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中综合科学课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综合科学,学习目标,学习成果,课程内容
高中综合科学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褚慧玲,谢利民[1](2009)在《国际科学教育视野下的高中综合科学课程改革——透视香港高中《综合科学》课程》一文中研究指出综合科学课程改革是现代学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在科学教育课程领域中都进行了越来越深入的改革实践。我国香港地区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全球国际科学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下,为了更好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在高中阶段的《综合科学》课程中采用了跨学科主题的形式设计,选择了具有时代性和跨时代性的题材选材;在课程的内容设计、学习目标、学生学习成果与学业评价的基本维度等方面都较传统综合科学课程有着一定的突破,并有着很好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期刊2009年02期)
张红洋[2](2009)在《高中综合科学课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2005年上海开始设置高中《科学》课程,该课程是上海“二期”课程改革中12年“合分合"一体化科学课程设计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必修课程,在高中最后阶段实现“合”的功能。本研究试图以上海高中《科学》课程为载体,探讨高中阶段综合科学课程的相关理论,透视我国高中科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要不要设置高中综合科学课程、怎样设置高中综合科学课程是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从课程、综合课程以及综合科学课程等概念内涵的分析入手,通过文献分析逐步深入,并运用系统论思想和方法,揭示综合科学课程内涵;提出综合科学课程是由多种要素以不同的权重分配和不同的组织方式综合而成的。本研究首先从综合科学课程的理论基础、综合科学课程的国际发展趋势以及分科课程的局限性叁个方面论证了设置高中综合科学课程的必要性。其次,主要对影响高中《科学》课程的开设情况,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访谈以及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了现实考察研究,调查和观察对象包括上海部分学校的高中学生、高中《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者、教材编写者、任课教师以及课堂教学等。之后,以L·W·安德森和D·R·克拉斯沃尔等人建立的课堂分析框架为依据,对高中《科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研究。具体而言,主要从课堂教学情境的描述、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评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回答了教学中的学习问题、教学问题、评估问题和一致性问题等。在现实考察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讨论了高中综合科学课程建构的理论取向和现实思考,就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了再探讨。对如何构建高中综合科学课程进行了探索,并分别从综合科学课程的目标需求、理论基础、建构机制和现实思考等几方面提出了综合科学课程的建构思路。以问卷调查对科学教育目标需求为课程构建依据,并从理论上探讨了综合科学课程建构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科学课程内容的理论层次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综合科学的几种综合机制,对综合科学课程建构的现实基础做了讨论。最后从正确认识和处理综合科学课程与分科科学课程之间关系、正确处理评价与综合科学课程的关系,以及高中综合科学课程教师这叁个方面,对高中科学课程实施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传统分科科学课程具有局限性,增设高中综合科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高中的基础教育性质,决定了高中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应该使学生从科学整体性视角出发,将相关的科学知识综合起来,并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但从实际调研情况看,不同分科科学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教师在教学中对本学科之外的知识和内容漠不关心,不同的科学课程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强。因此,应该着力处理好分科科学课程与综合科学课程的关系,两者各具优势,应相辅相成,为提高高中科学教育的质量作出贡献。2.课程内容的不合宜、考试评价的不合理和缺少相关的软硬件配套条件是导致上海高中《科学》课程难以推广和落实的主要影响因素。3.高中综合科学课程的建构应充分发挥不同课程要素在科学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上海高中《科学》课程对科学思想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倡导通过阅读方式进行学习,这是其最大亮点。然而,这种单一的课程构建方式在实践中难以取得理想实效。本研究提出的综合科学课程的建构机制应有助于改善上海高中《科学》课程。4.高中综合科学课程的开设需要正确处理分科科学课程与综合科学课程之间关系,并与考试评价建立适切关联,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09-04-01)
高中综合科学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05年上海开始设置高中《科学》课程,该课程是上海“二期”课程改革中12年“合分合"一体化科学课程设计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必修课程,在高中最后阶段实现“合”的功能。本研究试图以上海高中《科学》课程为载体,探讨高中阶段综合科学课程的相关理论,透视我国高中科学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要不要设置高中综合科学课程、怎样设置高中综合科学课程是本研究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从课程、综合课程以及综合科学课程等概念内涵的分析入手,通过文献分析逐步深入,并运用系统论思想和方法,揭示综合科学课程内涵;提出综合科学课程是由多种要素以不同的权重分配和不同的组织方式综合而成的。本研究首先从综合科学课程的理论基础、综合科学课程的国际发展趋势以及分科课程的局限性叁个方面论证了设置高中综合科学课程的必要性。其次,主要对影响高中《科学》课程的开设情况,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案例分析、访谈以及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进行了现实考察研究,调查和观察对象包括上海部分学校的高中学生、高中《科学》课程标准的制定者、教材编写者、任课教师以及课堂教学等。之后,以L·W·安德森和D·R·克拉斯沃尔等人建立的课堂分析框架为依据,对高中《科学》课堂教学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研究。具体而言,主要从课堂教学情境的描述、教学目标的分析、教学活动和课堂教学评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回答了教学中的学习问题、教学问题、评估问题和一致性问题等。在现实考察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讨论了高中综合科学课程建构的理论取向和现实思考,就一些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作了再探讨。对如何构建高中综合科学课程进行了探索,并分别从综合科学课程的目标需求、理论基础、建构机制和现实思考等几方面提出了综合科学课程的建构思路。以问卷调查对科学教育目标需求为课程构建依据,并从理论上探讨了综合科学课程建构的理论基础,提出了科学课程内容的理论层次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构建综合科学的几种综合机制,对综合科学课程建构的现实基础做了讨论。最后从正确认识和处理综合科学课程与分科科学课程之间关系、正确处理评价与综合科学课程的关系,以及高中综合科学课程教师这叁个方面,对高中科学课程实施问题进行了探讨。本研究的主要结论为:1.传统分科科学课程具有局限性,增设高中综合科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高中的基础教育性质,决定了高中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科学教育应该使学生从科学整体性视角出发,将相关的科学知识综合起来,并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但从实际调研情况看,不同分科科学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教师在教学中对本学科之外的知识和内容漠不关心,不同的科学课程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以及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强。因此,应该着力处理好分科科学课程与综合科学课程的关系,两者各具优势,应相辅相成,为提高高中科学教育的质量作出贡献。2.课程内容的不合宜、考试评价的不合理和缺少相关的软硬件配套条件是导致上海高中《科学》课程难以推广和落实的主要影响因素。3.高中综合科学课程的建构应充分发挥不同课程要素在科学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上海高中《科学》课程对科学思想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倡导通过阅读方式进行学习,这是其最大亮点。然而,这种单一的课程构建方式在实践中难以取得理想实效。本研究提出的综合科学课程的建构机制应有助于改善上海高中《科学》课程。4.高中综合科学课程的开设需要正确处理分科科学课程与综合科学课程之间关系,并与考试评价建立适切关联,建立一支合格的教师队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中综合科学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1].褚慧玲,谢利民.国际科学教育视野下的高中综合科学课程改革——透视香港高中《综合科学》课程[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
[2].张红洋.高中综合科学课程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