
3.3.3 “造成”的语义选择趋向 |
3.3.4 “造成”的语义韵 |
3.4 “成为”的语义韵探究 |
3.4.1 “成为”的显着搭配词 |
3.4.2 “成为”的类联接 |
3.4.3 “成为”的语义选择趋向 |
3.4.4 “成为”的语义韵 |
3.5 “当成”的语义韵探究 |
3.5.1 “当成”的显着搭配词 |
3.5.2 “当成”的类联接 |
3.5.3 “当成”的语义选择趋向 |
3.5.4 “当成”的语义韵 |
3.6 “形成类”易混淆词的语义韵辨析 |
3.6.1 “形成”和“造成”的语义韵辨析 |
3.6.2 “成为”和“当成”的语义韵辨析 |
3.6.3 “形成”和“成为”的语义韵辨析 |
3.7 小结 |
第四章 留学生混淆原因分析和对外汉语教学建议 |
4.1 留学生出现混淆现象的原因分析 |
4.1.1 词典编着的缺陷 |
4.1.2 教学方法的不足 |
4.1.3 学生自身的原因 |
4.2 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
4.2.1 注重词块、语块的搭配教学 |
4.2.2 运用语料库进行大量操练 |
4.2.3 多元化呈现语义韵特征 |
4.3 以“形成”和“造成”为例的语义韵教学设计 |
4.3.1 “形成”的语义韵教学设计 |
4.3.2 “造成”的语义韵教学设计 |
4.3.3 “造成”和“形成”辨析的教学设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8)《基础中文:听与说》生词释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对象 |
1.3 理论基础 |
1.3.1 翻译相关理论 |
1.3.2 对比分析理论 |
1.4 研究综述 |
1.4.1 英汉翻译研究 |
1.4.2 释义与偏误研究 |
1.4.3 生词释义对策与建议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基础中文:听与说》概况及生词释义的一般原则 |
2.1 整体概况 |
2.1.1 作者及教材基本概况 |
2.1.2 生词概况 |
2.2 生词释义相关政策及一般原则 |
2.2.1 相关政策 |
2.2.2 一般原则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础中文:听与说》生词释义内容及方式 |
3.1 生词释义内容 |
3.1.1 生词义项选择 |
3.1.2 词性标注 |
3.1.3 同一语义场生词拓展 |
3.2 生词释义方式 |
3.2.1 直译法 |
3.2.2 对比法 |
3.2.3 情景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础中文:听与说》生词释义问题及原因 |
4.1 生词释义问题 |
4.1.1 同音异形词混淆 |
4.1.2 儿化音和课堂式用语问题 |
4.1.3 释义不准确 |
4.2 释义问题原因分析 |
4.2.1 英汉语言差异 |
4.2.2 编写方式与校对疏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初级汉语生词释义的启示 |
5.1 教材编写 |
5.1.1 针对性原则 |
5.1.2 多维度设计 |
5.1.3 跨文化交际性 |
5.2 教学实践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6.1 本文的主要观点 |
6.2 本文的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同音异形词对照表 |
附录二:儿化音词汇表 |
附录三:顾百里访谈记录 |
(9)韩国汉语学习者五级易混淆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综述 |
一、中介语研究 |
二、偏误分析研究 |
三、易混淆词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研究步骤、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步骤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易混淆词的界定和筛选 |
第一节 易混淆词的界定 |
第二节 易混淆词的筛选与确定 |
一、易混淆词的来源 |
二、易混淆词的筛选 |
三、易混淆词的确定 |
第二章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考察 |
第一节 隐性易混淆词调查 |
一、调查对象 |
二、问卷设计 |
三、调查结果 |
第二节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访谈 |
一、易混淆词访谈设计 |
二、易混淆词访谈结果 |
第三章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偏误原因 |
第一节 母语导致偏误 |
一、韩汉义项对比 |
二、韩汉词义对比 |
第二节 目的语导致偏误 |
一、因语素相近而混淆 |
二、因语音相近而混淆 |
三、因词义相近而混淆 |
第三节 教学不足导致偏误 |
一、词语释义准确度不够 |
二、词语讲解时深度不够 |
三、对中介语系统认识不够 |
第四章 韩国汉语学习者五级易混淆词教学策略 |
第一节 易混淆词的辨析方法 |
一、避免释义混淆,创设丰富语境 |
二、利用语素法进行教学,区分形近词 |
三、借用义素分析法,具化学生对词义的理解 |
第二节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的教学方法 |
一、与考试真题相结合 |
二、以终为始,设计教学 |
三、利用游戏发现问题,加深记忆 |
四、加强韩汉语言对比,设置视频课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调查问卷 |
附录二 韩国汉语学习者易混淆词访谈提纲 |
附录三 针对韩国汉语学习者 HSK 五级易混淆词表 |
后记 |
(10)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第五、六季)中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课题缘起与意义 |
一 课题缘起 |
二 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一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研究 |
二 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研究 |
第三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对比分析理论 |
二 偏误分析理论 |
三 中介语理论 |
第四节 研究对象、方法和步骤 |
一 研究对象 |
二 研究方法 |
三 研究步骤 |
第一章 《非正式会谈》(第五、六季)中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统计及分析 |
第一节 偏误数据统计 |
第二节 量词偏误类型分析 |
一 量词的误代 |
二 量词的冗余 |
三 量词的遗漏 |
四 量词的错序 |
第三节 名词偏误类型分析 |
一 名词的误代 |
二 名词的冗余 |
三 名词的遗漏 |
四 名词的错序 |
五 其他偏误 |
第四节 动词偏误类型分析 |
一 动词的误代 |
二 动词的冗余 |
三 动词的遗漏 |
四 动词的错序 |
五 其他偏误 |
第五节 形容词偏误类型分析 |
一 形容词的误代 |
二 形容词的遗漏 |
三 其他偏误 |
第二章 《非正式会谈》(第五、六季)中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汉语学习者的认知心理原因 |
一 母语负迁移 |
二 目的语知识过度泛化 |
三 交际策略的影响 |
第二节 学习环境原因 |
一 教学的影响 |
二 社会环境的影响 |
第三节 汉语学习者的情感原因 |
一 动机 |
二 性格 |
第三章 研究结果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词汇教学的启示 |
第一节 针对量词偏误的几点教学建议 |
第二节 针对名词偏误的几点教学建议 |
第三节 针对动词偏误的几点教学建议 |
第四节 针对形容词偏误的几点教学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绪论偏误例句 |
附录2:量词偏误例句 |
附录3:名词偏误例句 |
附录4:动词偏误例句 |
附录5:形容词偏误例句 |
致谢 |
四、试论英语词语的搭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文经济合同中“责任”表述的局部语法研究[D]. 赵羚.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
- [2]现代汉语授受语义范畴研究[D]. 张璐. 吉林大学, 2021(01)
- [3]中国古典名着原着与改写本易读度的对比研究 ——以《三国演义》为例[D]. 郭笑甜.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英语国家留学生顺承复句习得研究[D]. 张艾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初级汉语综合教材生词处理方式研究[D]. 孔德岚.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6]英语母语者习得“再”“又”的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D]. 张彤.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形成类”易混淆词的语义韵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 高倩. 山西大学, 2021
- [8]《基础中文:听与说》生词释义研究[D]. 郁玮.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1)
- [9]韩国汉语学习者五级易混淆词研究[D]. 吴宇.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10]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第五、六季)中汉语学习者口语词汇偏误研究[D]. 徐天娇. 烟台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