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吕着中国通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通史纲要》,《纲要》,上海人民出版社,白寿彝
吕着中国通史论文文献综述
白寿彝[1](2019)在《编着《中国通史纲要》的一点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1982年,白寿彝先生应上海人民出版社之约,就主编《中国通史纲要》一书,写一篇总结经验的文章。先生推辞再叁,上海人民出版社表示是工作需要,恳请先生俯允。先生推辞不了,乃口授大意,由瞿林东执笔,撰成《编着<中国通史纲要>的一点体会》一文,经先生过目改定,交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将此文刊于《出版工作》(内部刊物) 1982年第1期,后又发表于《书林》杂志1982年第3期,署名白寿彝,并于文末在括号内注明"瞿林东执笔"字样。或由于上述原因,白先生未将此文收入《白寿彝史学论集》。此事已经过去叁十七年了,久恐湮没,今年恰逢白先生110周年诞辰,经瞿林东教授回忆此文产生经过,本刊鉴于此文确系白先生对编着《中国通史纲要》一书的总结性论述,殊为重要,乃予以刊发,以飨读者,并以此纪念白先生110周年诞辰。(本文来源于《史学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康桂英,卢光山[2](2012)在《吕思勉《吕着中国通史》的撰述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吕思勉所着的《吕着中国通史》,是成书于抗战时期的一部通史着作。与同期的其他通史着作相比,在体例、内容以及史学思想方面都有自己的显着特点,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吕思勉的影响,尤其是书中洋溢的爱国主义热情对我们教益匪浅。通过研究《吕着中国通史》的撰述特点,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通史撰述的方向。(本文来源于《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1期)
麻玉霞[3](2011)在《《吕着中国通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吕着中国通史》是我国二十世纪初期着名史学家吕思勉一部史学论着。该书系抗日战争期间吕思勉为当时大学教学的需要纂写而成,1940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上册,下册受当时条件限制于1944年出版。以该书为研究对象,着眼于探讨吕思勉的史学思想和史学成就,不仅对于我们把握吕思勉史学思想发展的轨迹,探讨其断代史、专门史与通史之间的关系,以及推进当今史学大众化和展望21世纪中国通史撰述在形式和内容的更好表述等方面具有必要性,而且通过对其研究,总结吕思勉通史撰述的成就,有助于分析和总结20世纪新型中国通史在体裁、体例方面的创新成就,进而分析体现在通史编纂与撰述中的历史观的变化和发展,展示通史撰述对于中国史学的重要意义。吕思勉所处人文地理环境优越,文风浓厚,且经过扎实的国学基础训练,其丰富的教学积累为他后来编写中国通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一生着有《白话本国史》、《吕着中国通史》和四部断代通史,从内容、体例、收集史料等各方面对中国通史的编纂产生了深远影响。《吕着中国通史》编纂的历史背景,一是民族日益危机,国家濒临灭亡;二是史界革命和中西文化的交流;叁是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吕着中国通史》的纂写特点及史学价值主要表现为:一、顺应历史潮流,与时俱进纂写通史,倡导文字改革用白话文撰写通史;以进步史识考证驾驭史料,融合社会学知识纂写通史。二、适应通史内容需要,进行体例创新,融合典志体和纪事本末体优点纂写通史;历史断限眼光独到,标目简洁明了,给后人提供了借鉴。叁、突出时代特点,多处体现了吕思勉经世济时的史学思想,是其实现自己经世济时思想载体和实现理想的具体体现。四、该书是吕思勉文化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注重在历史事件和王朝兴衰的背后文化现象所产生的作用,其读者群有明确的针对性,是一部面向大众的历史教科书。纂史目的对象明确注重对文化史的阐述。五、该书上半部分别以专题的方式叙述社会文化史内容,叙各项古今递变、发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过程,特别是政体、阶级、官制专题叙述到吕思勉所处的历史时代,下半部主要讲述历代政治历史的变革与得失,通贯各个年代,周瞻各个领域。(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04-01)
章立凡[4](2010)在《吕思勉先生的史识与史德——吕着《中国通史》读后》一文中研究指出不时有朋友问我:以最便捷的阅读了解五千年来的中国史,读哪种通史好?就我的阅读经验而言,排除掉《史记》、《资治通鉴》、《纲鉴易知录》那样的文言大部头,读过的新式中国通史中,范文澜、蔡美彪先生主编的有10册,白寿彝先生主编的有22册,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是两册,均为1949年后的版本,或多或少都有"以论带史"的特色;相形之下,吕思勉、钱穆、黄现瑶先生的通史类着作,比较简约精要且鲜有政治烙印。(本文来源于《炎黄春秋》期刊2010年09期)
散木[5](2008)在《范文澜所着《中国通史简编》问世前后》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亲自创意并交代任务历史学家范文澜所着的《中国通史简编》,是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地叙述中国历史的史学巨着。它诞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延安。《中国通史简编》当时分为上、中两册(原始社会至鸦片战争前夕),分别于1942年9月和12月交延安陕甘宁新华书店出版。后来写成(本文来源于《党史博览》期刊2008年04期)
康桂英[6](2007)在《《吕着中国通史》的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吕思勉先生是二十世纪着名的历史学家,涉猎的史学领域很广,成就卓着。《吕着中国通史》是其代表作之一,上册分门别类、系统论述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学术的发展情况;下册分章按历史顺序叙述政治历史变革,在通史研究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学术研究)》期刊2007年30期)
蔡美彪[7](1999)在《范文澜着《中国通史简编》的前前后后》一文中研究指出范文澜着《中国通史简编》,曾被学术界誉为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编写的中国历史,在当代中国史学界和学术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范文澜字芸台,又字仲,曾用笔名武波。1893年11月生于浙江绍兴,1969年7月在北京逝世。他出生在书香门第,自幼在家习经读书。(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1999年02期)
白寿彝[8](1982)在《编着《中国通史纲要》的一点体会》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通史纲要》是一本只有二十七万字的通俗读物,上起远古,下迄“五四”运动前夕。以这样少的文字写这么长的历史,只能提纲举要,故名《纲要》。这本小书,自一九七七年十月至一九八○年十月,整整写了叁年,也是我始料所不及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的同志一再嘱我谈谈编着《纲要》一书的经验,我实在感到有些为难,因为我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经验”(本文来源于《出版工作》期刊1982年07期)
朱仲玉[9](1980)在《读范着《中国通史》》一文中研究指出范老的《中国通史简编》,自一九五一年起开始修订,中经十六个年头,至一九六五年完成四册。六、七十岁高龄的范老,摆脱事务的干扰和病魔的缠绕,把修订书稿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他那孜孜不倦地为祖国史学献身的精神,实在令人钦佩。范老去世后,修订本于一九七八年起改名《中国通史》出版发行,并由近代史研究所中国通史组的同志续作,至今已出至第六册。六册的累计字数和发行总额,都已突破百万大关,可以说是迄今为止篇幅最大影响最广的一部通史。这部书材料丰富、观点明确,作为史学工作者或历史爱好(本文来源于《史学史资料》期刊1980年04期)
许福谦[10](1979)在《对范着《中国通史》若干史实问题的商榷》一文中研究指出范文澜同志所着《中国通史简编》,是我国最早用马列主义观点系统阐述中国历史的巨作。全书体大思精,文字流畅,观点鲜明,历来为史学工作者和爱好者所称道。 该书自一九四二年在延安初版以来,范老生前曾几次加以修订,使之日臻完善。最近,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的同志,作了一些校订,定名为《中国通史》,重新出版。 范老治学严谨,自为学术界所公认。但中国历史悠久,史籍浩繁,如此巨作,加上范老(本文来源于《北京师院学报》期刊1979年04期)
吕着中国通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吕思勉所着的《吕着中国通史》,是成书于抗战时期的一部通史着作。与同期的其他通史着作相比,在体例、内容以及史学思想方面都有自己的显着特点,充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吕思勉的影响,尤其是书中洋溢的爱国主义热情对我们教益匪浅。通过研究《吕着中国通史》的撰述特点,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通史撰述的方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吕着中国通史论文参考文献
[1].白寿彝.编着《中国通史纲要》的一点体会[J].史学史研究.2019
[2].康桂英,卢光山.吕思勉《吕着中国通史》的撰述特点[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3].麻玉霞.《吕着中国通史》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1
[4].章立凡.吕思勉先生的史识与史德——吕着《中国通史》读后[J].炎黄春秋.2010
[5].散木.范文澜所着《中国通史简编》问世前后[J].党史博览.2008
[6].康桂英.《吕着中国通史》的成就[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
[7].蔡美彪.范文澜着《中国通史简编》的前前后后[J].河北学刊.1999
[8].白寿彝.编着《中国通史纲要》的一点体会[J].出版工作.1982
[9].朱仲玉.读范着《中国通史》[J].史学史资料.1980
[10].许福谦.对范着《中国通史》若干史实问题的商榷[J].北京师院学报.1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