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号空间分集论文-童开蒙

信号空间分集论文-童开蒙

导读:本文包含了信号空间分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信号空间分集,星座图案分割算法,多载波时分多址

信号空间分集论文文献综述

童开蒙[1](2017)在《信号空间分集技术的优化与在多载波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蜂窝移动通信、移动互联网和多媒体业务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的容量需求也在不断增长,这对怎样利用本就十分有限的无线频谱资源提出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在无线信道传输信号的过程中,衰落是造成通信质量下降最主要的原因。信号空间分集(Signal Space Diversity,SSD)作为可以有效消除信道衰落的影响且不需要占用额外时间和频带资源的分集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然而,尽管SSD技术的优势已经得到证实,灵活简洁的实现结构设计与简便有效的接收端解调算法仍然是巨大挑战。本文从以上角度展开相应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信号空间分集的引入,使QAM星座图已经不再是规则的图形。无论是软解调还是硬判决,在方形QAM中简洁且行之有效的解调方案都不再适用,SSD系统的解调复杂度随调制阶数的增加呈指数增长。因此,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低复杂度星座图案分割(Constellation Pattern Segmentation,CPS)软解调算法。该算法在传统的Max-Log-MAP算法之前加入一个预处理模块,利用映射性质,先将已经畸变的解调参考星座图等效看做两个不同网格结构的子星座图,然后由接收符号在星座网格线上的投影点与该网格线上所有星座点距离的大小在每条网格线上选出一个星座点,在原星座图案上分割出一个子集。CPS算法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解调复杂度,尤其在高阶调制时非常显着。同时,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表明该优化算法的解调准确性相比传统全搜索的Max-Log-MAP算法并未受到影响。2.多载波时分多址(Multicarrier 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MC-TDMA)在传统的滤波器组多载波调制系统的基础上,引入单载波调制系统的优点,因而既有非常低的峰均功率比(Peak to Average Power Ratio,PAPR)又有很强的抗多径衰落和载波非同步能力。由MC-TDMA系统中特殊的改进离散傅里叶变换(Modified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MDFT)滤波器组固有的结构特性,本文用其取代SSD中传统的分量交织器,设计更为灵活高效的改进型信号空间分集(Modified Signal Space Diversity,MSSD)。MSSD不仅可以起到MDFT滤波器组和SSD技术的双重作用,同时简便且易于实现。利用MC-TDMA系统的自身结构性质,本文建立MSSD-MC-TDMA系统并研究其快速实现。通过对其PAPR进行仿真,说明加入MSSD对原系统的优势并未产生影响。为了验证MSSD的有效性,分别在频率选择性衰落信道,平坦衰落信道以及删除信道下对MSSD-MC-TDMA系统进行误符号率仿真,并得到与MC-TDMA系统在不同调制阶数和Turbo码率下的相对增益。(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期刊2017-03-28)

沈红,范承玉[2](2015)在《信道相关对空间分集接收信号闪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信道相关性对无线光通信中空间分集接收信号闪烁的影响,给采用空间分集接收技术的通信端的各子孔径大小与分布设计提供参考,理论推导了弱起伏条件下空间分集接收信道相关系数的表达式,给出了信道相关系数与分集接收信号闪烁的关系;数值研究了水平湍流均匀路径与整层大气湍流非均匀下行传输路径下的信道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对于平面波,湍流非均匀路径下孔径接收时信道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特性。对于球面波,湍流非均匀路径下孔径接收时的信道相关性与湍流均匀路径情况类似,负相关特性都不明显。(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5年08期)

高超垒,宋振宇,战勇杰[3](2013)在《一种用于卫星通信的空间分集信号合成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简要地介绍了卫星通信中宽带信号空间分集合成技术的信号处理方法。对合成方法、时域均衡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在现有的自适应判决反馈均衡器(DFE)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均衡结构,使其适用于高速数据的接收。提出了一种LMS算法来实现最大信噪比合成。此方法无需信噪比估计,可自适应地更新信号合成系数。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该合成方法获得的合成效果与理论值相比存在0.3 dB以下的损失,但系统仍能在-3 dB信噪比的条件下正常工作。该合成方法可应用于高数据速率卫星通信中。(本文来源于《电子技术应用》期刊2013年12期)

高超垒,宋振宇,战勇杰[4](2013)在《一种用于空间分集信号合成的时差消除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文中针对分别接收两路相同的卫星信号并对其进行合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数据速率卫星通信的空间分集信号合成方法。它采用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方法,将时域中的积分运算转化为频域的乘积运算,再通过傅里叶反变换求出其最大值和最大值的位置,实现了时差的估计。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该时差消除方法获得的合成效果,与理论值相比存在0.3dB的损失,但系统仍能在信噪比是3dB的条件下正常工作。该时差消除方法可应用于高数据速率的X频段卫星通信中。(本文来源于《计算机技术与发展》期刊2013年05期)

邓慧平,吴玉成,祁美娟,吴晋成[5](2012)在《结合信号空间分集的双空时发射分集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双空时发射分集(DSTTD)系统在独立同分布衰落(IID)信道下的性能,提出一种结合信号空间分集的DSTTD系统,在发射前先对已调信号进行信号空间的旋转映射,提高系统分集阶数。通过矩阵变换获得转换系统传输模型,利用向量高斯近似和标量高斯近似解调算法联合信道译码进行迭代检测,在保证系统性能的同时降低系统解调的复杂度。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比传统DSTTD系统在IID信道下至少获得2 dB的性能改善。(本文来源于《计算机工程》期刊2012年09期)

陈秋文[6](2012)在《信号空间分集新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信道的衰落效应给通信速率要求和可靠性保证带来了很大的挑战。为了对抗衰落,信号空间分集技术应运而生。本文主要围绕该项技术,对其在传统BICM系统,OFDM系统和中继网络中的扩展与应用做出深入研究,力求将这一有效且不占用额外网络资源的新技术进行改造与适应,使其能够应用于多种衰落场景中,并与编码增益、空间分集、时间分集和路径分集等多种技术有效结合,从而达到增加通信系统性能的目的。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贡献。首先,论文先对基于信号空间分集的联合编码调制分集技术(JCMD)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在传统的BICM系统中加入信号空间的相位旋转,并增加了相应的分量交织器之后,系统对抗信道衰落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强。而当进一步对BICM-ID系统进行了改进,通过有效的星座映射和迭代软信息,使用了信号空间分集技术的接收机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译码外信息,相比传统的BICM-ID,迭代增益有更大的提升。此外,由于信号空间分集的作用,星座点的每一个分量都存在潜力,能够用以恢复一个乃至多个符号,基于这个原理提出的分量解调技术使得中继节点可以在仅仅接收到一部分信号的情况下恢复出完整的信息块。本研究利用这个方法,将信号空间分集技术扩展到协同通信的场景中,得到了有效的分布式算法并对其进行了仿真验证。最后,基于信号空间分集的JCMD系统被实现到了LTE基站的硬件平台上。通过在实际的DSP设备和信道模拟仪器上的测试,本文证明了信号空间分集技术不仅仅在理论上有很大的潜力,同时在实际系统中也能够发挥相应作用。(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01-11)

魏宁,张忠培,李少谦[7](2009)在《信号空间分集解码前传协同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普通解码前传协同分集中,各协同用户之间的信道不对称性会对系统的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简单的重传信号并不是一种高效的利用协同分集的方式。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空间分集的解码前传协同方法,该方法的协同用户重传信号中包含自己的数据帧,并以信号空间分集的方法设计重传信号,这样既能够减小用户间信道的不对称性带来的影响,又提供了一种更为高效的信号分集方式。仿真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与非协同及普通解码前传协同方法相比能够获得更好的误码率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张天骐,周正中[8](2001)在《基于空间分集的低信噪比直扩信号伪码元宽度检测的谱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了谱相关理论在直扩(DS/SS或DS)信号的检测与估计中的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信号空间分集的谱相关累积的算法来实现低信操比DS信号的伪码(PN码)码元宽度的估计,理论分析表明了该算法在较低输入信口噪比条件下能良好工作,而目在分集通道数为8或16时,计算机模拟实现了SNR=-21.6dB的信噪比容限。(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期刊2001-11-01)

万燕,周文胜,朱洪波[9](2000)在《空间分集相关信道中信号误比特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系统的分集情况对系统的影响是很大的。这里我们研究了空间分集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本文推导了在空间分集的情况下非相干检测 FSK信号的误比特率 ,并利用了多径信道的衰落相关性模型 ,通过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具体研究了空间分集中天线的距离和散射体分布对的非相干检测 FSK信号误比特率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电波科学学报》期刊2000年01期)

李霁,李世鹤[10](1987)在《几种空间分集信号合成方式的模拟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多种可能的空间分集信号合成方式的抗衰落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并考虑到天线相关性的影响。模拟得到了一些有价值的结论,并证明对两路信号的幅度和相位关系同时自适应调整的合成方式具有最好的抗频率选择性衰落性能,可为大容量数字微波通信提供强有力的抗衰落手段。(本文来源于《198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期刊1987-09-01)

信号空间分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信道相关性对无线光通信中空间分集接收信号闪烁的影响,给采用空间分集接收技术的通信端的各子孔径大小与分布设计提供参考,理论推导了弱起伏条件下空间分集接收信道相关系数的表达式,给出了信道相关系数与分集接收信号闪烁的关系;数值研究了水平湍流均匀路径与整层大气湍流非均匀下行传输路径下的信道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对于平面波,湍流非均匀路径下孔径接收时信道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特性。对于球面波,湍流非均匀路径下孔径接收时的信道相关性与湍流均匀路径情况类似,负相关特性都不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信号空间分集论文参考文献

[1].童开蒙.信号空间分集技术的优化与在多载波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重庆邮电大学.2017

[2].沈红,范承玉.信道相关对空间分集接收信号闪烁的影响[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5

[3].高超垒,宋振宇,战勇杰.一种用于卫星通信的空间分集信号合成方法[J].电子技术应用.2013

[4].高超垒,宋振宇,战勇杰.一种用于空间分集信号合成的时差消除方法[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3

[5].邓慧平,吴玉成,祁美娟,吴晋成.结合信号空间分集的双空时发射分集系统[J].计算机工程.2012

[6].陈秋文.信号空间分集新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2

[7].魏宁,张忠培,李少谦.信号空间分集解码前传协同方法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

[8].张天骐,周正中.基于空间分集的低信噪比直扩信号伪码元宽度检测的谱方法[C].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2001

[9].万燕,周文胜,朱洪波.空间分集相关信道中信号误比特率研究[J].电波科学学报.2000

[10].李霁,李世鹤.几种空间分集信号合成方式的模拟比较[C].1987年全国微波会议论文集(下).1987

标签:;  ;  ;  

信号空间分集论文-童开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